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农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产学结合,中国农大2款科研成果武汉展首秀)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产学研结合农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产学结合,中国农大2款科研成果武汉展首秀),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产学研结合农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产学结合,中国农大2款科研成果武汉展首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产学研结合农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

2、产学结合,中国农大2款科研成果武汉展首秀

3、产得出 供得上 供得优 农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产学研结合农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

产学研结合农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


  在科技部等六部委的共同推进下,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约暨试点启动会议于6月1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国家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与此同时,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三个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同时亮相。此举标志着国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大幕。

  中国农机院院长陈志在会上高兴地对记者说:“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幸成为首批启动的四个全国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表明国家对农机行业非常重视。而战略联盟的成立,有助于在行业内构建起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据了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牵头组建,首批单位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一拖集团、山东时风集团、山东五征集团、福田雷沃国际重工、江苏常发集团、天津拖拉机有限公司、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行业骨干企业,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江苏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4所大学,以及黑龙江省农机工程研究院、山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和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等3家科研院所共同组成。可以说整合了行业的优势科技资源,先进的制造能力和产业创新的优势人才;集中了占全行业销售收入44%的企业;涵盖了行业内主要产品的技术领域;吸纳了南、北、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学;代表了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陈志告诉记者,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将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集成和共享科技资源,加强合作研发,突破农业装备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和产业化难题;建立技术转移和回馈机制,开展技术辐射,培育农业装备重大产品创制的产业集群主体,使联盟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产业走向国际化。

  记者了解到,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企业为主体,共筹集了3000万元,建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基金。联盟将充分发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现有科研条件和产业优势,结合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以项目为依托,重点开展农业装备共性技术研究。其中,通过开展农业装备数字化建模、虚拟设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可靠性强化实验检测、测控技术与仪器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装备可靠性技术研究,来提高产业的基础素质;通过开展重大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产品联合创制,如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多功能作业关键技术设备研究,经济型农林动力机械研究,125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作业机具研究,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研究,来提高重大产品的供给能力;通过开展农业装备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推进先进技术的产业应用。最终,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行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联合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装备,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10年,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装备技术支撑。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条块分割,产学研虽有合作,但很松散,而且这种合作往往是以一个具体项目为基础的短期合作,因此我们产学研的进展并不是很快。在一些重要的产业内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它有助于克服我们产学研合作的短期化,任务的单一化,使得我们有效的科技资源能够聚焦于产业的战略性创新。

  据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介绍,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较薄弱,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尚没有在根本上得到突破。大多数产业对外的技术依存度仍比较高;一些产业还处于资本扩张阶段及资源消耗中;不少企业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和主动权。从整体上看,我国产学研的合作仍然存在战略层次合作较少,项目合作特别是短期项目合作居多,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松散,缺乏持续、稳定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制约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有效解决产学研合作中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李学勇说,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去年底就决定联合开展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活动对于提升我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下一步,科技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良好环境,对联盟的研发活动予以优先支持,引导联盟健康发展。

  在会后召开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指出,2020年我国的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0%的目标,农机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任务十分艰巨,联盟的成立将有力地推动农机业的自主创新,加快我国的农机化进程。他认为,联盟内的企业不仅对企业自身负有责任,还肩负着振兴整个农业装备产业的重任,搞好技术创新,要有长远打算和新的思路,要通过打造国家重点产业的核心团队,进一步提升农业装备工业水平。

  蒋亦元院士说,农业由于受天气、季节、区域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使得农业机械种类繁多,研究方式也不一样,研制的难度大、周期较长,大部分要靠创造性思维,并要历经多少次的试验、改进及市场的选择,对此大家在研发上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他认为,光靠引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还要有创新,要通过研究新的工艺与部件来提高效率。蒋院士强调,由于目前在农机行业中还存在着一些抄袭、仿制产品的现象,若知识产权得不到保障,就不能调动企业进行原始创新的积极性,而成立战略联盟则能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总裁办主任付曙光表示,联盟作为新事物,下一步在运行中应重点通过产学研的密切配合,鼓励自我联合、形成合力,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前沿技术和重大科研课题的突破。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希望战略联盟能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新的创新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表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应该不断完善发展。(王大庆 邹洁 )




产学结合,中国农大2款科研成果武汉展首秀

产学结合,中国农大2款科研成果武汉展首秀

10月27日,在2016中国国际农机展科研院所展区,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展出了两项最新科研成果——电驱气压式排种器和排种器排种质量自动检测仪。

相比于传统气吸式排种器,电驱气压式排种器实现了2个创新性突破,一是排种室压差设置,解决了气吸式排种器密封性要求高,容易漏播、可靠性差的问题。

二是取消了传统的地轮传动,实现了排种盘转速与播种机田间前进速度实时、精确匹配,在不同作业条件下,确保株距恒定达到农艺要求。农机手在驾驶室内即可控制播种株距,播种精度更高、操作更简便。

采用电机驱动和周向传动技术,实现排种器的平稳启动、运行和停止,保证播种稳定性。

排种器排种质量自动检测仪

据了解,该排种器能降低机具故障率,达到苗均、苗全、苗齐、苗壮的效果。并可将播种行走速度由传统的8km/h,提高至13km/h。

排种器排种质量自动检测仪用于新设计排种器的参数检测,也可经过小部分改动用于电驱系统的监测装置。

据介绍,该款自动检测仪在排种管中放置传感器,可在不同的播种参数下,实时监测排种器的合格率、漏播率、重播率、平均株距等播种质量参数。除能够检测展会上展示的气吸式排种器外,还可检测包括勺轮式、指夹式等在内的不同排种器的排种质量。

据了解,这两款机器技术均已成熟,具备产业化条件。

中国农业大学农机化科研在国内处于顶尖水平,不仅研究前沿科技,也针对市场需要,研究适合中国使用的产品。此次的参展产品,表明了中国农大农机化科研的产学紧密结合。

产得出 供得上 供得优 农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产得出 供得上 供得优 农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今年以来,各地农村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及洪涝灾害影响,抢农时,保生产,亿万农民用辛勤汗水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3390亿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农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产向优向绿向好,“会”种地到“慧”种地,稳住了农业基本盘

  “瞧,这玉米一穗16行,足有640粒左右,粒长芯小,分量足!”粮食颗粒归仓,山西芮城县东垆乡富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杨自立,剥开一穗玉米满意地掂了掂。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力。”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表示。

  ——藏粮于地,牢牢护住“饭碗田”。

  黑土地保护在行动。在吉林农安县,亚宾合作社流转、托管的700多垧地,全部采用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合作社理事长常亚宾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今,我们每公顷土地少施化肥400斤,节约成本600元,粮食增收1000斤。”

  黑土地更有保障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以来,黑土耕层平均厚度由19.8厘米提高到23.3厘米。到2025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将达到1.4亿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在湖南衡山县白果镇,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农民刘武志说:“汛期不再担心排水了,大农机进田方便,真是旱涝保收喽!”去年,衡山县完成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每亩增产粮食67.4公斤以上。

  看全国,每年推进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保障粮食产能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藏粮于技,种地有了“金扁担”。

  “好种育好粮。”今年山东沂南县大庄镇沟崖村鑫隆农场选择本土优质玉米“登海605”,农场总经理王占友尝到了甜头:“这个品种根系发达、抗倒伏,而且棒大粒深,亩产量达到1300斤。”

  一项项良种科研攻关,助力藏粮于技。位于湖南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今年双季稻累计亩产达到3061.52斤,创下高产新纪录。

  良法、良机紧紧跟上。“科学种田,效果真好!”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龙凤镇久青村农民王殿生说,今年他把传统种植改成大垄双行,秸秆还田加上免耕播种,增强植株的通风透光性,减少了倒伏率。

  “种蒜全程机械化,过去真不敢想。”山东金乡县王庄村蒜农邱敬华说。金乡县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模式,700多个加工企业研发深加工产品40余种,一项项新技术让蒜农增收有底气。

  农业生产方式迈向高质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1%。广袤田畴,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下跑的大拖拉机,“会”种地变“慧”种地,生产向优向绿向好,稳住了农业基本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田间联通车间,农业发展添活力

  “抱团发展省心省力,就是好!”河北省南和县闫里村村民刘清波说,全家6亩地,过去自己种,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前年他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租金6000多元,他腾出时间到附近公司打工,多挣一份钱。

  一年来,各地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一项项农村改革深入推进。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小农户加快融入产业链。

  这些天,河北景县王瞳镇西场村村民正忙着收获胡萝卜。“经销商提供种子、统一回收,60亩地,全部走了订单!”村党支部书记刘立明兴奋地说,大葱一季每亩纯收入8000元左右,胡萝卜纯收入5000多元。

  在山东青岛市宝山镇,小小蓝莓串起了农户增收链。金沟村村民宋清河说:“有了企业带动,腰包越来越鼓了。”目前宝山镇蓝莓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蓝莓及其相关产业年产值达5亿元。

  组织方式的转变,有力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目前全国家庭农场数量近6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20万家,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达到90万个,300多万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日益紧密,有效带动亿万农户增收致富。

  ——“三权分置”改革不断深化,激活农村各类资源。

  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在河南淅川县张河村,6000亩岗坡地流转给农业公司种植软籽石榴,农户土地入股,除了租金、分红,还可以在石榴林里务工。村民王洪才高兴地说:“只要不下雨,每天都有活干,一年收入近2万元。”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使土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有效地激发了农业发展活力。

  目前,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已基本完成,1239个县(市、区)、18731个乡镇建立起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乡村振兴动能强劲

  “山清水秀人也秀,鸟语花香饭亦香。”隆冬时节,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陈翠芳的农家乐生意红火,她一大早就开始忙碌,“农家腊肉、干豆角、土鸡蛋,客人都喜欢,去年一年挣了6万多元。”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资源,太阳村乡村旅游越来越火,让许多家庭告别了贫困。

  “培育和发展乡村产业,最终要通过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交叉重组,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

  ——产业深度融合,融出发展“加速度”。

  告别“原字号”,发展深加工。贵州省贵定县沿山镇大坳刺梨产业种植基地,刺梨果成了乡亲们致富的“金果果”。近年来,当地龙头企业带动贵定县种植面积达18万亩,去年仅鲜果销售产值就达4800余万元,全县16870户刺梨种植户户均年增收2845元。

  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蓝天白云、稻浪荷塘,山西太原市晋源区花塔村建起的稻田公园里,游客不仅能看水稻,还能亲自体验插秧、收割、捉鱼、戏水。种粮大户任生贵说:“田里养龙虾,稻子都不用上化肥、不用打药,借着游客的口碑,把晋祠大米的品牌也打响了。”

  乡村产业离农业最近,联农民最紧。今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收预计超过23.5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业吸纳就业增收能力显著提升,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受益农户达800多万户。

  在全国,9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11个农业产业强镇,1600多个农产品加工园,聚集特色农业资源要素,推动“农业+”加快发展壮大。

  ——乡村创业创新热潮涌动,田间地头长出新业态。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一个小型支架,一部手机,陕西延安市新茂台村果农刘云正当上了网络主播:“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延安苹果,皮薄肉厚,连皮吃口感也很好。”通过手机直播,去年延安苹果线上销量达400多万元。在政府扶持下,苹果车间里安装了智能选果线,个性化包装、苹果文创等产品也纷纷亮相。

  扶产业促就业助脱贫。江苏悦达集团在陕西铜川市落地扶贫产业,带动千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户李树华说:“现在在公司上班,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感觉很幸福。”

  今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预计突破1000万人,引领乡村产业新风尚,带动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个,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有力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97元,实际增长1.6%,农民腰包更鼓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

  一项项好政策落地生根,一个个产业拔节生长,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越来越近!

标签:产业   技术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