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职业农民越来越有吸引力(经济日报:莫把农业补贴当“筹码”)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经济日报:职业农民越来越有吸引力(经济日报:莫把农业补贴当“筹码”),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经济日报:职业农民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经济日报:莫把农业补贴当“筹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经济日报:职业农民越来越有吸引力

2、经济日报:莫把农业补贴当“筹码”

3、经济日报:让农业“水龙头”发挥更大效应

4、经济日报:进一步推进农田水利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经济日报:职业农民越来越有吸引力

经济日报:职业农民越来越有吸引力

从2012年到2017年,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了部署,新型职业农民被国家寄予厚望。然而,因内生动力总体不足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因素,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面临基础不牢、人员不稳定等问题。专家建议,要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更多关怀,支持其享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应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句话道出了当前“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隐忧。从2012年到2017年,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了部署,新型职业农民被国家寄予厚望。那么,什么样的农民可称为新型职业农民?其发展现状如何,又该如何培育和扶持?

怎样认定?

以务农为安身立命之本

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以农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以农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四川省崇州市农技中心主任刘波常年跟新型职业农民打交道,他说,在市场规律作用下,高素质劳动力会向劳动力定价高、工作环境好的地方流动。在他看来,国家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要让务农有吸引力,职业农民收入要达到或超过可能从事二三产业获得的务工收入。从实践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大致从“老农”和“新农”两类人群中产生。

一批想务农、有经验的“老农”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刘丰春是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苏溪镇上彭村村民,丰颍稻业合作社理事长。提起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喷药、互联网营销,他样样精通。

靠这些本领,他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年产值5000多万元的合作社的理事长。“我每年都去南昌听教授们讲课,学习水稻种植、肉牛养殖等新技术。”谈起自己的经历,刘丰春很是感慨。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现有239户社员,年产粮1万吨,大米借助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一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加入职业农民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1988年出生的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新型职业农民谷浩,从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专业毕业后返乡创业,承包养殖水面300亩,成为旧鱼塘里的新渔民。

“农业是百年产业,投身农业要掌握技能,更要耐得住性子。”他创新四大家鱼混养模式,实现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和效益翻番,带动周边100多个养殖户亩均效益增加1000元以上。如今,“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催生一批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通常耕地的80%靠职业农民来耕种,农业产值的50%是由职业农民贡献。照此标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重而道远。2017年,全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目前,全国有1500余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要发展到2000万人。

如何培育?

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综合类基地遍地开花

在泰和县,像刘丰春这样的新型农民大有人在,他们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其产生除了靠他们自身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功不可没。近年来,当地把种养大户、返乡青年等作为重点对象,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等机构,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分层分类设置培育内容,创新开展田间实地教学,让一大批农民实现由身份型向职业型的转变。目前,该县拥有农业社会化组织带头人425人,农村技能人才8894人,农村经营型人才3750人。

“从培训到培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体现了制度上的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已经由以往单一的技术培训拓展到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并重,延伸到培训后的认定管理、跟踪服务,还有扶持政策的跟进落实。”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范围已从2014年的2个示范省、14个示范市、300个县扩大到目前的8个省、30个市和2000多个农业县(团、场)。

2452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541所农业职业院校、15.1万个农技推广机构、43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万名培训教师……这是我国农业科技教育的基本力量,也是培育全国1500余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队伍。目前,初级、中级、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全国70%以上的示范县基本建立起完整的培育框架。

“农广校发挥着定向培养职业农民的主体作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有关负责人说,农广校不是一所普通意义上的学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和全国体系,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新年伊始,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农广校校长王留标自信满满,“今年县农广校围绕职业农民本身的性质、特点、规律推进精准培育,讲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第一课,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

如今,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综合类基地遍地开花。目前,登记入库的基地总数达到8847个。其中,实训基地5268个、农民田间学校2008个、创业孵化基地207个、综合类基地1364个。以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为教学理念的农民田间学校,为农民提供了就近就地现场教学的场所,畅通了农民培育“最后一公里”。

怎么扶持?

用机制创新破解难题

农业部提出,将在园区建设、涉农信贷、农业保险三方面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

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从外部环境来看,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面临基础不牢、人员不稳定等问题。由于农民身份的限制,加上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欠缺,使得有能力的青年大多致力于“跳出农门”。

从新型职业农民自身来说,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遇到的第一个较普遍的难题是规模与效益。传统作物区扩大规模有困难,高效作物产区也有租地难。湖北宜都是有名的柑橘产地,一亩柑橘收益近万元,橘农都愿意守着几亩柑橘地,大户希望扩大种植规模,但比较难。“没有规模,既难以保证产量,效益也上不去。”宜都市红花套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世贵说。

贷款难、融资贵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面对的另一道坎。宜都市共发茶叶合作社负责人曹光新介绍,合作社有3080户茶农,由于贷不到款,每到收购季节都靠农户间借贷,影响了合作社发展。他说,只要100万元贷款就能解决很大问题,但银行对贷款抵押物要求高。此外,农业风险保障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壮大。

2017年12月,农业部提出,将在园区建设、涉农信贷、农业保险三方面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现代园区建设。综合运用税收、奖补政策,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降低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风险。

专家建议,要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更多关怀,支持其享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包括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人才奖励激励等政策措施。有条件的地方,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

经济日报:莫把农业补贴当“筹码”

经济日报:莫把农业补贴当“筹码”

日前,笔者在西部某地调研时,有农民反映,当地基层干部把农业补贴当作筹码,要求农民做农业补贴产业之外的事。对于这种把农业补贴当“紧箍”的情况,群众意见很大。在乡村治理迈向法制化的当下,这一问题亟需纠正。

资料图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由普惠制转向种粮大户、种粮能手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帮助农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各类农业补贴起到了助推器和指挥棒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不过,一些地方在执行补贴政策过程中走了样,采取搭政策顺风车、捆绑政策、设置附加条件等做法,造成了多种弊端。

一是背离政策初衷。中央制定农业补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原则是谁种地谁种粮,国家就给谁补贴。基层干部不给种粮大户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有的农业补贴,显然背离了政策初衷,影响了中央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执行。

二是影响产业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农业营利压力增大,对一些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讲,农业补贴具有及时雨、雪中送炭的重要作用。如果不严格执行农业补贴政策,势必会造成一些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困难,影响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影响干群关系。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干部群众要形成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农业补贴相要挟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干群关系,不利于形成农村长久发展合力。这种只要结果、不顾原则的做法,也会影响党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截至目前,中央层面上的农业补贴项目有几十种,中央财政每年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1万亿元。要让农业补贴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增强基层政府的服务意识、法治意识,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另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农业补贴政策制度化,确保农业补贴政策的连续性,稳定广大农民的预期,将中央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经济日报:让农业“水龙头”发挥更大效应

经济日报:让农业“水龙头”发挥更大效应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合理的水价机制是促进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必然要求,既是现实之需,更是长远发展之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农业是用水大户,占我国用水总量的60%以上,合理的水价机制是促进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014年7月份,水利部选择河南、宁夏回族自治区、江西等7省份实施水权试点以来,经过多年实践,农业水价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进展如何?改革工作中还有哪些难点?下一步又该如何持续推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地区和专家。

水价改革成效显现

在山东省高青县花沟镇高标准农田里,一根根细长的滴灌带将水肥精准输送到玉米禾苗根系,农田一片生机勃勃。站在地头树荫下乘凉的农民郑保义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河沟里的水是天上落下来的天然资源,需要浇地时扒个口子漫灌,不用白不用。如今通过微喷水肥一体化,可以定时定量定向精准浇水,浇水周期也缩短了2/3,节水至少一半以上,亩均增产达100公斤左右。

“受传统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影响,农民以前从未将水当作商品,用水过量、水源浪费造成农业生产耗水量居高不下。”高青县水务局农水科李兆勇介绍说,按照当前节水优先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全县明确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路线图,逐步培养农民良好的节水习惯,为农业精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农业水价改革,不仅倒逼农民用水方式的转变,也减轻了农民的隐性负担。陕西省礼泉县阡东镇力士村村民张应旗坦言,原先村里灌溉用水是每立方米两角五分,但杂七杂八的费都摊到水费里,实际上一立方米水接近四角。水价调整后,粮食作物的水价上调到每立方米0.277元,经济作物为每立方米0.306元,再没有别的附加收费。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2014年7月份,水利部选择河南、宁夏回族自治区、江西等7省份实行水权试点以来,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了不同类型的确权方式,形成了流域间、流域上下游、区域间、行业间和用水户间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水权交易模式。

通过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建立长效机制,不仅激发了节水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节水”为“我要节水”,也促进了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取得了减水与减排双重功效。

据初步测算,华北、东北等地区2016年至2017年农业灌溉累计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超过10亿立方米。例如,河北衡水市2016年地下水位平均回升3米。南方丰水区通过改革,降低了农药、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两年来累计削减氨氮排放2万多吨,削减COD(化学需氧量)排放7万多吨。比如,浙江德清县通过对改革区域前后观测对比,每亩地减少COD排放681克。

“两难”困境有所缓解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显示,我国多年平均缺水量为53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管理性缺水并存。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严重,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更大。尽管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比例在下降,但农业仍是第一用水大户。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水价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简单提价农民难以接受,但不提价现有财政投入难以支撑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更重要的是,由于农业用水管理制度和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不完善,造成农业用水管理粗放,用水效率不高。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42,这意味着每使用1立方米水资源,有0.542立方米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与发达国家0.7以上的利用系数还有差距。

“合理的水价机制是促进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两难”问题,2016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部署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各地以高效节水灌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科学有序地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工程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其中,山东有13个县的井灌区实现灌溉用水计量到井。

此外,各地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着力加强改革的制度建设。在水权制度建设方面,各省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总水权已基本明确,按照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水权的分解细化工作;在水价形成机制方面,各地以成本监审和水价核算为重点,打牢水价形成机制基础。当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县和灌区开展了成本监审和水价核算。

如今,改革区通过项目实施,工程的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率提高了70%以上,初步解决了田间工程管护缺位问题,管护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改革仍须持续推进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必然要求,既是现实之需,更是长远发展之要。截至2017年底,全国改革实施面积累计达到5200万亩以上,改革实施范围稳步扩大,节水成效初显,但是仍然存在各地改革进展不平衡,“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尚未全面落实等问题。一些地区改革认识不到位,改革台账尚未建立,实施计划不够细化实化,改革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改革进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姜文来表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涉及农民、政府、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等多方利益,面临的问题复杂多变,需要有“啃硬骨头”的决心和毅力。如今,改革的方向和政策设计已经明确,关键是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动落实。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和农业农村部4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力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根据各地2018年度改革实施计划,今年计划新增改革实施面积7900万亩以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展开,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有序推进。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相关部委和各地区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保持改革定力和韧性,补短板、强基础、建机制,坚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分工,细化实化改革目标任务,特别是要把大中型灌区作为推进改革的突破口,重点抓好水管单位和农民用水协会两个环节的能力建设,科学核定灌区骨干工程供水价格和末级渠系供水价格。

同时,西北、华北等水资源紧缺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生态脆弱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要重点突破,提前或率先完成改革任务。

另一方面,要鼓励各地从本地实际条件出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地推进改革。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使绩效评价体系既符合中央改革精神,又体现各地的差异性,以更好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正处于点上突破、面上布局的关键阶段,各地要切实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关键、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经济日报:进一步推进农田水利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经济日报:进一步推进农田水利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11月14日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和国务院有关部署,深入分析当前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动员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资料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促进补短板领域有效投资,强化规划布局,突出提升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推进农田水利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要压实各级政府责任,深化相关改革,加快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农田建设管理新体制。要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建设资金源头整合,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日常管护的积极性,为夯实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更好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坚持不懈地大兴农田水利,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断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胡春华指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把高标准农田作为主战场,完善投入机制和建设标准,强化质量管理,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要继续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灌区现代化改造,完善农田防汛抗旱设施,健全运行管护机制,实现大中小微水利工程设施衔接配套。

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促进节水灌溉与农技、农艺、农机结合,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加强跟踪问效,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

胡春华强调,要认真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系统谋划当前和今后两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确保顺利完成任务。要认真做好秋粮收购、冬春农业生产、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和“大棚房”问题整治整改等工作。

标签:农业   农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