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都1.8万亩早春辣椒管护忙(贵州启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贵州三都1.8万亩早春辣椒管护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贵州启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贵州三都1.8万亩早春辣椒管护忙 ♂
贵州三都1.8万亩早春辣椒管护忙连日来,三都自治县的1.8万亩早春辣椒进入管护的关键时期,当地农户和农技人员趁着晴好天气,纷纷下地管护辣椒,为辣椒丰收保驾护航。?
“我们的辣椒长到这样,就开始抹芽了,从枝丫这里往下的叶芽都全部抹掉,这样有利于上面结果,下面不能结果……”走进该县大河镇新场村交同大坝、营寨村大坝辣椒种植示范区,一垄垄辣椒映入眼帘,菜农们趁着晴好天气,三五成群地穿梭在田间忙碌着,农技人员在一旁为大家指导如何为辣椒苗施肥、去枝。?
“辣子种三个月就得卖了,而且种完辣子后还种一季水稻。我们这个地方种出来的辣椒是比较好,省外的老板都很喜欢,这几年价格都还可以。”大河镇新场村村民韦恩红说。?
据了解,大河镇属于典型的低热河谷地带气候,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平均气温较高,三都充分利用这一气候特征,坚持“错季错时错峰”产业发展理念,抢抓先机,依托省级辣椒育苗示范中心,实现错季育苗、错时移栽、错峰上市,有效避开上市高峰期,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探索出以“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的不同运作模式,引导群众统一种植春提早辣椒,并做好跟踪服务。?
“早春辣椒是我们大河镇的主导产业,去年种植1.6万亩,实现亩产4500斤,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实实在在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今年扩大种植面积到1.8万亩,覆盖农户6167户,25289人。今年我们加大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帮助老群众做好田间管理,确保群众增收致富。”大河镇农技站主任税荣萍说。?
近年来,三都致力于产业发展,将大河镇打造成为全县粮食蔬菜主产区,积极引进高产量的蔬菜种植品种,农技人员积极开展田地间技术指导服务,在“蔬菜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下足功夫,致力将冬早蔬菜种植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三都县高效利用土地轮作,已形成“菜—稻—菜”的产业格局,通过轮流种植水稻和蔬菜,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每年有数十万吨蔬菜输送到全国各地,确保了群众增收,群众的“香辣饭”越发飘香。?
贵州启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
贵州启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正在作业的贵州山区农业喷灌设施。(资料图片)
“真没想到废弃的小山塘发挥出了如此大的作用。”看着绿油油的葡萄园,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大寨村村委会主任荣廷海喜上眉梢,“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大寨村的土壤适宜种植水晶葡萄,降水也较充沛,但苦于水利工程缺乏,很多土地都是“望天收”,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一直上不去。
2014年7月份,大寨村将近乎荒废的上寨山塘的产权拿出来拍卖,经过激烈竞价,最终村民杨明华以20.24万元的价格拿到了山塘的产权。此前,上寨山塘以每年250元的价格租给当地村民种植水稻,基本丧失了蓄水功能。
杨明华之所以敢出20余万元高价,是因为他对山塘的开发早有规划。拿到产权后,杨明华出资7万元、县政府补助3万元对山塘进行清淤扩建,加固整治大坝、修建放水设施等,在保证原有灌溉功能不变的情况下,杨明华搞起了养殖,还办起了农家乐,同时流转周边土地种植葡萄,年收入40余万元。
从这次改革中受益的不止杨明华一人。因为有了稳定水源,大寨村的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余亩,每到葡萄成熟时,来村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仅靠葡萄一项,村民就能人均收入近6000元。
小寨坝镇水务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罗国华说,“山塘的产权明晰后,有人管有钱养,沉睡的集体资产盘活了,大家都受益了”。
上寨山塘的改变,仅是贵州深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贵州是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的省份,为更好地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效益,该省曾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遵义市习水县等地开展过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由于当时仅仅实施了经营管理权“拍卖”改革,所有者主体不明确,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利工程没有效益或效益很小时,经营管理者后期就很少投入或干脆不投入,致使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效益难以发挥。
“有的水利工程无人管理,致使许多工程存在安全隐患,还出现了新的用水矛盾和纠纷。”贵州省水利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改革的不彻底,引起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水利部门的深思。2012年,贵州省政府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纳入农村7大产权制度改革范畴,并积极推行试点工作。此后,该省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底层设计,并于2016年初全面启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产权混淆交叉是影响贵州水利工程效益发挥的核心症结所在。针对这一难点,该省提出“三权剥离、分类明晰”的思路,将工程的有形资产产权、工程占地的土地产权和水资源的使用权(水权)进行剥离,分类明晰,将工程的有形资产通过拍卖、资产划转、授权管理等方式明确其财产权,并颁发工程所有权证或使用权证。
对小型水利工程占用土地,该省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确权划界、流转或作价入股,明晰土地的使用权;对能通过蓄、引、提等方式加以利用的小型水利工程,贵州省给水资源颁发水权证(含水体、水面等使用权)。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来,贵州省通过承包、拍卖、托管、股份合作、用水协会管理等多种形式,将全省42.6万处小微型水利工程产权明晰给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等,颁发权证45.2万个。
通过明晰产权、颁发权证,让每一处水利工程都有了“身份证”,落实了“管护人”,工程的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均吃下了“定心丸”,充分调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管护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局面。
同时,贵州引导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利用手中的产权证,将水利工程资产进行“作价入股”或抵押贷款,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东,保障了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滚动发展。
在破题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的基础上,贵州还针对部分公益小型水利工程有机构无人员、经费难落实、工程管不好、效益难发挥的现状,探索了水利工程“政府购买服务、物业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推向社会化保障轨道。
在改革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成立水务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县域内的1座小(1)型、3座小(2)型水库、5座县城橡胶坝以及丹江河、永乐河道堤防实行物业化管理,运行费用由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向该公司购买服务。公司由县水务局监管,签订管护合同,建立规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查,年终进行绩效考核。
此外,贵州省将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流转、水价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等各项涉农、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了供水服务、水价形成、节水增效、农民增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等环节的良性互动。
贵州唱响绿色农产品“泉涌”主旋律 ♂
贵州唱响绿色农产品“泉涌”主旋律得天独厚、品质独特,让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
这对山地省份的贵州来说,绝不是一句空话。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农业生产受到土地资源的刚性制约。但是,也因为特殊的气候环境,从农民的庄稼地里产出的水果、蔬菜、茶叶以及中药材等,都是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好产品。
近年来,贵州坚持“两线(生态和发展)”一起守,“两山”一起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独有的山地资源,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山地经济和大数据产业,日益增长的森林覆盖率让贵州的山更青、水更清,300多个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园区让农业产业更强、农民更富,大数据风生水起,更让贵州蜚声中外。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指出,发展绿色农产品是贵州的一大优势,听到贵州就觉得这个地方没有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多,今年要像去年抓旅游业井喷式发展一样抓绿色农产品的供给,要把发展农业的好声音传到千家万户,要让贵州山地生态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家喻户晓,让更多人分享贵州农业发展的果实。
有底气,有目标,更需要有好的发展方式方法。多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贵州农产品,瞄准生态与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生态做成产业,产业做成生态”明确为绿色农产品“泉涌”方向,打造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贵州省农委主任袁家榆说,绿色农产品“泉涌”,关键就是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生态与产业共振,变“产品”为“商品”,实现产销无缝对接。
无论是风行天下还是“泉涌”,贵州牢牢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作为抓手,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拓展营销渠道,把贵州绿色农产品叫响、抓实、见效。
过去,贵州的农产品有产品、无商品,缺乏品牌意识、市场意识成为制约“泉涌”的最大桎梏。现如今,针对蔬菜、食用菌、畜禽、茶叶、精品水果、特色小杂粮等“品质”和“颜值”俱佳的特色农产品,贵州通过产品的包装、品牌的塑造、市场的营造,开启了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的新征程。
在结构调整上,贵州紧紧围绕全国人民餐桌需求,大力调整农村种养结构,选准主攻方向、主攻产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尽快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上规模、扩产量、成批量。黔西南州充分利用山地气候优势,围绕培育低热河谷产业带、缓坡温凉产业带、高山冷凉产业带三条立体生态经济产业带,进行区域化布局、园区化带动、基地化推进,发展精品水果、精品蔬菜、中药材、薏仁米、茶叶、草地畜牧业等优势产业,致力于构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培育山地特色支柱产业。
在毕节,结构调整后的农业板块经济风生水起,通过推动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毕节形成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高山冷凉蔬菜、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材、高山生态茶“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区”,已初步建成连片200亩以上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4000余个,规模化养殖基地857个,新培育市场经营主体4600多家。
坚持特色化发展,持续有效优化供给结构、调整农业布局,打开了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局面。在贵州许多地方,推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从单纯的“农业园区”向融合发展型的“农业公园”转型。
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将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业态与农业园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相关企业、农业合作社等规范发展,结合资源实际,做出地域特色,充实并打响山地农业品牌。
在市场开拓上,产销无缝对接。对内,大力拓展线下市场,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企业与市场、医院、学校、机关食堂和超市建立稳定产销合作机制,把本地市场份额牢牢抓在手上。
对外,举办好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积极外出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会,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订货会和推介宣传,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用好国内电商主流平台,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点,为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插上电商翅膀。
在绿色农产品“泉涌”这首主旋律中,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贵州省提出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力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和营销网络化,着力提升农产品商品率、外销率。
无公害绿色有机是山地特色农产品的必备品质。贵州省质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定面积达148万多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2.56%,无公害农产品1916个。2016年,贵州玉米、小麦面积减少的同时,马铃薯、特色杂粮、蔬菜、水果等面积持续增加,茶园、辣椒的种植面积,火龙果刺梨生产规模均达到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面积为全国第二,薏仁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耕地、园地、林地和水域等农业资源,强化污染防治力度,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袁家榆说。
品牌彰显特色,特色蕴于产品。2016年,贵州省安顺金刺梨、关岭火龙果、关岭牛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17年,贵州农产品再添3个“国字头”。在农业部第2486号公告中,贵州凯里水晶葡萄、贵州绿茶、都匀毛尖茶成为今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至此,贵州此类产品数量达到40个,品牌聚集为“黔货出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战略要求。绿色农产品,一头连着广大老百姓的“菜篮子”,一头连着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还挑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担”。
袁家榆说,绿色产业就是“红利”,既是百姓富的“红利”,更是生态美的“红利”。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涌”出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唱出了扶贫与生态保护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好声音。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贵州正在打造成为全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绿色发展的起势,必将为贵州赢来绿色“红利”的胜势。
贵州山区地带适合哪款微耕机? ♂
贵州山区地带适合哪款微耕机?版权声明
-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