“藏粮于技”关键在提质增效(“藏粮于技”的河南实践)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藏粮于技”关键在提质增效(“藏粮于技”的河南实践),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藏粮于技”关键在提质增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藏粮于技”的河南实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藏粮于技”关键在提质增效

2、“藏粮于技”的河南实践

3、“藏粮于技”:让水稻种植更轻简高效

“藏粮于技”关键在提质增效

“藏粮于技”关键在提质增效

实现“藏粮于技”,要把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为核心目标,相应的科技支持政策要聚焦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制约节本、增效、安全、提质和循环发展等问题,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

麦收刚结束,又是一个丰收年。各地攻关田、试验田测产的消息也不断传来,小麦单产的纪录不断被刷新。面对单产纪录,有人觉得,这只是小范围的高产攻关,实际价值不大。笔者认为,高产攻关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新时期农业科技不能满足于产量提升,今后重心要从过于追求产量转向更注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应当看到,试验攻关的专家产量与农民田间的实际收成存在较大差异是正常现象。专家产量是品种在良法、良田等最优配套前提下实现的最大产量,也反映了在大田条件下能够达到的现实产量潜力,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粮食增产是个系统工程,从科研团队的试验田到农民的承包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良种、良法、良田、良人结合,需打通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大环节。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主要农作物农机化水平达63%,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43%。可以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其中土地产出率显著提升,但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我国主要农作物单产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显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数据显示,我国水稻和小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7%。近年来,恰恰是棉花、大豆、糖料等劳动生产率低的品种进口量持续增加。

同时,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我国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一成,却使用了世界近四成的化肥;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农膜虽然提高了单产,却有一半残留在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若继续增加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农村环境将难以承受,农产品安全也难以保障。

以上两方面都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布局仍不平衡,难以适应新要求。

从农业科研投入来看,农业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控等涉及作物产量方面的科技力量较多,但高效种养、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等科技投入较少,后者恰恰是农业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关键;从科技成果转化来看,农业科研与推广两张皮,科技与产业发展脱节,中间缺少一体化的连接机制。不少科研人员的目标是完成课题、通过品种审定,不考虑品种能否适合推广。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科技的最初目标都是追求产量,而后逐步走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对我国来说,在粮食总产较低、主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历史阶段,“产量”指标最重要。近年来,“品质好、效益高”的指标越来越重要。农民关心的并不是理想状态下的试验最高收成,而是普通情况下的平均收成。他们希望自己采用新技术后,不仅产量高、口感好,还要省人工,更重要的是经济上要划算。

“藏粮于技”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方面。今后要把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为核心目标,相应的科技支持政策要聚焦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着力解决制约节本、增效、安全、提质和循环发展等问题,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把科技研发、农技推广、农民培训连接起来,才能使得实验室里的产量更顺利地变成农民的产量,从小规模示范田的看似“不经济”过渡到大田生产的可能“更经济”。

“藏粮于技”的河南实践

“藏粮于技”的河南实践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近年来,为了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河南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省粮食总产量5年来先后迈上1200亿斤、1300亿斤两大台阶,最近3年更是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以上,让中国“碗”盛上了更多的河南“粮”。

希望的田野播撒更多中国“芯”

今夏麦收,河南省小麦总产量750.63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以上。同时,全省各地喜讯连连,其自主培育的系列优质小麦品种,不断刷新全国优质小麦高产纪录:修武县强筋优质小麦“中麦578”高产创建示范方现场实打验收,实测亩产841.5公斤,曾创全国夏粮单产新高;延津县“丰德存麦20号”千亩丰产方进行实打验收,实测亩产855.2公斤,一度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不光小麦频传喜讯,玉米也一样。今秋,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豫单132”在商水县万亩示范方测产结果平均亩产达786.6公斤,其中450亩高产方达871.5公斤;随后,鹤壁市百亩方籽粒机收实测亩产高达1026.9公斤,刷新了黄淮海地区适宜机械收获玉米新品种的高产纪录。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品种是粮食生产的核心要素,也是粮食生产的“芯片”。近年来,河南省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小麦、玉米新品种,并通过示范方创建、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与实地指导,辐射带动小麦、玉米产业发展,实现了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8%、玉米良种覆盖率100%。

在我国,小麦持续增产中品种的贡献率超43%。得益于良种的推广,河南省小麦单产由2012年的396.6公斤/亩,提高到2020年的441公斤/亩。2009年-2019年间,河南省共有102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同期全国的1/3。“百农207”“郑麦379”“周麦27”……一大批小麦良种的培育成功,为河南省小麦高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芯片”。

育成良种,但能否把优良品种推广到田间地头,同样直接关系着粮食生产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得益于河南省推行的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团队对接服务一类农业产业化集群、岗位专家至少联结服务三个乡镇农技推广站、综合试验站站长至少联系服务五名新农人、乡镇农技推广站至少服务五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创建了“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优质品种推广模式。该模式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以粮食和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种植载体,实现了国产优质小麦产业化生产。目前,仅“郑麦366”“郑麦369”在新乡、安阳等地的订单种植面积就突破了200万亩。

而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则围绕籽粒收获玉米、青贮玉米、鲜食甜糯玉米打造三条全产业链,串起了品种选育、种植栽培、农技服务、农机服务、深加工综合利用等玉米产业的方方面面。在这个链条上,育种专家、种粮大户、农业综合服务企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结为一体,共同推动玉米产业升级换代。

提起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雷振生,安阳县广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章赞叹不已:“一年到头雷老师不知道来了多少回。夏天日头毒,一滴汗摔成八瓣,雷老师在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雷振生带领他的团队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其新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9”今年亩产超700公斤,在高产地块甚至高达800公斤。“今年俺还是继续种优质强筋小麦!”吴章说,这几年,在雷振生及其团队的指导下,他尝试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一亩地能增收100多元。尝到甜头的吴章,今年早早就购买了优质强筋小麦种子。

千里沃土用上更多“黑科技”

田间春管,农民在手机上“下单”,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除草、打药等田间管理;干旱浇水,农民打开手机APP轻轻一点,田里的庄稼就会得到精准灌溉;疫情期间,1500架植保无人机仅用9天就完成安阳市200万亩小麦的统防统治任务……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耕地有限,科技进步无限,科技进步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2019年底,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智慧灌溉系统、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播种……作为现代农业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黑科技”在中原大地上大显身手。

“坐在家里,刷刷手机就知道该干啥活了、该咋干,我一个人就能把这2000亩农田伺候得舒舒服服。”9月27日,商水县张庄乡种粮大户邱守先说,“今年夏天我流转的2100亩的小麦能够挺过旱情,亩产超过1300斤,靠的可全都是它。”邱守先说的是高效节水灌溉区内的智能灌溉系统。农户只需打开APP轻轻一点,智能终端系统就会自动分析生态气象监测数据,并且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墒情等因素实现自动灌溉施肥。

河南省依托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大型农业机械,在粮食的耕、种、管、收等方面实现了智能托管服务,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全面提升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化水平。

10月27日,商水县张庄镇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的田地里,一辆播种机正在田间匀速前进,播种、起垄、接行,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只是抬头往上看,驾驶座上却空无一人。原来是无人驾驶播种机!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高兴地说:“今年秋播,自己用上了无人播种机,再也不用开着农业机械在地里来回跑了,利用北斗导航播种技术效率还高。”

据了解,通过北斗导航信号基站定位,播种机自动完成播种、起垄、接行等作业。跟以往人工播种相比,这种精准播种方式可以使每亩地出苗率提高10%、土地利用率提高10%、增产15%以上,而且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日播种达300亩以上。

2019年,河南省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8.7%、91%、87.6%,基本实现机械化。经测算,河南省春耕备耕、“三夏”“三秋”等农时比以往缩短了15天左右,仅小麦机收损失率一项,全省控制在3%以内,较人工收割提高10%以上。

中原大地培育百万新农人

乡村振兴,科技是出路,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是重要支撑。粮食生产,同样如此。高素质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体和重要吸纳力量。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领跑全国。近年来,更是通过建立农业、人社、扶贫和教育部门“四路协同”培育工作机制,加快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各类高素质农民100多万人,涌现出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典型代表。滑县的杜焕永就是其中的一员。

10月30日,滑县万古镇焕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型农机正“轰隆隆”地在田间作业。农机手陈国恒操作着北斗平地仪平整土地,把高的地方铲平、把低的地方垫高,平地仪过后一个地块高低误差不超过3厘米。“土地平整后,浇地方便省时,水流平稳顺畅,不会让庄稼旱的旱死、淹的淹死,种地能实现稳产高产。”陈国恒说。

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介绍,截至目前,合作社拥有100多台农机具,流转2048亩土地、托管5000多亩土地、还服务周边2208户农户的3.9万亩耕地。

曾在外务工多年的杜焕永,2012年返乡开始流转土地发展农业。第一年,没有经验、缺乏技术的他赔了十几万元。2013年,杜焕永开始积极参加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技术、买农机具、成立合作社,开始大规模流转土地,并提供托管服务。

“发展现代农业,光靠梦想和热情还不够,不仅得加大机械投入,还得让农民走向职业化。”杜焕永说。一走进合作社大门,就能看到一间与众不同的房屋,“这间教室是农民田间学校。合作社定期邀请专家对社员、农机手、植保技术人员进行农技培训,让他们成为懂市场、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杜焕永说。走进教室,只见电教设备、黑板等一应俱全。从2015年开始,杜焕永在合作社连续5年举办滑县新型职业农民技术交流会。在他的带动下,近千名农民经过培训成为新农人。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胡若哲表示:“科技为农业发展带来的贡献和改变是巨大的。从粮食产量看,小麦单产提高;从生产过程上看,得益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现在几百万农民就可以解决以前几千万人干的事;尤其是品种培育上,科技提升带来的创新,品种选育频率加快,如今不断增加的品种,让老百姓可以拥有更多选择,吃到更加丰富的农产品。”

中原熟,天下足。粮食来自良田,更来自良技。依靠科技的引领支撑,河南的千里沃土蕴藏着食粮,藏着丰收和希望。“藏粮于技”的河南实践,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书写着绚丽篇章。

“藏粮于技”:让水稻种植更轻简高效

“藏粮于技”:让水稻种植更轻简高效

  ?“我的微信名叫‘开直播机的老头儿’,水稻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是我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是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领域的泰斗。5月20日,罗院士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到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一线地头,参加水稻“藏粮于技”暨水稻轻简高效种植技术现场观摩会,幽默风趣的讲话,增添了现场不少活跃气氛。

据悉,这场会议由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和余杭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既然是现场观摩会,自然得接地气,全程放在了当地仁和街道的益民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在罗锡文看来,所谓“藏粮于技”,简单说就是向科技要粮食,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当前难题。

“那么当前,水稻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种植效益差了,农民不愿种了。怎么来解决?推广机械化轻简高效种植技术!”罗锡文言简意赅地说道。当天,现场主要展示了水稻机械直播和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的创新,获得了罗老等一众专家的集体点赞。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水稻直播技术应用受到追捧。在浙江,直播稻现有380万亩,占到水稻种植总面积的40%。其中,撒直播占了八成多,机直播则只有18.4%的比例。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说,相比撒直播更考验经验,机械精量穴直播通过机械控制,既能成行成穴,也能大大提升效率。

当然,撒直播也在发展,比如形成了机喷播。记者现场看到,一台原来用于喷洒肥料的机器,聪明的农户发现用来喷种子也不错,于是有了背负式机械喷播。其效率比手撒播高,而且省力,如果田块小,只要站在田埂上就能作业,不必在田里深一脚浅一脚。不过,劣势与撒直播一样,均匀度也全靠经验,不能成行成穴。

相比之下,无人机直播则显得“高大上”与精细化许多。据介绍,这一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四川农科院联合研发的水稻无人机智能化精量条直播技术,最显著的优势在于,播种速度快,一亩地只需两三分钟,且不受地形限制,同时运输方便,更便于开展社会化服务。

在位于仁和街道渔公桥村的基地里,当天还现场展示了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同步深施肥技术、机直播同步除草技术、水稻机械精良旱直播技术、水稻机插技术,以及水稻直播同步喷施除草剂技术等。内行看门道,每一个点位上,专家们都展开了热烈讨论。

最有意思的是,水稻机械精量旱直播技术,其在旱田状态下整地与播种,而后再灌浅水促种子成苗。该技术以拖拉机为牵引动力,田间翻耕和播种环节均由拖拉机完成,无需另添动力装备,具有机械效率高的特点,播种速率可达100到150亩每天,且不存在机器陷在湿泥中的风险。去年才开始搞试验,今年,应用面积就扩展到了1000亩以上。

应用这些技术后,效果怎么样?主体最有发言权。益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沈兴连告诉记者,以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为例,第一年106亩的示范面积,实际亩产为831.5公斤,比撒直播田亩产高出了整整100公斤,与移栽稻田的亩产旗鼓相当,但省去了育秧移栽的工序,每亩可节省成本近200元。如今,这一直播方式早已成为合作社的主流。

标签:小麦   技术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