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夏粮五年增产(科技支撑我国油棕产业“走出去”)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科技支撑夏粮五年增产(科技支撑我国油棕产业“走出去”),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科技支撑夏粮五年增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科技支撑我国油棕产业“走出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科技支撑夏粮五年增产

2、科技支撑我国油棕产业“走出去”

3、科技支撑我国粮食七连增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

4、科技支撑有“底气” 产麦大省夺丰收

科技支撑夏粮五年增产

科技支撑夏粮五年增产   目前,小麦收获正由南向北全面展开。总体看,如果近期不发生干热风、连阴雨、大风倒伏等重大自然灾害,今年夏粮总产有望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五年增产,单产有望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小麦生产水平的连续提高,是实施科技兴粮、推进科技入户的结果,饱含着各级农业部门的辛勤汗水。

  去年小麦秋播以前,农业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小麦生产技术方案,重点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10大主推技术,研究提出了玉米晚收、小麦晚播的“两晚”技术;组织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编印了《现代小麦生产技术》,同时,狠抓小麦技术培训,强化生产技术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推动下,实现了市场化条件下的统一供种,使小麦良种统供率、优质率和订单率明显提高。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小麦统一供种面积1.81亿亩,统供率达52.8%,比上年增2.5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17亿亩,优质率达63.2%,增3.6个百分点;订单面积1.08亿亩,订单率31.5%,增3.1个百分点。在加强良种推广普及的同时,各地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河北突出抓好小麦节水“三大模式、八项技术”,推动小麦生产由高耗水型向节水高效型转变;江苏推广小麦免(少)耕播种面积2596万亩,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0%。

  去年小麦秋播后,农业部组织小麦专家指导组实行专家包片负责制,将15位专家分为5组,分区域开展小麦生产技术指导。同时,每位专家重点联系1~2个省(区),选择2~3个高产创建示范县,选用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涌现了一大批亩产超600公斤的高产示范田。小麦主产区各级农业部门也普遍建立了专家包片制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家示范指导活动。

  农业部高度重视小麦病虫防控工作,在去年秋冬季,就组织各地对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和冬繁区开展秋播拌种及秋季发病麦田的冬前用药防治,有效降低了小麦条锈病的越冬基数。进入防治关键期后,各级植保机构坚持周报制度和值班制度,并通过多种媒介指导农民适时、科学、有效地开展病虫防治;组织各地在小麦主产区设立了30个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使防治新技术普及率达到60%以上;充分利用各级财政应急防治补助经费,大力扶持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发展,有效地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农药用量,降低了防治成本。

  针对近年来冬季气温偏高、小麦大面积旺长问题,农业部明确了变抗灾救灾为主动避灾的思路,在去年秋冬种期间,组织各地大力推广玉米晚收、小麦晚播的“双晚”技术。全国冬小麦播期普遍推迟5~7天,有效避免了去年暖冬和今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小麦受害面积、受害程度同比大幅降低。据初步统计,去冬今春夏收小麦旺长面积比上年度减少3700多万亩,小麦受冻面积减少1100多万亩。针对今年年初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农业部迅速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小麦防寒抗冻及灾后恢复生产指导意见》,组织专家讲解小麦防寒抗冻和恢复生产技术措施,录制成光盘下发重灾区,并派出多批专家指导组赴小麦主产区指导落实小麦灾后田间管理措施,有效挽回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科技支撑我国油棕产业“走出去”

科技支撑我国油棕产业“走出去”

科研人员在试用小型便携式电动油棕采收机器。 资料图

油棕是重要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是世界上单位面积产油量最高的木本油料作物,每亩产油量是花生、大豆、油菜的数倍,且油质稳定性好,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E,被誉为“世界油王”。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棕榈油消费国,且基本依赖进口,棕榈油是我国继大豆油、菜籽油之后第三大食用植物油,也是我国第一大进口植物油品种。以2019年为例,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仅为31%,全年棕榈油进口量高达755万吨,约占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的19%。

受土地资源、人工成本等因素制约,我国油棕尚未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油棕种植业是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保障食用油安全的有效途径。因此,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文强调要积极推动油棕产业“走出去”。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以下简称:热科院椰子所)是国内较早研究油棕的科研单位之一,多年来针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油棕产业时面临的品种选择、种苗繁育、高效栽培、机械采果等技术需求,开展相关产业技术集成研究,为我国企业在印度尼西亚和刚果(金)发展油棕种植业提供科技支撑,通过示范带动让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益于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

近日,热科院椰子所与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签署了一份200多万元的科技合作研发框架协议,主要围绕优良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油棕产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前瞻性科技研发合作,助力企业在国外的油棕产业做稳做强。

天津聚龙集团是国内较早从事棕榈油贸易的企业,2006年开始在印度尼西亚布局产业链前端种植业,计划在印尼开发种植油棕20万公顷。

天津聚龙集团公共及政府事务总监邱爱秒称,之所以“走出去”拓展产业链上游种植业有三个原因,从市场角度看,由于国内没有规模化种植油棕,企业不“走出去”就不可能有效保障国内市场需求;从资源角度看,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高,国内耕地资源有限,企业只有“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才能真正构建国家粮油保障体系;从定价角度看,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规模的油棕种植园,才能参与国际棕榈油定价并拥有一定话语权。

“规模化种植,种苗扩繁和高效栽培技术是关键。”热科院椰子所油棕研究中心主任曹红星介绍,为了让聚龙集团在海外迅速扩大种植规模,他们先是联合开展印度尼西亚油棕种植园生产情况调研,明确了其在高效栽培、良种繁育、机械采果等方面的技术需求。

通过建设700亩油棕示范基地,开展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示范,培训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产业技术工人。同时,联合组建种苗组培扩繁实验室,优化改进油棕组培苗生产技术体系加快良种繁育和供应。据统计,通过技术培训,聚龙集团示范基地的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病虫害危害发生率降低了5%,产量提高10%。

油棕果一串有五六十斤,采摘劳动强度大、用工多,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人难找,导致东南亚油棕产量损失约15%。曹红星称,为此,近年来和相关研究团队一起加快开展小型便携式采摘机械研究,目前已推出4款产品,在国内示范基地的试验结果显示,应用机械化采果机,可降低劳动强度30%,提高效率10%。

东南亚是油棕的主产区,印度尼西亚有1300万公顷,马来西亚有600万公顷,此次最新合作,双方将以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为依托,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在东南亚做全产业链技术示范推广。

在非洲,热科院椰子所全程支持辽宁三和矿业在刚果(金)种植油棕3万多亩。从2015年开始,该所先后4次派遣专家团队赴非洲开展实地勘测,针对刚果(金)南部高原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结合当地气候、水文条件和非洲西部油棕主产区主栽品种特性,鉴选了4个高产耐寒品种。同时,为企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详细的种植管理规程,并通过组培扩繁技术繁育种苗60万株,种子出苗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苗圃病虫害发生率低于5%,育苗成本降低10%以上,田间苗木定植成活率超95%。

为了降低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热科院椰子所还配套研究了林下间种牧草、西瓜、花生、菠萝等短期作物以及林下养鸡、养鹅、养羊等复合种养模式供企业选择。其中幼龄园行间间种菠萝和成龄园林下种草养羊,每亩每年可提高经济效益5000-7000元。

曹红星告诉记者,全球共有43个亚非拉国家种植油棕,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合作前景广阔。科研单位只有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才能持续支撑我国油棕产业“走出去”,才能逐渐提高我国在国际油棕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保障国家油料安全。

科技支撑我国粮食七连增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

科技支撑我国粮食七连增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

  2010年,全国农业科教系统紧紧围绕农业部党组中心工作,切实服务产业发展和粮食增产大局,一手抓农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一手抓科学抗灾减灾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为我国粮食连续实现第七年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泛深入开展科技服务,有力保障了全年粮食增产,技术支撑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启动“百日科技服务行动”,动员各地农业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重点利用春耕春管、三夏、秋冬种等三个生产关键季节,每个季节1个月共约100天的时间,集中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30多个省级农科院都制定了专项科技服务方案。产业技术体系将科技服务作为全年的重点任务来抓,积极构建立上下对接、专家会商和农情反馈制度。以农业部与教育部、河南省共建的9所农业大学为重点,设立68个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基层农技人员骨干8万多人。依托阳光工程,大力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农机手培训,组织引导各地培训农机手近400万人次。启动实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促进超级稻生产技术进村入户,确保推广1亿亩,亩增产一百斤、节本增效一百元。同时,针对今年自然灾害多发的情况,组建抗灾减灾科技服务团,全力支撑今年春耕和秋粮生产。通过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抗灾减灾服务活动,今年水稻、玉米等秋粮都喜获丰收。今年全国超级稻种植1亿亩,“双增一百”目标已超额完成。

  精心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孵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首先是转基因重大专项取得重大进展。一是生物育种产业蓄势待发。培育36个抗虫转基因棉花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经济效益160亿元。转基因抗虫水稻、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具备了产业化条件。新型抗虫、抗草甘膦水稻,抗虫、抗旱玉米,抗虫、抗除草剂大豆逐步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际上首次获得转人α-乳清白蛋白、人乳铁蛋白基因高品质奶牛,牛奶蛋白率提高10%以上。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获得营养品质、抗旱、耐盐碱、耐热、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经济性状基因300多个,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17个,打破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专利壁垒。三是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系统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研究,研制高通量精准检测新技术30余项,制订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标准6项和检测技术标准18项,开发检测试剂盒25种等,大幅度提高了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行业(农业)公益性专项成效显著。一是筛选培育了一批新品种,推进了良种良法配套,提升了粮食持续增产能力。二是研发了一批轻简高效种养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提高了粮食和农业生产效率。三是强化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提升了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水平。四是创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提高了土地和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

  继续全面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了一支基层队伍,公共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切实加强改革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国已有31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印发了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建立了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近几年,河北、安徽等省把理顺管理体制作为推广体系改革的主要工作来抓,着重强化县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努力解决管人与管事分离的问题,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改革模式;完善农技推广工作运行机制,农业部通过示范项目,大力推行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目前全国改革示范县已普遍实施;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农业部将800个示范县8万名县乡两级农技人员集中到高等院校开展示范性培训,全国大范围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已累计达到40万人次;加大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中央财政项目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专项资金15.7亿元,今年已覆盖800个农业大县;启动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试点,湖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已安排改革与建设专项资金;发挥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各地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工作指导力度,组织引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涉农企业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826个县(市、区)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占应改革县(市、区)的68.7%。

科技支撑有“底气” 产麦大省夺丰收

科技支撑有“底气” 产麦大省夺丰收

北斗导航小麦无人收割机在江苏临海农场进行麦收。崔江浩摄

  从南向北,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随着收割机在驰骋田间,夏粮颗粒归仓,收获的喜悦溢满大地。今年面对暖冬、新冠肺炎疫情、病虫害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各地通过超常规助农措施,强化科技支撑,强化指导服务,千方百计减轻疫情和灾害影响,稳住夏粮“压舱石”。那一粒粒归仓的收获,离不开辛勤的耕耘,更离不开我国农业“藏粮于技”的“硬核”支撑。

  河南:确保夏粮种得好、管得好、收得好

  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传来好消息,今年河南小麦生产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又获得丰收,总体上判断,表现为面积稳、产量增、结构优、质量高,科技支撑夏粮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

  多年来,河南坚持走依靠科技提升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19年达到62%,培育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培育的小麦品种占全国的1/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构建1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1031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集成推广了一大批先进农业技术,主导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河南大力开展小麦关键技术集成、熟化与示范推广,2019-2020年度全省推广应用以高质量秸秆还田、深耕耙压、高质量播种等规范化整地播种技术2000万亩以上;推广应用以优势品种、高效机具、绿色农艺、抗灾避灾为核心的优质专用小麦集成技术1200万亩以上。

  针对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河南省转变科技服务思路,创新技术指导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技术服务不掉线、技术培训不断档,春管防疫两不误。全省3万多农技人员投身到春季农业生产,为保障夏粮生产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和扎实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各地坚持分区施策与减药增效同推进,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全力抓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豫南6市全面落实条锈病“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防控措施,始终将病情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

  今年“三夏”,河南全省组织410万台(套)以上农机投入生产,其中联合收割机18万台以上,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以上。提前制定农机跨区作业和应急抢收预案,加强机手培训和农机具检修,根据农机数量、收获进度,及时发布作业信息,引导农机合理流动,确保熟一块收一块。全省7000多家农机合作社也将通过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农机服务,提高机收组织化程度和作业效率。

  山东: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

  今年,山东省以推广绿色增产、生态环保和抗灾防灾减灾技术为重点,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为夺取夏粮丰产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山东组织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小麦生产关键时节,下乡入村开展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集成示范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绿色节本增效的关键技术模式,加速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先进实用技术,通过政策宣讲、现场指导、农民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

  为充分发挥省农业农村专家顾问团、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优势作用,山东组织成立8个小麦考察指导组,对口开展小麦苗情考察和麦田管理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开展“夺夏粮丰收百日攻坚行动”,动员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山东重点加强病虫害防控应急管理措施落实。针对近年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偏重发生的趋势,加密小麦病虫害测报频次,严密监测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着力开展群防群治、统防统治和综合防控,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为夺取夏粮丰产赢得了主动。针对大风降雨冰雹天气较多等不利因素,多次下发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加强灾情调度和会商分析,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指导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努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河北:技术服务为夏粮生产全程护航

  河北省发挥体系专家与技术人员科技支撑作用,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持续跟进,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动市县技术站、土肥站开展苗情定点调查、土壤墒情监测、田间管理技术服务、肥料抽样检测与企业监管,为于小麦耕、种、管、收提供全程科技服务。

  为及时掌握全省小麦苗情和农资供应情况,河北省安排市县各级技术部门成立苗情调查小组80个,1600余人次落实麦田定点监测与大田普查,执行工作周报制,及时快速掌握全省苗情动态和春管生产进度,为小麦生产管理提供了技术储备。2020年春季至初夏,河北省夏粮先后经历返青期高温、春季多雨、冰雹大风等反常天气过程,为积极应对小麦返青期生育进程超前、拔节期倒春寒、抽穗期低温冷害、扬花期高温等技术难题,农业专家团队与气象部门紧密对接,在天气过程来临前,结合苗情实际提出管理技术措施建议,通过各类媒体等发布《河北省2020年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建议》《加强低温监测与防控确保小麦丰收》《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建议》《积极应对高温大风天气麦田科学管理保夏粮丰收》等技术建议,市县乡农业推广部门发布与转发田间管理技术及应对“倒春寒”预测预警各类技术指导意见3000余次。

  河北省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省油料体系岗位专家对全省各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区和90个粮油重点县农技推广部门相关业务人员、种植大户进行了培训。小麦进入蜡熟期后,为确保颗粒归仓,河北组织专家团队就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安全储粮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

  安徽:科技综合施策助力丰产丰收

  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结合专家预测与部门会商,预计今年安徽省小麦生产将再获丰收,小麦呈现面积、单产和总产“三增”的趋势。2020年安徽省小麦生产先后战胜了去年秋种期间严重干旱、今年春季突发新冠疫情、3月底4月初大范围“倒春寒”,生长后期干热风和旱情、赤霉病和条锈病可能大发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小麦丰收来之不易。特别是科技综合施策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

  安徽省通过科学调整品种结构,大力推广稳产优质高效品种。安徽通过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和品种展示,筛选出一批稳产抗耐赤霉病的品种,安徽自育的安农0711、荃麦725、华成1688、涡麦9号等品种快速得到推广应用。全省建立了307个优质专用小麦万亩片,探索‘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模式。绘制出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地图,通过网络发布这307个“片”的地块、品种、规模、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实现农民成“片”种麦企业按“图”索粮,为优质专用小麦后续二三产业链接铺平追溯通道。

  农机农艺结合,提高播收进度和质量。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抢墒整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五位一体新型高效农机。根据墒情、播种时间、整地质量调整播量。淮河以南地区去年秋种持续干旱,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推广“干砸麦”技术及节水灌溉技术。在田管中大力推广机械追施拔节肥技术、“飞防”技术。在收获中根据秸秆处理方式,推广新型农机,提高秸秆切碎质量或打捆离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高了效能。

  针对今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趋势,安徽各地把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作为今年农业生产重中之重,真金白银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推广小麦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冬前化学除草技术,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提前开展赤霉病预警,发放赤霉病防治技术明白纸,推广赤霉病高效防治药剂和药械。

标签:小麦   技术   科技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