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国有粮企打破体制“枷锁”探索改革新路(吉林在30个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吉林国有粮企打破体制“枷锁”探索改革新路(吉林在30个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吉林国有粮企打破体制“枷锁”探索改革新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吉林在30个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吉林国有粮企打破体制“枷锁”探索改革新路

2、吉林在30个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3、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4、吉林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

吉林国有粮企打破体制“枷锁”探索改革新路

吉林国有粮企打破体制“枷锁”探索改革新路   在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市场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吉林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乏力,陷入亏损、挂账、再亏损、再挂账的恶性循环。

  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吉林省坚持与完善中央和省储备粮体系相结合,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扶持大型粮食企业集团相结合,全力推进国有粮企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体制“枷锁”,还能有效盘活闲置国有资产,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探索出了一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新路。

  体制机制不活 市场竞争乏力

  吉林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2004年以来基本解决老人、老粮、老账“三老”问题基础上,从2006年9月进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阶段,却一直进展缓慢,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死板、僵化,逐渐陷入亏损、挂账、再亏损、再挂账的恶性循环。

  国家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没有及时转变经营机制,严重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越来越失去了推动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粮食市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主渠道作用。

  在国有体制下,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干预企业经营,粮食收购价格、收多少、卖多少、卖给谁,什么时候卖,企业都无权决定,无法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记者在四平、吉林等主产区采访粮库时发现,几年来很多粮库一直在彷徨中度日,根本没能力收粮,有些粮库院内已经杂草丛生,设备上锈迹斑斑。

  吉林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多年来形成数百亿的亏损挂账。经营性亏损达165亿元,其中2006年后新增41.7亿元,至今尚未得到处理。此外,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保险金、医疗费等15.9亿元。扣除不良资产影响,统算企业资产负债率110%。

  创新多种形式 改革产权性质

  为从根本上打破体制“枷锁”,吉林省创新上划、兼并、重组、出售、破产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因地、因企制宜进行改革,不搞“一刀切”,得到基层粮食部门普遍认可。

  据了解,吉林省要求地方采用适合企业的形式进行改革。支持中央直属企业和国内战略投资者介入;鼓励现有中储粮、中粮、华粮、吉粮等大型粮食流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整合;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粮食企业改制重组,壮大民营经济。

  四平市粮食局局长王佐良介绍说,四平市本级共九个国有粮库,根据各企业自身不同情况,目前改制方案已经基本制定完成:两个国债投资的国储库,准备上划到中储粮,地方以粮库资产参股,中储粮控股,形成“股份制”经营模式;五个资产良好的粮库,准备由华粮实行并购、重组,华粮对企业控股,同时要负担企业职工医保、劳保等待遇,地方以剩余资产入股;一个粮库资产负债率接近100%,还没有资不抵债,打算由中储粮兼并掉;还有一个粮库资不抵债,计划破产。

  吉林市早在前两年就已经有部分粮库完成了转制。市粮食局副局长张航说,吉林市直17个粮库,从2006年以来就已经着手企业转制,有1个粮库与中储粮形成股份合作制,1个上划给华粮,还有1个小粮库出售给了民营企业。“此次改革让我们明确了方向,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落实到吉林市就是与玉米、水稻加工企业相联合。”他说:“我们打算立足本地区,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业产业化文章。”

  从全省情况看,吉林省粮食局局长祝业辉介绍说,市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部分上划给中央储备粮、省级储备粮、华粮集团、吉粮集团等中省直大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部分以粮食深加工企业为龙头,与他们进行股份制联合,如长春大成、公主岭黄龙、松原赛力事达等,把粮库作为它们的原料库,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还有一部分出售给非国有粮食企业,目前已经吸引了不少福建和两广的客商前来洽谈;资不抵债的依法破产。

  释放企业活力 盘活闲置资产

  基层干部认为,无论从政策、市场还是企业自身角度考虑,产权制度改革都是释放企业活力、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惟一出路。

  “从根本上变更企业性质,不仅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能推动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张航分析认为,任何一个大型玉米加工企业,随着其不断发展和生产规模扩大,都需要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在这种情况下,粮库与加工企业实现联合,不仅盘活了粮库的资产,也给加工企业节约了成本,实际上就是一种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吉林省省长韩长赋说,从全国形势看,由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总体进展较好,经营状况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去年全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盈亏相抵实现盈利1.67亿元,盈利省份达17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已经充分显现。

吉林在30个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吉林在30个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本报讯 (记者 阎红玉 通讯员 叶雪 王微)近日,记者从吉林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在全省30个粮食生产大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预期全省增产粮食30亿斤以上。今年该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将保持在6850万亩以上。

  今年,吉林省全省预期农业增加值实现780亿元,增长8%;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达到530亿斤,力争突破历史最好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900亿元,增长21%;畜牧业产值实现656亿元,增长1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39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该省将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

  据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介绍,吉林省还要在全省产粮大县实现农机化全程覆盖。重大技术推广面积要达到4600万亩以上,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启动一批省级农田保护示范区,切实做好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和沃土工程建设,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5年内实现粮食产量达到600亿斤打下牢固基础。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转入实施阶段,整体推进1000个村的建设,全省完成4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推进计划,实现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使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55%以上。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新华网吉林频道7月25日电(刘仁柱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是人类的“朝阳产业”。正确认识食品工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实现吉林省经济由“快走”变“快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食品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农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减轻家务劳动负担。从吉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看,多数县(市)是农业为主,进入工业县(市)的廖廖无几。应当说,由农业县(市)向工业县(市)转变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发展县域经济,核心是发展县域工业,而食品工业恰恰是发展县域工业的最佳选择。


  第一,发展食品工业,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通过发展食品工业,使农产品增值达几倍以。一些县域经济不发达的县(市)之所以长期发展不起来,主要是缺少加工业,尤其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业。长期靠卖原料过日子,即不能解决原料的规模化生产问题,又不能解决增加农民和财政收入的问题,其结果是永远受穷。如果说上个世纪70年代发展食品仅仅是为了解决吃好的问题,那么现在发展食品工业既要解决居民吃好的问题,又要解决财政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吉林省的德惠、公主岭两市通过发展食品工业,使农业县变成了工业县,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大幅度提高。2003年,这两个市的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了2659元和2620元,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两个县级市也先后被国家有关中介组织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


  第二,发展食品工业可以增加财政收入。食品工业属于投入少,产出多的行业,也是高利税的行业。以烟草行业为例,去年,共实现利税11.7亿元,其中税金10.7亿元。从一般情况看,凡是食品工业发展快的地方,那里的财政收入就会好一些。如吉林省的吉林市某酒厂,每年交给当地政府的税收就达亿元。山东一些因食品工业而受益的县(市)领导在谈到发展经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当好县长先要办好酒厂。


  第三,发展食品工业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到去年底,吉林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共安排就业人员8.7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安排人数的8.6%。如果统计到乡以上食品企业的就业人数,要比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就业人数多几倍以上。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劳动力要向城镇转移,这也为食品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第四,发展食品工业可以丰富当地市场。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食品。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食品工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趋向方便化,营养化,更加追求卫生、安全,人们一些日常消费的食品主要靠当地生产。因此,兴办食品工业企业,即解决了当地资源转化的问题,又解决了当地居民的日常食品消费问题。


  当前,县域发展食品工业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注重特色。有特色,才会有市场。要利用当地的一些特色原料、传统食品及已经形成的食品优势来发展食品工业,把优势做大做强。且不可不顾当地条件,热衷于大办食品企业,势必会形成盲目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过去,一些地方发展食品工业,往往是站在本地的角度来进行市场分析,其结果是事与愿违,上错了项目。在当前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市场已不再是封闭的市场,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因此在选择发展食品工业时,要着眼于国内、国际市场,切不可仅看当地有多少家酒厂、多少家饮料厂,然后就以此做为依据来决策。以市场为导向的核心是要放开眼光,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不会白白浪费资金和人力。三是要把发展食品工业与建立工业集中区结合起来。在落实吉林省委、省政府建立工业集中区的决策中,要注意发挥当地的优势,在食品工业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可以建立食品工业集中区,以利于专业化生产和形成区域特色。吉林省目前一些县(市)已经具备了建立食品工业小区的条件,且发展势头也很好,这些地方应抓住建立工业集中区的机遇,建立以食品工业为主的集中区,把食品工业的各种资源集聚起来,把优势做大 (完)           


  2005-7-26 14:18:04 来自:新华网吉林频道

吉林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

吉林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

  为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吉林省农委近日制定并下发了《吉林省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培育新型农民的新思路。

  据了解,《方案》决定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以期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通过培训项目实施,全省培训专业农民6万人,每个示范村培养不少于40名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民,并重点培养2-3名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使受训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逐步增加,主导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一村一品"不断发展,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今年,吉林省计划在30个县(市、区)的1500个村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中央财政对每个培训示范村补助经费1.5万元。(王晓明)

标签:企业   食品工业   粮食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