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将聚焦农业“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中国农科院小麦品质评价与品种分子改良技术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中国农科院将聚焦农业“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中国农科院小麦品质评价与品种分子改良技术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农科院将聚焦农业“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领军人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农科院小麦品质评价与品种分子改良技术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中国农科院将聚焦农业“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领军人才

2、中国农科院小麦品质评价与品种分子改良技术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3、中国农科院成立60年: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作用

中国农科院将聚焦农业“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领军人才

中国农科院将聚焦农业“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领军人才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25日说,中国农科院将聚焦未来农业发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前沿领域,聚焦粮棉油、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领军人才。

当天,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农科院第四次人才工作会上,唐华俊表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然而,我国农业还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发展方式粗放、发展动力转换与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等困境。

“目前我国种子国外依赖度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进入徘徊期,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生物安全事件频发,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唐华俊说,“畜禽良种国产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智能农机装备研发等重大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仍有待突破,迫切需要相应的农业科技人才。”

唐华俊认为,中国农科院过去的人才培养存在学科间人才结构不平衡,人才培养、使用、配置与重大科研任务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目前66%的领军人才集中在作物、畜牧、植保、资源与环境4个优势学科中,农业机械、农业工程、经济信息等传统学科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人工智能育种、纳米材料技术、能源微生物等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布局明显不足。”他说,下一步要根据创新链、产业链布局按需精准引才,实现人才精准培养和科技资源高效配置。

在人才培养方面,唐华俊认为,要将人才培养使用与重大科研布局、重大科技任务实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统筹谋划、整体布局。同时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选派重点领域科研和管理人员到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和学习交流,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

唐华俊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要整合优化项目、平台、经费、岗位等优质资源,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中国农科院小麦品质评价与品种分子改良技术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农科院小麦品质评价与品种分子改良技术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讲话。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奖励的代表颁奖。

  2008年度,共评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225项。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何中虎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主持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研究员主持的“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烟粉虱的研究与综合防治”、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主持的“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保优栽培技术及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保护研究所冯平章研究员主持的“防治重大抗性害虫多分子靶标杀虫剂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分别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参与的“黄土高原水蚀动力过程及调控技术”研究也被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会号召,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奋力攀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国奉献的精神,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颁奖大会结束后,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每年一度隆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令我们科技工作者非常激动与振奋。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农业增产、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增强科技服务人民生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对我国未来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与要求,对我们农业科技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翟虎渠透露,“十一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继续做好学科调整和优化,加强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培育力度不断增强,还有一批有望冲击国家重大成果奖的项目,如矮败小麦、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超级稻新品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蓝耳病疫苗、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13”等。

  翟虎渠表示,新时期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抓住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和对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和科技攻关工作,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重大成果培育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步伐,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农科院成立60年: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作用

中国农科院成立60年: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作用

六十载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农科院担负起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国家队、改革排头兵和决策智囊团的光荣使命,为我国农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个国家农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竞争力。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说。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增加粮食产量,让老百姓填饱肚子,1957年中央正式批准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这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党和国家为统一全国农业科研力量作出的一项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定,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一支农业科研“国家队”。

60年来,中国农科院在国家农业科技布局中始终发挥着“领头羊”作用,是国家农业重大科技任务的策划者、承担任务的主体和骨干力量,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创新水稻育种新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水稻新品种,对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972年,中国农科院和湖南农科院牵头组织全国150多个单位开展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大协作,成功突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使杂交水稻快速应用于生产,提高了单产水平,并在我国及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国家大面积推广。此后,由农科院主持的中国超级稻研究和全球绿色超级稻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目前我国超级稻年推广面积上亿亩,占全国水稻面积四分之一。

同样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小麦的品种改良和种质资源研究工作也尤为重要。20世纪50年代,以金善宝、戴松恩、庄巧生、董玉琛院士为代表的先辈科学家为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科院在研究利用中国特有遗传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基础上,首创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先后育成60多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约2.3亿亩。

此外,农科院育成了一系列粮棉油果蔬等农作物新品种,使我国农业生产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育成的抗虫棉花新品种,打破了国外抗虫棉品种的垄断。系统建立了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发体系,攻克了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动物疫病,消灭了牛瘟、猪瘟、牛肺疫,有效控制了禽流感、口蹄疫,为动物疫病防治、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6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致力于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拥有34个专业研究所,以及研究生院和农业科技出版社,建成了6个国家重大实验室、2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9个国家及部委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3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畜禽品种动物体细胞库和世界第二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亚洲最大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及我国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60年来,中国农科院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一流科学家。丁颖、金善宝、陈凤桐等创院先辈成为新中国农业科技的奠基人,29位两院院士先后在农科院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杰出人才,成为引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

唐华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道路。

一是坚持“顶天立地”创新方向,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和农业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加快创新步伐,发挥科技对农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二是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牵头组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率先在全国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试点。三是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打破部门、学科、区域界限,改变单兵作战和单项技术创新模式,统筹上中下游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了全国农业科研布局“一盘棋”、项目研发“一条龙”、技术方案“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格局。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中国农科院要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服务于农业现代化这个大目标,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这个主战场,抢占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制高点。加强基础理论、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的研究;找准农业科技创新着力点。优化技术结构,更加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把握农业科技创新关键点。强化需求导向、强化协同创新、强化政策激励。

标签:农业   中国   农科院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