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生物钟调控叶片衰老新机制(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身高2米第三代杂交巨型稻)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我国科学家发现生物钟调控叶片衰老新机制(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身高2米第三代杂交巨型稻),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科学家发现生物钟调控叶片衰老新机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身高2米第三代杂交巨型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我国科学家发现生物钟调控叶片衰老新机制

2、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身高2米第三代杂交巨型稻

3、我国科学家找到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开关”

我国科学家发现生物钟调控叶片衰老新机制

我国科学家发现生物钟调控叶片衰老新机制

? ? ? 生物钟是生物体为适应环境昼夜周期变化而进化出的协调细胞内基因表达、代谢网络调控的分子系统,调控植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多个过程。生物钟使植物的内源节律与外部昼夜变化的光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相协调,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竞争性优势。叶片衰老过程能将营养和能量从衰老的叶片向正在发育的组织和器官转移,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胁迫,但生物钟是否参与调控叶片衰老过程尚不清楚。

? ?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雷研究组发现,当拟南芥生物钟核心组分EveningComplex中任何组分发生突变,叶片衰老均会提前。转录组分析及茉莉酸诱导叶片衰老的生理实验表明,EveningComplex直接参与调控茉莉酸信号,而茉莉酸信号是调节植物叶片衰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中MYC2是茉莉酸信号促进叶片衰老的关键转录因子。进一步研究发现,EveningComplex直接结合该基因启动子并抑制其表达,从而在时间维度精细调控茉莉酸诱导植物叶片衰老的进程。

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身高2米第三代杂交巨型稻

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身高2米第三代杂交巨型稻

10月16日,在湖南长沙金井镇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巨型稻基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所长介绍,中国科学院成功创制优质超大超高水稻新种质——巨型稻父本材料,这是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新种质资源,200余亩巨型稻平均株高2.0米以上,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平均有效分蘖40个,单穂实粒数平均500粒以上,对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

身高175厘米的夏新伟站在“巨型稻”旁 

从2006年开始,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和他的团队,潜心于“巨型稻”的研究,在现有优异种源的基础上,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获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种质材料,并以“巨型稻”为亲本,通过两系、三系杂交,配制系列杂交组合,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定性改良等技术手段,筛选培育出高产、优质、广适的巨型稻杂交新品种系列(丰超5、6、8号、洞丰C5、C8)。

2011年以来在湖南常德、益阳、长沙县、浏阳北盛镇、邵阳隆回县,广东惠州和海南三亚等多地多区域生产试验,在普通稻田和常规田间管理条件下,“巨型稻”杂交品种的单季产量可稳定达到900-1100公斤/亩,再生稻可达350公斤/亩。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巨型稻”杂交品种米质达到优质稻三级标准,米粒均匀,米质好,适口性好,突破了杂交稻育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关。目前该项研究已获得10多项自主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已向农业部提交了“巨型稻”品种权申请。

夏新界在示范基地与技术员正在交流

吴金水告诉记者,“巨型稻”因其株形高大还适宜开展种-养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可大幅提升稻田生产经济效益。雨后 30亩巨丰8号的“巨型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基地蛙声一片,2米多高的水稻粗壮的茎杆有一指多宽,叶片蜡质,角质层厚。

这是2017年夏新界和他的团队,发明无抗健康分子养殖配方,创建新型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比现行常规种养模式至少翻一番,效益明显。全部产品实现绿色、优质,亩均纯收入在2-5万元。

巨型稻-青蛙、巨型稻-泥鳅、巨型稻-稻花鱼,亩平均收入分别达到26000元、28000元、20000元。在基地管理4年的夏新伟告诉记者:巨型稻,既抗倒伏、抗病虫害,还耐淹涝,在今年6月的洪涝灾害中其巍然不倒的身姿,使巨型稻声名远播。

我国科学家找到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开关”

我国科学家找到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开关”

南京农业大学徐国华教授课题组最近从水稻中发现了一种受细胞pH调控的硝酸盐运输蛋白,过量表达该基因可促进水稻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氮,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水稻高产离不开氮肥的施用,但目前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5%。为了提高水稻产量,不得不大量使用氮肥,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和能源,而且加剧了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亟须从育种源头上提高水稻本身的氮肥利用效率。

徐国华介绍,水稻在淹水和旱作环境下均可生长。他们在水稻中发现了一个编码硝酸盐转运蛋白的基因。该基因在植物细胞中过量表达后,可以更好地缓冲细胞中pH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氮及铁和磷等营养元素。田间试验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水稻(日本晴)产量20%~54%,提高氮素利用率40%左右。

该研究对降低水稻氮肥投入,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并已经获得了中国和美国专利,并许可给国内相关单位和国际种业公司培育作物氮素高效新品种。

标签:巨型   水稻   我国   叶片   杂交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2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