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都哪有农机展会,什么时间(2014深圳机械展可以带小孩吗?)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2014年都哪有农机展会,什么时间(2014深圳机械展可以带小孩吗?),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2014年都哪有农机展会,什么时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014深圳机械展可以带小孩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2014年都哪有农机展会,什么时间

2、2014深圳机械展可以带小孩吗?

3、2015-2020年世界农机市场预期增长8%

4、2015—2016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一)续

2014年都哪有农机展会,什么时间

2014年都哪有农机展会,什么时间

全国各地在春季都有专门的农机主题展会举办,哈尔滨的时间为3月9日,长春的为3月22日,辽宁农机展会位于铁岭东北城,时间为3月28日-30日。

2017农那里有农机配件展会

山东潍坊在 2017年4月29跟30号之间,有个为期2天的农机配件展,展会名叫2017年中国山东(潍坊)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展出内容有:拖拉机、内燃机、内燃发电机组;谷物收获机械、玉米收获机械、饲料作物收获机、茎秆收集处理机械等;播种机械、育苗设备等;中耕、微耕机械;植保机械;排灌机械;耕整地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等);粮食烘干机、种子烘干机、果蔬烘干机、农副产品烘干机;粮油及农副食品加工机械、果蔬深加工机械、保鲜及运输贮藏设备(设施);精准农业装备、农用航空器;设施农业装备;园林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等。

谁知道2013青岛农机展的具体信息?

今年的青岛农机展于10月26-28日每天8:30-16:30举行,地点是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青岛市即墨市温泉镇温泉二路7-1号)。
具体活动如下:
10月26日
1.2013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开幕式
2.深松机作业竞赛活动
3.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论坛
4.2013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获奖产品颁奖仪式及欢迎晚宴
10月27日
5.亚太区域可持续农业机械化论坛
6.农用航空技术交流暨无人遥控飞行作业发展研讨会
7.2013年农机行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报告会
8.中外农机企业交流座谈会
10月26-28日全天
9.农用飞机展示及无人遥控飞行器现场演示
10.全国农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及成果交流会
11.进口农机具及农业规模化生产解决方案展示交流会
12.2013国际农机展优秀新产品和推荐新产品图片展
13.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演示推介会
14.农机产品专场推介会

标签: 农业机械展

2014深圳机械展可以带小孩吗?

2014深圳机械展可以带小孩吗?

展会基本都不可以带小孩,通常都是未满十八不可进入。

你好,是可以的,放心哦。【帅哥!美女!如果对您有帮助,给我的答案一个好评哦^^,谢谢,亲】

标签: 农业机械展

2015-2020年世界农机市场预期增长8%

2015-2020年世界农机市场预期增长8%

研究与市场网站(www.researchandmarkets.com)近日发布了全球农机市场预测和趋势(2015-2020)。该网站称,此报告全面考虑了全球农业机械市场不同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因素。

关于全球农机发展的影响因素,该报告称农业机械制造企业身处农业领域变革和发展的前沿,引领了现代农场管理方式的转变。人口增长、城市化、生产率的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农业用地的减少是农业机械需求增长的因素。发展中国家通过制定渐进而稳定的政策,来减少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农业机械和设备推广。与此同时,农机部门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包括环境约束、农产品价格波动、不稳定的天气条件、劳动力的可用性等等。

地域方面,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一些比较发达地区每1000个农民占有拖拉机的数量能够达到700—1850台,而在印度和中国等一些亚洲地区以及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个数字下降到了只有3—5台,这表明,印度和中国发展空间巨大。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农机市场预期从2015年到2020年将增长8%。

就农机具而言,大马力拖拉机在发达国家更有市场,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更适合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将会被大量使用。

报告中还重点关注了多家世界级的农机企业。


2015—2016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一)续

2015—2016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一)续

3.专业领域科技发展趋势

耕种机械化技术向保护性耕作、精确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少耕免耕、植被覆盖和合理轮作是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措施;精细(准)农作技术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沿性研究领域之一;用“组配”方式,将各自独立的机具,按照作业需要组成联合作业机具是近年来“一机多用”的发展特点。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机的重视,耕作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但田间作业装备还需向大中型、高速、复式作业、低能耗、自动化、智能化、可持续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耕作与作物秸秆还田相结合

在国外,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已普遍应用,许多发达国家将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与肥料应用相结合,作为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已基本成熟。

一些国家将秸秆覆盖还田列为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均超过60%。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都很注重施肥结构,基本形成了秸秆直接还田+厩肥+化肥的“三合制”施肥制度。

实现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的有机结合,整备利于提高播栽质量和根系发育的立体种床(表层、中层、深层);对已有技术进行提升,对秸秆还田新问题或新需求进行攻关,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提炼不同区域、不同作物、适合农民采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处方”,提升秸秆还田技术的整体水平;研发棉花、甘蔗、香蕉等作物秸秆(叶)处理机具;用养结合,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形式地增加有机肥、生物碳,以培肥地力。另外,秸秆翻埋处理与顺行铺放技术与装备成为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的有机结合的研究方向之一。

(2)耕作与土壤障碍因子相结合

消除或减少土壤障碍层、降渍排盐、农田残膜等,对大幅度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农民迫切需要高效的机械化土壤改良装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土壤生产力;企业也需要得到机具的“标杆”性技术引领,明确研制与改进目标。

目前相应配套机具缺乏、性能单一、机具改良效率低且效果差,利用机械化手段消减土壤障碍因子将成为热点,如厩肥、覆盖作物、改良试剂机械化施用装备,机械化障碍层消减装备等。

(3)耕作与复式作业相结合

国外的联合耕整地技术研究起步较早,耕整地的相关配套装备较为成熟,但由于种植模式、农艺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引入的耕整地装备与国内耕作模式与制度并不能很好的适应。

随着大马力动力机械的研制、传统单一整地机械的逐渐淘汰,联合整地作业机成为整地机械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我国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的联合整地机械,与国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目前,有多种形式的联合整地方式逐渐被研究与应用,如深松旋耕联合作业,秸秆粉碎旋耕联合作业,灭茬旋耕起垄联合作业等,已成为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国内联合整地作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速度较慢,耕整地机械中仍以中小型为主,联合作业机具使用较少。研发高速、高效的智能化联合整地作业机具将成为发展趋势,并逐步解决产品技术水平低、作业性能差的问题,如耕深和水平自控调节、快速换刀结构和快速挂接装置、高效深松联合作业机等。在综合考虑田间农艺要求、土壤特性及气候等因素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研制适用于我国农业生产基本国情的联合耕整地机械。

(4)耕作与可持续相结合

土壤耕作技术及其装备不仅要解决日益突出的粮食安全问题,也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和环境效益,缓解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农业环境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农业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农业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已成为重要课题。

土壤耕作是农业能源消耗的重要环节,加强土壤耕作节能降耗研究将有广阔发展前景。耕作机械在作业过程中的阻力、功耗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可通过研发新型材料,优化结构工作参数等方法来减少土壤附着、减小作业阻力、降低作业功耗,从而改善工作性能,提升经济效益,延长土壤耕作机械使用寿命,增加工作可靠性。

如发展垂直耕作技术与装备、优化土壤耕作核心部件参数、选择新型耐磨减阻材料、采用合理的土壤耕作(翻耕、旋耕、深松等)深度、建立高效土壤机械化轮耕技术体系等。

(5)耕作机械研发与新技术相结合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土壤耕作机械的研发越来越多地依靠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可以降低试验成本,加快研发速率,并且分析田间试验中不便测试的一些数值,深入分析土壤耕作部件及机具与土壤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机具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随着现代农业装备朝着大型化、智能化、复合化方向发展,对耕作机械入土部件的各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入土部件的硬度和韧性等方面技术正是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与之紧密联系的优化设计方法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前沿。

利用仿生技术,通过逆向工程,人们开始以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和外壳等,并将其应用在仿生土壤耕作部件的结构上,用以减少仿生犁所受土壤的阻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碎土的效果。不仅能够达到减粘脱附的效果,还能够降低阻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耕种成本。但是仿生不单单是研究其结构,还可以对生物体表的分泌物、表面电位变化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专业领域研究重点建议

1.专业领域研究重点内容

(1)现代可持续机械化耕作体系研究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未来10~15年,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新增人口会令粮食消费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致使耕地贫瘠,低生产力农田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再加上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生态因素对粮食的制约日益突出,保障粮食安全将一直面临着严峻挑战。土壤耕作是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环节。

农田土壤的高效机械化耕整,是作物高产的重要前提条件。面对未来10~15年资源约束趋紧、农田土壤质量恶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在现有成熟技术、装备和技术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可持续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的研究,提升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重点研究内容:

①装备研发方面:以自动化、精量化和智能化为方向发展,吸收和应用电子信息科技发展的成果,采用先进制造方法和手段,提高土壤耕作装备的多功能性和可靠性;在现代土壤耕作农艺技术指导下,实现农田土壤的高效、高质、低耗耕作。

②可持续耕作技术研究方面:以提升农田土壤地力为目标,综合土壤改良、水肥管理、栽培等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机械化耕作为手段,培肥地力,形成土壤合理耕层,加强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增强农田土壤产能。

③可持续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在技术与装备研究基础上,加强农机农艺融合,集成保护性耕作、高效轮耕、深松等技术成果,建立以高效节能的现代耕作技术与装备、土壤改良技术与装备、高产栽培技术等为核心的可持续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支撑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④相关技术示范:建立核心示范区开展试验示范,基于初步形成的现代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实施效果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完善和定型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的高效现代耕作技术模式、机具系统和综合技术体系;形成耕作技术规范、制订技术操作标准,用于指导此项技术体系的应用与推广。

(2)智能化旋耕技术与机具研究

我国由于受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的影响,耕整地机械发展速度较慢,产品品质低端,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就采用的技术而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已将导航技术、遥控技术、微电脑技术等现代技术应用于耕整地作业机具上,逐步实现了控制操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而我国的旋耕机具等耕整地机械目前智能化程度不同,且仍主要以手动半自动操作方式为主,劳动强度大,相较于这些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耕地状况,以旋耕机具为研究对象,拟通过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对现有旋耕机进行改造,大力研发宽幅、高速、高效的智能化耕整地作业机具,逐步解决产品技术水平低、制造质量差、机型杂乱的问题。

重点研究内容:

①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明确旋耕刀搅动土壤时土壤动态行为的变化规律,建立旋耕部件对土壤破坏过程的模拟模型。

②探讨结构优化和新材料涂层对旋耕部件耐磨性、能耗的影响,阐明耕整地部件耐磨减阻机理。

③形成旋耕部件系列化、标准化的设计方法。

④围绕不同区域,发展适宜当地土壤条件、满足当地农艺要求的联合整地作业模式,筛选、改进相应的配套装备,最终形成标准化和集成化的技术体系,实现高效、低耗的农田土壤旋耕作业。

(3)智能化土壤联合整地技术与装备

联合整地技术因其功能多样、经济效益明显、有效减少压实等优势,被认为是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欧美等国多采用联合整地作业,机具作业效率高、质量好、经济效益明显。我国目前耕整地机械以中小型为主,机具自动化水平低且功能单一,联合整地机具较少。

因此,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农业区土壤耕作的农艺需求,开展智能化土壤联合整地技术与装备研究,实现农田土壤的高效、低耗耕整,可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土壤耕作模式的发展。

重点研究内容:

①土壤机械化耕作基础理论研究: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明确深松铲、圆盘、旋耕刀、驱动耙齿等关键耕整地部件搅动土壤时土壤动态行为的变化规律,建立耕整地部件对土壤破坏过程的模拟模型;探讨结构优化和新材料涂层对土壤工作部件耐磨性、能耗的影响,阐明耕整地部件耐磨减阻机理;基于所建立的土壤机械化耕作基础理论,设计、优化耕整地关键部件并形成系列化、标准化的设计方法。

②土壤耕作关键部件研究:基于土壤机械化耕作基础理论研究,明确结构、材料等对土壤工作部件耐磨性、能耗的影响,阐明耕整地部件耐磨减阻机理;提出土壤耕作部件系列化、标准化的设计方法;开发新型深松、旋耕、圆盘耙等土壤耕作部件。

③智能化土壤联合整地装备研发:根据优化的不同类型联合整地作业形式和新型土壤耕作关键部件,融合通信、传感、电子控制、现代制造等高新技术,研发智能化土壤联合整地装备,实现农田土壤高效、低耗联合耕整地。重点研究土壤耕作过程监测和控制系统、耕整地机具间的配套方式、作业幅宽与拖拉机功率及农艺要求的匹配等。

(4)西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

我国西南云贵川渝四省市为典型的丘陵山区,田地狭小而零碎,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普遍缺乏。微耕机的广泛推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而出现的耕作缺人的问题。然而,从合理耕层构建、地力提升、资源高效利用、高产高效、轻简化栽培模式的要求来看,目前土壤耕作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西南诸省市存在大量的深泥脚田、下湿田、冷浸田、冬闲田,急需合适的耕作技术,以提升其产出率及地力。

②多年来的浅耕导致旱地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土壤有机质下降,化肥利用率不高,急需改善目前的耕作技术,构建合理耕层,为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奠定好基础。

③西南地区大面积的喀斯特地区,雨季大多与耕作季节重叠,耕作和流水均运移土壤,造成坡耕地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增大。为此,急需农机与农艺措施良好匹配的耕作制度。

④间套作劳动强度大,耕作质量及效率均不高,农机农艺矛盾突出,改善现有的耕作技术是当务之急。

⑤大量的水稻、玉米及小麦的秸秆需处理还田,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构建合理耕层。

⑥随着土地流转的进行,规模化种植已成趋势,与之相适应,急需相应的耕作技术及相应的中、大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

重点研究内容:

①选择西南丘陵山区最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耕作模式及耕作机器系统开展试验和总结,分析耕作机具的现状、进行机具的选型和改进研究。

②研究西南云贵川渝4省市现代土壤耕作技术。

③完善西南云贵川渝4省市土壤耕作机器系统。

(5)机械化保护性轮耕技术

我国的耕作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型,一类是以不动土或少动土为特征的保护性耕作(包括免耕、深松、耙地等),另一类是以土壤上下翻转为特征的翻耕(包括铧式犁翻耕、旋耕等)。

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保护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但是播种环境恶劣,播种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杂草控制难,有机肥利用效率低;翻耕可以营造平整、干净的种床,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而且有利于控制杂草,但是翻耕破坏了土壤结构,加大了土壤侵蚀和有机质损失。

因此,开展土壤表层少耕、中层旋整、深层深翻技术研究,将保护性耕作与翻耕技术融合,形成现代保护性轮耕技术体系,发挥多种耕作技术优势,对改善小麦生长土壤质量,构建优质耕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研究内容:

①机械化轮耕机理研究:研究保护性耕作(免耕、深松等)与翻耕技术的优缺点、不同典型麦区小麦适应性、不同耕作措施的地表状况对小麦播种质量和生长的影响、翻耕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与再建过程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主要典型麦区适宜的轮耕技术体系与模式。

②高效低耗耕作技术与装备研究:针对旋耕、深松、深翻等装备作业阻力大、油耗高等问题,利用仿生、新材料、新工艺,研究高效低耗土壤耕整地技术与装备,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质量。

③机械化保护性轮耕技术体系研究:集成免松翻轮耕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形成机械化保护性轮耕技术体系,开展集成示范。

(6)土壤障碍性因子消减技术与装备

自“十一五”以来,我国开展了多项针对低生产力农田土壤改良的技术研究,研发了多种性能可靠的土壤改良试剂,提出了一些改良方法及作物栽培技术体系。但土壤障碍性因子消减装备研究不足,缺乏核心装备,机具性能单一、改良效率低且集成度差,整体机械化水平低,技术应用效果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土壤障碍性因子的防治和农田肥力的提高。

因此,迫切需要在我国农田土壤低地力地区开展土壤主要障碍因子机械化消减技术与装备研发,实现中、低产农田的高效机械化改良,全面恢复和提升耕地地力水平。

重点研究内容:

①土壤改良物质施用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筛选并改进适合机械化施用的土壤改良物质(厩肥、秸秆、生物炭、覆盖作物等农用有机物料和改良剂),结合开沟、镇压、掩埋及定量施用等关键机械化技术,创新、优化土壤改良物质施用装备,实现中低产农田土壤改良物质机械化施用的技术性突破。

②土壤障碍层消减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针对固定行走道减压技术等一系列机械化土壤障碍层消减技术开展研究,明确障碍层形成机理;根据土壤障碍层结构特点,充分利用机械破土、碎土等综合功能,创新、优化表层土壤障碍层消减装备和深层土壤障碍层消减装备;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障碍因素构成,适当组合土壤改良物质深施技术和土壤障碍层破除技术,研发障碍层破除与改良物质深施复式作业装备,实现对土壤多项障碍性因子的联合防治。

③土壤主要障碍性因子机械化综合消减技术的集成与推广:调研分析我国低地力地区的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建立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土壤主要障碍性因子机械化消减技术模式,并配备相应的消减装备;建立典型示范区,制定作业技术规范和相关操作标准,指导开展土壤主要障碍性因子机械化综合消减技术示范与推广。

(7)秸秆精细粉碎覆盖(掩埋)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促进微生物活性和作物生长,常被列为重要的地力提升技术。

目前秸秆处理存在机具作业效果不理想,特别是麦玉、稻麦(油)的前茬作物秸秆越来越密、残茬愈留愈高,且地表覆盖有大量杂草,给下茬作物的土地耕整和播栽造成了极大困难。秸秆粉碎长短不一、抛洒覆盖(掩埋)不均等问题,影响后续播种机通过性能,进而影响播种质量;大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腐解速率慢,造成秸秆利用率低。

因此,开展秸秆精细粉碎覆盖(掩埋)还田技术研究,可提高秸秆还田机具作业质量,加快秸秆腐解速率,保证后续播种质量。

重点研究内容:

①不同前茬作物播栽前的耕整地关键技术与部件研究及前茬作物秸秆残茬处理技术与装备研究。

②秸秆精细粉碎与均匀抛洒技术研究:基于有支撑切割的秸秆精细粉碎技术,优化直型、Y型、L改进型等甩刀结构与参数;明确秸秆抛撒机理,开发秸秆精细粉碎抛撒还田机,实现秸秆均匀覆盖还田,保证后续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

③秸秆细粉碎掩埋技术研究:结合秸秆精细粉碎技术和旋耕、耙茬等土壤耕作技术,开发秸秆细粉碎掩埋机,保证碎秆与土壤的均匀混合,实现部分(全部)碎秆掩埋还田。斯秸秆机械化催腐技术研究:研究秸秆催腐还田技术,优化喷雾、喷粉等部件结构与参数,开发新型催腐剂喷洒部件,研制秸秆催腐还田机,提高覆盖(掩埋)还田秸秆的腐解效率。

2.专业组重点建议

耕作技术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所决定,反映着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水平,对实现农业持续增产、发挥周期效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目前土壤耕作技术与装备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

(1)土壤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

过分依赖旋耕。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部分地区完全采用旋耕,而且一季作物中至少旋耕两次。实践证明,完全采用旋耕的耕作方式耕层浅,犁底层加厚;旋耕次数过多,对土壤的过分细碎,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等不良后果,破坏生态环境。

耕作模式不完善。由于近年来土壤过度耕作引起的种植经济性下降、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大部分地区开始探索旋耕、深松、免耕等结合的耕作模式,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不同,具有不同的耕作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同一区域不同地方的耕作模式也存在着很大差别,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对于不同作物采取什么样的耕作模式,目前的研究和实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2)土壤耕作装备存在的问题

装备动力结构不合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经营方式,限制了大型土壤耕作机械的应用,较多采用的是中小型耕作机具,机具自动化水平低且功能单一,联合整地机具较少。由于拖拉机数量较少且老化拖拉机数量大,一台拖拉机往往要配套多种工作机具,导致动力结构不合理,出现动力过大或动力不足等问题。

耕作机具科技含量偏低。相对于动力机械和收获机械来说,耕作机械科技含量整体偏低,主要以手动半自动操作方式为主,劳动强度大。耕作机械的作业对象为土壤和作物秸秆等,受力大、磨损快,耕作部件容易损坏,因此特别注意耕作机具的质量。如旋耕机作业过程中旋耕刀易折断,使用寿命短,耕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深松机入土困难,深松深度不稳定,影响深松质量。

(3)恶劣天气对秋季收获及后续耕种作业的影响

2015和2016年连续两年秋季,南方遭受罕见的连阴雨,土壤积水潮湿,机具难以下田作业,严重影响水稻收获、后续小麦油菜播种,及相应的土壤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2015年秋季,江苏全省50%的水稻比常年推迟半个月至一个月收获,影响到后续小麦播种,许多机械化技术措施和机具不能运用。

2016年秋季,到11月3日,江苏全省水稻收获进度仅有32.3%。更有甚者,11月22-23日,全省大部地区普降中雪,这是近几十年最早的降雪,而相当一部分水稻还没收割,出现了罕见的雪压稻现象。到12月3日,早播的小麦已经现绿,低洼田块仍有积水,大面积田地正耕翻抢播,仍然还有部分水稻尚未收获,腾茬越来越晚。在这种恶劣天气情况下,采取何种耕作机械、选取何种耕作技术以及耕作制度,保证稻麦周年持续生产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建议

整合区域土壤耕作方法,健全区域土壤耕作模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建立土壤耕作模型,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的前提条件。明确耕作方法、配套动力和轮耕方式,才能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耕作装备质量。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是耕作装备研发制造的承担者,对土壤耕作机具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起着决定性地作用。只有结合产学研三个方面,才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共同促进土壤耕作机具研发制造能力和研发水平,提高耕作装备的整体质量。

加大土壤耕作新技术推广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技术从孕育到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新技术的推广过程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反映过程。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在技术推广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政府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加大推广力度,对相关科研项目给予立项资助,积极鼓励对外合作,新技术才能第一时间得到应用。


标签:耕作   土壤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