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建院70周年校友论坛的演讲内容与活动回顾(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建院70周年校友论坛的演讲内容与活动回顾(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建院70周年校友论坛的演讲内容与活动回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建院70周年校友论坛的演讲内容与活动回顾

2、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

3、中国农业大学成立时间?

4、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雄奎呼吁尽快制定喷杆式喷雾机技术生产标准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建院70周年校友论坛的演讲内容与活动回顾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建院70周年校友论坛的演讲内容与活动回顾

11月23日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在线上举行了

工学院农业机械化学科70年校友论坛

多位校友代表追忆、讲述

自己投身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故事和成果

一起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事业

贡献力量

1669370492837393.gif


1952年

工学院的前身

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成立

1959年

毛泽东主席提出了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重要论断

一代代工院人一直全身心投入在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机械化事业

1669370322641687.gif

作为我国第一所为农业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校,工学院老一辈农机专家,为我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农业机械化办学道路,保证了我国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使得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工作有序进行,也为工学院树立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精神品质。

Screenshot_20221123_143743_com.android.gallery3d.jpg

本次校友论坛活动邀请了9位校友代表进行主题演讲,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吕永龙、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宪法、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方言、山东理工大学原校长易维明。

1669370632737226.gif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宋正河在论坛致辞上,介绍了工学院建院70年以来年,一直在贯彻党和国家发展农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人才培养需求,总共培养了2万多名本硕博创新型人才和一大批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并从建院之初的一个系、一个专业,发展为现在的四个系、七个专业,也介绍了工学院正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装备研发、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顺利实现。

1669370670366283.gif

论坛整场活动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敏丽教授主持。同时,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官方视频号为本次论坛提供了线上转播服务。

1669370277686080.gif

白人朴:发挥特色优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白人朴教授,讲述了亲历中国农业机械事业的光荣岁月,分析了中国农机化的进程,也从社会生产的理论高度分析农机化,预估了中国农机化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前景和蓝图。

指出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机械化专业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最早建立的一批新专业,农机化专业也随着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成长。

讲述了自己在1957年成功考入学校的时候,学校当时“一所大学、一个系、一个专业”的办学模式,使得学校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属于很独特、新颖的新兴大学,也即“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化系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经历了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动员所有高年级学生到国营农场挂职锻炼,为农垦事业贡献力量的光荣岁月。

回顾了自己和同学们一起在毛泽东主席1955年提出的“中国的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和1959年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重要论断的指引下,坚持“农机报国”精神一直到今天,为农机化和农机化教育事业的付出感到光荣。

将我国目前的农机化发展进程描述为:处于中期阶段的后期,也即从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过渡期。将农机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描述为:农业机械化向全地域、全领域的全面推进,并实现高效、精准、低耗、安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社会生产的理论高度,将新出现的智能农机视作人类劳动力发展状况的表征,也认可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标具有测定人类劳动力发展的作用,预测我国在2024至2025年时,农机化发展步入阶段。

张天佐: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张天佐司长,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结合我国的“三农”实际和基本国情,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为农机化领域梳理和辨析了技术装备方面的发展路径和技术路径,提出了依托农业社会服务组织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也提出技术装备要保证全程全面化,来保障农业服务组织的稳定经营。针对目前农机化进展和实际成本状况,亟需在完成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完成之前的空白时期为当地农户提供过渡性的小型化或独轮式农机产品。在应用类研发攻关领域,采用企业发挥牵头作用,实现攻关资源以市场方式实现高效配置,促进人才团队的合理分工。简言之,也就是以现代的农业装备和组织方式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调研和了解国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两条主要路径,即欧美国家模式和日韩国家模式。具体而言,欧美国家在土地私有化的前提下,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形成众多中大型的家庭农场,借助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日韩国家在土地私有化的前提下,土地进行适度的兼并,形成中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借助政府高额补贴投入下,实现农业设置装备的全面配套,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为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长期制度,目前小农户经营土地占到全国家庭承包土地的三分之二左右。提出,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让土地的使用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方式,无法全面适应我国国情。也表示,高投入的方式在现阶段也难以实现和全面覆盖。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应该是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也就是生产过程中实现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农村实际下,面对土地规模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提出,在土地的规模不集中,经营权不流转的情况下,可以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服务需求集中起来,交由农业专业化的服务组织,统一托管给农业服务组织,来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综合水平,从而实现小农户在各个生产环节上的成本负担降低。

因为,服务组织更加具备承接先进的品种、技术、模式、装备的能力和水平,使得先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模式顺利进入农业生产过程中,来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可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源头和过程的管控,降低农业生产的综合成本。也指出服务过程的现代化,使得农业的服务业有很大前景。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要一定的产业规模来支撑收益获取,一些成熟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成本降低,也进一步肯定了农机装备的重要性。现阶段,主要瓶颈是一些农作物的生产环节,技术水平和装备表现还不够理想。因为,先进、适用的种植技术和装备技术,可以保证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承接的种植面积更大,面临的生产风险更低。例如,小麦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就是依靠先进、适用的种植技术、装备技术、应用模式。

针对现阶段的问题,主要包括:在大马力农机的研发成果陆续取得进展的情况下,还需要关注配套农具的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和推广应用环节的保障。更多关注短期实现攻关的可行性更大、目前需求更加迫切、推广应用成本更低的领域和攻关方向。

针对目前丘陵山区农机化的问题,指出现在距离丘陵山区完全实现宜机化改造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这个相当长的空白期,非常需要与实际成本结合且具有过度性质的技术路线。例如,独轮的手扶式插秧机、独轮的小型割晒机、小型的播种机。而且,过渡性的技术路线也是日韩国家在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采取的普遍措施,也是国内玉米收获逐步、分阶段地推进农机化的成功经验。具体而言,在国内玉米收获逐步、分阶段的迈入自走式收获的历程,从背负式,自走式,再到籽粒的联合机收的分步突破和推进的过程,也是伴随着农民收入和购置能力的增加,以及种业部门在玉米良种研发的突破,使得玉米收获在综合、系统的背景下进入了技术装备水平更高的阶段。

在集中资源要素的方面,需要理清主要问题,找准目标进行集中资源的攻关,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也就是避免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同时,应用类研究更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让企业作为牵头单位,通过市场手段来整合和分配资源,进行社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集中优势资源的攻关。因为,企业对攻关的意愿更高,需求认识更清晰,企业牵头也可以有效盘活学术领域的小圈子,保证人才队伍发挥更好的作用,也避免了企业单独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和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高成本负担难题。也希望国家进一步培育市场,让农机化领域里,研发、制造、使用的各方群体,看到有形的市场,获得可观的收益,进一步激发各方的主观意愿。

陈志: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陈志会长,讲述了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和中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历程。通过回顾过往的重要事件和时间脉络,给予农机青年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是,农机领域并不是一直像今天这样拥有众多的发展机遇、丰厚的支持力度,也有面临低谷、处境艰难的时期。曾在农机使用场景经历重大变革调整过后,积累多年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成果面临失去“用武之地”的局面,在艰难险阻中,那一代的农机人没有抛弃和放弃农机事业,也依然有新人加入进队伍,一直到三农工作和农机化的重视地位再次得到提升,并在新时代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的发展前景。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农机工业属于完全空白的情况。因此,中国农机主管部门的开端起始自1949年11月,农业部下设的农业器械局成立。1959年,农业机械部成立时,在关于农机部部长人选情况方面,毛泽东主席曾直言,如果没有人担任农机部的部长,就愿意亲自担任农机部的部长。随后,在土地革命时期曾参与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陈正人担任了农业机械部部长。

农机教育体系的开端起始自1949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设立的农机化系。农机科研体系的开端起始自1956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成立农业机械研究所。

我国农机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在产业发展初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55年5月由毛泽东主席提议举办的新式农具展览馆,在中南海成功举办。随着,1955年第一拖拉机厂的开工建设并在1959年成功实现投产,中国农机产业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新中国的前30年,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总共召开了3次,一直明确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 可惜的是,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1980年时任农机部部长杨立功在在公开媒体上表明,在“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改革开放开启之后,农村还是进行分田到户的改革,农业生产规模细碎化,使得大型农机无法适应这种使用场景的变化,使得农机领域出现了“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不利情况。随着1983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开放农机购置的市场,我国农机化开始进入“民办化”、“小型化”的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区作业的模式开始出现在农机化领域,自主研发的小麦联合收获机顺利实现量产,引进欧洲的拖拉机底盘和内燃机技术也顺利实现国内的量产。这一时期,我国农机产业也有不利情况出现,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从美国引进的大功率拖拉机与配套农具技术未能实现国内的量产。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投入力度达到1000万元,推动农机行业出现了十年的高速增长。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考察时,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标志着我国农机产业开始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耕地、种子、农机成为确保如期顺利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作。

刘宪:关于机械化农业的讨论

刘宪会长,从“以人为核心”的内涵高度和发展理念,系统讲解了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必须关注农机使用者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关键意义和重要作用。提到“重制造,轻使用”的问题已经属于长期存在的顽固问题。指出服务好农机手,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也指出“智能化”和“无人化”方面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人,尤其是具有很高专业程度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实际调研和基础情况,发现农机化领域很多主要群体、主要区域、主要场景的实际情况还没有充分调查摸清,也指出农机运用环节的积极作用将在今后一段时期获得更多关注。

在认识农业机械化和机械化农业方面,回顾了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时,“重制造,轻使用”问题就已经是农机化领域长期存在问题,在参与主持农机化科研工作时就发现,科研人员对于推广应用方面软课题的申报意愿长期不足,大部分科研人员,更热衷于开展产品研发方面的研究活动。

在深入一线开展基层调研时,发现农机在使用中的问题一直未被有效关注、收集和解决,使得问题不断累积,直接阻碍农机化发展。同时,也发现我国特有、实用的耕作机具,是在满足需求的目的中创造出来,并在使用中得到不断改善。因此,非常认可“研发活动和技术装备”与“应用场合和使用人员”两个方面是互相促进的积极关系,也指出推进农业机械化需要这两个方面,共同推进、积极互动。

结合实际调研成果和基层情况,提出“四农融合”,认为根据过去常提到农机、农艺融合,现在也需要将农田和农人的情况综合考虑进来。指出,需要及时认清农业机械化无法单纯依靠机器设备来实现的现实情况。

例如,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有效推广的成功,是因为机器,栽培技术、气候、土壤以及农机使用者等各方的有效结合;例如,跨区作业的农机使用模式出现,促使我国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进一步发展,小麦也成为综合机械化率水平最理想的作物。

关于智能化方面,认为目前的主要方向是替代简单、重复的劳动环节,也即行走路线和作业的效率,因为成本的实际考虑,现阶段不适宜追求全过程的无人化。

多次强调,需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因为,在要求更高、场景更复杂的环节,非常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解决问题。指出无人农场的发展路径,是通过帮助人告别低水平的劳动作业,将节约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投入到更有深度、更有层次的领域,并进一步开发和使用机器。也提出,目前这个领域更需要、也更急缺具有高度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在学科建设方面,根据农业机械化作为应用科学的基本情况,认为农机化的学科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的教学资源需要更多投入到农机的运用、维修、保养、安全等方向,也应更加积极关注当前农机化领域的重点问题,例如机收减损、宜机化改造、农机与农业技术的适应、农机总量的配置与配套比问题,适宜机械化的品种选育。

农机运用方面,认为随着国内部分地区农业规模的提升,运用方面发挥的经济作用更加可观,农机运用的教学课程和研究活动将会再次得到广泛关注,获得更多资源投入。

在讨论农业机械化的原动力的问题时,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核心”是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内涵,需要更多关注农机在使用和实践领域的表现,在使用中持续进行改善,保证推向市场、交付用户的农机产品是稳定的、可靠的,可以提高用户的综合效益。直接指出,农机手是机械化农业的主力军,推动农机使用发展的根本力量。

目前,农业机械化协会已将农机使用者作为服务对象,把为农机使用者提高服务作为工作内容。介绍了,今年“三夏”、“三秋”期间,农业机械化协会进行实际调研和开展服务工作时,坚持确保为农机手的服务到位,收集跨区作业相关的问题和情况,形成辅助决策的成果。

在讨论谁在种地的问题时指出,目前农机化领域的很多情况还没有达到全面了解和摸清的程度。例如,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手大量承接了农民的农业生产委托,而目前这个情况的规模和占比情况还需进一步了解和摸清;丘陵山区、水田地区、大平原地区、大型农机使用区域的很多情况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摸清;农机手群体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以及现在的工作方式和面临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摸清。

王甲云: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任务

王甲云副司长,首先肯定了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成果和进展。随后,指出目前从装备产业到农机化应用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短板弱项较多的问题,研发制造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问题,产业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农机装备补短板的方向,加大农机装备研发的攻关力度,积极拓展农机装备应用场景,持续优化农机产业结构的四大方面部署安排。指出研发制造要以需求来牵头来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摸清短板弱项,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明确了要在2030年全面补齐短板,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目标。

在进一步明确农机装备补短板方面,公布了去年以来农机化司会同农机化系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短板内容整理成果,明确了六个方向的短板和主攻方向:(1)丘陵山区机械化方向、(2)设施种植农机装备方向、(3)畜牧水产养殖农机装备方面、(4)大型高端智能农机方向、(5)农产品初加工方向、(6)农机关键零部件方向。

在加大农机装备研发的攻关力度方面,提出(1)梳理当前农机装备短板的需求目录清单、(2)推进短板机具研发攻关的项目储备、(3)统筹研发攻关力量、(4)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攻关体系、(5)提升农机创新能力条件、(6)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在积极拓展农机装备应用场景方面,提出(1)建设农机装备应用平台、(2)加大短板机具研发推广力度、(3)培育壮大农机装备应用主体、(4)加强农机手作业队伍建设、(5)改善农机装备通行和作业条件。

在持续优化农机产业结构方面,提出(1)做大做些农机头部企业、(2)培育农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打造农机制造产业集群。

再次强调,要在2030年全面补齐短板,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

吕永龙:水土污染的生态风险及其健康效应

吕永龙院长,首先从基础科学角度,认可了农业机械的进步,可以对水分和土壤带来更加积极的环保作用。通过全氟类化合物的观测和分析,探明我国海岸线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一些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污染物来源、传输路径和影响情况。同时,也在发生严重环境污染并波及当地农作物种植的地区,开展采样和研究工作,及时探明和摸清污染物的类型、来源和影响方式,实现了从农田生态系统、区域水土污染、食物链、生态工程的角度,对生态风险和健康效益的分析和研究。非常希望,农业装备领域可以从陆地农业和海洋水产的角度,与生态环境领域共同参与到污染物观测与环节保护的研究。

演讲的科学依据和结论支撑,来自吕永龙团队(Yonglong Lu et al)发表在Science、Nature、Science Advances、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PNA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国际顶刊的研究成果,由此开展讲述,并进行政策讨论,也表达了希望与农业装备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研究的意愿。

全国尺度和区域尺度分析、整理水土污染的影响情况,发现水土污染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临近主要河流的区域,污染情况明显的地区也与粮食主产区有明显的重叠。

通过对全氟类污染物PFOS、PFOA、PFASs的观测活动和采样分析。发现污染物的来源于产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的大部分污染物会进入我国的主要河流并汇入海洋,其中,长江成为污染物重要的传输通道;污染物对水源的影响,在地下水方面呈现出越临近污染源,污染情况越严重的情况,在地表水和自来水方面则是按照水分的传输情况而扩散污染物,确定了水源的受污染情况与植物和农作物的影响呈正相关。

在河流中的污染物对农业灌溉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影响范围可以达到10公里。同时,污染物积聚情况,主要发生在作物的根部,也直接影响根茎作物的健康风险,这个负面影响从对碳键的检测中被直观反映出来。农作物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酶活性、叶绿素、细胞通透性等生化指标,以及根部生长、发芽率、产量等发育指标。

通过对污染物传输过程的分析和整理,发现温室大棚的作物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并不比全露天种植的作物受到的影响小;家养的禽和蛋也受到的影响更大,而养殖场重点禽类受到的影响更小;对底栖动物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而因为污染情况的发展食物链中捕食者的食性产生也发生变化。

在生态风险方面,发现同一个污染物对不同物种或种群产生的影响差异较大,对一个区域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筛选,起到了决策辅助的作用,例如HBCD对藻类的影响很低,而对鱼类的影响较大。在污染物降解方面,在不同介质中的降解情况,通过建立模型发现,通常的污染物的降解时间在60年左右,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投入力度很大。

从各个观测点的角度分析并发现区域层面的污染物的影响情况,并通过城乡之间的区域划分,分析其中的梯度效益。发现,农村地区主要接受来自城市地区的污染物。例如,城市地区PDOS污染物浓度比农村地区高约5倍。

在政策讨论方面,认为需要将水分、土壤、大气的问题综合起来,通过生态系统综合管控的方式,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理政策和治理措施;也表示科学家的作用无法替代决策者和企业主,科学研究的最终作用,仅是提供科学的证据和梳理分析的成果,为政策和法规层面提供决策支撑。在2015年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关于处理水土污染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中,也透露当时国内就已经有29个部门在涉及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在治理结构方面,也需要提高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提出可以借鉴英国洛桑试验(Rothamsted)的经验,积极与企业方面合作,生产更加环保的化肥和农药;支持长期持续观测开展,例如,试验站的水土观测活动已经开展了一百多年。

方宪法:农业装备技术趋向与研发架构:现状—远景—路径

方宪法副院长,全面介绍了农业装备的前沿动态,对目前农业装备的进展形势,进行了高度概括、归纳分析、系统总结。结合前沿一线经验和国内国际状况,对后续的农业装备发展给出策略方案和未来展望。

在软件方面,系统介绍了机器服务人的技术方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信息获取、数据加工、算法应用、自动控制,区块链在生成溯源方面的潜力价值,云计算在支持算力的提高和数据的进一步运用,数据参数的进一步扩展获取范围和种类,大数据深度挖掘和算法开发的需要规范性和标准化。

提出机器的功能水平和性能表现,是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有效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实际使用和产品表现方面,很多细小领域和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例如,收获机械驾驶舱对驾驶员视线和视野的影响问题;挠性割台收获不同作物的适应性问题;机具调整行距和作业幅宽的简便化问题;播种环节对并肩草的去除问题;提高青饲机的燃油利用率问题。各种设备和产品表现的改进;例如,机电一体化,传感器设备,感知、算法、应用综合应用水平的提升

强调产品智能化的重点在集成应用。指出,目前生物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农业机械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未来第四次农业科技革命的关键点。也提到,目前机械化作业系统的的目标,正在从追求均匀、一致、无差异,转向应对特点特征的变化,更加注重自动化和智能化,主要途径为动态感知、实时分析、在线决策、精确执行。无人化的关键是在生产过程实及时收集数据、在线开展评估和实时开展调整。

作物种植领域的前沿动态,开始进行按照树冠冠幅和体积进行植保活动,田间除草机器人,收获机械各作业环节的数据监测和传感器性能提升,果树果实套袋机器人,果蔬采摘机器人等方面,进一步研发提升综合表现并实现量产。

畜类养殖领域的前沿动态,猪牛等大型动物的饲喂系统和疫病监测,具有明显的进展;禽类养殖方面,具体到个体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有明显进展;种鸡阶段新技术的应用进度快于商品鸡的饲喂阶段;禽类养殖的环境控制集成应用已经大范围开展;奶牛的挤奶机器人的各种进展状况较为理想。

在设施农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出现了一个关键情况,就是工业领域专家为农业领域专家提供了新颖的研发思路和认知观念,提供了具有工业领域体系和流程特点技术设计方案,有效促进了设施农业领域的研发进展。

农产品初加工领域的前沿动态,在研发阶段的成果很丰富、很理想,但是在应用和市场化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中试环节重视度不够、稳定性不理想、国产设备的市场份额低。

关于未来展望,指出全球农业装备市场体量很大,2021年全球的产业规模约为1300亿欧元,国内的企业数量超过1700家,完全可以支撑和拉动国内国际的产业发展。后续,产业的研发重点会聚焦在嵌入式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质优价廉的机载智能系统推广,采集器实现自动获取数据,各类设备实现同步互联,针对生产信息的传感器组网建设,固定轨迹行走系统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喷药和除草机器人在果园和大田领域实现应用,轻简化和精益化装备技术的广泛应用。

方言:壮大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机化质量

方言研究员,直接肯定了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农业强国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关键意义。指出进一步保障合作组织的发现,需要国家进一步赋能、在农机化领域需要从提升农机质量、提高农机使用效益、重视中试环节的角度来支持和保证合作组织的有序运行和进一步发展。

在“七五”至“十三五”期间,为国务院起草文件时,农业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问题已经得到高度重视,明确了这些问题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并逐步演化为现阶段“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相关政策研究成果被收录在《转型发展期的农业政策研究》。

首先,肯定了农村专业化社会发展服务组织,在衔接小农户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小农户的整体状况方面,表示近年的户均经营规模呈现增长状态,土地流转速度放缓,同时粮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与经营的规模呈正比。

具体到粮食类合作社方面,粮食类合作社主要具有资源整合、生产服务、公益性质的功能。目前,粮食生产托管的服务面积已经超过10亿亩次,其中,合作社形式占比约一半,而企业形式占比较低,企业占比较低的原因是投资收益较低,合作社占比较高的原因是可以承受低收益的局面,也有国家补贴的支持。近年,合作社对农机和人工成本的投入是投入增长的主要方面

粮食类合作社主要有六中模式,即种粮农户领办、村组织领办、托管服务、企业领办、多功能经营、产业化联合体。其中,种粮农户领办的明显特征是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统一化的组织;村组织领办主要是在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的地区,采用土地入股形式;托管服务主要是以专业服务组织的形式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

提供调研活动得知,合作社更希望政府在现金补贴力度,产后和仓储设施建设、整体基础设施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合作社获得补助资金的情况与合作社的经营规模呈正比。

针对当前的情况和问题,提出需要采用降本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村基础设施,来加强合作组织的要素整合与服务能力;通过信贷担保、期货保险、延伸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产业综合收益,来提高合作组织的服务范围和抗风险能力;通过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整体质量,保障新技术新机型的推广效果,来提高合作组织的服务保障能力。

认为提高农机化治理,需要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质量水平,提高中试环节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也表示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是发提高农机化质量的重要平台,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措施。

易维明: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易维明教授,首先向母校汇报了自己毕业之后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立场。并对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概念进行了细致讲解,从生物质能源的研究方向,具体讲述了,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关系。

关于破除“五唯”的讨论,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直接指出破除“五唯”是提给高校的管理者和学科建设组织者,并不是提给教师群体。因为,这“五唯”给教师提供了发展目标、考核依据、激励方式。但是,管理者和组织者如果将评价方式局限在“五唯”,就会降低评价体系的实效,不利于开展有组织科研和科研分工。

从农业生物质能源化和材料化的科研和教学经验,指出大学的科研需要具有研究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双重属性。讲解了本硕博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本科生更加侧重多学科知识体现的通识教育和科研助力方面的培养,硕士生开始更多地关注单一学科的科研创新,博士生则是开展更具专属性、针对性的单一学科科研创新活动。也指出优质、先进的科研设备对科研活动、研究成果、人才培养、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669370703505961.gif

QQ截图20221123200604.jpg

    遍地英雄下夕烟    

现在,工学院积极响应新时代“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要求,全面投入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重大战略建设中。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在农业生物智能感知、农业机器人、农业智能装备等领域均有重大进展,在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等研究方面持续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智能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农产品干燥、农业生物质工程、牧草生产机械等方向均促进了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总之,中国的广袤国土和万里沃野,为工院人提供了无尽的前沿和战略纵深,完全容得下工院人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理想。

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

7月11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揭牌仪式在金码会议中心举行。校长孙其信,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康绍忠,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宪法出席仪式并为研究院揭牌;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李安宁、农机鉴定总站站长、农机推广总站站长刘恒新,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主任李宇彤出席仪式并致辞。副校长龚元石主持揭牌仪式。

孙其信代表学校对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正式成立表示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农业农村部领导,业界院士、专家,以及国际组织的朋友表示感谢。

孙其信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中央政府一直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得到了快速全面发展,全国的粮食产能从5亿吨稳步达到了6亿吨以上。

但是,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我们的耕地也承担了非常沉重的代价:一方面耕地的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另一方面,土地的污染情况也日趋严重。

他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确保耕地安全,其次还要确保土地的质量安全。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因此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耕地的利用不可持续,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响就是危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也会影响世界的粮食安全。

孙其信表示,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始终以“解民生之多艰 育天下之英才”为己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每一项重大战略上承担着自己的历史担当和使命。急国家之所急,解国家之所需,是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00多年来一直弘扬的优秀的办学传统,也是学校勇于承担的使命担当。

中国农业大学在保护性耕作研究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历史,也有非常好的基础和技术。学校率先在全国开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和应用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学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决定举全校之力发起成立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重大意义。

我们希望在中国农业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的时候,通过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原创性技术创新,来确保我国耕地的更加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农大智慧,也为世界的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

李安宁、刘恒新、李宇彤分别代表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农机推广总站、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对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成立表示祝贺。

他们在致辞中指出,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中国农业大学汇聚资源力量成立“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推进全国保护性耕作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应用,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

希望研究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建立完善工作机制,集中相关学科优势资源,不断突破难点堵点,从基础理论、技术攻关、模式探索、试验示范、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为建立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制度,推动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更好地为国家保护性耕作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方案,学校决定成立“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

据悉,研究院将强化多学科学科融合,整合有关学院的科研人员,形成农机、栽培、土壤、水利、植保、信息、土地、育种、生物、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团队;对接国家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技术需求,加强与企业、地方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参与制定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逐步建成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成果评价与转化、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培训基地。

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挂靠工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担任名誉院长,工学院教授李洪文担任院长,工学院教授何进、资环学院教授崔振岭任副院长。

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业农村部农机鉴定总站、推广总站有关负责人,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葡萄牙埃武拉大学/欧洲保护性农业联盟、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欧洲保护性农业联盟、Agtrans研究咨询公司有关代表,我校发展规划处、科研院、人事处、工学院有关负责人,以及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国内兄弟院校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后,还举行了保护性耕作国际论坛。与会的中外专家围绕保护性耕作进行了多场学术报告和交流。

中国农业大学成立时间?

中国农业大学成立时间?

从1905年10月成立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起,中国农业大学已经走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它是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历史起源地。

  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有几个独立的系统:一是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发展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二是从清华学校农科发展到清华大学农学院;三是从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发展到华北大学农学院;三个系统于1949年9月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平原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标签: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雄奎呼吁尽快制定喷杆式喷雾机技术生产标准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雄奎呼吁尽快制定喷杆式喷雾机技术生产标准

近日,为了解我国喷杆式喷雾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记者来到中国农业大学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采访了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雄奎。研究中心虽占地面积不大,却摆放了不少打药设备,除各种大型喷杆喷雾机、果园喷雾机、植保无人机外,还不乏人工背负式的打药设备。

作业效率高环境污染少

“人工背负式打药设备一亩地需要2~3桶水,大约50~60升,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打药极不均匀,手持喷杆左右摇摆式的这种喷药方法本身也是落后的。近年来,人工背负式喷雾器虽然在改善升级,但作业效率、防治效果都未取得实质性的变化,直到高效大型的地面植保装备(尤其是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地面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的出现,打药由‘人背机器’变成了‘机器背人’,才真正让农民从繁重的打药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精准变量喷雾、减量施药,同时还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减少农药中毒的情况发生。”何雄奎指着各种大型高效的植保装备向记者介绍。

可以说,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高效、安全的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我国植保机械有了很大进步,地面自走式大型植保机械保有量、作业面积大幅增长,是真正能进行精准变量喷雾、减少农药飘失、实现减量施药的安全高效的先进农机。

据统计,2017年全国大型植保机械的保有量达到200多万台,作业面积达70~80亿亩次。以主流机械喷杆式喷雾机为例,目前,市场占有率可达20%,市场保有量达到60多万台,生产企业有150余家。

地面喷杆式喷雾机虽然市场占有率不少,那么和这几年大热的植保无人机相比,又有哪些优势呢?何雄奎告诉记者:“无人机虽然很‘热’,但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极少,防治面积不到1%,而且农药极易飘失,一些关键部件还存在问题。而喷杆式喷雾机由于对作物的适应性广泛,是一款很受农民欢迎的打药设备,每年的防治面积能达到50%以上。相对于植保无人机,它具有效率高与飘失少的明显优点;喷杆式喷雾机对作物喷施高度能达到50公分,喷杆喷雾高度可以按需要进行调节,能满足不同高度作物的打药需求;利用喷杆式喷雾机打药,一亩地10升的喷量即可,既省水又省药;喷洒均匀,可显著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它的作业效率也相对较高,每天可作业千余亩地,而一台无人机每天作业量也就在300亩左右。”

较发达国家落后20~30年

但他也坦言,我国喷杆式喷雾机和发达国家相比现状并不乐观。“最少落后20~30年,主要是缺乏相关标准与技术作业规范,达不到欧美发达国家每一台喷杆喷雾机都能实现智能电控自动化作业的要求。”何雄奎解释,从整体上来讲,我国植保机械性能和施药技术水平落后,无法满足当今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才能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药械是枪,农药是子弹。把敌人打死的打法就是施药技术,药的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枪和打法水平都不算高,这也就是说农民使用同一种农药,在发达国家施用和在我国施用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何雄奎强调。

他向记者解释,欧洲生产的喷杆式喷雾机每台机器上都安装了精准控制系统,而且药和水的配比是有标准可循的,这样可以实现均匀施药、变量施药。但中国缺乏这种标准,如大型施药装备必须配有自动混药装置搅拌系统,这是均匀施药的第一步,没有混药系统就会导致悬浮剂沉淀于水箱底,乳油悬浮于药箱水面,农药也就喷不匀;在欧洲,每台喷杆式喷雾机上至少有3个水箱,分别用来盛放药、水以及清洗药箱用水,而国产设备通常只有一个水箱,而且还缺乏搅拌系统;由于地面不平整,大型自走式地面喷杆喷雾机的喷杆宽度(即喷幅)高达12~62米,此类设备就需要安装地面仿形系统,但是国产的设备也很少安装,主要是因为较高的成本让部分企业望而却步;欧美植保员必须通过专业培训,然后才能持证上岗……

提升水平要“对症下药”

那么这落后的20~30年该如何追赶呢?对此何雄奎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使用农药,要保证操作人员、农产品、环境的安全,所以标准的设立至关重要。”何雄奎认为,欧盟有类似的标准可以参照,其标准有300多项,包括药箱规格、均匀施药指标、清洗搅拌等各种专业技术参数等,仅喷杆喷雾机的专业技术指标就有286个之多。

即使相关标准落地,机具自身的发展同样不可或缺。“机具落后,就要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何雄奎认为,包括喷杆式喷雾机的零部件、雾化装置、搅拌系统、仿行系统以及精准控制系统等都需要聚力攻关。对于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企业,国家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此外,他还建议,政府部门要对植保员进行专业培训,让农民更多地了解设备的使用技术。

标签:农机   农业   中国   农业机械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