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采取4大有效措施切实稳定粮食价格(我国年损粮食达700亿斤,谨防餐桌外的浪费)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我国已采取4大有效措施切实稳定粮食价格(我国年损粮食达700亿斤,谨防餐桌外的浪费),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已采取4大有效措施切实稳定粮食价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年损粮食达700亿斤,谨防餐桌外的浪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我国已采取4大有效措施切实稳定粮食价格

2、我国年损粮食达700亿斤,谨防餐桌外的浪费

3、我国库存粮食质量安全形势向好

4、我国应尽快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

我国已采取4大有效措施切实稳定粮食价格

我国已采取4大有效措施切实稳定粮食价格   粮食价格一方面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6日告诉记者,为保证国内粮食市场供应,保持市场粮价基本稳定,既不大涨也不大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据介绍,国家从促进生产、流通、库存、进出口等方面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

  首先,促进粮食生产发展。这是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粮价的基础。在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的情况下,国家对粮食生产依然高度重视。今年又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在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252.5亿元资金,主要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为促进粮食生产,国家提高了2008年小麦和稻谷粮食最低收购价,比去年每市斤提高0.03元至0.07元,并将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范围从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7省扩大到辽宁、江苏、河南、广西4省(区)。同时动员和鼓励南方稻谷产区农民“单改双”,努力扩大双季稻播种面积。据主产区反映,目前已出现由“双改单”变为“单改双”的趋势。据统计局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显示,今年夏粮播种面积达4多亿亩,早籼稻8700多万亩。

  其二,抓好粮食收购和调运。一是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辽宁粳稻和东北玉米国家临时储存收购,稳定农民种粮收益,给种粮农民一个“定心丸”。同时通过托市收购,增加国家调控粮源,为做好粮食市场调控提供保障。二是铁路和交通部门在运输安排上重点向粮食倾斜,特别是扩大东北粮食的外运能力。截止到4月20日,全国铁路系统从东北三省一区发运粮食1974万吨,同比增长13.4%。三是采取运费补贴等措施鼓励关内销区采购东北粳稻(大米),推进产销衔接。四是组织最低收购价粮和国家临时收储玉米跨省移库,缓解产区仓容库存压力,优化布局结构。

  其三,做好市场投放和应急准备。一是组织临时存储粮食和中央储备粮在粮食批发市场上的公开竞价销售,保证市场供应。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储备粮的吞吐调节作用。三是各地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粮食应急预案,调整充实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并重点做好小包装成品粮油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四是落实粮食经营企业保持必要库存量的有关规定,鼓励企业增加商业周转储备。另外,为优先保证国内市场供应,今年国家采取了对粮食及其制粉取消出口退税、加征临时出口关税和实行配额管理等措施,控制粮食出口。

  其四,加强粮食库存和粮食购销工作的监督检查。国家有关部门已督促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粮食政策的规定,继续做好每年一次的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加强对粮食库存的日常监管,开展经常性的随机检查、突击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目前,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已经展开,国家有关部门也派出工作组对部分省(区、市)的库存检查工作进行督导巡查和直接随机抽查。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粮油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大型粮油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巡查,督促企业加强自律和承担社会责任,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我国年损粮食达700亿斤,谨防餐桌外的浪费

我国年损粮食达700亿斤,谨防餐桌外的浪费

资料图

日前,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期间,国家粮食局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粮食减损增效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讲解了粮食种植、收获、储藏科技知识以及节粮减损知识等。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各个环节的粮食浪费损耗现象仍然存在。据测算,我国粮食产后仅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每年达700亿斤以上,相当于两亿人1年的口粮。

在减少餐桌上浪费的同时,餐桌外的浪费也不容忽视,从收获到加工,粮食主要浪费损耗在哪些流程?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减少损耗?我国粮食减损增效有哪些成效?记者走访多地进行了调查。

粮食收割过程

不当易有损耗

湖北襄阳宜城市的李维全与人合作成立家庭农场,流转了1600多亩土地种小麦。“每年收成不错,平均亩产1000斤多一点。”李维全说,“机械化收割省事省力,但还是有一些浪费,挺心疼的。”由于秸秆倒伏、地块高低不平、收割机来回擦碰,一亩地大概损失30斤左右的粮食。

一位长期在农机部门工作的干部告诉记者,收割机的性能和收割速度是导致浪费的主要原因,一些收割机司机为了赶效率,收割时机器行进速度普遍高于正常要求速度,往往导致米粒还未与秸秆彻底分离,就被抛出收割机外。

应城市义和镇二湾村种粮大户丁水坤流转的土地主要靠人工收割,农忙时节最多时要请20多名工人。丁水坤说,“大家一镰镰地割,虽然慢,基本不会落下麦穗稻穗,没人舍得丢。”但同时,粮食熟透后,人工收割、堆垛时可能会脱粒,直接掉到地上。收割后晒在场院或者公路上,风吹日晒都会造成浪费。

科学储藏粮食

小心虫吃鼠咬

粮食收割后损失最大的环节是农户储存。据国家粮食局此前抽样调查,农户储粮损失最严重的为东北地区,平均约为10.2%;其次为西北地区,约8.8%;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地区分别约为7.4%和5%。农户储粮损失中,鼠害造成的损失最严重,造成损失的根本原因是储粮设施简陋,储粮条件差,缺乏科学技术。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仓容缺口较大,据测算,东北粮食核心产区仓容缺口一度达500亿斤,部分地区采取露天储粮,河南、河北、山东等其他粮食主产区基层粮食收储网点严重萎缩,西部地区、山区、库区、边远地区的不少县无库、无店、无人;而已建仓库中,许多危仓老库带病储粮隐患大。

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料甸镇新发村村干部曾介绍,一些村民基本没有专门的存粮工具,一般就是把地里收回的粮食直接晒在庭院的地上,俗称“地趴粮”。这样屯粮,难以避免粮食因受潮、发霉导致的损耗,同时也容易遭受老鼠的侵食。

对此,国家粮食部门推广粮情检测、横向通风、充氮气调和环流冷却等储粮新技术,全面修复“危仓老库”,加强东北地区等主产区新建仓容建设,截至目前,共新建仓容约1450亿斤,维修改造“危仓老库”约2460亿斤。截至去年底,各地粮食部门在全国为农户试点配置了近1000万套标准化科学储粮装具,使这些农户的储粮损失率平均下降6%,每年为农民减少粮食损失23亿斤。

合理散装运输

避免运输损耗

近年来,粮食产销衔接、跨省流通、区域调剂任务越来越重,但我国粮食流通过程“散装、散运、散储、散卸”的四散化比例较低,原粮从收购环节到加工环节需要反复经过打包、拆包、再打包的过程,浪费比较严重。

“袋装公路运输或火车袋装运输粮食的损耗一般在3‰,而公路散装运输粮食的损耗不会超过1.5‰,损耗基本可以降低一半。”河南豫粮金运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麻峰告诉记者,“河南每年小麦、玉米总产量在1200亿斤左右,按商品率50%计算,可流通量约600亿斤,如果实现散装专业车辆运输,每年可以节约粮食约4.5万吨。”

据河南省粮食交易物流市场董事长屈新明介绍,河南自2005年以来就开始推广原粮散装运输,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业粮食散装车由于专业度过高,牺牲了配货能力,造成很多放空,浪费了能源。另外,专业粮食散装车的最佳运输半径在200公里以内,长途运输还不具备与火车竞争的能力。

“一辆专业粮食散装车的价格约为四五十万元,对于一些小的物流公司来说,成本比较高。因此,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改装粮食散装车,虽然从功能上来说满足了散装要求,但是专业程度不高,更容易造成粮食的二次污染和损耗增加。”屈新明说。

近年来,粮食部门推广散粮汽车、内河船舶等新型专用运输工具和散粮成品粮集装箱、面粉散运专用车等集装运输装备及配套装卸设施,努力减少运输装卸中的洒漏、受潮、霉变和污染,粮食运输损耗率平均下降了2%。

粮食过度加工

营养少还浪费

在购买食材时,许多消费者十分看中粮食的卖相,追求“精、细、白”。这些看起来卖相极好的粮食其实经历了多次加工过程。据测算,我国在粮油加工环节造成的粮食浪费达150亿斤以上。

卖相好的粮食就一定健康吗?专家介绍,以大米抛光为例,大米厂加工工艺普遍都在二次抛光以上,而每增加一次抛光,导致出米率降低2—3个百分点,增加至少10度电耗,同时导致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成分的损失。

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合理确定加工精度,严格限制过度加工、过度抛光和过度包装,在充分考虑加工和消费两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制定既符合卫生质量标准又有良好口感、节粮降耗的粮油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改变片面追求“精、细、白”的消费倾向。同时将以“节粮减损、营养健康”为原则组织修订大米国家标准,按修改后的大米国家标准测算,每年可减少加工环节大米损失250亿斤左右。

我国库存粮食质量安全形势向好

我国库存粮食质量安全形势向好   日前,记者从国家粮食局召开的粮食质量安全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从总体上看我国库存粮食的质量安全形势向好。抽样检验结果显示,近10年来库存粮食质量达标率达到97%以上,实现了常储常新。

  国家粮食局新闻发言人颜波说,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机制,基本实现了粮食库存检查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粮食库存检查促进了粮食库存规范管理。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任务仍非常艰巨。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异常气候变化等因素,可能会造成粮食中有害成分超标以及霉变、真菌毒素超标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粮食生产和收购经营者的规模小、数量多,质量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及在收购现场难以进行卫生项目检验等方面影响。国家粮食局将进一步加强监管队伍和技术队伍建设,改善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履行好粮食质量监管职责。

  国家粮食局发展司司长何毅介绍说,为避免因保管不善造成的粮食变质、污染和损失,国家粮食局2007年启动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23.7亿元,在全国25个省份为近200万农户配置了新型储粮装具。通过项目实施和示范农户带动,每年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5.1亿斤,相当于增加了49万亩的“无形粮田”,可为农户增收4.8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再为800万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届时我国农户储粮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

我国应尽快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

我国应尽快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829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农机化发展(黑龙江)论坛上,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刘宪就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做了主题报告。刘宪指出,应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是保持粮食稳定生产的迫切需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刘宪认为,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是保持粮食稳定生产的迫切需要。各地的实践证明,生产粮食所采取的先进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许多农艺措施尚不能通过机械化手段加以实现,比如杂交水稻制种仍延续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供种保障难度大。一些双季稻区,由于稻作机械化水平低、用工量多,已经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保证“十二五”粮食有效供给,农业部提出2015年总产量增加200亿斤以上的发展目标,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推进粳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我国粮食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环节的稳产高产措施对机械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农机农艺融合是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刘宪认为,农机农艺结合是伴随农机化发展全过程的永恒课题。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没有农机农艺融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刘宪举例说,40多年前,我国农机工作者就发明了水稻插秧机,但没有注重与农艺结合,未研究如何适应和体现农艺要求,更多地去机械模仿手工插秧动作,加上其它原因,水稻生产机械化进展缓慢。后来,日本搞机插秧技术,注意了育秧与机插秧结合,成为了当今水稻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此外,美国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更称得上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典范。


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代化大农机方面,农垦为全国做出了表率。我国农垦系统农机化发展水平高、速度快,既有组织管理和投入方面的原因,也是农机农艺融合紧密的结果。一方面,农垦系统能够始终围绕农业生产的全局考虑农业机械化,按照农艺措施的改进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要求,及时革新、改装农机具;另一方面,能够将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化大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考虑,不断完善作业规范和技术标准,每个环节农机农艺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实现了良性循环。


农机农艺融合是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阶段。刘宪认为,主要有六个特征:一是政策环境优惠,二是科技进步加快,三是资金投入增加,四是农民需求高涨,五是应用领域拓宽,六是机制不断创新。不过,目前农机农艺相对滞后矛盾凸显。在粮食作物中,水稻低成本规格化育秧技术、杂交稻和超级稻的少本、稀植型插秧技术始终是机插秧技术发展的难题;玉米的栽培技术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规范化种植和适用的机械化作业的矛盾亟待解决。在经济作物中,油菜、甘蔗、棉花机械化收获比例不高,缺乏定型的产品和技术,农民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益低;马铃薯、花生等根茎类机械化还处于科研与示范阶段,在有些地区还是空白。丘陵山区等欠发达地区适应农艺要求的农机具推广应用缓慢,仍是影响和制约全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提升的瓶颈。另外,在设施农业、林果业、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农机农艺融合问题研究得还不够,农机作业的潜力和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刘宪指出,要抓住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契机,把农机农艺融合作为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关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


  刘宪认为,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相互促进,是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现代化大农机发展的方向。如何加强政策引导,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代化大农机中,实现农机与农艺融合,是“十二五”必须攻克的难题。农机农艺融合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作物品种、栽培制度、农业机械、种植方式等许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


刘宪指出,农机农艺融合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需要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首先要转变观念,农机农艺部门要加强联系交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其次要加强协作,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个整体团队,共同应对和破解制约农业及其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此外,要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开工的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连片耕种。农业机械化和种植业管理部门要建立工作沟通机制,对品种、种植方式、机具配备等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经常会商,提出针对性强的工作意见和具体措施。重大的农业项目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要包括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技术内容,在科研和推广方面要改变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相分离的科研和推广方式,建立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一体化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模式。

标签:粮食   农机   农艺   我国   国家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