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变大田”的安徽探索(“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宝坻区新开口镇强化党建引领构...)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小田变大田”的安徽探索(“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宝坻区新开口镇强化党建引领构...),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小田变大田”的安徽探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宝坻区新开口镇强化党建引领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小田变大田”的安徽探索

2、“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宝坻区新开口镇强化党建引领构...

3、“小站稻振兴2023插秧庆典”在天津举办

4、“小竹笋”铺就群众增收“绿色路”

“小田变大田”的安徽探索

“小田变大田”的安徽探索

  粮食大省安徽的农田如今正在悄然“变形”:“巴掌田”“斗笠田”“皮带田”等零碎田块大幅减少,一些地方甚至很难见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成方连片的“大田”在不断涌现。

  2014年4月,在推行土地确权过程中,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邵志敏、邵东洋等几位村民,萌生了“要是能把分散的小田并成统一的大田就好了”的想法。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初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却撬动并推进了徐圩乡乃至整个安徽的农业生产改革进程。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100亿公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何在土地上做文章,激活农业生产力,做到稳面积、提产量,安徽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尝试。近年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鼓励各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及市县出台奖补政策推动等,因地制宜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据统计,目前全省在4065万亩耕地整治建设中实施完成改造1460万亩,亩均粮食产量由580公斤增加到665公斤。

  “一变、三增”破解耕作难题

  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镇新陇村,地处长江丘陵地带,平均地块面积仅有1.3亩,耕地细碎是普遍问题。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当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推进了“小田变大田”改革。“今年秋收遭遇罕见干旱,1000亩水稻却长势很好,高温和干旱没有造成什么影响。”种粮大户张德润说,这得归功于当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田并大田”改造。

  安徽“小田变大田”改革,既破解了农户承包耕地“碎片化”的难题,方便农户经营管理、减少土地纠纷,又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效率。

  田块面积变大。通过小并大、短变长、坡改梯、弯取直等田块整治措施,推动自然地块小变大;采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一户一块田”改革、“耕地大托管”服务等,推进耕作地块小变大。

  耕种面积增加。通过田埂垄沟复耕、废弃沟塘治理、生产道路整合等方式,零散边角地块得到利用,普遍增加3%-10%左右的耕种面积。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庙前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改造耕地1万亩,增加有效耕种面积747亩,耕种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大幅提升了规模化经营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耕地撂荒面积明显减少。

  农业效益增长。零星耕地集中连片后,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能力,吸引了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良种繁育、种植优质专用粮食、发展特色产业。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引入大户种植香稻等优质品种,香稻米价格每斤10元左右,是普通大米的3倍左右。蚌埠市徐圩乡今年已经建成2万亩订单玉米种植基地、2万亩品牌糯稻种植基地……耕地质量提升,规模化经营,使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和农机作业服务费用明显减少,濉溪县庙前村亩均节省成本100元左右。

  农民收入增长。通过“小田变大田”改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速了土地流转,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农户既可以获得流转费用,享受不同利益分配机制带来的分红,还可以安心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收入。村集体将增加的有效耕种面积作为集体资产,通过发包、入股等方式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惠及全体村民。

  “小田变大田”改革后,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事托管服务的发展。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尚跃针对农业发展需求,按需购买农机,现在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150余台套,为周边十多万亩土地提供“耕、种、管、收、存、销”一条龙社会化服务。尚跃表示,“对今后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实行全程机械化、精准精益化生产充满信心。”

  因地制宜开展探索实践

  近年来,安徽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小田变大田”探索实践,涌现了淮北市的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结合、淮南市的“大托管”服务、蚌埠市的“一户一块田”改革、蒙城县的土地互换并大等一批改革试验区,成为全省推动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基础。

  说起“一块田”改革,蒙城县则是农户自发型的代表。为了便于耕作,2010年起,蒙城县乐土镇、小辛集乡等部分群众,自发开展农村土地互换并块,实现户均“一块田”的突破。2013年夏季,蒙城县在安徽率先全面启动户均“一块田”改革。从“一户多块田”向“一户一块田”“一组一块田”“一村一块田”转变,蒙城县“小田变大田”的改革的探索仍在继续。目前,蒙城县已经整建完成的耕地面积占全县确权土地面积的76.6%。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项目实施,项目结合型应运而生。2019年以来,淮北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按照“先流转、后规划、再建设”的思路,实施“小田变大田”8.3万亩,田块数量由3.17万块降至1.16万块,降幅达63.4%,田块平均面积由2.6亩增至7.2亩。

  蚌埠市为盘活土地资源,先后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关于扩大农户互换并地实现“一块田”承包经营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等,引导支持县乡村开展“一户一块田”改革,并对实施“一户一块田”合并土地100亩以上的村(组)给予每亩地100元奖补。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全市范围探索发展的“小田变大田”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和路径有了政策依据。

  萧县在全县试点推行村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采取流转、入股等方式,把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目前,全县已有215个行政村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试点,集约土地15.2万亩,亩均增收约300元,每个村集体平均增收约28万元。淮南市在全国首创“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按照“先托管、再规划、后建设”的思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托管”有机结合,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造。

  “以人为中心”改革稳慎推进

  土地承包经营以来,乡村多数人已习惯了一家一户承包地分散耕种的生产方式,农民即使流转出土地经营权,农田位置也没有变化。但“小田变大田”改革,随之带来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甚至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对农村特别是农民而言,是大事、新事,也是难事。

  农村改革,根子是土地,核心是人。有农户怕推掉田埂,以后分不清自家地;有农户担心流转后,流转费用拿不到手;有种粮大户不愿意流转,想自己种地……“有顾虑的农民看似只有几户,但要把‘小田’变‘大田’的好事办好,就要做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他们的顾虑。”马鞍山市博望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副局长高强说。博望区博望镇新陇村党支部书记邓成凤拿出一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说:“确权登记颁证后,哪家田有多大面积、四至在哪,都清清楚楚。村民说,有了这个红本本,再也不用担心了。”

  怀远县徐圩乡为防范“小田变大田”经营风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作用,抢抓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政策优势,建立“农业保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保运营机制。

  有群众愿意把土地流转,有群众还是想自己耕种,怎么办?蒙城县推行的户均“一块田”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耕地零碎化问题,但无法解决土地规模化发展需求。“有一户不愿流转土地,就会影响到整个村。”小辛集乡党委书记张朝阳说。基于此,今年1月,小辛集乡选择两个村开展了“小田变大田,一村两块地”改革试点。在原有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将每个村民组的可耕地分为自种区和流转区。改革后,在流转区内,农民的承包地没有具体位置,变成虚拟地。“虚实两区”分别集中,分开种植,互不影响。

  通过“小田变大田”改革,田块成方,沟渠成网,便于机械化耕作、社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介绍,该省正通过模式总结、典型带动、政策引领、试点推动,助力“小农户”衔接上“大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宝坻区新开口镇强化党建引领构...

“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宝坻区新开口镇强化党建引领构...

  党建强则人心聚,人心聚则乡村兴。近年来,天津市宝坻区新开口镇以“党建引领、制度规范、文化赋能、全面参与”为主线,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新模式,以“小积分”推进“大治理”助力“大服务”,鼓励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事务,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党建引领?

  “小积分”演绎村级治理“连台戏”

  村庄环境不佳、群众纠纷矛盾多、民间陋习难改……由于基层管理薄弱、村民观念落后等原因,一些乡村治理“老大难”问题时有发生。

  2022年以来,新开口镇以“积分制治理”为抓手,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确定在全镇各行政村加快建设组织有力量、生活有品质、公众有素养、村庄有魅力的“四有新村”的总体目标,探索和实践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工作,启动12个村“积分制”试点,着力形成“党委牵头、村级谋划、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初步实现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进一步激发镇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焦庄村是新开口镇首批试点先行村,经过村“两委”班子多次研究,确定以群众容易理解的方式──“幸福集市”“积分制治理”,建立了“党建+积分”的运作体系,为全体村民搭建集“福”奖励兑换平台。全村共123户家庭都办理了集福卡,确保了村常住家庭户全覆盖,同时通过“一周一评定,一季一公示”,公布全部家庭集“福”情况,累计兑换311334个“福”。该村注重做好示范带动,动员和激励党员主动担当作为,以身作则遵守村规民约,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将党员的形象树起来、标杆立起来,示范引领推动基层治理持续向好、向善。同时,通过量化考核、集体审核、公开公示等方式,将发展党员、人居环境整治等村级事务具体化,将无形的党建转化为有形的治理优势,为全镇各村推行“积分制治理”做出良好示范,增强了群众参与“积分制治理”的信心和动力。

  “我们党员自发组成了党员志愿服务队,经常参与村里组织的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现在村里的群众都愿意跟着我们一起干。”焦庄村的一名老党员说。

  “积分制”提振精气神,通过持续推进乡村治理“积分制”,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公信力和执行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村级事务由过去的“人管人、人管事”的老路子变成了“用制度管事、凭积分说话”的新方式,村民们由“站着看”变成了“带头干、争着干”。焦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智刚深有感触:“积分虽小用处却大,“积分制”让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激情被充分释放出来,也让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变得更有热度、温度。”

  一村一品?

  “村里事”变“家家事”

  “以前村里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现在家人、朋友、邻居,全都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我们的村庄越来越美丽,生活越来越幸福。”新开口镇王家口村村民孙继超说。

  村口杂草堆不见了,河道内堆积的枯叶、树枝和生活垃圾也不见了……如今道路干净整洁、村庄绿意盎然,新开口镇王家口村是如何实现人居环境大变样的?村民回答:“积分制”是密钥。

  以“共建幸福列车、驶向美好生活、共享‘津’彩王家口”为内涵的“王家口专列”,是新开口镇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又一个创新亮点。“王家口专列”设置了11类、46条集“车票”管理办法,一一对应着精神和物质奖励,通过定期开展“最美乘客”“最美车厢”“最美车组”评选,把“村里事”变成了“家家事”,逐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按照“成熟1个村,打造1个村,落地1个村”的原则,新开口镇坚持稳扎稳打,分步实施。王家口村发挥优势,补齐短板,适当提高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方面的指标和分值占比;结合划定的“自治、法治、德治”的“积分制治理”“三大领域”,龙尾屯村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等“小规约”融入积分标准;结合现有的天津市家教家风创新基地、新开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阵地优势,江石窝村以“文化赋能”点亮积分标准。新开口镇先后形成了龙尾屯村“爱筑龙庭”、王家口村“王家口专列”、江石窝村“善行江石”、种西村“光浴种西”、后六家口村“德厚六口”、彭家务村“美裕彭务”、彩家铺村“七彩家园”等一批创新“积分制治理”的示范村。同时,各村注重积分成效,突出乡村治理“积分制”凝心、励志、聚能的作用,坚持把执行成效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有序运行,焦庄村广大村民的凝聚力不断提升,龙尾屯村“自治、法治、德治”的观念不断强化,王家口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村庄面貌有了崭新的变化。

  “自从实行‘积分制’后,村里的风气变得更好了,争当先进的多了,甘做落后的少了;争做公益的多了,熟视无睹的少了;乐于助人的多了,遇事绕道走的少了。”这是村民们对“积分制”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

  “参与村里环境整治、矛盾排查、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志愿服务都纳入积分。”王家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旭介绍说:“乡村治理因地制宜,用‘小积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大热情’,大家共同努力,村庄建设越来越好,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越来越高。”

  延伸积分内涵?

  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新开口镇还不断丰富积分内容,延伸积分内涵,拓宽村民参与渠道,乡村治理“积分制”增加了更多内容,“小积分”,管大用,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近日,新开口镇龙尾屯村村民王海涛正在给村民们分享西红柿种植经验。“报名参加志愿活动,既能帮助大家,还能领积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王海涛家共有9个大棚,一茬儿能收近20万斤西红柿,两个月里,他已经面向全镇村民开了8场分享会,还给一些村民上门指导。

  今年,新开口镇龙尾屯村在“积分制”事项里加入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容,开设家庭农场积5分,承包一个大棚积5分,种植大户办经验分享会一场积2分。除了用积分兑换相应的奖品,村委会还帮助这些种植大户,在各大平台带货推广,扩大销路。新开口镇尾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孟说:“对于积分总数排名靠前的种植农户,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里进行推销,以此来更好地帮助他们销售农产品,让农民的腰包更鼓。”

  新开口镇以“积分制”为依托,把“积分制”凝聚的力量向志愿服务活动延伸,2022年以来村级志愿服务活动已开展近600次,共计万余人参与,大大提升了志愿服务质量效果,村干部和村民干事创业劲头持续提升。该镇还建立了镇级志愿服务社,推出义务理发等十几项服务,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们,跨村服务也能积分。新开口镇龙尾屯村村民刘翠伶说:“如果没有小家的爱心哪有大家的爱心,现在大家都愿意奉献自己的爱心,以后我们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积分制”孕育好村风,村民思想素质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准持续巩固,特别是在新开口镇开展的“美丽庭院接力晒 乡村生活更美好”“整洁一条街”“畅通交通路口”等系列活动中,以“积分制”为基础,激发了各村“比学赶超帮”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切实形成了“积分改变习惯、美德深入人心、邻里关系融洽、树立文明新风、全民共建美丽”的良好氛围。

  “新开口镇是我家,小小积分人人夸;礼物虽小习惯好,积分绽放文明花。”这是一首在新开口镇小朋友间传唱的童谣,它唱出了新开口镇的新风貌,也唱出了全镇人民的精气神儿,向上向善向美村风逐步形成。

  对于未来发展,宝坻区新开口镇党委书记王宝季说:“到今年年底,镇域行政村将全部启动“积分制治理”,着力形成‘党委牵头、村级谋划、村民参与’的良性发展模式,激励‘党’与‘政’、‘村’与‘民’携手同绘‘共建共治共享’的‘富春山居图’。”

“小站稻振兴2023插秧庆典”在天津举办

“小站稻振兴2023插秧庆典”在天津举办

  日前,在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天津市王稳庄镇政府等单位及多家校园餐供应商的相关人员共同见证下,“小站稻振兴2023插秧庆典”成功举办,为到场嘉宾及线上观众展示了现代农业科技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校园餐的食品安全事关孩子们的健康,活动中,中粮利金天津米业与中化现代农业天津中心联合天津市农科院共同打造的大米产品,可通过追溯二维码,随时向消费者展示一粒种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信息,让大家吃得安心、放心。

  此次活动以“健康校园餐、安全溯源米”为主题,旨在打通小站稻育种、种植、加工等各环节,推动“小站稻振兴”工作。据悉,天津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化现代农业天津中心和中粮利金(天津)粮油股份有限公司静海分公司通过多年田间试验与产品测试,选定天津市农科院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通过科学种植方案,结合相关技术监测,对农田实施全程数字化管理,实现对大米原产地原粮品质管控需求。在加工端,中粮利金(天津)粮油股份有限公司静海分公司利用先进的仓储、生产工艺以及严苛的质量检验标准,全方位保障产品品质。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深耕细作,共同打造优质小站稻产品。

“小竹笋”铺就群众增收“绿色路”

“小竹笋”铺就群众增收“绿色路”

  “青云乔木古,翠竹远山青。”盛夏时节,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漫山翠竹郁郁葱葱,整座竹山犹如一把撑开的绿色巨伞,正如冯银诗中所描述的样子。这美丽画卷是柿子镇紧紧围绕盐津县“3+N”战略布局、大力发展竹产业推动富民兴村强镇的生动写照。?

  竹产业是盐津县着力打造的3个“10亿元级”富民产业之一。盐津竹林资源丰富,现存竹类11属33种,现有竹林面积128万亩,其中笋用竹108万亩,材用竹20万亩。2022年,盐津成功申报“中国方竹之乡”称号,获得有机认证28.8万亩。?

  近年来,柿子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目前,该镇共种植笋用竹13.5万亩(方竹12万亩、筇竹1.5万亩),已投产8.5万亩,漫山遍野的“小竹笋”成为促进群众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竹产业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到了采笋季节,种植大户一个月可以挣到20万元左右。我们村有5万亩竹林,占柿子镇竹产业的一半。”新生村以竹产业为主打产业,村党总支书记黄瑞对种竹的效益充满信心。据介绍,柿子镇立足自然优势,充分利用宜竹造林、低效林改造等产业政策,在笋用竹存量丰富的新生村建成竹产业示范园5万亩(高产示范园0.5万亩),平均每亩产量250公斤,其中高产区每亩产量达400公斤。以示范园区为核心,向岔河、中坪、水银、三河等村辐射,共覆盖7个村2726户群众。?

  “让老百姓在竹产业发展中获得最大利益。”柿子镇副镇长王琴说。柿子镇在发展竹产业过程中,通过组织化管理把分散单干的农户聚合起来,把分布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党组织、合作社、群众紧密连接在产业链上。同时,农户与合作社签订笋山管护协议,由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队伍对竹产业园区进行看护管理,农户省时省力,笋山管理规范。?

  如今,柿子镇的竹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4个效益面面俱优。很多笋农都自发进行分苗移栽,产业布局继续向外延展,持续推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在推动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创收壮大,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又提高了群众的收入;从种植竹苗、日常管护到采收加工等,为当地群众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同时,竹子的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全镇绿化率,美化了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下一步,柿子镇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党建、产业、资源“三要素”融合聚力,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一年能采10吨左右竹笋,去年减产,只有9吨,毛收入近10万元,净收入六七万元。”新生村干岩子村民小组刘昆家有200亩左右竹子。刘昆虽年轻,但他已有10多年经营竹笋采销的经验。据他介绍,最近几年,笋价连年上涨,从每吨8000多元涨到9000多元,去年涨到了1万元。?

  “肯定要一直做下去。”一句简单的话语,显示出刘昆对“小竹笋”充满了大信心。?

标签:积分   治理   乡村   村民   开口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