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展快)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展快),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展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

2、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展快

3、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实施成效如何?

4、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农民生活跨越式提高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

  ?本网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2020年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两年多来,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围绕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央财政以“先建后补”的方式,两年共支持2.7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并支持整县推进,新增库容1200万吨以上。

一是设施建设有布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网络作出全方位、全链条的规划布局。农业农村部编制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规划》,提出构建“一个网络、五大支撑”融合联动的产地冷链物流体系。20多个省(区、市)制定了相关规划,形成了上下衔接、统筹推进的“十四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布局。

二是财政投入有力度。三年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00多亿元支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直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400亿元以上。很多地方财政衔接配套,增加补贴主体、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成为中央财政的有力补充。

三是工作推进有机制。建立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目前,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基本都成立工作专班。安徽、广东、重庆、四川、甘肃等地建立分管省领导联系机制。天津、山西、江西、山东、湖南等地将项目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

四是项目管理有规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管理规范(试行)》,重点对规划编制、申报审批、建设指导、竣工验收、监督管理等内容进行统一规定。省级农业农村部门依据该规范,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分级负责的管理制度,提升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五是配套政策有保障。推动各地落实支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用地用电优惠政策,20多个省(区、市)专门出台本地区落实文件。推动出台金融配套政策,创新产品、优化流程,推动开发“仓储保鲜贷、仓储保鲜-新农保、仓储保鲜-浙里担财农贷”等专属金融产品,累计申贷金额100多亿元。

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基础不断夯实。项目建设增强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能力,有效降低产后损失,实现择期错季销售,增强主体议价能力和产业抗风险能力,成为供应链的“稳定器”“蓄水池”,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平台、新渠道。同时,项目建设坚持向脱贫地区倾斜,两年累计覆盖545个脱贫县,占实际总补贴资金约50%,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抓手。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展快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展快

  记者日前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去年以来,安徽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下达安徽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任务目标为1194个。截至今年6月底,安徽省已建设完成冷藏保鲜设施1999个、新增库容101.1万立方米,大幅度超额完成任务目标。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农产品不仅体量大而且种类丰富,冷链设施缺口带来的农产品流通环节高损耗、农业生产主体销售困境愈发凸显,补齐冷链物流短板迫在眉睫。”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省重点围绕蔬菜、水果,兼顾地方优势特色种植品种,在全省16个市90个县(市、区)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阜南、金寨、潜山、湾沚4县区入选全国整县推进试点县。

  聚焦“钱、地、电”三大要素,加大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的支持力度。2021年安徽省统筹财政资金31927万元,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2995万元,省财政资金18932万元。撬动社会资本近8亿元投入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金融机构支持贷款3624万元。

  积极落实用电优惠政策,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协助发改部门,对接电力部门,帮助建设主体享受相关用电优惠。对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用地予以倾斜支持,将临时保鲜存储等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对田头市场集中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的,优先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 安徽省还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分级负责的管理制度,有效提升项目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省农业农村厅加强对各地项目建设的督促指导。同时,省市县均组建技术队伍,省级成立了由49名成员组成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专家组,为项目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服务。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强了安徽省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能力,增强主体议价能力和产业抗风险能力,农产品产后损耗明显下降,产销对接更加顺畅,为乡村产业振兴、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省农业农村厅调研分析,冷藏保鲜项目投入运营后,建设主体增收20%左右,并辐射周边农户,带动农民增收。2021年全省新增周转冷藏保鲜能力达231万吨,鲜活农产品产地集散能力显著增强,产地低温处理率由18%上升至26%。节能降耗效益突出,未建冷藏保鲜设施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只能采用简单的预冷手段,成熟销售期仅为几天至二三十天,遇到市场行情波动、销售渠道变化等,产后损失率在30%以上。建成冷藏保鲜设施后,保鲜期延长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不仅产后损失率大幅降低,而且便于开展择期错峰销售。

  今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提出,到2025年,全省冷库总库容达到1750万立方米,人均库容赶超全国、接近江苏浙江平均水平,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3—4个,建设省级冷链物流基地15个左右,搭建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连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

  目前,全省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达3274家,建设冷库5988个,容积526万立方米,拥有冷藏(冻)车1270辆;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现有172个。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实施成效如何?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实施成效如何?

资料图

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内容,自从2012年实施以来,取得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怎么说。

记者: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宗锦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自2012年正式实施,至今已有5个年头。5年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规模累计达34亿元,实施区域由最初的11个省(区、市)扩大到20个省(区、市)。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补助政策共扶持632个县、近5万农户、8300多个合作社新建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10万余座,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170万吨、果蔬贮藏能力240万吨、果蔬烘干能力240万吨。

补助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延长农产品贮藏期、加工期,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产后损失大、质量安全隐患突出以及收获期集中上市而导致的价低、卖难等问题,实现了农产品的错季销售和均衡供应,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测算,中央财政投入和农民增收之比可达1∶3。补助政策实施还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培育了一批优秀农村职业经纪人,壮大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走出了一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致富路。

各地通过集中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促进了种植、贮藏、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结合,有力推动了当地以优势农产品为龙头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地依托初加工设施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为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快车道。

记者: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宗锦耀:5年来,补助政策实施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补助政策尚不能满足基层需求。补助资金和政策覆盖面有限,全国还有11个省(区、市)未纳入实施范围。二是配套政策落实不力。一些地区反映初加工用电、用地困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的初加工用地、用电以及初加工产品享受运输“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基层。三是重建设轻使用。个别地区农业管理部门重设施建设、轻使用维护,没有针对初加工设施使用方法开展有效培训,设施使用不便、利用率不高。四是商品化处理设施配套不足。

目前财政补助仅限于贮藏、烘干设施,功能较为单一,缺少对清洗、分选、包装等配套设施的补助,不利于形成加工链条更长、更加高效便捷的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

记者:未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工作重点是什么?

宗锦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是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一手抓实施、一手抓监管,把实施政策的重点进一步向优势产区、老少边穷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强化集中连片建设,指导各地开展多级培训,做好技术支撑,发挥补助政策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提高监管效率,确保政策高效实施。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农民生活跨越式提高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农民生活跨越式提高   我国改革的历程首先从农村起步、率先在农村突破,而改革开放30年又推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国家统计局5日发布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以详实的数据,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实现跨越式提高。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粮食总产超过5亿吨 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

  民以食为天,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大幅增加,主要农产品供求实现总体基本平衡。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比1978年增长65%;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6倍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人均占有肉类52公斤,增长4.3倍。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农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趋势明显。

  统计显示,1978年至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年均实际增长7.1%。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

  收入不断增长为农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1978年,农民家里几乎没有任何耐用消费电器,更别提信息产品了。到2007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分别达到106.5台、26.1台和45.9台,拥有电话机、移动电话和计算机分别达到68.4部、77.8部和3.7台。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我国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降到1.6%。

  新农合惠及7.3亿农民 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前,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薄弱。经过30年发展,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1.5亿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万所乡镇卫生院,为1.2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医疗设备;在社保方面,2007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到86%的县,惠及7.3亿农业人口;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万农民纳入保障范围。

  农村基础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教、环卫和医疗也得到大幅改善,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

标签:农产品   建设   设施   保鲜   产地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