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得出 供得上 有保障 ——二0二0年全国春季粮食生产扫描(产教融合:智库科农联合体项目启动)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产得出 供得上 有保障 ——二0二0年全国春季粮食生产扫描(产教融合:智库科农联合体项目启动),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产得出 供得上 有保障 ——二0二0年全国春季粮食生产扫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产教融合:智库科农联合体项目启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产得出 供得上 有保障 ——二0二0年全国春季粮食生产扫描

2、产教融合:智库科农联合体项目启动

3、产粮“状元”黑龙江特殊之年端牢“中国饭碗”

产得出 供得上 有保障 ——二0二0年全国春季粮食生产扫描

产得出 供得上 有保障 ——二0二0年全国春季粮食生产扫描

?  2020年春季,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面对多国囤粮、限制出口的全球粮食安全恐慌,我国的春季粮食生产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在4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小麦整体长势好于去年,也好于常年,今年夏粮丰收有较好基础,春播进展顺利,早稻插秧基本结束、面积增加,扭转了连续七年下滑的势头,今年仍然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信心和底气从哪里来?答案就在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高含金量稳粮政策中,在科技和农机助力抢抓农时的春耕脚步中,在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和广大农民春播春管的辛勤汗水中。

真金白银 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今年的政策不仅对我们种粮大户有补贴,在这个基础上还对双季稻进行补贴,去年我种了220亩单季稻,今年改为双季稻。自己增加收入,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点贡献。”在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竹元村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种粮大户张世东一边管理刚刚播种的稻田,一边夸赞今年的新政策。

张世东所说的政策,就是恢复发展双季稻政策。今年,安徽省专门发文要求,全省双季稻区要千方百计稳定发展早稻生产,双季稻主产区稳定早稻种植面积在250万亩左右,力争发展再生稻40万亩。这一政策得到广大粮农积极响应,纷纷增加早稻种植面积。

同样是早稻生产大省的湖南,将“真金白银”的惠农政策贯穿于农业生产备耕、耕种和售卖全过程,让各类种粮主体吃下“定心丸”,安心种好粮。力争在稳定上年早稻种植面积1642万亩的基础上,新增早稻种植面积188万亩,确保全年粮食生产面积达到7150万亩,产量605亿斤,切实提高粮食抗风险能力。

越是紧要关头,粮食“压舱石”的地位就越凸显。今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释放了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共计整合项目资金36.7亿元,支持主产区恢复双季稻,包括提高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稳产量,先要稳面积。今年为防止耕地撂荒,各地纷纷出实招。福建采取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流转经营、改善耕作条件、组织复垦扩种等措施,加大抛荒耕地治理力度;对于利用抛荒耕地发展水稻、旱粮生产的地区给予适当奖补。广西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对季节性撂荒和常年撂荒耕地,在保持原承包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鼓励乡、村两级采取代耕代种、集中流转、托管服务等形式开展生产,为全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抢抓农时 全方位开展科技服务

“气象预警:今日,将有雨雪、降温、大风天气过程,同时伴有8℃-10℃降温,风力较大,请及时做好大棚安全管护和棚内增温工作,严防秧苗冻害发生。”近日,北大荒股份八五六分公司第四管理区种植户王金水收到了这样的短信提醒。为应对“倒春寒”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该管理区召开春季田间管理培训会,对春季出现的农作物病虫害预防措施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并组织种植户观看植保专家直播,远程培训学习生产知识。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的农技指导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要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缺不了技术。今年,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技中心的统筹安排下,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战“疫”不忘春管,通过“键对键”“网对网”“面对面”等多种形式,指导各地不误农时,促进管理措施到田入户,为夺取夏粮丰收做好科技支撑。据统计,专家组通过各种信息交流平台累计指导2.7万余人次,受益农户6.1万余人次。

疫情期间,要避免人员聚集,线上指导也能服务农业生产,不少农技专家变身“主播”。江苏省充分运用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APP,为全省近33万用户持续推送农业政策、技术、市场、气象信息,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线上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为疫情防控和生产保供提供技术支撑。

线上线下相结合,各地创新方式全方位提供农技指导服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农技专家线上通过手机定位,因地因苗制定技术措施,加强田间管理;线下实行技术人员分区包乡责任制,及时开展冬小麦苗情、玉米螟越冬情况调查。在浙江仙居,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作物生产管理提供指导,并利用电话、微信群等方式进行“线上接诊”,帮助农民做好疫情防控和春耕复产工作。

而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湖北省,更是与时间赛跑,全力抢抓农时。不仅组织省内专家开设“空中大课堂”,播出电子节目38期,有2013万人次观看,还组织各级农机专家走进田间地头,现场培训农民。当前,该省早稻97%以上已育秧或播种,玉米77%以上已春播。春播进度与正常年份类似。

“主力军”上阵 专业化农机队伍稳粮提效

日前,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村民在用插秧机插播早稻秧苗,稻田里一片繁忙。连日来,该县农民抓住气温回升的大好时机,运用农机抢插早稻秧苗,提高工作效率,助力粮食生产。

农机助春耕,种田更轻松。应对今年疫情防控形势,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当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强化组织调度、增加装备供给、协调保障农机转运等举措,努力做到防疫春耕“两不误”。

相比往年,今年春耕中农机的“主力军”作用更加明显。据统计,今年春耕投入的农机总量将达到2200万台(套),比去年增加30万台(套),能够充分满足春耕生产需求,全国共有7万多家农机合作社投入春耕生产,就近开展代耕代种,加快春播春耕进度。此外,今年全国共投入植保无人机超过3万台,同比增长25%以上,投入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拖拉机和配套装备超过2万台(套),同比增长15%左右。这些智能化的装备应用,对于减少人员聚集、统筹农村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在浙江、广东、湖南、福建、山东等省,“共享农机”平台成了今年的春耕新气象。农民足不出户,在家通过微信预约、在线下单,就有专业化农机和农机手提供上门服务。

为推动农机发展,各地纷纷拿出实际措施。湖南省财政安排购机补贴10亿元,鼓励农民购机用机,同时组织农机合作社就近为农户提供农机检修,已累计提供服务3.8万人次,检修机具5.4万台(套)。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出台“农十条”政策,支持农机装备升级,对符合规定的农业合作组织给予补贴。黑龙江省出台农业装备转型升级意见,鼓励发展高效专用农机,为保障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任凭风浪起,我有压舱石。当前,西南地区小麦即将开始收获,南方早稻播栽已接近尾声,东北地区大田播种正在展开,从南到北,广袤田野间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孕育着14亿人口大国应对挑战的坚实底气。

产教融合:智库科农联合体项目启动

产教融合:智库科农联合体项目启动

10月22日,易中联农业发展集团产教融合智库科农联合体项目启动仪式在试点建设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江苏盐城市举行。

9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方案以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资源人力、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凯斯纽荷兰工业中国区农业及工程机械总裁卢卡·马纳蒂先生进行发言

作为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凯斯纽荷兰工业中国区农业及工程机械总裁卢卡·马纳蒂先生及中国区农业机械商务总监李康先生作为代表参加了本次启动仪式。

截至2018年底,中国乡村常驻人口为5.64亿,从综合素质来看,乡村的常驻人口主要是在飞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非技能型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当前我国农业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企业以企校合作产教融合为支撑,不仅可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还可以经济高质量互相贯通、互相协同、互相促进。同时,通过建立国家农业标准化科教中心、打造标准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等措施,推进传统行业向农业智造升级。

凯斯纽荷兰工业在中国一直秉承其可持续承诺,开展了多项通过直接投资或与当地社会机构与组织合作,支持促进社区内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项目和活动。

在农业机械领域,凯斯纽荷兰工业于2009年与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携手推出联合教育合作项目,为当地学生提供培训以及最新的农业机械操作方法。2014年,公司与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联合推出工程硕士课程。该课程旨在支持黑龙江省的产业发展。2016年,在中国吉林省延吉推出有关农业机械和发动机的TechPro2技术专业项目。2018年10月,在乌鲁木齐启动了最新的TechPro2工业机械维修技术职业培训项目。

本次农业智库科农联合体项目启动给了农机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将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加大支持院校涉农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育,深度融入国家试点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产粮“状元”黑龙江特殊之年端牢“中国饭碗”

产粮“状元”黑龙江特殊之年端牢“中国饭碗”

隆隆的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丰收的喜悦洒满黑土地。

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遭遇历史罕见的台风“三连击”,特殊之年,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克服不利影响,再次迎来丰收,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优质“黑龙江粮”。

历艰辛,丰产来之不易

东北大地,秋风袭来,金黄色的稻田耀眼夺目。

“从种到收,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年的好收成不容易。”在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一台台收割机正在作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感慨颇多。

“春耕时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进度,临近收割时又遇上三场台风。”赵德山说,好在县里给开了运送农资的绿色通行证,台风后又及时排水,水稻倒伏并不严重。加上七八月份水分、光照条件比较好,水稻成熟度好,今年亩产比去年高100多斤,“要没台风,产量会更高”。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青山管理区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地号,今年种了150亩玉米的种植户范传辉,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说,玉米播种之后,积温足、长势好,虽然后期受三场台风影响,部分玉米倒伏,但总体产量影响不大。

对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盖永峰来说,特殊之年丰收的“秘诀”便是使用科学技术和先进机械,又合理轮作,精选优良大豆品种。“没有这些,就没有合作社2.45万亩大豆和玉米的丰收。”

辛勤耕耘换来沉甸甸的收获。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张相英说,重重考验之下,黑龙江粮食迎来丰产,着实来之不易。

夺丰收,确保颗粒归仓

面对地面潮湿、部分作物倒伏等不利条件,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场与时间赛跑、“抢粮”夺丰收的战役已经打响。

这几天,黑龙江省庆安县丰硕水稻农民种植合作社1.2万亩水稻迎来丰收。合作社理事长霍树林和社员们正在地里收割。截至10日晚,30多台收割机已经收割约3000亩。

秋收,不分昼夜。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八五四分公司的地头,夜晚机器轰鸣,一台台大马力收割机打开照明灯,穿梭在田间地块,种植户开始夜间抢收。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四管理区种植户徐龙,今年种植水稻300亩。由于土壤湿度大,自家收获机车没法下地作业。第四管理区帮助组织10台小型链轨收获机开进积水稻田,一天就收完了。

针对不利条件,友谊分公司抢抓晴好天气,合理调动机车力量,昼夜抢收。截至10日,友谊分公司97万亩水稻收获已超过40%,预计15日全部收完。

特殊之年有特殊之举。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奋斗乡种粮大户李志静的玉米地里,改装后的收割机正在收获倒伏玉米。为适应倒伏作物收割要求,加快抢收,黑龙江省财政下拨1.7亿元,用于收获机械改装补贴,目前已改装1.8万余台。

去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1500.6亿斤,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九分之一。今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55亿亩,同比增加近50万亩。截至10月12日,全省农作物已收获9000多万亩。

保增收:力促优质优价

在抢收各类作物同时,秋粮收购也已开始。

在范传辉的玉米地里,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一旁,收购企业的一台接粮车装满玉米后开到烘干厂,过秤后直接卸粮。范传辉说,刚刚收获的玉米亩产1700多斤,水分34%,每斤0.74元,比去年同期每斤高了0.2元,每亩效益500多元。

“玉米收获和出售是一条龙服务,脱粒在田间,交易在地头,不用运到家,就把卖粮钱拿到手。”范传辉说,现在已准备秋整地,为明年农业生产做准备。

边收边卖的农户还有很多。霍树林告诉记者,合作社春耕时便签了订单,第一批近3000亩水稻已卖完了,“卖粮也不用跑很远排长队,把粮食送到附近的晒场,客户就直接拉走了。”

谈及收成,霍树林难掩心中的喜悦。他说,今年是个丰收年,每亩地比去年平均增产150斤左右,优质品种水稻能卖到每斤1.7元左右,预计合作社1.2万亩水稻纯收入在800万元左右。

五常市宗元农业机械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种的150公顷水稻,受台风影响不大,亩产达1400多斤。“水稻都是人工收割的,正在晾晒,再有七八天就能脱粒销售了,这些五常大米大都销往南方,有机米预计每斤7元左右。”合作社销售人员关健说。

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农业部门已组织有烘干和储存条件的合作社、企业,加快烘干,全力推进优质优价、销售顺畅。

标签:今年   农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