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梨树:秸秆变“棉被”黑土获重生(吉林榆树:产粮“冠军县”大旱之年从容应对减产考验)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吉林梨树:秸秆变“棉被”黑土获重生(吉林榆树:产粮“冠军县”大旱之年从容应对减产考验),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吉林梨树:秸秆变“棉被”黑土获重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吉林榆树:产粮“冠军县”大旱之年从容应对减产考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吉林梨树:秸秆变“棉被”黑土获重生

2、吉林榆树:产粮“冠军县”大旱之年从容应对减产考验

吉林梨树:秸秆变“棉被”黑土获重生

吉林梨树:秸秆变“棉被”黑土获重生

  对于吉林产粮大县梨树县的农民来说,玉米秸秆曾经让他们很头疼。烧掉,污染环境;不烧,堆在地里影响来年种地。2007年,梨树县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引进并试验示范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逐步完善并推广以来,这项技术不仅帮农民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也让一度越来越薄的黑土层重获新生。

  在该县梨树镇八里庙村,卢伟农机合作社的200多公顷玉米刚收割完。地里看不到玉米秸秆的踪影,而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棉被”。合作社理事长卢伟告诉记者,这层“棉被”其实就是玉米秸秆粉碎后制成的。虽然“棉被”外表普通,却已成为他稳产增效的“法宝”。

  从2013年起,卢伟在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帮助下,开始尝试使用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收割机在收获玉米的同时,把秸秆进行半粉碎并留在原地,“棉被”便做好了。之后,再由秸秆集行机清理出第二年要播种的条带,为“棉被”画上条状花纹。等到第二年夏天,随着玉米成长成熟,这层“棉被”逐渐腐烂变成了有机质,融入土地。

  秸秆形态变化之余,也给土地带来了巨大改变。卢伟说,以往烧秸秆或把秸秆运走,土地直接裸露在外。有了这层“棉被”的保护,土壤中的水分得以保持,效果相当于每年增加一场50毫米降雨。今年春天,当地遭遇了严重春旱,但在这层“棉被”的保护下,冬季积累的水分不易蒸发,出苗并没受到影响,肥料在秸秆覆盖之下也不易流失。这几年,尽管天气情况不稳定,但卢伟的玉米产量一直稳中有升。

  更让卢伟高兴的是,随着地力逐步恢复,曾经难得一见的蚯蚓回来了。由于此前连续耕作并且大量用肥透支地力,土壤板结,蚯蚓失去了生存空间。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后,水土条件持续改善,化肥用量不断减少,蚯蚓的数量和活跃度都明显增加。据卢伟初步测算,现在每平方米土地里的蚯蚓数量达到120条左右。有了蚯蚓帮忙,土壤的质量有了明显改观。

  不仅保水、保肥、改善土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也让梨树的黑土地摆脱了越来越薄的命运。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赵丽娟说,采用新技术耕种后,土壤里的有机质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在对比试验田里,一直采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玉米根系长度从以前的20多厘米增加到60多厘米,这直接说明土壤的条件得到了改善,黑土层厚度和地力正在逐步恢复。”赵丽娟说。

  综合效益是农民最看重的指标。在梨树县,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带来的明显效益让曾经心怀质疑的农民纷纷动了心。“用这种技术,化肥用量减少20%左右,再加上省去了整理土地、清理秸秆等费用,一公顷的成本至少比以前降低1500元左右。”梨树县梨树镇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说。

  吉林省为采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农民提供了每公顷375元的专项资金补贴,明年补贴标准还会提高。从2007年开始试验示范,到如今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根系”越来越发达。

吉林榆树:产粮“冠军县”大旱之年从容应对减产考验

吉林榆树:产粮“冠军县”大旱之年从容应对减产考验

  曾多次摘得全国产粮“冠军县”的吉林省榆树市,今年遭遇了62年不遇的旱灾,粮食产量比常年减少约两成。记者近日在榆树走访时发现,尽管粮食减收,但当地无论是“新农人”还是传统的种粮大户、“老把式”,都显得从容淡定、信心满满。

  “新农人”:不种“铁杆庄稼”反而有了好光景

  榆树市将近39万公顷的耕地上,玉米作为“铁杆庄稼”曾长期占据主角位置。受市场波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铁杆”也有脆弱的时候,今年的大旱就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榆树市农业局局长张武介绍,由于春旱严重,春播玉米有近200万亩没有正常出苗,后来通过补种才抢回一些损失。但对于一些“新农人”来说,这场旱灾的影响并不大。

  “以前种玉米是靠天吃饭,现在合作社40多个蔬菜大棚不怕天气变化,一年两茬蔬菜利润200多万元。”榆树市五棵树镇进步村进步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龙生说。

  近几年来,榆树逐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腾出来的土地用于发展水稻、杂粮和棚膜蔬菜种植。

  王龙生说,1公顷棚菜的收益是玉米的10倍,农民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目前榆树市的温室大棚面积发展到7.2万亩,棚膜园区已有104个,年产值达82亿元。

  榆树市五棵树镇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丛建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的200公顷大豆产量不错,除了卖大豆,豆油、豆饼等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很旺盛。“一公顷大豆比玉米能多挣2000元,效益好,农民种植积极性自然高。”丛建说。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的背后,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日益强大,以及像王龙生、丛建一样的“新农人”不断增多。托管着村里400多户农民土地的丛建说,规模化经营的甜头越来越明显,不仅市场效益好,推广科学种植更容易,抗灾抗风险能力也更高。

  截至去年末,榆树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580余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016家,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70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6.1%。尽管玉米减产,但今年榆树水稻、杂粮杂豆、棚膜蔬菜等都实现了增产,农业综合效益稳中有升。

  种粮大户:建起“苞米楼子”挺起了腰杆

  玉米有所减产,但榆树种粮大户司海丰却并不担心。目前玉米的市场价格比去年同期略高,预计到今年底或明年春节前有望进一步走高。“先把玉米收好,等市场价格高再卖出去。”司海丰已经做好了打算。

  但是在几年前,司海丰还不能这么淡定。由于以前没有很好的储粮方式,玉米收回来只能放在地上存储,俗称“地趴粮”,损耗比较大,而且不能长期储存,即便价格不理想也只能早早卖掉。

  如今,被农民称为新一代“苞米楼子”的科学储粮仓改变了这样的格局。记者看到,科学储粮仓2米多高,1米多宽,由钢制框架加上金属网制成,离地20厘米左右,玉米码放在里面,不担心雨雪和老鼠。

  司海丰介绍,建一个这样的粮仓政府补贴将近3000元,自己只掏1600多元。由于储存得法,他再也不用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早早卖粮,最晚的卖粮时间从春节前推后到五六月份,“啥时候价高再出手”,1公顷能增收2000元左右。

  榆树市粮食局局长徐天生说,目前榆树已经有70%以上农户采用进场离地的科学储粮方式,近10万户农民用上了钢结构储粮仓,“以往粮价是收储企业和粮贩子说了算,现在农民掌握了主动权。”

  有了更科学的“苞米楼子”,农民可以看价卖粮,养殖场也可以按需收粮。长期从事肉牛养殖的养殖户马凯说,现在不用再一次性收粮占用资金和存储场地,收粮不如先收牛,反而节约了成本。

  种地“老把式”:告别精耕搞免耕

  以往农民收完玉米,习惯把地收拾得干干净净,等待来年春播。然而记者在榆树市部分乡镇的玉米地里看到,秸秆躺在地里,其中一些已经被打碎,好似一层金黄的棉被。今年74岁的种粮“老把式”李军说:“以前秸秆堆在地里嫌‘埋汰’,都拿回家来当柴烧,或者干脆在地里烧掉。现在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技术,秸秆派上大用场了,大伙都不再烧了。”

  榆树市众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艳红说,秸秆覆盖还田,看上去不精细,但反而能给土地保温保水,也省去清理整地的麻烦,节省人力物力,还能有效抗灾。

  今年春旱,采用覆盖免耕技术的耕地出苗率明显比普通耕地高出不少。李艳红说,受她的影响,村里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技术的土地从4年前的40公顷增加到今年的120公顷。“需求越来越大了,之前免耕播种机买少了,看来还得再买。”她说。

  “今年的旱情是坏事更是好事,从传统的精耕细作到保护性种植,农民对科学种田的理解更深刻了。”榆树市副市长高洪洲说。

标签:玉米   农民   棉被   覆盖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1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