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机推广人员的虎年记忆(一个农民合作社的提质增效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一个农机推广人员的虎年记忆(一个农民合作社的提质增效路),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一个农机推广人员的虎年记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一个农民合作社的提质增效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一个农机推广人员的虎年记忆

2、一个农民合作社的提质增效路

3、一个农民的合作社智慧

一个农机推广人员的虎年记忆

一个农机推广人员的虎年记忆

日迈月征,朝暮轮转,转眼间,到了戊寅虎年的尾端,回忆这一年的路程,走过了一段激情与奋斗的时光。

这一年开春比较顺利,虽然有疫情影响,但是当地没有形成爆发之势,生产稳步进行,春节后上班已经是2月7号了,一周后过了元宵节,就到了雨水天气,春脖子还是比较短。农时不动人,按照常规,胶东地区正月初八就开始种植胡萝卜,以此为起点,一年一度的春耕早早的拉开帷幕。

雨水过后,气温回升,草木萌动,马铃薯种植开始。这些年,马铃薯种植机械化全面推开。2月中旬,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杨敏丽教授与我进行沟通,询问有关春耕备播情况,我将平度市的准备情况书面呈给杨敏丽教授,尤其是汇报了特色经济作物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技术与装备的情况。杨敏丽教授向中央电视台着重推荐了我市的做法。经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与多次我对接,决定在我市开展马铃薯播种环节的直播活动。3月1日,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平度,3月3日开始直播。针对栏目组提出的一系列高标准直播条件,经多次沟通,确定由国家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组组长尚书旗教授讲解机械知识、青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王军强研究员讲解种植技术。直播活动着重宣传了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推广北斗导航等智慧化装备和复合式作业机械;二是宣传了我市“新品种+黑白标准地膜+中拱棚+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无人机绿色防控+科学收获储藏+地膜回收”的一整套农机农艺融合的新技术模式。直播结束后,抓住良好的宣传机遇,分别在央视《朝闻天下》“春天的中国”、《山东三农新闻联播》《中国报道》进行宣传,本次活动是一次新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月5日,莱西爆发疫情,所有大型活动暂时停止,准备了很久的的3·15打假护农保春耕活动青岛分会场活动只能小范围进行。此事甚是遗憾。

大葱机械化是我投入精力比较多的事情,平度种植面积比较大,大约每年三茬,接近10万亩。我们总结形成的“大葱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推介的14个蔬菜适宜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典型案例,是一个新的突破。4月,经过和苑同宝秘书长沟通,4月18日,“云上”农机地头展—2022年全国大葱生产全程机械化专题活动举办,活动在天津宝坻、青岛平度上演双城记,通过线下举办、云端直播的方式进行。平度会场主要展示了大葱蜂窝纸带播种育苗、蜂窝纸带式葱苗移栽、双行大葱机械化移栽、双行大葱培土等机械化装备与技术,全国在线观看达到1万余人次,本次活动在新华网发布后,1天时间浏览量超过100万人次,创下了同类新纪录。

花生是我市的传统产业,虽然种植面积这几年有些下降,但是一直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受到重视。4月26日,“云上”农机地头展—2022年全国花生种植机械化现场演示暨技术培训活动举办。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范建华、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胡志超研究员、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万书波研究员以视频方式出席活动。现场分别进行了北斗导航支持下花生机械化播种、翻转犁深翻、膜上打孔花生播种机等十余台机具演示。王家胜教授和我对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进行了现场讲解,详细解答网友们的留言提问,线上线下互动热烈。

很快到了五一,节后开始筹备新的活动,5月18—19日,青岛市第二届无人驾驶航空植保技能大赛在我市举行,这个活动是年初我争取来的。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等有关领导参加活动。选手们展现出了娴熟的操作技巧。此次活动,一等奖选手将按照程序向青岛市总工会申报“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这个活动进一步激发农民学技能、用技能、增才干的热情。

转眼到了6月,每年这个月都是头疼的月份,因为要收割小麦了,这些年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对机收减损也高度重视。这个月的第一件事是6月12日,山东省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青岛赛区活动在南村镇举行。农机化司、省农业农村厅、青岛市政府副市长、市农业农村局、平度市政府市长等领导出席活动,规格之高也是首次。在耕地资源有限、增加播种面积难以增加的条件下,降低机收损耗释放出的粮食产量空间是十分巨大的,作为农机人,我们做了一项有益的工作。6月15日,青岛市委书记来到蓼兰镇督导三夏生产,我和驾驶员坐上了联合收获机,我们使用了新型小麦联合收割机械,作业效率高,受到了领导表扬,也展示了新形象。

7月到了“三伏天”,7月14日,青岛市农机化管理干部培训班在我市举办,现场学习了农机化业务知识,参观了合作社和红色教育基地,这个会议既是对我们上半年农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下半年工作的鼓励。

这一年有个愿望,想搞一个全国经济作物机械化展示会,从年初就开始筹划,在8月份终于成型了,月初确定下来,到了中旬,却连续降雨10天,老天真是不作美。定下来就要干,8月20日,农机地头展——全国经济作物生产机械专题演示展示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8个省市、61家经济作物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的154种、228台(套)农机,参加展示演示,多种智慧农机各显神通,彰显科技赋农的魅力。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处、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等出席活动。全国经济作物、农机科研及推广单位,农机产销企业,有关经济作物生产、经营、服务主体等1100余人参加现场观摩,通过网络直播1.2万余名云上观众体验了一场全新的数字农机展,是2022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机地头展,也是全年最大的地头展。

平度市大蒜常年种植面积10万多亩,近年来,受劳动力减少、成本增加等因素制约,广大蒜农对种植机械化呼声越来越高。8月31日,平度市大蒜机械化播种现场推进会在举行,大蒜产区的200余名大蒜种植户到现场观摩。我们继续紧紧围绕补短板、强弱项,从产业急需、农民急用入手,加快先进、实用、小型、小众机械等短板弱项机具引进,促进高质量发展。

进入9月份,青岛市设施果园机械化生产现场演示观摩会在矮砧苹果园举行,200余人参加观摩培训。活动现场,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玉刚教授和李保华教授分别介绍了矮砧苹果基地内的苹果新品种和新技术,并针对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展开现场教学。我结合生产装备围绕植保、开沟施肥、中耕除草等作业环节演示现场进行逐一讲解并互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推进园机器换人势在必行。

9月22日丰收节活动举办,本来没有安排农机的活动,21日晚上,接到通知要求组织无人植保机械展示,21日20点,临时组织8台无人植保机,22日上午5点赶到现场,为丰收节助力。

9月28日,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演示推介会在举办,花生种植户代表参加现场活动。活动的举办加快了花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提升全市花生机械化生产水平。

国庆节上班后,就开始“三秋”生产,2022年“三秋”期间着重做了一些推动工作,没有举办大的活动,后期因为疫情又耽误了一段时间,11月初“三秋”生产结束。此期间主要是推进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工作,本年度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527万元,补贴机具5092台,比2021年增加80%,受益农户3922户,比2021年增加61%,带动社会资金4.53亿元,农机补贴导向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

12月6日,举办了2022年度最后一次活动,设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观摩会举办,活动分培训和现场演示两个阶段,展示了卫星平地机、液压翻转犁大棚蔬菜种植的机械装备,提升了广大种植户对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的直观认识,也为明年推进设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预热吧。

这一年,我被农业机械化总站授予“最美农机推广员”荣誉称号,单位荣获山东省农机推广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两名同事被评为省级先进。这一年,发布稿件177次,中央媒体11次,省级媒体52次,省级媒体70次,获得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奖二等奖1次。

所有既往,皆为序章,沉重也罢,厚重也罢,时光就是如此滚滚向前,深藏记忆,敞开心扉,拥抱一个新的时光轮回。

一个农民合作社的提质增效路

一个农民合作社的提质增效路

?

梨树县农民驾驶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

新华社记者 张 楠摄

引子

夏日里的吉林省梨树县,玉米地一望无际、绿浪翻滚。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来到位于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家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一台台大型机械轰隆隆开上了广袤的田野,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收益大幅增加,劳动强度却大幅降低。

“入社以后,大家感觉怎么样?”在合作社场院里,总书记开了个现场调研会。

“非常好!”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列举入社后的实惠:

“把地交给合作社放心,比我们个人种得好”“一年分红8000多元,逢年过节合作社还给大家分豆油白面发福利”“我在合作社当农机手,每月领固定工资”“我得空在家里种种菜,还能去市场上换个零花钱”“我平时在外打工搞室内装修,一年收入4万多”……

“厉害啊!土地流转了,大家腾出手来了,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搞些副业,多渠道增加收入。你们的探索很有意义,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总书记十分高兴。

总书记说:“农业合作社的道路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奔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合作社是市场条件下农民自愿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组织形式。国家会继续支持你们走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同时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

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11年成立至今,社员已从6户发展到180户,农机具从1台套发展到60台套,土地经营面积从百亩扩大到上万亩;2020年11月,入选农业农村部推介的第二批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如何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引领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怎样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10年来,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黑土地上不懈耕耘探索。

小地块连成了片,土地经营规模化

当外出打工与种地不能兼顾时,八里庙村村民王晓鹏选择了“带地入社”,将自家承包的13.5亩耕地入股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这不,去年收成不错,我家分红1.3万元。”

王晓鹏15年前到县城打工,在一家单位干物业,地里的活则交给妻子于绍云打理。平时妻子一个人尚能应付,可到了抢种抢收时节,王晓鹏还得回家帮忙。

“过去,一到农忙就左右为难。请假,影响绩效奖金;不请假,会耽误农时。”王晓鹏说,不少村民都有过这样的烦恼。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八里庙村距县城不到5公里,许多村民选择进城务工。全村300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的近千人,就近转移就业的800余人。两边跑、两头顾,成了一些村民的生产生活常态。

“有需求,就有商机。”2011年,跑过运输、见多识广的村民卢伟发起成立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出托管代种服务。

“耕地、播种、植保、收割……合作社全部代劳。”带地入社后,王晓鹏再没因农忙请过假,最近几年连续拿到单位的全勤奖。妻子也腾出手来,在自家小院养了20只鸡、30只鹅。

“农民外出打工,合作社为农民打工。”目前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组建之初的6户社员发展到180户,辐射带动600多户,耕地经营面积1万余亩,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九成。

合作社的利润从何来?面对记者提问,卢伟答得干脆:“向土地规模化经营要效益。”

八里庙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亩,仅为全县农村人均耕地面积1/3左右。卢伟回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村里将耕地按照“肥瘦搭配”方式分给农户。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家庭承包地零散细碎的问题日益凸显。

“各家各户耕地东一溜、西一条,小农机在地里调转方向都得小心翼翼,更别提大农机进场作业。”王晓鹏说。

如何破解农业“小散弱”瓶颈?梨树县有关部门深入调研,提出向规模要效益的解题思路。2011年,梨树县提出在全县建立300个村级科技展示田,鼓励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发展规模化经营。此后,又出台农业规模化经营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对连片规模达300亩的地块给予补贴。至2013年,全县规模经营地块达232个,总面积17万亩。据测算,相比传统垄作,规模经营地块亩均增产10%以上。

借着政策东风,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着手将村里分散的“补丁地”聚成“整块田”。为满足村民的不同需求,合作社探索出了带地入社、土地租赁、土地托管3种合作经营模式。目前,合作社经营的耕地中,以土地入股、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为主要形态的带地入社模式为3150亩,约占30%;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形态的土地租赁模式为1800亩,约占17%;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要形态的土地托管模式为5700亩,约占53%。

“一家一户的分散自耕变为规模化经营,给大农机进场创造了条件,既为农田增效,也为农民增收。”卢伟介绍,近年来,八里庙村入社农户土地纯收入比未入社农户增收20%左右。参与合作经营的农民可专心外出务工,年人均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大田里开进大农机,生产作业机械化

伴随螺旋翼的轰鸣声,植保无人机疾速掠过田野,强劲的下压风拨开层层绿浪,雾化液直抵玉米根部。仅一个多小时,无人机就完成了百亩耕地的植保作业。眼下正值农忙时节,八里庙村的田野上却不见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过去顶着烈日喷药的村民们,如今三三两两围坐在树荫下当起了“监工”。

步入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一排排现代化的农机具引人注目。“这是玉米联合收割机,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剥皮、收集装车;这是植保机,可用来除草和田间防虫;这台是打包机,可以一次性捡拾秸秆,打碎、除尘、打包……”卢伟逐一介绍,如数家珍。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如今都成了种田的好帮手,我们穿着皮鞋就能把田种了。”卢伟黑红的脸膛上透着自豪。

上世纪90年代末,八里庙村12马力的小拖拉机屈指可数,村民们得排队使用。卢伟咬咬牙,拿出家里的3000元积蓄,又借了2万多元,买了辆25马力的大拖拉机。秋收时,他开着拖拉机收完自家庄稼,又帮村民收割,白天忙着干活,晚上睡在车里。

“一个秋天收了3900多亩地,每亩工钱近10元。”卢伟一算账,不仅本钱回来了,还赚了几千元。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历,合作社成立之初,卢伟就带领社员投资30余万元购买了3台大农机。但因前期投入较大,资金回笼较慢,合作社资金一度短缺。正当卢伟四处筹措时,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解了燃眉之急。2016年,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吉林省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建设对象,当年新购置了30多台农机,享受到150万元政策补贴。

如今,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类农机具已从最初的1台套发展到60台套,其中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机具20台套,覆盖耕、种、防、收各个环节,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农机专业人才。

针对玉米生产的关键环节和农机化薄弱环节,梨树县近年来加强对农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去年,梨树县举办了8期农机驾驶员培训班,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1200多人。北夏家村的倪鹏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获得驾驶证,被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聘为农机手,“挣的不比在外打工少,还能就近照顾家”。

“一份土地流转租金,一份劳务工资收入,合作社让不少农民挣了双份钱,我们的干劲更足了。”倪鹏的家紧挨着八里庙村,家里15亩地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红上万元。在八里庙及周边村,不少村民像倪鹏一样,既把土地入股或流转给合作社,同时又在合作社务工。

近年来,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免耕播种机等先进设备,农机具实现了由小型到大型、由低端到高端、由单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型升级。打开手机,指尖轻触,卢伟调出了一幅今年春耕时的农机作业轨迹图。“有了这张图,待到秋收时节,农机就能按照春耕时的轨迹收割玉米了。”在合作社驻点开展科研的中国农业大学科研人员还为农机安装了无人驾驶系统,具有精准播种、自动收割等多项功能,实现了从种到收的远程遥控。

手机成了新农具,“指尖种地”成为可能。借助卫星定位系统,大农机干起了“绣花活”,可将垄距控制得分毫不差,一垄苗种下去,如同尺子画线一样笔直,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

从会种地走向“智慧种地”,生产方式科技化

黑土地上,一人多高的玉米绿叶舒展,一排排整齐挺立着。这里是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示范田。

“我们的示范田不怕旱。”卢伟说着便蹲下身子,伸手去挖秸秆根下的泥土,一扒一抠再一攥,一抔掺杂着细碎秸秆的黑土便握成了团儿,“瞧,这土里有湿气。”再往深里抠,一条蚯蚓扭动着身子钻出土层。

2018年的那次严重春旱,卢伟记忆犹新,“不少耕地都受了灾,只见干土不见苗”。但在合作社的示范田里,一簇簇玉米苗破土而出,“这都是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的功劳啊。”卢伟感叹道。

梨树县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十年九春旱”,加之长期使用化肥农药,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曾经“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肥沃土地,黑土层变薄了。

如何防治黑土地退化?梨树县从科研院所引进了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即在收割机收获玉米的同时,把半粉碎后的秸秆留在原地,为黑土地盖上一条“棉被”。随后,秸秆集行机清理出次年的播种条带,随着玉米的成长成熟,腐烂的秸秆逐渐转化成有机质,融入黑土地。

2012年秋,在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指导下,卢伟率先参与免耕栽培技术示范,但社员们的积极性不高。

“老一辈庄稼人告诉我们种地要勤快,田里不能有一个草刺儿,这不收秸秆的新技术能行吗?”面对社员们的疑惑,卢伟拿自家的地作示范,年底上秤算账,产量一点儿没少,还节约了收割秸秆的成本。社员们纷纷跟进。

新技术不仅降本增效,还提高了减灾能力。去年8月底9月初,台风“巴威”“美莎克”“海神”相继过境吉林省,一些农田出现内涝,农作物倒伏严重。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种植的玉米却几乎没受影响。社员们惊喜地刨出一株玉米,根系竟达1米多长,相较于土层板结情况下仅20厘米左右的根系,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

“眼见为实,群众对新技术的接受意愿显著提高。”在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看来,正是有了合作社的引领示范,新技术才得以在全县加快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后,水土保住了,地力上来了,化肥减施了,亩均增收150元,还有力推动了黑土地保护。据连续多年测定,采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种植的田地,土壤含水量增加20%至40%,表层零至2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0%。

地力恢复了,一度难得一见的蚯蚓越来越多。此前,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地力透支、土壤板结,蚯蚓失去了生存空间。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后,水土条件持续改善。据初步测算,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耕种的土地每平方米的蚯蚓数量在120条左右,是常规垄作的6倍。大量蚯蚓活动增加了土壤孔隙度,适宜玉米根系生长。

为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各项配套政策持续跟进。今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为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185万元“黑土粮仓贷”贷款,保障合作社扩大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资金需求。

从会种地到“智慧种地”,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动对接科研院所,着力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合作社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8项玉米田间试验示范项目,并设立了供科研人员工作生活的科技小院。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营养学专业研究生沙野已扎根梨树5年,从硕士生读到了博士生,其间带动合作社社员减肥增效,把论文写在了黑土地上。

如今,像沙野这样常年驻守梨树县的科研人员达130余人,其中包括88位农学博士。在科研人员的技术指导下,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推广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深松整地、绿色防控等一系列粮食增产增收技术,玉米亩均产量达1500斤以上,比常规种植方式增产近150斤。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经营集约化

“合作社要当好田保姆、田管家,就要解决小农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中。”卢伟说,去年9月受台风影响,强降雨频发,为了不让农户收获的玉米受损,合作社的烘干机昼夜不停运转。

“一台烘干机少说也要几十万元,但一年只用一两个月,小农户买了不划算。”卢伟说,过去,很多农户在公路上摊晒玉米,安全隐患大,晒出来的粮食品质也参差不齐。为此,合作社投资40万元建起一条专业烘干线,日处理能力200吨,可为周边5个村庄提供烘干服务。

“农业生产可以细分为10多个环节,涉及多种农机,不可能家家户户都置办。”卢伟说,梨树县今年推出14个“现代农业生产单元”,以4500亩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为一个实施单元,精确配置农资、农机、资金和作业人员。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了试点,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集约化水平。

“立足生产环节,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卢伟介绍,合作社服务拓展到了产前的农资供应和产后的加工流通,目前已形成集农资供应、种植管理、植保服务、农机作业、烘干收储于一体的“五统一”服务模式。凭着集约化经营的议价优势,今年合作社采购化肥500余吨,每吨比市场价优惠3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降低成本15万余元。

“立足特色资源,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随卢伟步入合作社的产品展示厅,包装精美的小米、荞麦、玉米等商品琳琅满目。前些年,合作社靠着农闲时磨面、榨油、加工杂粮增收。近年来,小作坊发展成为加工厂,合作社注册了“梨树卢伟”商标,产品拓展到面粉、玉米饮品、大豆油等多个品类,探索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增值模式。

不久前,合作社从海南引进花青素玉米,加工成玉米面后,售价是普通玉米的几倍。今年,合作社启动建设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的绿色富硒农产品加工厂,每年可加工绿色富硒水稻7500吨、富硒花青素玉米系列产品3000吨、富硒冰小麦粉2000吨,年产值2000多万元。

“立足乡村振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顺着卢伟手指的方向望去,合作社大院西侧空地上即将建设一座休闲垂钓园。这里原是一处水坑,在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规划了一座面积5400平方米的氧化塘,实现八里庙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合作社还将在附近3000平方米区域内种植荷花、芦苇等植物,配套建设垂钓等休闲娱乐设施,着力打造观光农业。

“服务范围扩大,管理更得跟上。”卢伟从书架上取下两本已翻得页面发卷的小册子递给记者,这是《梨树县关于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意见》和《梨树县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评定及监测暂行办法》。随手翻开一页,密密麻麻满是笔记。

“立足制度建设,向管理规范要质量,向精细达标要效率。”卢伟说,合作社正以财务管理为抓手,规范社务管理、经营管理等相关制度,为长远健康发展立规矩,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

今年3月,吉林省出台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未来5年全省农民合作社基本实现管理制度健全,组织运行规范,财务社务管理透明,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增强,小农户参与度明显提升;全省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力争达到7000家以上,占总数的10%左右。

一个农民的合作社智慧

一个农民的合作社智慧

赵军海正在讲解“紫优5 号”小麦种植。

“孩子打工放心去,老人种地不用愁,职业农民把活干,现代农业大丰收。”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天亮合作社)社长、党总支部书记赵军海把这句话制成标牌放在合作社大院里,更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记者调研了解到,天亮合作社成立于4年前,近年来推行“12345”运营模式,并借助中科院科研优势,发挥党组织的力量,走出了一条经济、科技、政治相结合,服务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

“12345”运营合作社

“天亮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一个中心: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和农民增收致富。”赵军海告诉记者。

农民外出打工,土地无人耕种,将这些土地按照每年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合作社还把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重新吸收到合作社参与劳动生产,二次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天亮合作社已发展到栾城区3乡2镇26个自然村,入社社员405户,带动周边3000余户,还吸收46家种植大户、合作社加入;建有2个基地1个育种田,流转土地2000余亩,实行统一经营、统一销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每年为会员增收300余万元。

合作社将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相结合,目前已种植核桃等经济作物2000余亩,每年每亩增收1200余元;种植紫小麦、玉米、谷子、黄豆等粮食作物11000余亩,每年每亩增收300余元。

赵军海介绍,天亮合作社采用党组织引领、供销社参股、合作社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经营模式。党组织发挥坚强堡垒的作用;区供销社投资35万元,占合作社总股本的35%,为第一大股东,提升了农民入社的信任度和积极性;合作社加以正确引导,规范经营,切实增加社员收入。

“供销社充分利用其网络、营销、资本、组织等优势,采取产权结合、牵头领办、业务连接、组织对接、项目扶持等多种方式,让合作社在规范经营上越走越远。”赵军海说,更重要的是,供销社的参股融合使得化肥、种子、农药、生产机械等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保证质量。

天亮合作社实现社研、社社、社企、社政“四个联合”。如中科院185试验站授予天亮合作社产学研培训基地,19家合作社、3家涉农企业与天亮合作社签订订单开展订单农业,区农业局、林业局等涉农部门对天亮合作社经营经常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帮助合作社发展壮大。

“五农服务”是指农机、农技、农托、农资、农化服务。农机包括农机库、农机服务队、统防统治队;农技由信息培训部负责;农托提供全托、半托、土地流转服务;农资包括农资部、测土配方施肥、农资配送队;农化由化控化除专业队负责。

2016年8月,JCJ模式又在合作社里诞生了,J即农业机械智能化,C即生产产业化,J即农产品加工现代化,开启了职业农民种植智慧农业的大幕。

学科技 讲政治

“这就是2015年4月汪洋副总理调研天亮合作社时视察过的紫小麦。”赵军海说。300亩示范田里,手拿一把麦穗,搓一搓,吹一下,一把饱满的紫红色麦粒出现眼前。

这正是中科院遗传发育与生物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培育的“紫优5号”。张正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栾城区地处富硒土壤带,这几年一直致力于发展特色高附加值农业。紫小麦富含铁、锌、钙、硒等微量元素,其含量是普通小麦不能比拟的。

“‘紫优5号’在种植管理上与普通小麦区别不大,还具有抗旱节水优质高产的特性,出苗后不施肥不浇水,亩产量可达450~500斤,浇上一水产量能到800斤,并且从选育到示范13年未用过任何农药。”张正斌说。

事实上,农业资源研究中心长期以来为天亮合作社在核桃经济林、“紫优5号”小麦、旱地谷子种植、化肥高效利用等方面提供科技指导,并创建了科技党员示范田。

“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成了入社农民的‘定心丸’。党建工作的扎实推进,规范了合作社的经营活动,提升了合作社的管理水平。”赵军海说。天亮合作社是栾城区第一家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的党总支,实现了党组织向非公经济组织全覆盖。

合作社推行“党总支+供销社+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供销社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优势,以及合作社的科技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在与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开展一系列“两学一做”交流活动时,赵军海希望专家党员与农民党员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实现技术由简单对接到深入渗透,培育出一批有着一技之长的致富能手党员,带动合作社和周边农村农民致富。

“我还希望借助中科院科技成果,实现合作社由生产型向数字型、科学型转变,合作社党员队伍由‘开会’型向服务型转变。”赵军海说。

随着精准种植、节水喷灌、高效植保等机械及技术在合作社逐渐落地,“种地不跟耧、浇地不拿锨、配药不进田、晒粮不用场、卖粮不用忙”成为一种可能。赵军海又琢磨起来,“合作社也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再购置一批智能型机械,再搭上电商销售平台……

标签:合作社   农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