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产业?(如何在稳定小麦产量与节约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产业?(如何在稳定小麦产量与节约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产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在稳定小麦产量与节约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产业?

2、如何在稳定小麦产量与节约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

3、如何在金黄田野里打磨黄金利器?

4、如何培育家庭农场,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产业?

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产业?

?  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严寒来到山西省临汾市,进山村、访农户,在僧念镇段村蔡文明家,仔细察看羊圈里的绒山羊,又同老蔡一家人拉起家常,询问养羊收益怎么样。总书记一直惦记村子里的产业,时间回溯到2019年7月,在内蒙古马鞍山村走访时就曾明确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产业振兴的关键是选准产业。国家那么大,村子那么多,天时地利、人文风貌各有不同。做到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就能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天人合一,达到双赢效果。反之,宜养我种、宜种我牧、宜林我耕,不仅事倍功半,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造成双输局面。国内外都不乏正面案例和反面教材。

  山西和内蒙古都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牧繁农育”“种草-制草-养畜”等生态草牧业模式,牧农林复合、草果田契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发展了集约化畜牧业,可谓是因地制宜,选准了产业,达到了效果。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村子并没有搞清楚自己村子的特色和竞争力在哪里。还有的跟风选产业,今年“阳光玫瑰”行情好,大家一股脑去种葡萄;听说农家乐能赚钱,就一哄而上搞农家乐,来不及搞清楚消费市场和需求情况,结果产品低质同构赚不到钱。也有的村子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少种粮食多种菜果,收益要比种粮高,这也走入了误区。

  乡村产业选择和城市产业不一样,别的村能成的,放到自己村并不一定行得通。首先要内外结合、科学规划,搞清楚村子适合发展什么,不适合发展什么,以免水土不服。村里人最清楚有几条河、几道沟,哪家最会干什么,有啥资源和不利因素。同时,多看看发展产业好的村是怎么发展的,多听听研究专家和产业行家是咋说的,努力具备市场思维和多元思维,学思路方法而不是照搬照抄,认清自己、看清趋势、两相结合,最终确定走哪条路。

  选定了产业,可以小范围试验,看看效果如何,再决定是否扩面铺开,这样能最大程度降低试错成本。如果路径可行,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复制,形成规模集聚效应,让产业发展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中国人小时候都吃过苦,住在城里的也穿过补丁衣服,我在陕北农村还曾经自己纺线织布。”在跟老蔡一家人拉家常时,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过去我到农村,看到这样那样让人揪心的事儿,心里很是不安、难过。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农村,面貌完全改变了,吃的穿的用的都不一样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

  而今,在新的发展征程上,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生活正抱以更美好的期待,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绿色,这也为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大动力。我们希望,每一个平凡的村庄在新的一年都找到自己的路子,都能过得更加丰裕富足。

如何在稳定小麦产量与节约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何在稳定小麦产量与节约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

“河北作为小麦主产区,确保粮食安全责任重大;作为严重缺水地区,遏制地下水超采不容忽视。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河北水资源危机,节水重点在农业,农业的重点在小麦。小麦节水是一篇大文章。两年的实践证明,推广节水小麦,既减采地下水、节本增效,又丰产增收、提高品质;既保口粮安全,又节约资源,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全省力争到2018年全面推开。”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开门见山地说。

亩均节水50立方米,产量460公斤,农民爱种节水麦

今年麦收,河北省深州市前营村村民曹旭格外高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项目区专家组对他的1.155亩衡观35小麦实收实打,扣除杂质,按13%的籽粒标准含水量折纯折标,亩产达700.26公斤。

“我家的小麦去年秋天抢墒播种,只在拔节期、抽穗期浇了两次水,总灌水量160毫米。种了这么多年的小麦,一亩地能收1400斤,还真是头一回。”捧着沉甸甸的麦粒,曹旭高兴得合不拢嘴。

前营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共有耕地2187亩,土壤沙质、缺水、贫瘠,是传统的中低产田区。多年来,村民们始终遵循着传统种植模式,产量和收入一直不高。

“今年俺们村2187亩地种的全都是衡观35,平均亩产高达1100斤。”聊起节水小麦,前营村党支部书记曹立增打开了话匣子,“衡观35是省农科院旱作所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具有节水高产、早熟、抗逆、适应性强等特点,根系发达,对土壤水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叶片失水慢,保水能力强,水分利用率高,比一般品种高13.1%-40.8%。”

“收入多了,投入反而少了,节水小麦就是好!”村民曹建斌是种了多年地的老农民,“以前一亩地下40斤种子,上一袋化肥,单季要浇三四次水,现在俺们一亩地只播30斤种子,上60斤尿素,单季根据天气只浇一到两次水,一季算下来每亩地光节约下来的水钱就有110多块,再加上增产的量,这一季小麦一亩地就能增收450多元。”

辛集马兰农场的农民种的节水麦石麦22,今年在一水不浇的情况下,亩产500公斤。吴桥县农民胡福强种植的衡4444节水麦浇二水,亩产714.02公斤……

河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李联习告诉记者:“在河北省种节水麦的地方,农民一改以往小麦浇三至四水甚至更多的习惯,整个小麦生长期只浇一至二水,亩均节水50立方米以上。据统计,2015年项目区300万亩节水麦平均亩产893.6斤,超过全省小麦平均水平,还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今年,通过专家抽样测产,估算1000万亩节水麦平均亩产460公斤以上。”

1000万亩节水麦,少采的地下水相当于4个白洋淀

河北省用全国0.7%的水资源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养活了全国5%的人口。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有不能回避的隐忧——近年来,全省每年超采地下水60亿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据统计,农业用水占河北省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小麦占农业用水量的50%。《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方案(2014年度)》印发,要求到2015年,压减农业地下水超采量7.6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河北年均受水量的1/4。

针对小麦生产用水多、又严重缺水的省情,20年前,河北省科研单位就将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积极培育耐旱、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经过不懈努力,衡观35、石麦15、衡4444、沧麦6002等一批节水稳产小麦品种相继问世,给小麦节水带来希望。这些节水小麦品种,不仅能够确保均衡增产,而且为解决河北地下水超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们的节水高产育种方法和培育的节水高产品种,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培育出的这些节水高产小麦品种,不仅能够确保均衡增产,而且为解决河北地下水超采提供了技术支撑。”河北省首席小麦专家郭进考说。

“农民种小麦普遍浇三至四水,而节水麦仅需浇一至二水,综合不同类型的节水麦在不同土质的生产情况,节水麦平均1水亩产超千斤,亩节水50-100立方米不等。”郭进考认为,即使按最少的亩节水50立方米计算,如果全省3500万亩小麦都种上节水麦,一年最少可节水17.5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河北年均受水量的一半还多。

“为让群众尽快接受节水麦,河北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节水麦种植补助。为充分挖掘节水麦的节水和高产稳产潜力,河北省制定了以节水品种为核心的集成技术体系,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和种子企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利用科技直通车、田间学校、农业远程培训等手段,向农民群众推广节水栽培技术。

同时,在项目区安排200个小麦节水品种高产稳产示范方,集成节水小麦品种综合种植技术,在高邑原种场和沧州市运河区集中展示,带动市级建立了200个节水麦示范乡镇、县级建起1000个节水麦示范村。在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组织开展152次观摩活动,两万多农民代表到田间看禾选种,激发了农民种植节水麦的积极性,确保了节水技术落实。”河北省种子站站长张志刚介绍。

记者从河北省种子站获悉,今年河北省1000万亩节水麦少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白洋淀的平均蓄水量。

尝到甜头,秋后再增700万亩

如何既能确保粮食安全,又能遏制地下水超采?依靠节水品种和配套技术,这是河北省在两难中作出的选择。

除了小麦品种好,在试验田里,施肥、浇水、除草、打药……每一个环节都由项目组的技术员统一指导,专家们直接把办公地点放在田间地头,办起“田间课堂”,利用农民的闲暇时间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期,召集人们到示范基地实地参观、手把手授课,按照“看得懂、学得会、易掌握”的标准,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生物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多措并举、齐头并进,“肥大水勤,不用问人”的传统种地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有了科技做支撑、技术做后盾,前营村小麦产量屡创新高。“去年俺们村的高产节水小麦亩产达到663.8公斤,今年更是创下了700.26公斤的新纪录。”曹立增自豪地说。

“节水品种要和相关的配套技术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研究员陈秀敏说,衡观35节水麦之所以能创下一水663.8公斤的高产纪录,精细整地播后镇压、拔节中后期浇一次关键水、开花时喷一次叶面肥,这3项关键的农艺技术必须到位,同时,也要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如今,陈秀敏团队的节水麦及配套农艺技术,已在他们研究所的几千亩示范基地推广应用。作为研究所的示范基地,深州市前营村村民已经习惯了小麦全生育期只浇一水,并做到农艺技术适时应用。

“科研人员只能把与节水麦匹配的农艺技术传授给示范基地的农民,其他地方就力不从心了。”陈秀敏介绍,虽然一些地方的农民也种了节水麦,但由于他们还按照老传统种植,与节水麦配套的相关农艺技术不到位,致使节水麦达不到预期的节水效果,只能事倍功半。

郭进考认为,尽管推广节水品种是农业节水途径中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方式,但要真正发挥好节水品种的效益,还需工程、农艺节水共同发力。

生物、工程、农艺等多种农业节水方法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目前基本属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多种节水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是小麦节水效果受限的瓶颈。为此,河北省准备出台相关政策,加快节水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步伐。

目前,河北省农业厅正在起草加快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及集成技术的意见。“我们将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一批优质、高产、高效、节水小麦品种,加快与之配套的工程、农艺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以更少的水资源实现稳产、节水、增效。”李联习介绍。

“河北省制定了《关于加快小麦节水品种推广的意见》,把推广小麦节水品种作为治理地下水超采的重大措施。2014年秋,率先在衡水、沧州、邢台和邯郸4个设区市的43个县(市、区)进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推广小麦节水品种300万亩。2015年,试点扩大至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等5个设区市的54个县(市、区),节水麦面积达到1000万亩。”魏百刚告诉记者。

李联习说,今年秋后,全省将再增加700万亩节水麦,届时,河北省节水麦面积将累计达到17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2。

如何在金黄田野里打磨黄金利器?

如何在金黄田野里打磨黄金利器?

?image.png

玉米收获现场。资料图

?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2021年种植面积6.5亿亩,总产超过2.7亿吨,但市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进口量连年攀升。在农业劳动力紧缺、人工成本逐年提高的今天,如何通过优质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来提升玉米产量和效益,实现玉米的有效供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20年全国玉米耕、种、收及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8.27%、89.52%、78.67%、89.76%,但机械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高机械化率的背后,依然存在播种保苗率需要提升、籽粒直收破碎率高亟待攻克、烘干技术装备需要加快发展等难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在稳粮扩油的大背景下,又该如何助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东兴,农业农村部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杨丽。

在效率和质量上发力

“虽然目前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率很高,但是从作业效率、作业质量和机具可靠性上看,跟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这也是未来研究的核心领域。”张东兴告诉记者,单看国内的玉米播种机,作业速度一般不超过每小时8公里,作业行数大多为4至8行。而欧美等国的播种机作业速度普遍在每小时10公里以上,作业行数大多为16至32行。此外,国外机具能够做到在整个作业期内基本无故障,而目前我们还做不到,虽然“大故障不多见”,但“小毛病时常见”,而机具一旦在关键农时出现问题,就会耽误农时、影响产量,进而影响农户收益。

“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生产条件和区域特点,通过技术创新来破解。”杨丽认为,好的机具一定要适应当地作物的种植模式和土壤特点。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宜我国特定生产条件的技术与装备,而不能简单地“照猫画虎”。

“而且我们分环节来看,各环节机械化率是不均衡的。其中玉米收获,尤其是籽粒直收率相对较低。”张东兴指出,我国玉米机收以果穗收获为主,而国外大多为籽粒直收。果穗收获会增加很多中间环节,比如摘穗后的晾晒、脱粒、烘干等,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杨丽介绍,我国籽粒直收机械化率低的原因,既有品种问题,亦有机械因素。当前玉米品种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普遍在30%左右,达不到25%以下。含水率高则导致破碎率高,籽粒收获时平均破碎率在9%左右,不能满足小于等于5%的收获作业质量要求。

“籽粒直收因其省工省力等优点,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攻关重点。”张东兴说,但是该技术的推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我国现有品种还无法完全满足各地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低于25%要求的前提下,即使籽粒破碎率略微偏高,但如果能及时烘干,也能够解决部分生产者籽粒直收的需求。因此,国家在大力支持宜粒收玉米新品种研发的同时,需要大力支持和发展与玉米籽粒直收相配套的低成本、多种热源可选的产地烘干技术与装备。

玉米生产机械化领域大有可为

当前,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机收减损的效益最大。”张东兴说,近几年我国玉米产量稳定在2.5亿吨以上,在收获时如果能把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260万吨左右的玉米产量。该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机收损失呢?张东兴认为,要将《玉米机械收获减损指导意见》中规定的技术细节实施到位,而要保证这一点,机手的培训至关重要。比如收获时,收获机的脱粒滚筒转速及凹板间隙,需要根据籽粒含水率进行相应的调适,作业质量与工作参数调整是否恰当有很大关系。种种细微的差别都需要机手灵活且熟练地掌握,这需要对机手加强技术培训,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

“此外,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得跟上。”张东兴提醒道,由于在实际收获中,损失最大的不是落粒损失,而是落穗损失,其占比在60%至80%左右,那么在品种选育上,就要考虑果穗的结实性。病虫害防控也要跟上,防止病虫害导致的落穗损失等等。

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快提高供给保障水平,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今年新增面积1500万亩,对相关作业机具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就目前的情况和条件来说,对现有的玉米机具进行适当的改造改装与调整,是满足当前复合种植生产急需、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有效办法与途径。”张东兴表示,玉米播种机的选配与改造相对比较容易,有多种可选机型,费用也较低,一般千元以内便可完成改造。但收获机的选配与改造难度相对较大,要根据两种作物的成熟期来选择先后收获顺序,玉米收获机还要根据其成熟度选择摘穗或直接脱粒收获,收获机行数和行距要尽量与种植模式相匹配,最好在机具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来改造。当然,经济条件允许的规模化经营主体,可以购买专用机型。

此外,张东兴还建议,农艺农机应通力协作,高度融合,加大宣传和示范推广力度,同时进一步强化国家扶持政策,各地可累加补贴。还应设立农机创新专项资金,加大专用机具的研发力度。最后,各地尽快形成全程机械化生产田间作业机器系统,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装备支撑。

向智能化迈进

近年来,我国玉米机械播种技术发展迅速,但在实际生产中,播种机存在播种粒距不均匀、播种深度不一致、播种质量不稳定等技术难题。目前,多数农户的播种出苗率不足85%,播种后“保苗率低、出苗整齐度差”的问题依然突出,距单粒精量播种需求和“密植、高产、增效”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记者了解到,张东兴、杨丽教授团队研发的玉米高速单粒精量播种机,在实际作业中,玉米种子会一粒一粒随着排种盘的转动落到种沟里,实现了单粒精量播种,农民可不再下地间苗,减少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出苗整齐度,推动了我国玉米播种的技术进步和播种机具的升级换代。

但团队并不满足止步于此。“这几年,我们在深入研究新一代高速精量排种技术的同时,还创新了播种粒距和播种深度的精准调控、基于土壤信息的智能变量播种、基于不规则田块和行进路径的智能区段控制等核心技术。”杨丽告诉记者,比如我们研发的电驱式玉米精量播种机,解决了在高速作业条件下地轮打滑,造成的播种粒距不均匀的问题,使作业速度提升到每小时13公里以上,播种合格率达98%以上。同时搭载的智能控制系统的播种机,还能根据土壤肥力、水分、有机质含量等实现变量播种,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产量潜力。目前,该技术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机收方面,团队正在研发基于作物产量和籽粒含水率的收获机作业速度、滚筒转速、凹板间隙等多目标智能调控技术,以期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并尽可能降低收获损失。

“总之,未来我们会紧紧围绕我国玉米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创新研究,在努力解决好我国玉米机械化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使我们的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张东兴说。

如何培育家庭农场,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如何培育家庭农场,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为家庭农场定下发展方向。自2013年首次被提及以来,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连续第5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小编也梳理了一些各地近年来扶持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一起来了解一下。

松江家庭农场(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松江:2007年开始,为鼓励粮食家庭农场发展,在中央、市级粮食生产补贴的基础上,区出政策给予粮食家庭农场每亩200元的土地流转费补贴。

2012年初松江区制定《关于家庭农场考核和补贴的实施意见》,对每亩200元的土地流转费补贴方式进行调整,将其全部调整为生产管理考核性补贴、并根据考核结果发放补贴。

松江区家庭农场考核内容为六项,分别是:茬口安排、外围沟清理、秸秆还田、夏熟作物生产管理、水稻生产管理、向区国有粮库交售稻谷等。

安徽合肥:当地农委制订出台《合肥市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所称的家庭农场是指,本县(市、区)以农户家庭(一般为夫妻二人,个别为父子或者父女等二、三人)为基本组织单位,以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等为劳动对象,以高效的劳动、商业化的资本和现代化的技术为生产要素,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的,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并在工商部门办理家庭农场注册登记的经济实体。原有的合作社、基地等组织或实体通过更改注册名称等方式建成的“家庭农场”不予认定。

按照这一办法,合肥每年将选择一定数量的示范性家庭农场给予资金扶持。安徽郎溪县农业部门于2009年就成立了县级“家庭农场协会”,除为家庭农场协调融资、销售等难题,还每年对评出的10个“家庭农场”示范基地,给予3万元帮扶。


湖北武汉市:制定《家庭农场财政扶持办法》。办法规定申报主体条件是家庭农场主为具有武汉市农村户籍、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的农户(提供银行账号);男性年龄在50岁以下,女性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高中或相当高中以上水平,具有市农广校以上部门颁发的“绿色证书”;有2名以上固定劳力从事生产,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具有五年以上主产业种养经验。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专业农场(家庭农场)定义为“经济作物达到30公顷以上,旱田作物达到50公顷以上,经农业部门认定并工商注册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直接赋予其法律地位。实施了七项扶持政策:一是贷款贴息,专业农场贷款的利息由政府补贴60%,州和县市政府各承担30%。二是享受各项国家农业财政补贴政策。

三是在原一次性3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基础上,扩大到可以一次性享受5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四是设立专业农场专项保险,提高农作物保险额度。五是捆绑使用政策性支农资金。六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七是在仓库、晾晒场、农机具库房等生产经营用临时建筑物上给予土地政策支持。

专业农场认定与批复及工商登记。

乡(镇)政府对辖区内成立专业农场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报县(市)农经部门复审。经复审通过的,报县(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由县(市)农经部门认定其专业农场资格,做出批复,并推荐到县(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标签:节水   小麦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