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坚决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坚决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坚决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2、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3、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4、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我省农业战线引发强烈反响

坚决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坚决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今年是中央提出的五年脱贫攻坚首战年。习近平同志先后深入江西、安徽、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视察调研,并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最近他又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江西是革命老区,2015年底全省仍有200万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脱贫是我们摆在首位的责任和担当,必须以更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举措,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
  聚焦精准 明确靶向
  习近平同志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今年初在江西考察扶贫工作时,他指示我们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明确靶向,因地制宜、量身定做、对症下药,使扶贫开发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准扶贫的提出,开启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征程,开辟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精准识别,筑牢脱贫攻坚工作基础。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程。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程序和严格透明的方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范围、居住条件、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才能保证帮扶对象准、致贫原因分析准、帮扶对策制定准,为脱贫攻坚打下扎实基础。江西现有2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个享受国家级贫困县帮扶政策的县。我们通过精准识别,摸清全省共有贫困人口68.6万户、200万人,对每一户、每一个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也分别从因病、因残、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方面进行了精准识别,为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每户如期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帮扶,保证攻坚措施对症见效。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精准帮扶就是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制定和实施帮扶规划,使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密切对应。江西在对全省2900个贫困村、200万贫困人口贫困现状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提出精准的扶贫对策,确定了通过发展产业脱贫94万人、转移就业脱贫54万人、兜底保障脱贫35万人、易地搬迁脱贫17万人的精准扶贫方案;从增加收入角度,主要选择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兜底保障三项脱贫措施。对具备劳动能力的一般贫困人口,主要是通过扶持发展产业和帮助转移就业脱贫;对具备部分劳动能力的扶贫低保人口,主要是通过低保补助+扶持发展产业、低保补助+帮助转移就业脱贫;对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纯低保户和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主要是通过低保、五保补助+投资收益扶持脱贫;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则采取易地搬迁安居的方式脱贫。这些措施有效对应了致贫的多种因素,群众乐于接受、积极配合,效果明显。
  精准考核,引导脱贫攻坚正向发力。用好考核的“指挥棒”,将精准脱贫实绩作为地方、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引导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江西注重完善考核体系,对25个贫困县领导班子和党政主要负责人实行专项考核,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工作重点、财力和各类资源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切实防止贫困地区“堆盆景”,防止扶贫当中出现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同时,加强对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实绩的考核,更加注重对党政干部扶贫实绩、贫困群众获得感进行评价,从而树立正确的脱贫攻坚工作导向。
  抓好落实 确保实效
  习近平同志指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脱贫攻坚制度、政策的顶层设计都比较系统全面,关键是抓好落实、确保实效。
  在工作推进上做到真抓实干。江西2015年出台《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年又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及若干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了将脱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还不断完善责任体系,要求贫困市县层层签署责任书;要求行业和部门明确帮扶目标任务,目标未实现帮扶不脱责;要求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严格督查考核,不脱贫不脱钩。建立和完善机关干部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镇、贫困村交流任职制度,对在基层一线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实行重点培养,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力、成效不佳的干部严格问责。
  在资金安排上保证“真金白银”。打赢脱贫攻坚战,资金保障是关键。江西按照国家要求,积极抓好扶贫重点县财政涉农资金的整合,重点用于脱贫攻坚,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财政涉农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为保证资金使用效益,在实施范围上,从国家确定的贫困县扩大到苏区县共58个;在资金分配上,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参考因素,优先保障扶贫项目,加大资金倾斜力度。结合脱贫攻坚规划和行业扶贫规划,明确到2020年统筹财政资金200亿元以上,金融扶贫投入1000亿元以上,保障“真金白银”投入产业发展、就业、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社会保障、健康和教育等十大扶贫工程,强化脱贫攻坚的资金支持。
  在工作作风上体现真情实意。扶贫工作需要我们带着感情去做,真心实意抓、实实在在帮;深入扶贫一线,研究和思考脱贫攻坚工作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把贫困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贫困群众的需求当作第一选择,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肩并肩为群众排忧解难、心连心帮群众脱贫致富。为督促各级干部真情实意帮扶,江西把扶贫帮扶工作纳入督查范围,加强督促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乡镇联系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在岗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挂空名”不开展工作、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及相关人员进行通报,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在全省推行扶贫帮扶“一证两册”(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登记证、精准到户扶贫政策宣传手册、精准脱贫帮扶干部工作手册),让扶贫帮扶举措清清楚楚、帮扶效果明明白白,切实防止扶贫对象“被脱贫”。
  立足长效 稳固成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暂时脱贫不是真脱贫,脱贫以后不再返贫才是真脱贫。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脱贫后返贫主要是因病、因残、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五大原因,必须采取长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稳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
  建立健全机制保长效。为保障全省脱贫攻坚有序推进和成果稳固,江西着力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考核、退出和扶贫资金投入管理“三大机制”,建设和完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网络平台、组织保障和社会帮扶“四大体系”,不断巩固产业脱贫、保障脱贫、安居脱贫“三大攻坚战”的成果。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为贫困户提供保障,为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等提供托底保障;建立健康扶贫机制,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构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重大疾病救治“四道防线”,确保贫困人口有病能医,努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建立贫困退出机制,严格评估、严格验收,注重脱贫质量和可持续性,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激发内生动力促长效。政府主导、社会帮扶是脱贫的外在动力,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内在动力。江西着力实施产业、就业扶贫工程,在组织形式上,推广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组建一个合作组织或选择一个龙头企业、设立一笔扶贫信贷通、落实一个部门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方式;在产业业态上,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业及服务业等;在经营形式上,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扶持其通过加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探索通过资产性收益增加收入。大力推进教育扶贫,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就业创业知识培训,加强基本文化素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思想,不断提升扶贫对象的主动脱贫意愿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脱贫致富提供根本保证和持久支撑。
  强化基层组织抓长效。“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群众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强了,群众的困难就有人管,乡村的发展就有人抓。江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扎实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配好配强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配齐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目前,江西共有3792个单位、10656名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安排落实30万个结对帮扶责任人。各级党委、政府集中选派2900名党员干部到各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使之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者,成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定维护者、群众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江西省省长)
?

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 ? ?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农业和粮食丰收,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这次在吉林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秋粮要争取有好的收成;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确保粮食安全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为新时代做好粮食工作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加强政策指导推动,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六连丰”。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277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以上,稻谷、小麦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特别是今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2亿斤;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470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态势。粮食连年丰收,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国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而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裕、价格稳定。任凭风浪起,我有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支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粮食供给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1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74.9公斤,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目前,全国小麦、稻谷库存量大体相当于全国居民一年的消费量,谷物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安全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粮食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提高到96%以上,粮食单产达到381.3公斤,比1978年提高了1.2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亿亩大豆生产保护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今年即将建成8亿亩“一季千斤、两季吨粮”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粮食支持保护水平不断提升。把扶持粮食生产作为强农惠农政策的重点,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结构持续优化。农业补贴主要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粮食作物倾斜,对小麦、水稻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大豆实行生产者补贴,对产粮大县实施奖励政策,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毫不松懈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再获丰收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事关稳民心、提信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今年秋粮播种面积稳定在12.8亿亩,目前长势良好,再夺丰收有基础,但还要过洪涝灾害、夏伏旱、“寒露风”、早霜、病虫害等多个关口。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秋粮要争取有好的收成”的重要指示精神,抓好抗灾夺丰收等工作,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继续稳定在1.3万亿斤。

  抓好科学防灾减灾。今年我国南方地区严重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农业灾情重于常年。全国防汛已进入“七下八上”的关键时期,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加强监测预警,强化技术指导服务,重点防范洪涝台风、夏伏旱、早霜等灾害。指导洪涝灾区因地制宜改种补种短生育期作物,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抓好早稻抢收晚稻抢插。现在正是早稻收获和晚稻栽插的重要时期。目前受洪涝影响,仍有部分田块积水严重,造成早稻收获受阻,影响晚稻适期栽插。要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积极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时抢收早稻、晾晒烘干,确保颗粒归仓;抢农时、抢季节加快晚稻栽插,应插尽插、适期栽插,确保晚稻种植面积稳定。引导南方地区扩大秋玉米等晚秋作物种植,有条件的地方多留蓄再生稻,种足种满、不留秋闲田。

  抓好秋粮田间管理。技术能否到位,是秋粮增产的关键。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分区域、分作物技术方案,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秋粮生产一线,指导农民因地因苗落实好田管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东北地区以“抢积温、促早熟”为重点,加快在田作物生育进程,确保安全成熟。夏玉米和中晚稻主产区搞好肥水管理,构建合理群体。

  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当前影响秋粮生产的主要是三大迁飞害虫,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威胁较大,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对水稻影响较大。要发挥好草地贪夜蛾防控4条阻击带作用,重点落实黄河防控阻截布防任务,努力确保黄淮海和东北地区玉米安全。强化南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区域联防联控和统防统治,提早落实东北稻瘟病预防措施。继续做好沙漠蝗、黄脊竹蝗入侵防范,坚决遏制病虫害暴发流行。

  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食品消费升级,粮食需求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粮食生产供给又面临耕地和水资源硬约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国外进口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未来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底线,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压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发挥好责任制考核导向作用,较真碰硬开展考核,确保各省份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落到实处。主产区要努力发挥优势,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也要保持应有自给率,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供给调控能力。

  加强耕地保护建设。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乱象。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保住中华民族的“铁饭碗”。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力度,扎实推进保护性耕作行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攻克粮食生产“卡脖子”技术,培育推广一批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促进产学研用企深度融合,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建设一批农业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区,构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依靠科技减灾增产。

  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联耕联种、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有效形式,将广大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着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发挥粮食生产功能区骨干引领作用,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饲用玉米和优质水稻、强筋弱筋小麦等紧缺、优质、绿色品种供给。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科学规划布局专用品种基地和加工产业集群,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健全粮食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大保险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让农民务农种粮不亏本、有钱挣。加快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补力度,让粮食主产区抓粮得实惠。推动研究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作者为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专班建“带”目标锁定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加强粮食生产的若干措施》,为推进东北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直14个厅局为成员单位的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项目专班,统筹推动产业带建设。

  建设粮食安全带,依托中部长春、吉林、四平黑土地优势和西部松原、白城粮食生产条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产粮大县农机装备能力建设、三北防护林更新改造、现代种业提升等重大工程,加强我省西部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滩涂等可开垦后备耕地资源保护和有序开发利用,深入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完善黑土地保护工程措施、技术措施,打造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持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迈上800亿斤新台阶。

  筑基,从黑土地开始

  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是黑土地。深秋时节,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民乐村高标准农田建后培肥改良示范区的人们正在收获着喜悦。这个村经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一体化综合治理后,生产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而这只是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冰山一角。

  为了筑牢粮食安全之基,我省落实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推进省市县三级编制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规划。

  实施“百乡千万”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合推进、分期建设,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内实施农田土地平整、有机肥播撒及田间机耕路、灌排渠道、农田电网等综合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2021年,在30个产粮大县建设千万亩以上的连片高标准农田,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比上年增加200万亩。目前已建成251万亩。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0%左右,推动项目区粮食增产10%左右。

  加强黑土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我省粮食产量80%来自于黑土地,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保护好黑土地。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省里成立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省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指导。

  ——制定黑土地保护工程规划,积极创建东北黑土地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更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库。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分区域示范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深翻还田、盐碱地治理等十大模式,坚持综合施策,升级战略举措,努力走出具有吉林特色治理之路。围绕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探索建立东部固土保肥、中部用养结合、西部抗旱培肥等不同模式。

  ——深入总结推广“梨树模式”,在26个黑土保护市县集成推广耕作制度改革、土壤改良治理等保护措施,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扩大到2875万亩,同比增长55.2%,居全国第一位。

  ——推进农田环境治理,实施农膜回收、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科学用药技术和高效施药器械及其配套技术, 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收储运体系建设,实施粪肥沃土行动,促进粪污全量还田。在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工程。

  保障,加快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省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共712个,引种备案品种1209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65个。国家级审定的品种229个。玉米、水稻、大豆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为了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我省设立种业发展基金3亿元,重点实施“五大提升行动”:

  ——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提升行动。制定《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总体方案(2021—2023年)》和《农作物、畜禽、水产、食用菌、中药材5个分物种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保护。协调省发改委立项,投资1500万元,推进省农科院建设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与中科院、中化集团先正达公司等开展科研合作,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正在推进春玉米育种中心、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东北中心、种子生物学院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协调省科技厅实施“主粮作物良种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行动”,突出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粮作物品种提质增效,组织省农科院、吉林大学、鸿翔种业等联合开展科企攻关。加快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341个,其中玉米237个、水稻69个、大豆32个、小麦3个。

  ——主体培育能力提升行动。启动创建公主岭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对铁北种业一条街进行统一规划,建立3000亩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支持种业企业资源整合,与先正达公司、鸿翔种业等企业签订入园框架协议,安排了建设用地、研发地和制种田等,引导重点企业向园区集聚。推行“强种贷”,帮助企业协调发放贷款1.5亿元。组织举办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培训班,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作学术报告,提升科技人员和种子企业等各类主体素质。

  ——育制种基地能力提升行动。争取国家投资3000万元,支持洮南市国家级10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提档升级。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设施持续完善,启动公主岭市10万亩水稻制种大县等项目,推进玉米、水稻、大豆等40万亩标准制种基地建设,提升省内供种保障能力。

  ——种业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今年查处种子案件136件,取缔无证经营业户104个,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3家,没收种子1722公斤,召回问题种子2.04万公斤,有效保障了春耕用种安全。

  支撑,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

  科技与装备支撑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截至10月19日,我省秋粮收获已近七成,有如此进度,我省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去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90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26万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361个。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662个,基本实现“一乡一农机强社”。目前,我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近年来,全面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创建国家级示范县28个,长春、四平、辽源被确定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合作,建设“农机产业园”,持续提高农机装备生产能力。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

  实施数字农业创新工程。完善省级数字农业云平台建设,重点推进玉米(水稻)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梅花鹿人参食用菌单品大数据平台、农村经营主体管理平台推广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覆盖55个县(市、区、开发区),累计建成益农信息社8030个。建设省级物联网应用示范点100个。

  农业信息化在全国实现“五个第一”:

  12316、12582平台与农民互动服务量全国第一,农业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全国第一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覆盖面全国第一,易农宝APP省域用户量全国第一,中国移动服务农业示范基地全国第一个。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信息进村入户首批试点省、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省和物联网区域试验试点省。

  与此同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推广,加强防灾减灾措施落实,持续提升抗灾减灾夺丰收能力。

  打造东北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是我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当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之际,当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让这条金色之带早日呈现于世。?

?

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我省农业战线引发强烈反响

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我省农业战线引发强烈反响

  省农业农村厅干部职工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推行“田长制”,严守耕地红线,持续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抓好防灾减灾。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大力发展生产托管,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乡村建设展现新风貌。坚持不懈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要素活力有效释放。

  省乡村振兴局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党组书记、局长韩阳表示,省乡村振兴局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把会议内容、任务进一步理清,以“五化”工作法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按照“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思路,乘势而上推动2022年乡村振兴开新局,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促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要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抓住产业兴旺这个根本,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喜亮表示,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责任”二字,重若千钧。粮稳天下安,稳住粮食,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核心职能,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政治责任。要全力做好秋粮收购、安全储粮、粮食监管、品牌建设、产业集群、物资储备、盐业改革等有关工作,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会议明确了2022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路径措施,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省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国华表示,他们将把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畜牧系统的重要政治任务,坚定不移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重点推动42个肉牛专项债项目、54个肉牛续建大项目建设,加快9个规划项目落实落地,集聚释放优势产能。

  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董英山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下一步省农业科学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省级农业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前沿,聚焦全省农业农村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抓好现代育种能力提升、农业高质高效生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与黑土地保护,及农业经济等领域研究、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和乡村经济振兴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临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齐林表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他们将立足本地发展实际,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一批“参、花、药、菌、菜、果、牧、渔、烟、米”标准化基地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五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镇全体干部将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磐石市吉昌镇副镇长周楠说道。他表示,他们将按照“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要求,咬定目标,狠抓落实,坚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坚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补齐短板,聚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积极探索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为奋力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让工作在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备受鼓舞。王金波是重点脱贫村靖宇县景山镇景山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表示,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将团结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巩固和农户收入支出等方面,着力促增收、强兜底、救急难,做到及时发现、分类帮扶、动态清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严格按照我省千村示范建设标准做好示范村创建的各项工作,为建设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而努力。

  永吉县万昌镇凤光家庭农场农场主刘艳杰非常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她说,发展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万昌镇地处星星哨水库附近,四面环山,水田里用的都是有机肥,污染小,今年国家还为稻田免费喷了一遍高效低毒农药,另外种地买农机还有补贴,这让像她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结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让我们倍感振奋、信心倍增。”鳞河蛙源林蛙养殖场的创办人孙清森说,一定要用好资源,发展品牌农业,做好农产品。他在1998年响应露水河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的号召,种了4公顷林下参,2003年又与延边林业科学院合作,对林下参进行科研实验。此外他还养了130箱蜜蜂,种了木耳、天麻等。得益于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养殖场这些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他有信心带领养殖户在致富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

标签:粮食   脱贫   安全   攻坚   建设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