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河南农业加速升级(科技助春耕 田间地头忙)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科技助力河南农业加速升级(科技助春耕 田间地头忙),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科技助力河南农业加速升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科技助春耕 田间地头忙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科技助力河南农业加速升级

2、科技助春耕 田间地头忙

3、科技助春耕 种地更轻松

4、科技助春耕 节本又增效

科技助力河南农业加速升级

科技助力河南农业加速升级

  ?远山含翠,近野金黄。麦收时节,中原沃野一派丰收景象。伴随着轰鸣声,一台台收割机如“检阅官”一样实地验收着每亩土地的收成。

?

image.png

?

粮食收成好,科技有功劳。那沉甸甸的麦穗凸显出的正是科技支撑的强大力量。科技的强大助力,正在帮助河南农业长出智慧大脑、科技翅膀。河南正探索通过以良种推广、科技“管家”、智能收储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全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农业生产实现量的提升、质的飞跃。

良种推广,释放粮食增产新能量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一粒种子的改变就可以影响一个世界。而良种推广,正在助力河南农业实现粮食增产质的飞跃。

在邓州市罗庄镇的地头,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村民冯文斌看着金黄色麦粒哗哗地灌装进车里,喜不自胜地说:“去年俺家6亩地收了6000多斤,今年看这收成,不会比去年差。”

冯文斌选用的小麦种子是河南的明星麦种“郑麦366”。据了解,“郑麦366”连续多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之一,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是近年来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郑麦366”在全省各地万亩示范方的测产结果都在1100斤以上;千亩高产示范方的产量在1200斤以上,百亩超高产攻关田的产量在1300斤左右。

此外,“郑麦369”强大的抗倒伏能力也深受农民喜欢。“在2018年出现大面积倒春寒等恶劣气候的情况下,‘郑麦369’产量几乎不受影响,亩产稳定保持在1000斤左右。”河南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研究室主任吴政卿谈起“郑麦369”时说道:“该品种在抗倒春寒、抗倒伏、抗穗发芽方面表现突出,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后,当年种植面积就已达到100万亩,预计2019年、2020年秋播种植面积可分别达到500万亩和1000万亩,有望成为黄淮麦区主导品种。”

笔者了解到,近年来,河南小麦新品种层出不穷,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7698、郑麦369等系列优质小麦品种,不断刷新河南优质小麦高产纪录,现在年推广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左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郑麦9023,曾连续6年居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一位;郑麦366连续多年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第一大品种。

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

占全国小麦产量1/4的河南,“中国粮仓”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100%,小麦良种覆盖率98%以上,有效支撑了河南粮食的持续稳产增产。

科技“管家”,助农民种地更省心

“叮咚!”在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的焕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理事长杜焕永打开手机查看“农管家”平台,“又有新订单了!”杜焕永一边说一边安排订单作业。

去年8月,滑县把传统的农技服务与移动网络结合起来,在河南省率先推出了“滑县农管家”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笔者看到,平台上有一系列“菜单”,播种、旋耕、浇水、打药、机收等一项项服务明码标价。农民手机“下单”,“农管家”照单“上菜”。农民选好项目后下单,平台就会将订单派送到县里指定的服务点,由服务点安排作业。

在万古镇,不少农民提到“农管家”就不住地点赞,一位村民边说边打开手机上的“农管家”界面演示起来,“有了这‘农管家’,家里有劳力没劳力的都不再发愁,解决了种地的很多问题。”

而杜焕永的“农管家”服务自然离不开他背后的“铁骑兵”。在他占地1500平方米的农机库里,拖拉机停放区、小麦收割机区、玉米收割机区,100多台“大家伙”整齐有序地“列队”停放着。

“这是海轮王精量播种机,那台是自走式喷雾机。而这台车叫北斗卫星平地机,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不简单。这台驾驶室内装有卫星远程控制的电脑,可以精准指挥机车平整土地。”杜焕永指着这些“大家伙”一一介绍。

“种植与农机原本就是互相依赖的,种植离开农机效率大降,农机离开种植就啥都不是。”杜焕永说道,“春耕时期,借助这些农机,合作社流转的2000亩地我们不到一个星期就耕种完了,要是离了这些‘大家伙’,20多天也干不完。”

“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喷药不下地、栽秧不弯腰”已成为河南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同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像杜焕永一样的农田“管家”越来越多。河南“互联网+农机”作业越来越多,农田管理服务的新模式也不断涌现。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智能收储,成为农民的好靠山

以前麦收有五忙——“割、拉、碾、晒、藏”。现如今,稻田里收割机的声音响彻云霄,村民们脸上绽放出丰收的喜悦。连片金黄色的麦田里,收割机来回地穿梭。不一会儿,成片的麦穗变成数不清的颗粒,被装入编织袋中,撑鼓了农民们的“腰包”。

农田里,邓州市岭上村村民王宇正驾驶着满载小麦的手扶拖拉机,一车一车地运送小麦。他的这块麦田有5亩左右,20多分钟的时间就割完了。看着哗哗淌出机舱流入运输车斗的金黄色麦粒,王宇开心地笑了。

中原大地麦收忙,只听轰鸣不见人。伴随着收割机的层层推进,中原大地从南到北的“机收会战”依次展开。与往年相比,今年有更多的麦收“铁骑”在中原麦田上飞奔。

据了解,去年麦收从5月28日开镰,到6月8日基本结束,河南省8600多万亩小麦仅用12天就全部收获完毕,创造了麦收历史最快纪录。特别是去年6月1日至4日的麦收高峰期,4天就收割了河南省近一半面积的小麦,2日至4日连续3天日收割面积超千万亩。

今年“三夏”,全省上下积极“备战”麦收。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指出,“三夏”期间,河南省各类农机具投入量保持在410万台(套)以上,其中联合收割机18万台,播种机100余万台。

不管是平原地区,还是丘陵山区,河南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轮式收割机、履带式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等越来越多的农机加入粮食生产环节。一场由新型经营主体“主演”的“粮食生产大片”正在悄然开启农耕方式转变新篇章。

传统晒粮看老天。在农民心中,“看天晒粮”成为收粮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环。

“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高效又高质。”杜焕永指着农机库的一台玉米烘干机说,“传统晒粮需要晴天,一旦遇上阴雨天就是糟心事儿。前两年合作社新购入了玉米烘干机,玉米收储后立马烘干,就可以在价格合适的时候抓紧时间销售。”

近年来,河南紧紧围绕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需求,以“实用、管用、好用”为原则,通过建立“省级平台+智能粮库”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基层粮库的可视化、智能化、动态化、便捷化、远程化和精准化管理,使全省粮食仓储管理和安全储粮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科技助春耕 田间地头忙

科技助春耕 田间地头忙

  时令催人耕种忙,不误田间一季春。现在正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期,为抢抓农时,“五一”期间,我省的科研工作者们放弃休息,或坚守科研岗位,或分赴全省各地入农户、进田间,开展一系列科技服务,助力我省春耕生产。

  “‘五一’我们从来就没有休息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梨树县挂职科技副县长敖曼说。由于前天下了一场雨,地里太湿,他们的试验田和基地还没有春播。5月2日采访敖曼时,她正和同事们看地块,研究确定何时播种。4月28日以来,为了抢回春播时间,敖曼和同事们已经跑了梨树11个乡镇。同时,他们利用网络与双辽、前郭、农安等县市合作社开展技术交流与指导工作,从技术模式参数、品种密度潜力、合理施肥以及科学病虫草害防控的等技术细节入手,网上诊断,协助合作社制定高产增效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现在我们负责的合作社已经有一半以上完成了春播。”敖曼说。

  敖曼所在的玉米学科组共有7个人,大家都是保护性耕作和玉米育种方面的专家,海南的南繁基地也是他们的工作地点之一,我省刚刚发生疫情的时候,组里有6个人正在那里工作。为了在春耕前赶回来,大家积极与各方面沟通,争取早日返回梨树县基地。由于疫情原因,海南全部的玉米种子要在当地脱粒和分类装袋,为了多带回一些种子,他们没白天没黑夜地工作,6人回到梨树县时,带回来240斤种子。

  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特别忙,今年对于他们来说,又肩负着特殊使命。依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平台,以及高产增效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今年省院地联动,启动了梨树县高产增效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县域示范网络,在梨树县每个乡镇建立一个高产增效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田,形成涵盖全部生态类型的高产增效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网络,全面升级“梨树模式”2.0,解决梨树模式示范推广的瓶颈问题,为我省不同生态区提供技术样板。“梨树县23个乡镇地块具体方案怎么定,受疫情的影响,我们把农户培训成了半个专家,我们示范点的农户使用APP,自己划地块,下载会议软件参加学习……”敖曼说。

  敖曼和她的同事们只是全省科研人员助力春耕的缩影。在我省乡村振兴一线,科研工作者们正为保障春耕生产有序进行发力。

  “五一”假期,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的专家们仍坚守岗位。作为省科协、吉林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建的产学研基地,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以研究和推广稻田养殖虾蟹技术为主,解决农户水产养殖技术难题,服务乡村振兴。

  王秋举是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的专家,这个假期,她在线上为农户做一对一指导。“从5月1日到现在,大概接了20个农户的咨询电话。因为月中要买苗,节假日成了最好的科普时段。我和学生们就蟹苗选择要点、虾苗购买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线上指导。”她说。

  为了方便农户观看,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专家团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春季池塘的修整与管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系列视频,用科技力量助力农户备春耕。王秋举说:“我们这个月是最忙的,科普、选种、育种要紧跟步骤,不然会对农户收益有很大影响。”

  “五一”这个节日对于全省科研人员来说只是平常的工作日,依然在各自岗位上勤恳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农民春耕。

科技助春耕 种地更轻松

科技助春耕 种地更轻松

?  核心阅读

防疫春耕如何两不误?湖南省益阳市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科技力量,新农机进田,新技术落地,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新技术育秧,成本省一半,效率提升近3倍

覆土,播种,浇水……一道道工序井井有条,一张水稻育秧苗床妥妥地“长”在了旱地上。走进益阳市赫山区红胜水稻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段照就夸起新技术:“你瞧,这叫水肥一体无盘旱土育秧技术,省工又省钱,正是我们需要的!”

“90后”的段照是一位“新农民”,他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便回乡种田,他和父辈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新技术接受更快。

今年春耕,这项湖南农业大学推广的旱土育秧技术,成为当地早稻插秧的一大利器。

新技术好在哪?

掀开地膜,整齐的基质土就像一块块平整的黑森林蛋糕,被基质土盖着的,是一张张?“白纸”,纸上黏着的稻种行列分明。段照说:“过去手工播种,要么不出苗,要么太密。现在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一粒种、一棵秧、一蔸禾’。”

在往年,旱土育秧只是传统育秧的一种补充。疫情来袭,这种省时省力的技术大显身手。“与传统育秧相比,旱土育秧每亩用种量能节省一半,不需人工摆盘、运盘,劳动力也至少节约一半。”段照说,目前合作社已完成4500亩大田育秧,一亩育秧成本能节约70元。

在桃江县,另一种育秧方式也推广开来。“前段时间倒春寒,一些地方还下了冰雹,但我们工厂化育秧,完全不受天气影响,可以全天候生产,保障及时插秧。”三堂街镇种粮大户杨朝荣说。

走进一座玻璃大棚,6台育秧机轰鸣,传送带不断把秧苗抬升到顶部照射阳光,每一台机器就是一片多层立体“秧田”。“别看秧田不大,效率却提高近3倍,一台机器育的苗能供60多亩大田,占地面积则是传统育秧的几十分之一。”杨朝荣得意地说。

从2018年开始,杨朝荣投资摸索工厂化育秧。今年,他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种粮大户李鸿亮成了杨朝荣的新客户,老李告诉记者,今年种稻有两怕:一怕雨水多,稻种发霉;二怕请不到人工。“过完正月十五,一问村里人,愿意出来做事的不多。”

工厂化育秧解决了大户的难题。“时间缩短5到10天,秧苗整齐度和长势都更好,适合机插,今年的育秧机一直满负荷运行。”杨朝荣说。

在像段照和杨朝荣这样的新型农民带动下,新技术快速推广。益阳市农业农村局统计,今年春耕期间,全市集中育秧59.28万亩,占育秧总面积的76.0%,其中工厂育秧、旱土育秧等新技术运用比例增长了12.3%。新技术推动水稻“单改双”,全市预计早稻种植面积165万亩,同比增加24万亩。

种粮全程托管,机耕全覆盖,农民种上放心田

“‘九代’服务,其实就是全程托管。”益阳市农田谋士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简丽蓉介绍,公司推出9种社会化服务,包含代育秧、代耕种、代收割、代烘干、代存储、代销售等,覆盖了粮食生产全过程。“今年我们完成病虫害防治作业20万亩,全程托管面积达到1万多亩,比去年增长了1倍。”

“一亩地1300块钱托管费,就可以收获1500斤稻谷,真省心!”赫山区兰溪镇槐花新村的孙学元说,今年村里有100多亩地托管给了农田谋士公司,订单收购,比自己种效益更有保障。

“政策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最大限度减小疫情影响。”益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胡跃龙介绍,今年春耕,全市油菜种植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到85%,比去年增长了25%;早稻机耕率达99.7%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而物联网、无人机等新型社会化服务也崭露头角。

“土壤温度15.7摄氏度,大气湿度80%,虾苗适合生长,插秧还要等到土壤温度达到20摄氏度。”在南县的金之香米业公司,技术负责人王敏正通过物联网查看基地情况。

“物联网让农民足不出户了解田间情况,为科学种田提供技术参考。”南县科工局驻企联络员伍万中说。

广袤的田野,无人机也在展翅飞防。近日,在南县浪拔湖镇南红村举行了一场油菜飞防现场示范会,在技术人员操控下,无人机桨叶产生的风压把油菜吹开,雾化后的农药喷洒到油菜的茎部。

“油菜盛花期植株又高又密,人工施药劳动强度大、防治效果差,使用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农药使用量能减少30%以上。”南县植保植检站站长孙树青说。

截至目前,益阳市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面积达231万亩次,占到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的21.4%。

线上销售提速,品牌农业提质

“会员每天增加3000个,销售范围新增103个小区,与我们新合作的蔬菜基地有好几万亩,今年一季度,我们的业务量增长了200%。”益阳恰创客公司负责人袁鹏介绍,春节以来,公司不断拓展线上销售网络,60多名配送员每天深夜2点将新鲜蔬菜和肉类配送到30多家门店,凌晨5点开始,门店再将线上订单配送到居民小区。

线上销售缓解农产品卖难。受疫情影响,张家塞乡富民村约20万斤“擦菜子”面临滞销。张家塞乡副乡长王也直播带货,为5万斤“擦菜子”找到销路。

“云端”推介也在吸引人气。又到春茶飘香时,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安化县云台山云上茶园重新热闹起来。“茶仙子”们穿梭在茶园中,唱着茶歌采摘春芽,不少网红手持自拍杆在园中直播。今年安化各茶园将传统的“开园节”改为线上“云开园”,截至4月8日,网上“开园节”已累计直播108场,观看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

新销售模式发展提速。安化黑茶线上销售近年来年均递增20%以上,桃江竹制品销售额排在多个电商平台前列,资阳休闲食品网上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截至3月底,益阳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5%,已为农户累计销售滞销农产品4500多吨。

线上销售能快速增长,关键还在于好产品。今年春耕春种,益阳生态农业显露勃勃生机。

为打造“赫山兰溪大米”品牌,赫山区从育秧移栽、有机施肥、生物防控到加工生产等每一个环节都精耕细作,制定了统一技术规程。去年赫山兰溪大米订单面积近20万亩,为农户增收5000万元以上。“好米不愁卖,有订单,增收有底气!”种粮大户周耀京说。今年年初,一场“赫山兰溪大米”品牌发布会在长沙举行,23家企业签订1.2万吨订单。

绿色种养、品牌销售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南县茅草街镇回民村,今年第一批小龙虾已经出塘。“虽然有疫情,但我们年后还是投了2吨虾苗。”南县胜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利强的信心来自订单在手,价格还比往年高了10%。“我们的稻米和虾都是绿色产品,卖得起价,去年定制生产占了三成左右。”

生态种养擦亮品牌,“南县小龙虾”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南县加力做大稻虾产业,稻虾种养规模有望达到6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60亿元。

科技助春耕 节本又增效

科技助春耕 节本又增效

? ? ? ?核心阅读

春耕正当时,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服务跟得上,冬小麦苗情加快转壮;技术推得开,早稻集中育秧如火如荼;“田保姆”管得好,玉米大豆有了新种法。各地区各部门下大力气强化政策、优化服务,克服农资上涨、不利天气等因素影响,努力降成本、增效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服务紧跟上,专家下田把脉开方,小麦苗情好于预期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三里屯村地头,种粮大户杨同芳一边忙着给麦田浇水、追肥,一边说:“人勤地不懒,麦苗‘吃饱喝足’,才能长得壮实。你瞧,正拔节往上蹿呢!”

这茬麦子,杨同芳没少揪心。受去年洪灾影响,他种的100亩小麦播种晚了20天。年后到麦田里一转,他发现晚播麦次生根少、扎根浅,长势偏弱。正在杨同芳犯愁的时候,淇滨区农技员李顺利来到了村里。

在“田间课堂”上,杨同芳率先向李顺利提问:“农资涨了,还要弱苗扶壮,今年种麦还有赚头吗?”

杨同芳算起成本账:“通常每亩麦种成本60元,晚播加大播种量,成本多了10元;化肥价格上涨,每亩成本增加30元;再算上整地、人工等投入,一亩地生产成本达到750元。”

“只要科学管理到位,晚播不减产、效益不减少是可以实现的。”李顺利掰着手指算起收益账:“按亩产550公斤产量算,参照今年市场平均收购价2.6元/公斤,亩产值约1430元。区里实施小麦植保统防统治,农户每亩可省20元,加上各类补贴,再扣掉其他投入后,每亩地还能挣五六百元。”

收益账算得明白,杨同芳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可地里的弱苗转壮有啥好招?李顺利说:“苗情弱不怕,咱们一起科技扶壮,课后到你家麦田看看去!”

在杨同芳家的麦地里,李顺利蹲下身,拔出一棵麦苗,“你瞧,这棵苗才有两个分蘖,是典型的弱苗。得加强水肥精细管理,促苗早发快长,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李顺利现场开起“药方”,杨同芳频频点头,把技术要点全部记在了心中。

“最大限度保产量!”淇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董长江说,今年区里按农业农村部要求启动“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摸底制作冬小麦苗情表和分布图,精确到地块,挂图作战,靶向施策。5个农技指导组蹲点包片,分赴各乡镇现场指导,培训农民9500余人次。区里扶持指导各村“田保姆”,出动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喷施肥药6万多亩。

“农技服务助春耕,降成本、提信心。”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处长崔江浩说,当前冬小麦区晚播麦苗已安全越冬,苗情转化整体好于预期,还要采取综合措施强化幼苗长势管理,培养健苗壮苗,做好春旱、春寒及病虫害防控工作,攻穗数、保粒数、增粒重,力争夏粮丰收。

良种良法推得开,集中育秧、种再生稻,稳步提升种粮效益

浸种催芽、压泥播种、盖膜保温……江西省兴国县均村乡东山村,高标准育秧大棚内一条条育秧生产线有序运转。“再过20天,秧苗就能下田抛秧了。”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陈福洋介绍。

为了节本增效,今年兴国县优化奖补政策,每亩奖补40元用于统购种子和稻田翻耕,在各乡镇设置集中育秧点600多个,着力稳定早稻播种面积。

说起集中育秧的好处,陈福洋打开话匣子:“种子统一提供,技术专人指导,流水线精准播种,每亩地能节约成本近100元。更重要的是,集中育秧出苗率高、秧苗质量好,能稳住早稻产量。”

秧好一半禾。近期,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南方稻区水稻机种推进行动,支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的标准化育秧中心,着力解决小农户育秧难、成本高的问题。各地大力推进工厂化、大棚集中育秧,提高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

为了提升种稻效益,陈福洋四处学习,寻找更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去年,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东山村成功引进再生稻。“一种两收,生产简单,节约成本,再生稻大有可为。”陈福洋说,去年7月底收完头季稻后,保留稻株20—30厘米,灌水再分蘖,10月中旬还能再收割第二季。

“去年,每亩再生稻净赚1000元,搁以前想都不敢想!”陈福洋说,两季接力产稻米,每亩成本低了近400元,亩产量平均1800斤,与双季稻不相上下。去年秋收算账,他试种的90多亩再生稻,纯收入近10万元。“再生稻生长期短,冬季还能种一季油菜,实现‘两种三收’,效益涨了一大截。”尝到甜头的陈福洋,今年准备把再生稻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

兴国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廖承文说,近年来,县里注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再生稻+油菜”“早抛秧晚机插”等绿色高效技术扎根田间,再生稻种植面积发展到上万亩。

再生稻也是绿色稻。“秸秆全量还田增肥地力,肥料减少三至五成,农药减少四成。”陈福洋说,再生稻米绿色优质,超市销售供不应求。今年刚播下种子,就有不少老客户打来电话下订单。廖承文表示,集中育秧、推广再生稻,节本又增效,将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米率和粮食市场竞争力。

“田保姆”管得好,种地成了精细活,新模式带来“一田多收”

春光好,耕作忙。四川省通江县广纳镇构花坪村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基地里,两台大型旋耕机破土前行,20余名农民紧随其后,快速地覆农膜、移栽春玉米。作为乡亲们的“田保姆”,四川省弘农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晗站在田埂上忙着调度。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以前种植玉米、大豆靠人力为主,产量和经济效益一直上不去。现在搞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稳粮与增豆如何双赢?

“小改大、弯改直,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让机械化为复合种植添动力。”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国锋说,整理地块,畅通道路,县里对土地化零为整,方便农机下田,降低耕作成本。

机械化种玉米、大豆,有没有赚头?杨晗算起细账:“机械化每亩可节省劳动力成本近400元,集中统一施肥,两种作物同享,减肥又增效。县里还在复合种植示范点免费提供玉米种、农膜、复合肥等农资,促进规模化种植降成本。算下来,在玉米亩产1000斤的基础上,能增收200多斤大豆。”

“有‘田保姆’带头,种地成了精细活。”构花坪村村民杜茂富说,3月初县土肥站专家来到田头,采集土壤样本检测分析,随后,一张测土配方施肥卡送到了农民手中。“根据玉米、大豆生长习性,啥时候追啥肥,土壤肥力咋调节,一目了然。土壤好了,苗子壮,增收有指望。”杜茂富信心十足地说。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雍太文说,四川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推广中,培养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为大豆油料扩种提供技术保障。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订单种植、土地流转等形式,带动小农户提升种地效益。

“种粮不能只盯着田里,还得抬头看市场!”近年来,杨晗流转土地1200余亩,跟着市场调结构,增加优质玉米、大豆种植面积,缩短产出周期,提早上市,促进粮食丰收、农民增收。

今年,在杨晗流转的土地里,还将继续上演“三季收获、一天多收”的“好戏”:移栽的甜糯玉米,端午节前后就能上市,去年订单卖给生鲜电商,一个鲜玉米棒子卖到3.3元,一亩产值超过5600元。待春玉米抽穗时,播下夏玉米,夏玉米抽穗时播种秋玉米,玉米轮作接力收获。同时,套作的春大豆4月底种植,90天后就能采摘鲜食毛豆,随后还能轮作马铃薯、时蔬和榨菜。

根据《“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000万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梁建说,下一步还要推广玉米大豆规范化种植,加快配套农机的研发生产,切实降低农户成本。另外,强化示范带动,鼓励大豆油料扩种地区开展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多种经营,提升农民种植收益。

标签:科技   育秧   玉米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