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十年磨一“田”(蒙城: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蒙城:十年磨一“田”(蒙城: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蒙城:十年磨一“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蒙城: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蒙城:十年磨一“田”

2、蒙城: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

3、蒙山:“三路径”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4、蒙拓农机与三聚绿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蒙城:十年磨一“田”

蒙城:十年磨一“田”   初冬,麦苗才露尖芽,孕育来年的希望,给广袤的皖北乡村带来一片生机。

  “我的合作社包了9000多亩地,过去真不敢想。”在蒙城县板桥集镇大苑村,王兰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兰锋告诉记者。

  王兰锋的这番感慨,源自蒙城县持续十年推进“一块田”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今年以来,蒙城县在“一户一块田”改革的基础上,推进“一村两作区”改革创新,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户确权面积的前提下,以自然村为单位,将土地分为自种区与流转区,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规模效益,既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又为特色农业发展探出新路。

  田地碎片化

  制约农业现代化

  ——传统耕作模式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不利于良种、科技普及,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0年前,蒙城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一户一块田”,在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将原先每户零散的地块合并成一块,改变二轮土地承包以来的农村土地碎片化问题,从而为农业生产现代化打下基础。

  1994年,蒙城县与全国各地一样,开展了土地二轮承包,受土地等级和生产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采取地块“肥瘦”和远近搭配的方式,按照“一、二、三”等级将土地承包到户。为了公平,三个等级的土地分成数块分到每一个农户。

  当年种地成本高,收入仅能满足温饱,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谁来种地”成为困扰基层干群的一道难题,粮食安全受到挑战——

  “地块多,当年不觉得麻烦,因为没有机械化,都是牵着牛耕种。”王兰锋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当年家家养黄牛,每到午收、秋收时,人们拿着镰刀,推着独轮车、架车穿梭于田间。学校放农忙假,家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牛拉人挑,每家15亩左右的小麦从收割到晾晒、归仓,需要1个月时间。

  王兰锋说,到了2000年前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逐渐增多,承包地撂荒渐增。

  王兰锋的弟弟王兰振,如今是村里的果蔬种植大户,他流转了400亩土地。当年,他也是外出务工青年中的一员。

  “我在温州干泥瓦匠,一天挣30元,一年去掉生活消费,过年回家能带回三四千元。”王兰振说,外出务工挣钱成了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种地的意愿越来越低。

  把土地免费给亲戚种,或者象征性地一年收个百八十元,这样的事在村里司空见惯。王兰振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叫黄金彪的村民,去陕西打工后,把老婆孩子都接走了,土地给了哥哥种,后来更是连户籍都迁走了。

  “当年很多田块连路都没有,给亲戚朋友种的地,只能‘看天收’,收成很差。”王兰振说。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土地碎片化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村民自发调整互换土地,激起改革“一池春水”——

  2006年免除农业税后,王兰锋和朋友合伙买了“小四轮”拖拉机,平时拉砂石,农忙时耕地。2010年,王兰振回到家乡跑运输,和哥哥一起种地,购买了联合收割机,农忙时靠机收赚钱。

  “田地太碎了,很多地方收割机下不去,收一户的麦子,往往要跑七八个田头。”王兰振告诉记者,在路上浪费掉的油钱,不仅使农户付出更高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农机使用效率。

  为了便于耕作,部分乡镇的少数农民在承包地面积和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自发开展土地互换,这个办法受到蒙城县有关部门的重视。经过试点和调研,2013年夏,该县出台了“一块田”改革相关文件。这时,王兰振已当选为村“两委”干部,拿到文件后,他跟着学起来。

  经过评定土地登记,划定互换比例;村民集体讨论,确定互换方案等程序,实现每户由六到十块耕地变成一块,有利于机械化耕作、良种普及以及土地流转,从而激活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学习文件和实地考察,大苑村“两委”干部们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样种地!

  通过前期宣传动员,大苑村六成以上村民都对“一块田”举手赞成。于是,做好持反对意见的群众思想工作,成为“一块田”改革能否落地的关键。

  “部分群众不同意,这说明他们对‘一块田’的好处还不够了解。”王兰振说,经过细致工作,持反对意见的群众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等地多,不愿拿出来;第二类是自家通过开荒等方式多种了地,不愿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的面积重新分;第三类是对自家土地照料得好,担心失去熟地。

  当时的他们还不知道,后来的“一块田”改革,不仅给家家户户带来更可观的收入,还给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深厚土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小田变大田

  不是简单“1+1”

  ——土地资源的重新整合,使农村土地身价倍增,新一代农民“大显身手”,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2014年,王兰振与村“两委”干部们在各自包保的村民组召开大会,围绕“一块田”改革,向持反对意见的村民讲法律、讲收益、讲感情。

  “从法律上说,多开的地也是集体所有,不存在所谓‘荒地’。”王兰振告诉村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会修水泥路、打机井、深耕农田,打破了不同地块的等级区别,今后的收益只会更高。

  “‘一块田’改革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若是因为一两户不愿意就搁置了,伤感情更伤钞票。”王兰振坦言。

  最终,“一块田”改革在大苑村获得高票通过。到2016年底,全村95%以上的农户实现了家家只有“一块田”。

  小田变大田,表面上是简单的重整与合并,实际效果形成“1+1>2”的叠加效应,解决了谁来种粮的问题后,村民又开始探索怎样种出好粮——

  “最直观的好处是土地变多了。”大苑村党委书记黄金明告诉记者,经过重新丈量,统筹解决了农户承包地块四至不清、面积不实等问题,全村耕地比改革前多出1500亩。数据显示,小田变大田后,由于减少了垄沟、生产路、闲置地等无效面积,蒙城县新增可耕地32.4万亩,比改革前增加17.7%;进行高标准农田治理后,土地取消了等级差别,纷纷开启高产模式。

  怎样种田才能带来高效益?2016年,看准了“一块田”改革带来的机会,王兰锋与王兰振兄弟俩成立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由过去的开农机打零工到成片托管土地,新一代农民在新时代的农业舞台上开始“大显身手”。

  合作社由王家兄弟牵头,外加10余位村民“带机”入股,每年参与分红,并逐渐扩大规模。为服务好托管的9000余亩耕地,合作社先后投入200万元,购置了各类大小农机近200台(套)。

  “正常年收入超100万元,好年景还不止。”王兰振说,相比过去外出当泥瓦匠,如今与哥哥一起干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搞特色农业,才算是挣到了钱。

  “一开始只管耕、种、收,到2020年,扩大到供、耕、种、管、收、售‘六位一体’全程农事托管服务。”王兰锋说,全村15500亩耕地,由3个农机合作社全程托管,全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至2021年,蒙城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83%,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一方面是农机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是通过高效田管,粮食亩产连创新高。

  走在村里,记者听到群众议论最多的是今年粮食产量创了新高,粮价也让村民满意。

  村民魏良飞种了15亩小麦,今夏亩均产量约60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3.2元计算,仅小麦收入就达28800元,再加上秋季玉米的收入,他第一次从种地获得4万元年收入。

  魏良飞平时在外打工,土地托管给了农机合作社,通过“六位一体”服务,种子、农药、化肥又省下一大笔钱。

  “多亏了‘一块田’改革,当年投票赞成是对的,村干部没骗我。”魏良飞高兴地说,因为有了“一块田”,才有了后来的农机大托管,他才能当好“甩手掌柜”。

  种地更划算了,农民热情高涨,与土地的感情更深了。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蒙城县向改革“深水区”继续挺进,摸索出“一村两作区”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激活现代农业的新动能——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蒙城县自发的改革接上了“天线”,改革创新的底气更足了。目前,该县完成“一块田”改革的面积达165.76万亩,占全县承包地确权总面积的76.6%;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26.3万亩,占比58.4%。

  “一块田”改革的红利催化和释放了土地的贡献率,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今年初,蒙城县在“一块田”改革基础上,又在29个行政村的17.12万亩土地上开展“一村两作区”试点。

  “中央说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直接体现在土地流转上。”黄金明向记者介绍,“一块田”改革后,随着土地产出攀升,农民更愿意种地了,为了平衡农户种地与土地流转的关系,村里以自然村为单位,将土地分为自种区与流转区。

  在自种区,家家一块田,利于农业机械化服务;在流转区,整片划给大户经营,发展特色农业种植。

  “这个政策既有利于土地流转,也尊重了农民意愿,一举两得。”黄金明说,全村约2000亩土地划为流转区,土地原承包户每年除了每亩800元至1000元的地租,还能优先在流转区务工,又是一笔收入。

  “多亏了搞‘一块田’,让我越老越享福。”大苑村70岁的村民魏良光说,他家的16亩地全部划为“两作区”流转给了大户,每亩地一年1000元租金,村里还帮他找了公益岗位,每个月给他600元。如今一年超过2万元的纯收入,让他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一子活全局

  多元发展添动能

  ——制约乡村用地的瓶颈得以突破,特色产业绽放活力,新型集体经济快速壮大,农村农业发展大有可为

  “村里发展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大苑村第一书记李刚强说,“小田变大田,一村两作区”犹如关键的棋子,一子落下后,激活了土地,搞活了全局。

  除了参与哥哥的农机合作社,王兰振还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黄桃、小香葱和莴笋。

  “砀山的果树专家负责管理黄桃,签了销售合同,除了摘桃要请村民,别的不用我操心。”王兰振说,前几年“一块田”改革,他带头流转土地,今年“一村两作区”改革后,流转的土地连成片,使得田管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制约农村发展的土地问题,在“一块田”改革后得到纾解,村里有地,农民有“金点子”,各类新产业纷纷落户——

  “未来,我计划把无人喷药机、智慧水肥灌溉等应用到流转地上。”王兰振说,在耕种、灌溉、收割等环节更好地发挥智慧农业的作用,持续降低生产成本的投入。

  “这几天收获最后一季莴笋,就准备过冬养地了。”王兰振介绍,去年果蔬经营总收入150余万元,其中40余万元兑付村民工资。

  今年初,浙江台州的一家公司来到大苑村,在流转区流转了400余亩土地种植西蓝花。按照合同,每年付给村民950元/亩的流转费,再付给村里50元/亩作为集体经济收入。

  土地活了,村里产业发展多元化成为可能。“一块田”改革将各自然村零散的建设用地重新整合,为大苑村贡献了120余亩连片建设用地。

  “村里经过规划,用这块地建设了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休闲文化广场,还建设了标准化厂房。”李刚强说,如果没有“一块田”改革,要在农村获得如此大片的建设用地,无异于“天方夜谭”。

  近几年,大苑村通过招商引资,在村建设用地上建起了3家企业,近日还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建设了一座集产品包装、品牌推广、快递收发、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商服务中心,为企业服务。

  一子落,万物生。蒙城县十年磨一“田”,为农业农村发展打开了新空间和新格局——

  今年“双十一”期间,记者来到位于大苑村的蒙城县浩仕力清洁用品厂,负责人赵燕青正为新厂内部设施建设忙得不可开交。2017年,赵燕青返乡创立了清洁用品厂,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余个,销售旺季可带动用工近100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万元。

  “新的电商服务中心就要投入使用了,有2000平方米,还能向上拓展空间,足够用了。”赵燕青说。

  板桥集镇也在依托大苑村电商综合服务中心,统筹全镇电商资源向大苑村集聚,引进专业电商团队进行管理运营,把电商产业打造成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浩仕力清洁用品厂西侧,是付维广的华味食品有限公司。这几天,付维广正在调试新购置的污水处理设备。

  “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原来的设备跟不上。”付维广说,当初来建厂时就说好了,一定不能给村里带来污染。

  前几年,付维广一直在县城附近办厂,但是员工流动大,导致生产不稳定。

  “我的公司生产脱骨鸡爪、捆蹄和猪头肉,给鸡爪脱骨全靠人工,技术含量不低。”付维广说,他看中大苑村,一是有稳定的员工,不会轻易跳槽;二是有电商服务中心,物流不是问题;三是村干部的发展思路好,服务也很到位。企业刚落地,村里就协调供电部门,安装了一个400千瓦的变压器。

  “做肉食品要建冷库,耗电量比较大。”初次接触付维广,李刚强就注意到了“关键细节”,并很快落实在行动上。今年6月,华味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至11月初,已有1000余万元营销收入。

  付维广的到来,不仅为大苑村培训了20余位熟练工,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村里还以土地入股,每年分红2.4万元,进一步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刚开始生产,产能还在持续释放,明年正常情况下,能够实现5000万元产值。”付维广说,受疫情影响,企业刚落地就遇到资金周转难题,村里第一时间上报到镇里,在镇村协调下,不到半个月就“贷”来了130万元低息贷款。

  “小田变大田,一村两作区”在大苑村的生动实践,有效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要素的有效、高效流转,“聚变”效应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蒙城: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

蒙城: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

今年6月是全国第22个“安全生产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持续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切实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石。根据《安徽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关于开展2023年全省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皖农机监[2023]19号)精神,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农机监理站多措并举,紧紧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活动主题,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

农机安全生产月专题会.jpg

开展好农机“安全生产月”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在文庙广场设立农机安全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现场为群众宣传农机安全知识,解答农机安全相关方面问题,把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农机使用常识送到“千家万户”,提高广大群众对农机安全的认知,进一步浓厚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氛围。

安全生产月宣传1.jpg

组织好农机“安全生产月”专题培训,务求实效。制作专题培训课件,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机安全培训,把培训工作做深做实。在培训中,注重侧重点,把安全警示教育放在首位,特别针对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农机事故举一反三,警示农机户、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吸取惨痛教训,严格遵守农机安全生产规定和操作规程,筑牢农机安全生产思想防线。

培训.jpg

六月正值三夏农忙,是农业机械使用的集中时期,农机事故易发多发。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关于强化2023年“三夏”期间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皖农机监[2023]17号)精神,结合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蒙城县把农机安全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贯穿三夏农业生产全过程,深入田间地头、作业现场对“三率”、“五个一”“亮尾”等情况进行检查,同时提醒农机手不要疲劳、酒后驾驶操作农业机械,最大程度降低和消除农机事故风险隐患,严防严控各类农机生产事故发生,确保三夏农机作业安全。

ab98ccba675c2acfe3e41793360e3f4.jpg

下一步,蒙城县将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持续加强农机源头管理、安全宣传教育、事故隐患排查、网格化监管和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力度,努力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助力我县农机化高质量发展。

蒙山:“三路径”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蒙山:“三路径”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冬日,蒙山县甘棠村十万屯的智慧养蜂基地异常忙碌,鸭脚木林里采花归来的蜜蜂“嗡嗡嗡”地聚拢在蜂箱入口处。养蜂人欧鸿明正头戴纱罩帽,行走在蜂箱间。欧鸿明带动周边村民养了5000多群蜂,每箱蜂蜜10公斤左右,通过电商销售,产品供不应求。?

  甘棠村的“蜂”生水起是蒙山县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和广西乡村振兴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到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县探索形成蜂产业、蔬菜和桑蚕等农业产业化联合发展模式,加快产销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流通规模化和服务社会化,大大增强了产业联农带农的能力和效果。2022年,该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021.22万元,同比增长18.79%。?

  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蒙山大力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建立起紧密的企联农利益共同体关系,实现农户、合作社、集体经济、农业企业多赢。智慧蜂场紧密合作,使蜂源种养场年均获得收益17.5万元,蜂农年入股收益分红1.2万元。全村870亩蜜源植物山林入股蜂源公司,村民成为股东;通过“订单收购+分红”模式养蜂5000多群,带动全县蜂农总收入增长18.9%。该县森林覆盖率达82.84%,现有群蜂18.8万群,是广西最大的养蜂大县。?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驱动机制。入冬以来,该县文圩镇、新圩镇产出的菜花每天源源不断地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各大超市。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的泽元公司建设200亩“智慧蔬菜”基地,创建“采摘+参观”综合田园体,带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1万亩,农民种植蔬菜每亩收入增幅达25%。?

  规模化集约化桑蚕种养机制。近年来,蒙山县集中资源优势发展茧丝绸产业,鼓励和扶持蒙山县丝绸龙头企业发展蚕桑规模化、集约化种养,不断壮大上游产业链条,实现蚕农增收、企业增效,促进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采用“党建+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养蚕大户”的合作模式,该县联合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级龙头企业华虹丝绸有限公司、农户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创建新圩镇“蚕乐桑乡”桑蚕示范基地、蒙山镇“织梦桑园”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1.5万平方米的养蚕车间、1600平方米的小蚕共育基地。截至目前,该县桑园面积6.1万亩。去年,该县生产丝绸800万米,占全区产量的43%。目前,蒙山县丝绸工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产业链配套完整,织绸产能规模居广西县级首位,已成为西部地区茧丝绸织造加工重要基地。蒙山县已成为从种植到绢纺、织绸、练白、印染和提花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覆盖的县区。?

蒙拓农机与三聚绿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蒙拓农机与三聚绿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经过近半个月的相互了解、考查、沟通后,蒙拓农机与三聚环保全资子公司三聚绿能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北京三聚绿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聚环保 股票代码:300072)的全资子公司。北京三聚环保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百千工程”企业、中关村创新型试点企业,主要从事能源化工领域的净化剂、催化剂、工艺及系统技术研发,致力于将自身建设为一流的能源净化服务公司,为建设“天蓝、水清、地沃、人善”做出贡献。

公司大力发展的秸秆生物质规模化利用技术以及绿色炭基肥、土壤改良剂和绿色柴油等系列产品,将在为生物质高效循环利用、土壤改良、提升肥力、增加农民收入、增产增收等方面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呼伦贝尔市蒙拓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拓农机股票代码 835173)成立于2003年7月,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占地面积4万平米,建筑面积16000平米,员工120余人。企业于2016年1月8日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中国牧业机械第一股。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蒙拓牌圆捆打包机已经成为中国圆捆打包机的领军品牌。公司先后于蒙拓本部、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安成立了三个研发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已经获得专利16项,目前已形成“蒙拓”牌割草机系列、搂草机系列、智能圆草捆打包机、包膜一体机、碎草机等产品。

公司产品销售区域覆盖蒙、黑、吉、辽、津、冀等省,同时出口俄罗斯、蒙古等国。公司致力于智能制造和产品品质提升,先后购置了智能料库、机器人焊接、数控激光切割等先进设备。产品连续十年进入国家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

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智能农牧业研发“双创”平台试点企业、内蒙古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草业机械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工业设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研究开发中心、内蒙古著名商标、内蒙古名牌产品、呼伦贝尔市长质量奖等诸多殊荣。

北京三聚绿能公司目前处于产业快速发展的裂变期,覆盖全国的产业布局已经完成,需要象蒙拓农机一样的实体制造企业来联盟助阵。此次两家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签属,标志着蒙拓农机立足本土布局全国的战略目标已经启动,联袂产业链下游重量级企业集团用户借船出海,借助资本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力量,着力在牧业机械之都打造出高起点、高智能、高效率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引领呼伦贝尔制造业比肩全国,为实现中国智造2025而阔步前行。

(来源:呼伦贝尔蒙拓农机)

标签:农机   土地   改革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