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端稳中国饭碗 守护大国粮仓)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端稳中国饭碗 守护大国粮仓),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端稳中国饭碗 守护大国粮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

2、端稳中国饭碗 守护大国粮仓

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

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

?  夏收时节,麦浪滚滚,麦香飘飘,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往穿梭于一望无际的麦海。近日在小麦主产区看到,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一派忙碌景象,展现出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在金色的丰收画卷背后,是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

  稳产优质,良种良法是法宝

  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河南驻马店驿城区林华明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我种的新麦26,亩产至少1200斤以上。”尽管今年驻马店地区在小麦灌浆期遭遇了雷暴大风和大雨,但林华明的麦田并没有出现倒伏现象,长势十分喜人。

  品种的核心是表现,新麦26属于强筋小麦品种,凭借抗倒伏、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优质高产等一系列优点圈粉无数,不但受到农民的青睐,更得到粮食收购企业的追捧。今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公布的四个超强筋品种,分别是新麦26、济麦44、师栾02-1和济麦229,超强筋小麦可代替进口小麦,目前豫北地区广泛种植的正是新麦26。河南省吨源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翟文礼说:“市场最欢迎优质小麦,新麦26是我们加价最多、订单生产的首选品种。”

  粮稳天下安,良种是关键。在新冠疫情暴发叠加极端气候频发的不利条件影响下,优良品种对保障夏粮丰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说:“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20年平均单产增幅全球领先,育种贡献巨大,2003年以来,小麦种植面积增长不到8%,单产增长了约43%,总产增长了54.7%,单产提高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达84%。”

  育良种选良法,粮食增产有方向。山东莱阳种粮大户丁信北经营了2000多亩小麦,由于播种时天气干旱,土壤熵情差,今年春天苗少苗弱。丁信北无奈地对妻子说:“肥料少施点吧,眼望是个瞎。”

  针对胶东地区小麦生产经常遭受干旱、倒春寒、病虫害等的问题,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选育的“烟农1212”,并制定和推广了小麦抗旱节水技术、防冻减灾技术、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等技术。

  试验站姜鸿明站长了解到丁信北的情况后,对其指导春季综合管理进行了科学指导。麦收前,丁信北高兴地打电话说:“姜站长,你到我地里看看吧,麦子长得太好了!”

  “烟农1212”小麦新品种,自2015年来已连续六次实达亩产突破800公斤。丁信北感慨地说:“本来是让人失望的麦田,结果丰收在望。种地,还是要相信专家啊。”

  持续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融合,稳步提升粮食产能,让中国粮仓越来越稳固。目前,全国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节水高效,绿色生态是方向

  “去年衡4399节水麦只在拔节期浇了一次水,每亩用水60立方米左右,亩产也有1000多斤。今年相当乐观,浇一水也能收1200斤。”河北景县志清合作社社长高志清对种植的节水小麦非常满意。

  “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句世代相传的民谚,曾被农民们一直遵循。然而,受资源与环境制约,小麦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到了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一致在寻找最“耐渴”的种子。

  “过去的很多小麦品种不耐旱,整个生育期得浇三四遍水。”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乔文臣介绍说, “像衡4399这种只浇一水的小麦,以前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小麦种植带来了巨大的用水压力。以河北省为例,据统计,近年来全省全年的总用水量约200亿立方米。其中,“用水大户”农业就占了总用水量的60%以上,在农业中,小麦灌溉又占农业用水总量的50%。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缺乏,河北地下水超采严重。

  水资源匮乏是华北小麦生产主要限制因素,季节性干旱过去常对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今年正在推广的石麦22、衡4399,以及中麦、沧麦、邯麦、邢麦、临麦等系列品种,具有耐旱节水、高产稳产等优良性能,成为华北缺水地区小麦生产主导品种。与节水品种配套使用的“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连年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据测算,今年我国节水品种和节水栽培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比传统小麦生产节省灌溉水30%左右,平均每亩约减少灌水38立方米。

  肖世和介绍说,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黄淮海主产麦区布局,以华北地区为重点,着重解决小麦生产水、肥、药等资源过度消耗的突出问题。在山东、河北等地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研发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推进秸秆循环再利用,杜绝秸秆焚烧,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良性互动。

  科技惠农,综合施策有保障

  今年疫情为小麦主产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挑战,科技抗疫惠农成为新潮流。

  越来越多农民开始尝试“云端”种地,而专家也开始试水线上技术指导。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地专家与基层农技员、家庭农场主、种麦大户等共同建立微信群、QQ信息沟通平台,及时了解生产中的问题,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今年2月以来,为保证对小麦生产的技术指导不中断,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制作了70多个培训课件、短视频节目,在各类媒体播出,宣传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

  重大病虫害精准预报为夏粮丰收保驾护航。湖北荆州沙斑桥村的小麦种植户周坤云承包了230亩地种植小麦。“要不是收到小麦条锈病预警信息,我还不知道今年条锈病发生得这么早。”他下地一查看才发现,其中有5亩已出现较大面积病情,其余麦田也有零星染病现象,好在进行了及时防控,未造成大的损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带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条锈病防控团队,及时掌握条锈病发生动态,从病害预测预报、防控策略的制定、及时给农业主管部门提供防治建议。病虫害防控技术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中央财政预拨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4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相关工作。同时,小麦主产区各省也专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经费,确保了小麦“有病不成灾”。

  技术变革提升小麦生产能力,带来农业新景观。新型缓释、控失、复合、专用肥料和一次性施肥技术减轻了麦田追肥作业的负担,防病治虫除草普遍采用机动喷雾器和植保无人机作业。如今,以全国小麦产业技术体系93个团队为核心,从品种推荐、播种技术、病虫草害防除、水肥管理、收获贮藏及加工等提升小麦丰产能力和品质,为保障夏粮丰收织就了高效有力的科技支撑“网”。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涵盖了小麦、水稻、生猪、蔬菜等50个农产品,稳定支持了一支全领域覆盖、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产业科技队伍,已成为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直接依靠的战略科技支撑力量。

  下一步,将切实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的示范县、示范村镇,建设10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大力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确保高产基础上的优质、绿色、环保,为高质量的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

端稳中国饭碗 守护大国粮仓

端稳中国饭碗 守护大国粮仓

资料图

  “粮食连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百分之百,库存超过一年产量,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小康之年,如何再接再厉端稳中国饭碗?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扛稳政治责任,保障“大国粮仓”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报告一出,令代表委员们十分振奋。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态度鲜明,一以贯之地抓好粮食生产,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确保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就能产得出、供得好。”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表示,今年以来,黑龙江省进一步增强了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财政支出1.2亿元对水稻智能集中催芽给予补贴,安排1亿元支持农资企业复工复产,配套2500万元支持病虫防治监测点建设。”

  粮食产出来,收储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储备‘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保百姓饭碗的粮食’‘要搞好储备调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谈道,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为城乡居民居家防护,特别是一些疫情严重地区的封城、封村,保障供给不断线,稳定人心、稳定社会,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优化调整粮食储备政策体系,以更好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应对各种社会、自然风险,意义重大。”

  耕地保量提质,落实“藏粮于地”

  产量丰,库存足,这离不开咱们的18亿亩耕地红线!

  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许多昔日的斗笠田、望天田变成了阡陌纵横的万亩田、吨粮田。”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健民谈道,据评估,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为此,他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新体制;做好建设评估工作,摸清底数、位置、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力度,落实农田建设工作经费;明确管护主体,解决建后保护资金,实现以利用促保护。

  在全国人大代表、商丘市市长张建慧看来,高标准农田应该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器。“拿商丘来说,目前商丘已经累计建成永久性基本农田650多万亩,近两年高标准农田的单产稳定在1200斤以上,比一般农田增产200斤左右,明显提高了效能,增加了农民收入。”他希望国家能进一步支持河南、商丘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加快河南、商丘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良种良法配套,发力“藏粮于技”

  “在保持18亿亩耕地面积的情况下,我国粮食还面临供需紧平衡,那么继续提高单产的关键就在于农业科技。”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赖应辉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数据显示,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9.2%,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超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达95%以上。

  “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是粮食增产的克星,‘虫口夺粮’要靠不断研发高抗性优良品种以及充分利用现代生物防控技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品种研发要更精准,并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要不断推进我国农业生物安全技术创新,提高突发农业生物安全事件应对能力,“用科技力量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虽然遇上了疫情,但是春耕田管的技术指导,我们一点儿没耽误。利用网络、电话结合现场培训,一样能指导农业生产,解决农民遇到的难题。”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王作英建议,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在支持科研院所进行新品种课题研发攻关的同时,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让更多有能力、有学识的人充实到农业科研和推广队伍中来。

标签:小麦   技术   粮食   农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