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八:应大力提高农机与农艺融合水平(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十一:面对新形势,如何全面推进农机化)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八:应大力提高农机与农艺融合水平(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十一:面对新形势,如何全面推进农机化),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八:应大力提高农机与农艺融合水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十一:面对新形势,如何全面推进农机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八:应大力提高农机与农艺融合水平

2、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十一:面对新形势,如何全面推进农机化

3、农机化理论热点六:乡村振兴与农机化(上)

4、农机化理论热点六:乡村振兴与农机化(下)

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八:应大力提高农机与农艺融合水平

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八:应大力提高农机与农艺融合水平

一、农机与农艺不配套、互不融合,阻碍了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农机化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8%,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进程,支撑了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但多年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突出。

一是农机化发展,东、中、西不平衡,差距较大;北方旱作区、南方水作区与中部机械化差距较大,情况更为复杂;二是农机农艺融合较差,机具与农艺不协调,制约着现有机械能力的发挥;农机总动力已达10.6亿kW,但动力机与作业机具不协调、不配套,动力机“疯狂”增加,作业机具增加缓慢,配套比仅有1:1.68(较合理的配套比应在1:5左右),机械化程度未能达到相应水平(农机利用率低);三是继续依靠总量快速扩张的路子表现出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农机农艺互相融合成为新时期农机化发展必须走过的“坎”。

早在40多年前,我国农机工作者就开始研发水稻插秧机,当时研究重点是如何实现用机械模仿和替代人力插秧,没有从水稻栽培方式改变的整体上进行系统研究,导致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开发应用进展缓慢。后来,日本在学习借鉴我国技术的基础上搞水稻生产机械化,注意全面考虑水稻品种、水土肥、秧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等因素,育秧、机插秧和收获一体化研究,成为了当今世界上稻作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日产的水稻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也因此行销世界。美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收获机械化的成功实现,也没有单打一,同样是走农机农艺融合的路子。纵观世界农机化发展的成就,无一不是农机农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典范。

反观我国,农机、农艺、农技等相关环节总是各拿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种子选育只要高产,不管是否适应农机作业;再如农艺推广应用的间作套种,实际上是对农机装备的全盘否定;农技方面,农药、化肥、种子、农业生产工艺等五花八门,众口难调……其结果就是重回人畜力原始生产状态,使现代农业装备与农业生产不相适应的矛盾不断深化?

欧美日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从弯路中意识到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在种子选育、农艺措施、农业生产工艺诸方面,衡量其是否先进、可用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是否适用于机械化作业;农机装备系统的研发,则是基于农药、化肥、种子、农业生产工艺等的标准化、规范化这一基础。这种系统化统筹兼顾的方法,大大简化了农业生产对农机品种、数量的要求,为农机化提供了科学发展的路子,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二、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思路

要迅速提高农机化水平,就要保持农艺的相对稳定;否则与农艺相适应的农机具研制成功,用了很高的投入,而农艺已发生了变化,这种投入就成了无效投入,农机化永远赶不上农艺变化的“节奏”。我国几十年的农机化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201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也对此作出了肯定,提出要“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农机具配置已达较高水平,而机械化水平并没有达到相关国家相同配置时的水平,原因盖出于此。因此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首先必须实现农艺的标准化。把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农艺措施固定下来,这样农机化的问题才好办一些。过去我们一味强调农机要与农艺相适应,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应该是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的关系。我们要把先进的农艺技术固定下来,使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在这一基础上来解决农机化的问题。

现在农业劳务成本越来越高,用机械化替代人力是大势所趋。农业要稳定与发展,提高农机化水平成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渐成农业生产之主流,其重要标志就是规模化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机化紧密结合,将成我国农业发展之引擎,也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之希望所在。在这一新阶段,应用于农业的技术,应以能否适应机械化生产作为衡量标准。一种新农艺的推出,要把是否与农机相配套或者能否实现机械化生产做为取舍的唯一条件;新品种选育,要把是否适应机械化生产做为唯一衡量条件。       用这种思路来解决农机与农艺相配套的问题,我们的机具研制与购置费用可以大大节约,农机配套体系可以大大简化,实现全面农机化的难度也可以大大降低,农机化效率(益)将因此得到极大提高,其社会经济意义不可低估。

另一方面,我们要着力解决农机具作业功能单一的问题,使之有多种功能,一次下田可以完成多种作业,从而简化机具配置与节约投资,建设节约型、绿色化、环保型农机化体系。要大力开发生产复式作业机具、保护性耕作机械、一机多功能的机械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要不断提高农机具的智能化水平,实现节本降耗、增产增收之目的。

三、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措施

农机农艺融合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作物品种、栽培制度、农业机械、农民的传统种植方式等许多方面,要按照农机农艺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从农机化角度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索解决的途径:

1、突出重点。当前应以水稻种植(插秧)、玉米收获、油菜籽、棉花、甘蔗全程机械化等生产环节组织农业科学家和农机专家联合调研。掌握栽培模式和机具的现状,研究提出生产路线和技术模式,制定相应的作业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方式。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完善种植技术体系,引导农机企业生产开发新产品,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新机具,突破农机化薄弱环节,提高农机化水平。

2、目前我国农机化水平超过71%,进入“后农机化时代”。新时代农业发展对农机化提出了全面、全程、全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在继续抓好粮油生产的同时,要向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全面发展,对农机的要(需)求,不论是从品类上、数量上、科技含量上、智能化上诸多方面,都会不断有新需求出现并成为拉动农机市场的新引擎。对此,农机研发、农机推广应用、农机用户要更加注重沟通,从生产中发展研发需求,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支持新一轮农业大发展。

3、创新农机农艺融合体制机制。建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领导机构,各行业的领导共同研究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在管理机制创新方面,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多联系勤沟通,互相理解,支持配合,农机化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要主动和相关部门建立工作沟通机制,对品种、种植方式、机具配备等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经常进行会商,提出针对性强的工作意见和具体措施。重大项目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要包括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技术内容,农机农艺措施一起制定,一起布置,一起检查落实,共同应对和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建设和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在经营机制创新方面,要支持合作社的发展,扩大生产规模,统一品种和种植模式,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在科研和推广机制创新方面,要改变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相分离的科研和推广方式,增加农机农艺融合的课题,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队伍中增加农机化专家和技术人员比例,汇集各学科的科技人员协同工作;建立集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为一体的研发和推广模式。

4、机补政策要更加给力于农机农艺融合。在机补对象的选择上,要把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规模化农业经营组织作为重中之重;在具体机具选择上,要优先考虑提高农机配套比的问题,支持购机者购置更多配套机具;要优先支持大型、成套、节能、高效、智能化机械和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在机具品种选择上,要突出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机具,引导其快速增长,以改善目前农机农艺不协调、不融合的问题,提高农机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加速农机化进程。

5、我国农机化需求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农机企业要适应这一变化,提高农机农艺融合水平,抢抓机遇谋发展。

首先,要要利用好本土优势,主动了解、分析农村新变化和农机化发展新趋势,与广大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紧紧围绕“怎么让农民用机械把地种好”这一核心,研发、生产、销售更多适应农机化发展的农机产品;要把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方向和重点,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以质量过硬、服务周到的农机产品赢取补贴政策支持;要借鉴小麦全程机械化发展经验,加强薄弱环节农机装备攻关,以高新技术打造拥有影响力的大型、成套农机,促进机械化薄弱环节尽快实现突破;要满足农机服务组织标准化生产、“一条龙”作业的需求,提供“套餐式”农机装备和全过程、系列化、终身制的技术服务;要以研发配套机具为突破口,挖掘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潜在的农机需求空间,将发展战略向这些地区转移或扩展,提高国产农机综合竞争力。

其次,在开发新产品时要听取农艺专家的意见,将农艺要求凝聚在机具结构之中,生产出更多集成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农机装备,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供装备支撑;要分领域、分区域、分品种、分环节对农机装备的技术参数、动力配备、易损部件等进行逐项梳理,修改完善设计,提高产品适应性;加强与技术推广部门协作,获取来自一线的信息。在推出新产品前充分做好中间试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直至机械性能过关再推向市场,把成熟的产品卖给农民,赢取他们的信任,提高品牌信誉。

第三,提高农业机械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国外农机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在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量和价格的优势。我国农机企业要想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立足,就必须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差距。在智能化和自动化等领域下功夫,争取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以我为主导的农机工业体系,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十一:面对新形势,如何全面推进农机化

农机化理论热点之十一:面对新形势,如何全面推进农机化

近10年来,我国农机化发展突飞猛进,成功地步入了"后农机化时代"。面对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机化全面发展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机拥有量规模已达较高程度,而综合机械化程度没有达到相应水平。我国2013农机总动力达10.6亿kW,约折合0.58kW/亩。按美国基本实现农机化时的农机总动力计算,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应为84%~94%,低了25%~35%。拖拉机大量增加,而农机作业量却增加缓慢。支撑农机化高效发展的跨地区作业越来越难做,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矛盾。在此,我们不可能就所有问题进行分析。但从农机化发展的战略上看,以下问题必须统一认识。

1、农业机械化,从哪里化起

提出这一问题,可能很多同行不赞同,理论界也不大认可。目前我国农机拥有量(特别是农机动力)规模已达较高程度,而综合机械化程度没有达到相应水平,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马克思曾经指出,所有发达的机器,可分为动力机、传动机和作业机三部分。就农机化来说,我们不能把“头”和“尾”分割开来看。如果作业机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动力机配挂车,就是一套地地道道的机动车,对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意义不大。从历史看,工作机是历次工业革命的起点。有了比较先进的工作机后,动力机才能派上用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农机化应从工作机化起。

我国的农机化与发达国家比较,有其特殊性。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来发展农机化的。20世纪80年代,拖拉机千军万马齐上路,拖拉机发展呈井喷式增长,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不但不提高,还有所下降。在广泛使用拖拉机的同时,配套机具的研制和供应跟不上,在发展政策上更是缺乏引导,结果就是拖拉机的路子越走越窄。但我们一直在农机化发展中未能明确认识这一点,只是一个劲地把农机总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当成农机化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农机化就演变成了拖拉机化。其结果是,拖拉机发展不少,配套机具跟不上,致使许多拖拉机不能发挥作用,农机利用率低,农机经营者效益难以有效提高。因此,群众说,“化不化,在于挂”,是一针见血的,说到了问题的本质。

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同行提出这一问题。认为农机化要从工作机化起,要不断地下功夫提高拖拉机配套农具比,但并未引起重视。近10年来,这一问题重复出现,且越来越严重。现在看起来,今后全面推进农机化,重要方面就在于克服这种盲目性。必须把这一问题提到农机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端正我们的指导思想,狠抓拖拉机“尾”部空虚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性引导作用,调整和优化农机结构,使其配套尽可能多的作业机具。同时推动农机向大型化、智能化、成套化和高效复式作业方向发展,提高农机利用率。

2、加强农机化宏观管理和行政指导

有人认为,宏观上的计划指导,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农机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行为,必须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化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是有效率的健康发展,才能是可持续的发展。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实行了农机购置补贴,但国家补贴只占30%,农民作为农机化发展投资主体的地位没有变。从宏观上说,必须保证这种投入的高效率,才能保持其良好的发展势头。

以农机跨地区作业为例,它是我国的一项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在农机化领域的重要体现。其发展条件是农机服务市场化、农业劳务商品化,以及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同一性和不同区域间的季节性差异、农机服务供给的适度短缺(区域性短缺和优势区域在宏观上的互补性)、强有力的行政指导。在这场具有中国特色农机经营体制创新中,市场经济机制,以及农民提高农机存量资产经营效益的驱动力,良好的规范化管理与引导,催生了这一产业的发展。但2016年以来,一些地方反映,农机跨地区作业越来越难做,价格下降导致经营者效益下滑,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一现象的实质就是随着短缺地区的相关机械发展,使饱和地区的机械服务能力失去释放的空间,从宏观上会降低农机经营效益。

因此,要促进农机跨地区作业发展,就要从宏观上来调控相关机械的增量。这是我国农机化发展进入“后农机化阶段”必须要面对和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从宏观层面看,对于通过跨地区作业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机械,应及时退出补贴目录(保留其更新换代之需);从区域性发展看,一个地区某种产业所需机械基本满足需要的,就要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以质为主,引导其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对于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需求(如农产品烘干机械等),要给予政策性倾斜,使其优先、快速发展。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统筹安排,统一规划,提高农机增量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均衡发展,确保农机化的高效率。这就是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要发挥作用的时机。一些地方已经在做这件事情,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当前,加强农机行政指导应该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有农机购置补贴这一强有力的工具,行政指导可以在此框架下,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采取积极心态,用好农机购补政策,引导农机化向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高效使用方向发展。国家农机购补政策,是一个连续性的、随着国家财力增加规模逐步扩大、覆盖面和补贴额度逐步提高的动态过程,决不是权宜之计和短期行为。这一点从发达国家的实践可以得到证实。以英、法、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实践可以看出,对购机农户给予补贴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取向。这些国家先后于20世纪40—6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时至今日,仍然在向农民提供购机补贴。因此,我们应根据这一趋势,制定国家和各个地区不同时期农机购补的长效战略和政策,引导农机化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二是注重引导,优化结构,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我们已经步入市场经济快车道。从宏观上讲,应该提高农机购补的计划性,做到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各个阶段要有不同的扶持重点,各个地区要有自已的购补特色,以促进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在享受购补政策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发展的机械多补,限制发展的机械少补或者不补;生产急需而又短缺的机械提高补贴标准,拉动其快速发展;已经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机械只给予其更新换代补贴;结构性短缺的机械优先给予补贴(如稻作区的半喂入联收机、插秧机等);在选择补贴对象上,要效益优先,要支持规模化生产,对农机合作社、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服务公司、农机专业大户等先进的生产方式要优先享受补贴,促进其尽快发展,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为适应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要求,要鼓励、支持农业企业化经营者。对于这些经营者要取消只准享受一次购补的限制,取消单台(套)机械购补的最高限额,鼓励其购置机械的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鼓励复式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提高配套比和集成化水平来提高其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以农机合作社为例,2020年,全国经工商注册登记7.8万个。一些地方出现了一批流转土地超万亩,固定资产上亿元的大型农机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完成的作业面积占23%,服务农户达4500万户。我们应从政策导向上给予多方面支持,让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加快我国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步伐。

四是引导农机企业,根据全面、全程、全产业推进农机化的要求,研制、生产更多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具。农机具要向大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复式作业机械发展。通过不断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和质量,来促进农机化全面发展。

3、化解矛盾,确保农机化高效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农机化投入的高效率(较高的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以及较短的投资回收期),才能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反之将阻碍或停滞发展。进入“后农机化阶段”后,农机化投入报酬递减(或者说是边际收益率下降)的规律,可能成为农机化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如何化危机为发展机遇?

一是要加强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在发展政策上,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发展策略上,应有宏观和微观两个调控并存的机制,以此来防范盲目性发展造成的效益递减问题,并将此做为指导战略,长期坚持。

二是要注重农机经营体制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WTO要求的新型农机经营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为引导,由市场来优化农机资源配置,实现由单一的农机服务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农机服务领域由以产中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深层次服务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由服务粮食生产向服务农业比较优势产业和区域优势农业转变;按农业产业集群的思路来引导农机化发展;从建立行业规范入手,加大农机服务产业经纪人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农机行政指导;提高农机经营的组织要素与管理要素投入,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以经营者的平等协商和民主管理为基础,推动农机经营者的合作、联合和股份制,形成强大的农机服务产业,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要推动农机跨地区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断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三是要加强农机从业者的技能培训,不但要从使用技术上大大提高,更要注重其现代企业经营技能的提高。培养农机经营专门经理人队伍,形成职业化新型农民阶层,引领农业现代化潮流。从多方面强化其经营能力,提高经营效益,造就新型农机经营人才群体,加速农机化发展。

四是要全面实施农机免费管理。当前,一个以“免费管理、政策性保险、免费实地安全检验等”为标志的惠机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农机化工作者要把贯彻落实农机管理惠农政策作为当前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抓实。要广泛调研,深入了解农户的需求,找准政策措施的方向和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要积极开展试点,推广先进典型,在免费管理、政策性保险、免费实地安全检验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要统一思想,把力量凝聚到惠农政策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各项惠农政策措施上来,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农机管理工作新局面。深入调查研究,,把惠机政策性引向,使其不断完善,从而化解矛盾,促进改革与发展。通过贯彻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推动农机化发展。

农机化理论热点六:乡村振兴与农机化(上)

农机化理论热点六:乡村振兴与农机化(上)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农业机械化是乡村振兴的推动力,农机战线的全体同仁,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以饱满的热情加速农机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早日实现。

一、农机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点工作

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先行。而作为乡村振兴物质技术装备的农机化,是提高农业各产业生产率的关键,处于战略地位。

1、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已手中

国家要稳定发展,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物资。有粮心不慌,无粮万事休!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稳定大豆生产,多措并举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进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保持打击重点农产品走私高压态势。

2、科学高效合理利用我们的每一寸土地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农业用地非农化倾向。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在丘陵山区推进土地宜机化改造,稳步提高土地宜机作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打下物质基础。

3、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

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

4、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

5、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

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强化河湖长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完善政策、有序推进。实行林长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加强草原鼠害防治,稳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6、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二、任重道远,启航新征程

乡村振兴,对农机化来说,就如行动号角。回顾过去,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超过71%,在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农机化生产力大大提高,为粮食总产达6.7亿吨,农民人均收入(2019)16021元,同比增长9.6%,做出了5000万农机人应有的担当。展望末来,我们心潮澎湃,全面机械化已经在路上。

1、做好6项工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虽然对农机化着墨不多,但含金量颇高。一号文件第10条强调,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

农机化理论热点六:乡村振兴与农机化(下)

农机化理论热点六:乡村振兴与农机化(下)

2、推动种养加协调发展

农业比较效益低,除了家庭经营规模小的强制约因素外,粮、经、饲分离,种养业缺乏融合,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短板”,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高,使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以农区秸秆利用为例,我国在生产6亿多吨粮食的同时,“生产”10亿多吨农作物秸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秸秆大量焚烧,严重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但从秸秆资源化利用看,如果把农区种养业紧密结合起来,把秸秆用于扩大草食性牲畜饲养,由此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则可以再造目前农业的“半壁江山”,使农业GDP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40%左右,对实现“两大目标”作出巨大贡献。

迅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使农业实现“生产”(第一产业),加工工业(第二产业),销售(第三产业)的三产融合,迎接宏观经济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拉长产业链来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红利,继续提高农民收入。

要实现种、养、加结合,关键还要看农机化给不给力。受农时季节的影响和农业劳务日值的成数10倍提高,把秸秆“变”成饲料,用于养畜,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有了农机化支撑,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就能办好。据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实践看,一亩秸秆的收储价值是300元以上;用于养畜,年均可产生经济效益近10亿元;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如生产沼气),生态效益也很可观。南郑区农作物综合播种面积约120万亩,仅秸秆收储就有3.6亿元的增收,秸秆综合利用价值则相当于目前农业总产出的40%多。即实现农民增收,又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了我们的碧水蓝天,也对实现“两大目标”贡献了农机人的力量,是多赢局面。因此,我们应在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上大做文章,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同时,要加速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为“两大目标”的实现提供源头活水。

3、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基础。这看起来有些高大上,但通俗地说,就是“大”:一是指生产经营者的规模要适度大起来。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绿色化、有机化才能实现。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秉赋,来发展自已的特色农业,形成较大地域的比较优势。

二是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大,要能够消化全部的商品化农产品。

三是农产品贸易要大,面对国内外大市场,搭建贸易大平台,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大竞争。形成一个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多个产业的培育与壮大,形成农业以基地化、订单化生产,用工业化方式加工,用市场化方式贸易的产业集群。

具体讲,农产品生产要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国内外实践证明,各国都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并把这种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为推动农民增加收入的强大动力。而这种产业优势的形成,必须靠农机化技撑。

加入WTO17年来,我国在畜牧、水产、疏菜、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水果、茶叶等方面,由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而具很强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贸易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机化服务“短板”与“空白”并存。作为农机化工作者,要引导农民苦练内功。要依托科技装备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我农机产业服务能力,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国际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抓紧落实是关键

1、坚持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相结合,发挥好农机化作用

着力支撑引领农业变强。要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和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等强机惠农政策,着力增加农业装备、技术有效供给。特别是要增加大马力拖拉机、高效联合收获机、大型粮食烘干机等新式高端农机,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要努力突破牧渔林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瓶颈,积极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要着力保障推动农村变美。要积极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秸秆离田还田、残膜回收、化肥深施、水肥一体、高效植保等绿色生态农机化技术,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增添农村绿色提供有力保障。

着力促进带动农民变富。要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支撑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2、坚持上连天线和下接地气相结合,正确处理发展关系

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乡村振兴是盘大棋,代表着乡村发展方向。农机是其中的一个棋子,要紧密围绕核心、服务大局,这盘棋才能下好。

处理好长远和现实的关系。乡村振兴,需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既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也要做好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工作。比如,当前智能化、复合式、多功能农业机械紧缺,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需要通过加快农机化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逐步实现。但是,从长远来看,关键是农机化科技人才紧缺,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影响了农机装备的有效供给。所以,功在当今和利在千秋同等重要,不可拈轻怕重。

处理好系统和突破的关系。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是不能平均用力,必须把握和传承“乡村振兴,农机先行”的理念,选准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局。

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乡村振兴是个新战略,但并不是否定我们过去的一切工作,而是对过去工作的全面梳理与整体提升,用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逐步解决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继续保持和增创发展优势。

处理好规划和执行的关系。规划具有法定效力,是执行的先导,要围绕质量兴机、绿色兴机、效益优先,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发展。

3、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落实主要措施

切实扩大农机化有效供给,促进农机装备产业振兴。把产业振兴作为农机行业兴机富民的重要载体来抓,重点从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农机行业招商引资、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机化示范推广等方面入手,研发安全高效型、精准智能型农机装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农业装备的深度融合,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装备技术支撑。通过敞开补贴、累加补贴、新产品补贴等方式,集中资金补重点、补短板,加快发展大马力、复合式、智能化农业机械,控制发展供需基本平衡的农业机械,实现农机装备在总量提升中优化结构、在优化结构中提升总量。

切实加快农机化绿色发展,促进农机化生态振兴。从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深松深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秸秆利用机械化、推进水肥一体化和畜牧业机械化、农机报废更新等重点工作入手,在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农机行业节能减排,推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扬尘,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推进秸秆机械化利用,突出抓好华睿秸秆生物天然气、琦泉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争取联合国亚太可持续农机中心秸秆利用项目落户我市。通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争取年内我市创建成国家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切实加强农机化科技培训,促进农机化人才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只有留得住人,用得上才,赚得到钱,才能持续健康地推进乡村振兴。面对农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日益突出,机械化成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必然选择。重点要加快推进社会化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建设,促进农机培训由公益性向社会化转变。加快农机化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机手,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优秀代表。支持培养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和生产能手,扩大农业机械化就业创业空间。

切实开展农机化规模经营,促进农机化组织振兴。随着农业规模经营进程的加快,耕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成为影响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机合作社能把一家一户的农机手,通过利益链条组织起来,在现代农业大生产中开展专业化、综合性、规模化服务。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性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加快推广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要依托农机合作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切实加强农机监管,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机化持续振兴。针对农机化发展短板,要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出台农机装备产业研发补助、农机作业补贴、农机燃油补贴、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和政策性农机保险等扶持政策,构筑起农机化扶持政策框架的四梁八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加大社会投入,促进农机化新旧动能转换,辐射带动农机化整体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持续服务于乡村振兴。

标签:农机   发展   农业   提高   产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