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徽省为例:论农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以小站稻振兴计划为引领 津南区带动一产“接二连三”)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以安徽省为例:论农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以小站稻振兴计划为引领 津南区带动一产“接二连三”),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以安徽省为例:论农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以小站稻振兴计划为引领 津南区带动一产“接二连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以安徽省为例:论农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

2、以小站稻振兴计划为引领 津南区带动一产“接二连三”

3、以工匠精神造就沪上“顶流”葡萄 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的“葡萄经”

4、以平度为例: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猛增折射农机需求新变化

以安徽省为例:论农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

以安徽省为例:论农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60年前,伟人曾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论断。这是历史的总结,也是现实的激励,更是未来的昭示。

事实也证明了农业机械化在保障现代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公众对农业机械化的贡献认识还停留在感性上,没有在理性上量化过这一指标。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当下农机化发展为农民带来的变化,并以2007年-2016年安徽省农机化有关数据为基础,利用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全面精准认识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情况。

同时基于详实的走访调研,直面发展中问题难题,提出具体建议意见,对未来制定政策、精准脱贫、市场布局等提供重要参考作用,同时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自购自用农机户、参加合作社的农机户和未购机的农户。针对全省16个地级市21个样本县做了问卷调查,主要包含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层度、购机情况、收入情况、以及接受培训等情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41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68份,有效率87%。

所调查的样本中,43.59%的样本农户参加了合作社,还有56.41%的农户未参加,但多数是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对象。

农户的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如图1),其所占比例达到74%左右,其中41-50岁占44.04%,这是当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另外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如图2),77.49%的农民集中在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层度,这与当下现代农业发展从业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严重不符。


图1  农户年龄结构分布 

 

 图2  农民文化水平分布

调查显示当下耕整地机械和收获机械仍是农户迫切需要的农机装备,这两项所占比例分别达到40.74%和38.75%。

同时,88.55%的农户愿意通过购买农机进行农业生产增加家庭收入,仅有11.45%的不愿意购置。

另外凡是购置了农业机械的家庭,其家庭收入普遍提高,49.94%的农户家庭收入有较大提高,44.79%的农户有小幅度提高。调查发现农民家庭户均收入从14.19万元增加到16.89万元,增幅达到19.03%;农机经营户均收入从4.7万元增加到7.25万元,增幅达到54.26%。

农机经营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33.12%、39.21%、42.92%,2016年农机经营收入占比较2014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另外,如表1所示,购置农机和未购置农机的家庭在家庭收入和农机经营收入的差异也比较大,农民总收入差值最大的达到了6.78万元,农机经营收入差值最大的达到了6.97万元。

 结合当下精准扶贫的工作,调研发现农机部门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扶贫:

一是致力于鼓励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通过组织帮扶作业队对农村残疾人家庭提供帮扶服务,减轻生产压力;

二是致力于鼓励支持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吸纳贫困户就业或者为其提供生产经营服务,创造收入来源;

三是致力于搭建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与贫困户结对联络平台,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倾斜农机产业化项目,实现脱贫致富。

2农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

2.1农机化经营收入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直接贡献

农民购买农机可同时从农业生产领域和非农领域获得收入,扩大了社会化服务的领域,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成本,从而使农业机械化不仅通过取代人力或畜力作业在农业生产中使农民增收。

而且能够通过农机经营服务为农民增收,使农机行业特有生产要素的投入不断地实现了对农民的增收。

在考虑农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的定量分析时,笔者用农机经营纯利润这一因素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来定量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贡献值的计算公式:

根据上式计算,得出2007-2016年我省农业机械化经营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我省农业机械化经营纯利润逐年增长,2007年为112.27亿元,到2016年已经达到328.74亿元,平均年增长12.78%。

十年间,农机化经营对农民可支配收入的贡献情况稳定在9.5%左右,最高年份贡献达到10.25%。为进一步分析我省农业机械化经营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趋势,本文以2007-2016年我省农业机械化经营纯收入和农民可支配收入为原始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数学模型,相关系数R2为0.976,接近1,拟合度较高。

据此可得出农机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值趋近于9.11%。

2.2农机化发展对农民增产增收的间接贡献

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机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

农机新技术新知识新装备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扩大了生产可能性边缘,具有递增的边际收益率,不仅产生经营主体的微观经济效益,还会产生社会共享的效益,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

由于农业机械化投入不是单纯的农业机械资本投入,而是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所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2.2.1农机化发展与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机化发展的两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农机化水平和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两项,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选用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衡量农机化发展阶段的评价标准。

根据2007-2016年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与人均GDP、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如表3),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证实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结果显示,农机化水平每提高1%,人均GDP可增加1300.5元,农业总产值可增加58.1亿元,农业增加值增加37.10亿元。

 2.2.2农机化发展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农业劳动生产率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单位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农业机械作为生产工具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了农业生产过程,同时又促进了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机化发展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007年以来,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为我省实现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在此期间,安徽省农机总动力由2007年4535.3万kw、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2.77kw,发展到2016年的6867万kw、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4.99kw,每个农业劳动者拥有的农机动力是2007年的1.8倍。

同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52.5%提高到73.5%,农业劳动生产率由2007年的893元提高到2016年4692元,增加了4倍多。根据我省2007年-2016年农机化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用每个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业增加值表示)的历史数据(表4),用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农机化水平每提高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44元。

2.2.3农机化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农业机械增多、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过程,也使农民收入提高,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缩小,贸工农协调发展的过程[7]。

农机化发展不仅能用很少的人力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的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粮食安全,还可转移出很多的农业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8]。

据有关统计资料,从2007年到2016年,每公顷的劳动工日投入量,小麦从398个工日减少到87.15个工日,减少了78.1%;水稻从500个工日减少到125.25工日,减少了74.95%;玉米从381工日减少到112.5工日,减少了70.47%。

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2016年,我省农机总动力从4535.3万kw增加到6867万kw,同期农业劳动力由1639.67万人减到1377.14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42.95%降到31.5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556.27元提高到11720元,增加了约2.30倍。

根据表4中2007年-2016年的统计数据,分别对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0.5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约387.3元。

2.2.4农机的替代效应和对主要农作物的节本增效

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是农业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016年,全省农机化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585.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2%,其中农机化作业收入达到527.07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加313.63亿元,而农机经营服务总利润达到328.73亿元。

全省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逐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题集中,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趋势。2007-2016年,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业从业人员比例由42.95%降至31.57%,降低了11.38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对农机化的依赖显著增强。

通过机械化作业,小麦机收成本降低了30%左右,损失降低了5-8个百分点;精量播种技术每公顷减少54.4千克用种量,增加粮食产量384千克。根据试验跟踪调查和统计数据显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使玉米、小麦、大豆分别增产4.1%、7.3%和32.0%;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可促进土壤蓄水保墒,增产7.0%-10.0%;

机械化育插秧相比传统手工插秧,稻谷增产600千克/公顷,节约秧田80%以上、稻种40.0%以上;采用高效植保机械作业可节省农药30.0%-40.0%;2016年,我省小麦、水稻、玉米总产量达到1401.8万吨、1385.9万吨和465.5万吨,比2007年分别增加290.48万吨、29.55万吨和215.5万吨。

3 结论

1.农民收入和农业机械化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通过数据分析,近十年来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的3556元增长至2016年的11720元,农机总动力也由2007年4535万千万增长至2016年的6867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机械化率由2007年的52.5%增长至2016年的73.5%。三者呈现出极强的正相关性。

2.农业机械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从直接贡献率讲,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贡献值稳定在9.11%左右。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0.5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约387.3元。

3.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土地流转规模接近50%,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逐步减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新生代农民更是不想种田,也不会种田,加之劳动强度大,效益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越来越少。

由于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不仅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无人种田的难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根据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农机化水平每提高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44元,农业总产值可增加58.1亿元,农业增加值增加37.10亿元。

4 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机化作业环境。“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发展较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水利设施不完善。

在我省许多地区,特别是广大丘陵山区,土地细碎分散,农田道路缺乏,水利设施落后,成为当地农机发展及农民脱贫致富的巨大障碍。下一步,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加快土地整治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释放农业机械化发展潜力和活力,使土地由小变大、由乱变顺、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为农机化发展创造更好的作业环境。

2.加强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当前,我省开创性的提出了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的建设,可以为当前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系统化、信息化的服务,极大的促进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和农机作业质量的提高。

同时,有些地区探索性提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共赢合作新模式,在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规模,经销方式、服务方式和效益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

下一步,抓住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难得机遇,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增加经营效益,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支撑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

3.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素质。基层农机推广队伍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和农机技术的主力军;是和合作社、农民直接打交道的人,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机化水平的高低。

下一步,以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建立经常性的培训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4.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体面职业。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

下一步,结合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既懂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有效地优化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配置,也能更好地调动农民以及其他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农民的脱贫致富和社会稳定。

以小站稻振兴计划为引领 津南区带动一产“接二连三”

以小站稻振兴计划为引领 津南区带动一产“接二连三”

  日前,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围绕“致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津南注入新动能”这一主题,发布津南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三美四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成果和下一步思路目标。?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天津大力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今年,津南区小站稻种植面积增加至5.7万亩,达到近年峰值,品种多为津源89、津源U99、金稻919、津育梗22,亩产达到1100斤左右。同时,津南区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全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今年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万余亩,比去年增加0.7万亩,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来,津南区十分重视小站稻的发展。“天津津南小站稻种植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小站稻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由该区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站稻良种“小站稻1号”也已成功试种。日前,小站稻又成功入选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标志着小站稻跨入国家级农业品牌行列。?

  以小站稻振兴计划为引领,津南区还同时带动一产“接二连三”、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鼓励把宏程牌芹菜、葛沽萝卜、双桥河君子兰花卉、八里台南义葡萄、小黄庄信鸽等特色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双桥河镇君子兰示范栽培规模由最初2万株,发展到现在15万株。八里台镇小黄庄充分发挥赛鸽黄金赛道优势,通过举办信鸽比赛、规划建设“鸽舍+民宿”等方式,首批6座信鸽棚年内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0万元。?

  同时,津南区坚持做好农文旅“大文章”,以绿色生态屏障、海河教育园区、国家会展中心“三张好牌”为平台,坚持将乡村振兴与打好用好“三张好牌”互动联动,有机串联小站练兵园、米立方、稻作馆、佳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正在建设的迎新村田园综合体等文旅资源,吸引更多城里人来到津南、游在津南、吃在津南、住在津南。?

以工匠精神造就沪上“顶流”葡萄 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的“葡萄经”

以工匠精神造就沪上“顶流”葡萄 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的“葡萄经”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四批国家林草乡土专家聘任名单,位于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南渡村的上海黄艳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倪景广,因其在对马斯卡丁和阳光玫瑰葡萄的引种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而榜上有名,倪景广多年来对于优质葡萄品种的探索终获认可。

  智能化设施为葡萄安好“家”

  “这是一个占地35亩的连体大棚,里面种的是妮娜公主、阳光玫瑰、马斯卡丁。”走进合作社葡萄种植基地,眼前是一座巨大的连体大棚,很是壮观。倪景广介绍说,一般的大棚都是3~5亩单体的,而这是一个占地35亩的连体大棚,都是他自己设计制造的,经受了近年来的多次台风和暴雨的考验,安然无恙。

  据了解,在多雨的江南地区要种出好葡萄,采用大棚设施栽培是提高品质的必要手段。因此,多年来合作社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施建设,建成了百亩水肥一体的精准种植系统和部分根据光照强度自动开关的补光系统,把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引入了高标准温室葡萄大棚,为葡萄创造一个最适合生长的环境。

  为了保证葡萄品质,合作社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每一个葡萄品种都有一套独特的种植方法,做到精准控制。通过抹芽、疏花、疏枝、疏果措施,阳光玫瑰每串控制在50~60粒,妮娜公主每串控制在35~40粒左右,马斯卡丁每粒在10余克,疏密合理,保证每一颗葡萄都能得到足够的阳光和养分。

  只见大棚内,一棵棵葡萄树支撑起一片巨大的绿荫,一串串饱满圆润的葡萄挂满枝头。虽还未到成熟期,但这些葡萄已经显露出了优秀的潜质——颗粒饱满、大小均匀,宛如晶莹剔透的碧玉。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将迎来收获。

  优质优价关键看品种

  往绿荫深处走,一棵树干比碗口还粗的“葡萄王”特别引人注目。“葡萄王”主干呈“V”形,两条主蔓向左右生长,枝干上硕果累累。“这棵阳光玫瑰12岁了,是上海现存树龄最大阳光玫瑰葡萄树之一。”倪景广说,他从2012年就开始引进种植阳光玫瑰,这里是上海地区最早种植阳光玫瑰的基地之一。

  “这就是论颗卖的马斯卡丁。”大棚深处,成片的葡萄枝繁叶茂、青如碧玉,绿油油的果皮泛着晶莹剔透的光泽。倪景广介绍,2016年,合作社开始研究和试验种植从美国引进的马斯卡丁葡萄,最初只种植了0.5亩,经过悉心栽培,攻克了各种技术难关,让其逐渐适应了上海的气候环境,如今种植面积扩大到30亩。

  马斯卡丁最初是天然野生大葡萄,其白藜芦醇含量比普通葡萄高出近20倍,抗氧化能力也远高于其他品种葡萄。为了深入研究马斯卡丁系列葡萄的特性,2018~202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主导下,合作社共同承担了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优质抗病葡萄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优选出多个优秀的马斯卡丁系列葡萄品种,并进行育苗和市场推广,为国内葡萄家族增添了新成员。

  再往大棚深处就是妮娜公主品种。倪景广说,妮娜公主又称妮娜皇后,是欧美杂交种中最优秀的,果实通体红润,颗粒饱满大如乒乓球,而且肉质鲜美,水分足。妮娜公主这个品种“上色”难,需要温差10摄氏度以上生长环境,为此,倪景广进行了多次试验,采用了补光灯和其他设施技术,在上海交大和市农科院葡萄专家的指导下,不断调整种植管理方法、着色管理方案等,摸索出一套最佳的组合及配套方法,终于种出了口感佳、果实大、上色均匀、色泽鲜红的“妮娜公主”。

  好产品永远不缺市场

  52岁的倪景广原是安徽淮南人,1998年来上海工作,最初从事建筑行业,曾在上海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做了多年的项目经理。“要做最好的品种、品质和品牌。”2014年,他来到黄浦江边的南渡村,在爱人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黄艳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

  15年来,倪景广以“安全、品质、健康”为建园宗旨,以“绿色、生态、有机”为种植模式,建设高标准果园,刻苦钻研葡萄种植技术。合作社的城市果园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经济作物标准园”“绿色食品认证”“农业农村部试点基地”“上海市十佳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上海生态循环示范基地”等,倪景广也被上海市林业总站聘为上海市林果乡土专家。

  合作社种植的阳光玫瑰、马斯卡丁、妮娜公主三个品种,是目前市场上最好的葡萄品种,其中马斯卡丁葡萄还是“顶流”品种。三个品种都属于中晚熟品种,阳光玫瑰7月中旬开始上市,马斯卡丁、妮娜公主8月上旬上市。另外,在销售方面,城市果园采取“基地+网上”齐头并进的方法,好葡萄总是供不应求,新老客户纷至沓来。

  “好产品永远不缺市场。”倪景广说,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做农业,就应该追求安全绿色、精品化、高质量。以工匠精神踏踏实实把葡萄品质提高,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以平度为例: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猛增折射农机需求新变化

以平度为例: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猛增折射农机需求新变化

今年以来,当“国四”拖拉机等农机具销售还在起步阶段时,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据不完全统计,春节过后,青岛平度市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安装数量已经突破300套。根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的统计,2018-2022年,全市共安装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976套,其中2022年安装528套。而2023年才过去2个月,数量就超过了2022年的一半,接近了前5年总和的三分之一。从近期情况看,还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全年有望突破800套。

引起对此事关注的原因是和农机手朋友的一次交谈。近日,有农机手朋友对笔者说,今年的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火了,以前去给农户播种马铃薯,农户首先问:播种一亩多少钱。现在他们会问,你的拖拉机有没有导航系统?如果没有,免谈,价格再便宜也不用。为了有活干,农机手都争先恐后的安装北斗设备。笔者问朋友,年龄大的会用吗?朋友说:“经销商上门安装,有的上门教好几次。机手也逼着自己学,要不就没有人用。没有活干的话,一个春天要少收入4-5万块钱。现在设备容易操作了,我们村一个56岁的老机手有一台504拖拉机,以前觉得自己干的年数多,靠经验就接了不少活,今年接不到活了。前天刚安装上,昨天就下地,他说比以前轻松多了,早知道早装上了。”

今年春播的这个新变化非常出乎预料,对此,笔者到田间地头对农机户和农机手进行了走访。

在平度市南村镇南朱家庄村田地里,笔者与农机手朱师傅进行了交谈。他说,自己村周边种马铃薯比较多,每年这个季节都是他比较忙的时候。“每年春天,我主要是马铃薯播种的时候干活,每天能播14、15亩,每亩100多块钱。播种这半个月,能挣3万来块钱。”朱师傅说。朱师傅用的是一台2022年新购置的1004拖拉机,现在已经作业600多个小时。笔者问他是否安装了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朱师傅说:“早安了,不安谁用?”他指着两处已经播种的地块说:“你看看,这块是我开了导航设备播的,那边是没开设备播的,效果一看就看出来了。”笔者顺着朱师傅指的两块地看去,一块笔直,一块出现几处S弯。“用上导航后,我开车不累的眼疼了,只要设好了点,掌握住地头拐弯就行,在地里开着很轻松。”朱师傅又说。

笔者又在白沙河街道找到了一块播种并不太直的地块,农户李女士正在给没有覆盖好的地膜压土,笔者问李女士:“你家播的看着不太直啊,咋回事?”李女士看了看说:“唉,都怨我啊,以前也没看出这么些弯弯,现在看人家的都笔直,自己的却这样,真愁人。”笔者问咋回事,她接着说:“老头子今年想找一台带导航的播种,我觉得反正以前也是年年这样播的,也没看出啥来,导不导航也无所谓,就找了邻居给播上了,谁知和别人家的一比,没法看了,老头子到现在还不和我说话呢。”

在平度市蓼兰镇,笔者发现一个地块中有农户在整理地膜,随机上去聊了几句家常,看到他播的马铃薯挺直,便说,播的不错啊。农户笑着说:“我自己的拖拉机播的,今年刚装的北斗设备,还怕不会用,播不好,现在看还行吧?以前播马铃薯,不太直,高低不平,后期覆土,收获都麻烦,现在用这个,省事了。家属怕花钱,不让安,我费了老大劲才说服她,看看花这1万来块钱,挺值的吧。”笔者问他,怎么学会的。他说:“厂家教了不少,不会了还远程给指导。开始时,总是忘记怎么设点,在一个地块设好了点,下一个地块就不会了。现在用的多了熟悉了。

据统计,全国26家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生产企业在平度设有经销商,他们正开足马力备货安装,忙的不亦乐乎,有经销商介绍,今年春天安装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确出乎意料的多,连400、404等小马力拖拉机都要求安装,还出现了排队安装的现象,这是近几年是没有过的。“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解决了拖拉机作业播行不直,接行不准的瓶颈制约,有利于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透风与透光,对增产增效有好处,并且不受光线、时间的限制,提高作业效率至少15%-20%。”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杜美玲说。

对于突然火爆增长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是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用户的需求增加。青岛平度种植胡萝卜、马铃薯、大葱等根茎类作物较多,随着全程机械化深度推进,这些作物的耕、种、管、收等环节对农机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拖拉机在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支持下,实现标准化作业,对后期的管理带来了方便。农户通过几年对比和观察,找到了既好管理、又能增收新途径。

其次是价格因素的刺激。有了农户需求,价格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从2018年开始,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连年降价,2018年的价格大约5.5万元,2020年下降至不足4万元,今年价格降到1.5万元左右,而且还有购机补贴5000元,价格下降让农机手有了承受能力,刺激了他们的需求。

第三是产品稳定性的提高。2018年前后,安装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拖拉机需要自己携带定位装置,现在北斗卫星已经全覆盖,移动、联通、电信等网络都可以用。操作比原来简单很多,只要设好了点即可作业。农机手用着方便,省力,还提高了作业效率,理所当然受到欢迎。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农业农村部也发文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相信有各级政府的关注、产品技术水平提高,农户的种植需求增加等多方给力,北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风口。

标签:农机   农业   农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3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