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稻麦联合收割机市场需求预测与发展建议(我国第一家农机代理商出现在光绪年间)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我国稻麦联合收割机市场需求预测与发展建议(我国第一家农机代理商出现在光绪年间),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稻麦联合收割机市场需求预测与发展建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第一家农机代理商出现在光绪年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我国稻麦联合收割机市场需求预测与发展建议

2、我国第一家农机代理商出现在光绪年间

3、我国第一辆5吨级军用越野汽车打过大仗,立过战功

4、我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将于2006年底展开

我国稻麦联合收割机市场需求预测与发展建议

我国稻麦联合收割机市场需求预测与发展建议

2021年我国稻麦联合收割机(以下称联收机)拥有量已达162.72万台之巨。小麦机械化率97.29%,水稻机械化率85.59%。稻麦联收机产业似已走到“十字路口”。该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市场需求如何变化?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这些问题既是产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也需要农机推广应用部门厘清。本文就此展开研究,与同行交流。

一、稻麦联收机已趋饱和

我国稻麦联收机存量巨大,已趋饱和。

在用户需求的推动下,目前稻麦联收机产品正在向智能化、大型化、环保节能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出现了象雷沃重工、洛阳中收、山东金忆、江苏沃得等联收机领军企业,在研发生产大喂入量联收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品不断上市。小麦主产区联收机喂入量由2.5~3kg/s向3.5~10kg/s过渡,东北、西北小麦产区甚至出现喂入量6~10kg/s的刚性需求。雷沃重工推出6kg/s喂入量机型,在东北、华北、西北市场表现不错。

二、联收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总体上看,我国稻麦联收机产业发展已走过“广种多收”的扩张式发展期,进入“精耕细作”的稳健发展阶段。如果考虑跨地区作业因素,目前我国联收机拥有量已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如果不从总量上做宏观调控,势必造成供给过多,其结果是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营者效益下降,使需求痿弥不振,将严重制约该产业的健康成长。从这一角度看,影响联收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农机购置补贴的影响

目前我国联收机拥有量已达162.72万台,机收水平也已较高。联收机供给由短缺趋向平衡(部分地区严重过剩)。其实质就是随着短缺地区的相关机械发展,使饱和地区的机械服务能力失去释放的空间,从宏观上会降低农机经营效益。因此,要促进农机跨地区作业发展,就要分类指导,从宏观上来调控相关机械的增量。预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加强计划性,进行结构性调整。做到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扶持重点,各个地区有自已的购补特色,以促进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在享受购补政策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发展的机械多补,限制发展的机械少补或者不补;生产急需而又短缺的机械提高补贴标准,拉动其快速发展;已经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机械只给予其更新换代补贴;结构性短缺的机械优先给予补贴(如稻作区的半喂入联收机);在选择补贴对象上,要效益优先,要支持规模化生产,先进的生产方式要优先享受补贴,促进其尽快发展,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预计今后国家肯定会在相关发展政策上有所调整,对联收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2、服务效益的影响

随着农机合作社发展,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使机械使用率提高,替代了一部分市场需求。因此,即使是以更新换代需求为主,(在大型化、智能化、合作化推动下),总量也不会长期保持目前的高位。

3、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缓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受农业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的影响,用户对联收机提出了大型化、节能环保和信息化的新要来。国外联收机喂入量已发展到8~10kg/s,而我国大型机、高端机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企业面对新情况,应对不力,产业升级换代步子慢,成为联收机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三、未来联收机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一是就我国农业而言,小麦、水稻各约4.5亿亩,其规模居世界最大。目前小麦机收率达98%,水稻机收率85%,今后增量有限,会以更新换代需求为主。细分市场,就小麦机收而言,广大的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低,成为进一步提高的攻坚难点;水稻机收有其特殊性。其籽粒脆性大,强烈的击打会造成破碎率高,使产品商品价值下降。与此相适应的半喂入机将一统市场,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我国联收机拥有量规模巨大,其更新换代需求也将有一定的市场。据我们的经验作市场预测,更新换代需求每年约为4~6万台;如果考虑到跨地区作业因素,联收机实际使用强度成倍增加,这个需求还将增加约1.5~2万台。因此,今后我国稻麦机年需求或将稳定在5.5~8万台。

三是我国农业种植的地域性差异和品种差异,对联收机需求也存在着差异,在差异化需求情况下并不是所有机型都机会均等。我国目前的联收机群如果以性能差异化来分,有两大类:既以收小麦为主的麦稻兼用机(以轮式自走式为主的全喂入机),以收水稻为主的稻麦兼用机(以履带式为主的半喂入机)。两种类型的需求差异也是巨大的。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60万亩,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优质区,同时也是陕西省最大的水稻产区,稻谷产量占全省的60%。汉中市11县(区)都有水稻种植,其中平川县(区)的汉台、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占全市水稻种植的80%。以联收机单季作业250亩计,需要6400台。而本地联收机不足1000台,缺口高达5400台!按汉中市、县农机管理部门机收指导价,水稻机收120~130元/亩计算,存在着1.92亿~2.08亿元的巨大市场,充满了发展机遇。

据我们调查,我国联收机从脱粒结构看,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全喂入和半喂入式。前几年由于供给不足,人们在选择机械时“饥不择食”,只要效率高就行。现在经几年实践人们把两种机型做了比较,发现其应用效果大相径庭。全喂入机与半喂入机相比,前者要经过割台搅龙、割下物输送搅龙、脱下物提升搅龙、出粮搅龙四次挤压,稻谷由于其皮质和米粒都脆性大,多次挤压后表面看似完整,但实际上有大约30%—40%已被挤碎。这样的原料加工出的大米碎米率高,商品品质下降,因而其实际价格下降较多。而后者是夹持链喂入,直接接粮,其成品率显著提高。另外全喂入机对秸秆的处理方式是清一色的打碎,消耗动力大,无法满足农民对稻草回收利用的特殊要求;而半喂入机收获后稻草即可切碎还田,也可整齐铺放待晒干后回收利用。

正是有以上比较,近些年来,水稻机联收在机型选择上出现了明显的需求和价格变化。全喂入联收机机收价格为70—90元/亩,且越来越多的农民不用这类机型;相反,半喂入联收机机收价格为120—130元/亩,比全喂入机高出40—50元/亩,农民却大量使用。一边是门庭若市,一边是少有人问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再从我国水稻种植的地域性差异看,有北方稻区(一年一熟制)、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区(麦油稻轮作区)、南方多季稻区,对收获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北方稻区要求晒干后脱粒,对季节要求不强,一般在腊熟后期才收;稻麦轮作区因要抡农时(安排下茬),进入黄熟期要及早收割;南方稻区因长期水作,泥脚较深,突出要求联收机防陷能力强,以宽履带行走机型为要,同时要及时抡收。因此联收机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需求,其市场需求不可小视。

四、把握联收机发展趋势,谋求精耕细作效益

1、细分市场,从满足需求中求发展

不论从我国农业种植业差异还是从地域差异看,麦稻兼用机、稻麦兼用机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空间(其中稻麦兼用机仍有增长空间)。抓住这种差异化需求,进行“精耕细作”,开发特色联机收,不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机收水平,而且对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在多用途联收机开发生产上未能高度重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种植业千差万别。联收机在专用性上发展良好,而在多用性上是“短板”。如能在通用性上“给力”,做到更换不同部件,完成不同作业,实现一机多用,则其投资收益率大大提高,会拉动需求增加,创造发展机遇,使该产业跨越式发展。

2、抓住机遇,加快产业升级换代步伐

以用户需求为引导,瞄准国际先进技术,研发生产大型化、智能化、环保节能产品。加大大喂入量联收机研发力度。采用智能化、信息化、静液压驱动技术,提高操作的舒适性、方便性和使用的可靠性;适应中国用户需求,加装计亩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采用节能环保柴油机和底盘,降低油耗和故障损失率,提高营运效益。采用双切流滚筒等装置,减少脱粒和分离损失率,提高作业性能。进行一系列产品升级换代,会增加发展机会。

3、把握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面对成熟、理性的联收机市场,麦稻机应稳定2~4kg/s喂入量机型,保住6kg/s喂入量用户,熟化7~10kg/s喂入量大型机,一方面满足国内市场更新换代需求,另一方面为国际市场布局。目前由于劳务成本高,减少辅助用工量,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益。因此对半喂入机来说,发展趋势一是增加储粮厢(减少辅助用工量);二是提高发动机功率,配套柴油机功率由35kW向45~65kW延伸,相应的割幅由2m提高到2.5~3.5m。这种提高对于我国高产稻区具有重要作用(一般稻区亩产量在450kg,而高产稻区已大面积达到650~800kg,其处理量也因此增加较多)。因此这种“加大型”很受用户睛睐,可能成为今后我国稻麦机的主流。但继续“加大”将受到水稻产区特殊的地理条件限制(自重增加,防陷能力下降,通过能力存在挑战),可能存在陷阱,需要引起生产商的关注。如能成功攻克相应难题,将促进发展。

4、创新营销,开拓市场

联收机市场整体上竞争可能“白热化”。因此构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营销网络是制胜之道。

一是要抓住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机械化家庭农场等新兴的优质客户群,重视其示范和幅射带动作用。

二是要重视与农机推广应用部门的合作,通过示范会、现场会、演示会等渠道,进行客户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让农民亲见亲试,提高营销宣传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将会有意想不到的绩效。

三是依托传统的营销网络,建好专营店、专卖店、代销店,发展代销、经销网络;推广地区性专营(授权经营)模式,发展连锁经营网络。要特别注重良好的售后服务对企业形象的提升作用。

四是要重视博览、展示等机会。

五是要选好宣传媒体,做到印象信息与深层信息相结合,抓住用户的眼球,使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久保田等联收机生产商重视经营成功典范的宣传,利用农机、农业报刊宣传其典型案例,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成为其成功营销的“秘密武器”,可资借鉴。

5、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来,我国一些有实力的联收机企业有计划地在中东、非洲、欧、美等布局,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些已初见成效,创出了较好经营业绩。对外直接投资建厂也在酝酿中,部分高端产品打入成熟市场,开局良好。应将此作为长期战略目标,作好规划,稳步推进,调研当地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创造新业绩,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我国第一家农机代理商出现在光绪年间

我国第一家农机代理商出现在光绪年间

拖拉机进入中国

在早期万国拖拉机历史上,值得一提的是,1909年,万国公司就派出农机专家到我国东北开展市场调查,并于1913年在哈尔滨发展了一家农机代理商。

20世纪初,是我国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在东北和苏北沿海等垦荒地区,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据1912年在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南、山西、吉林和察哈尔8省区的统计,当时存在59家农垦公司,有的还采取了机械化生产。到1919年在上述8省区的这类公司已增加到100家,和1912年相比,资产总额扩大到原来的4.35倍。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奏请清政府批准,花了22250两白银购进两台拖拉机,由瑞丰公司经营,在讷河的讷漠尔河南段自行收价代垦。这是黑龙江地区最早输入的农用拖拉机。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推动了中国接受国外先进技术的势头。1912年,浙江省政府从美国购回2台铁轮水田用拖拉机,后交给浙江大学农学院实习农场。

1914年,刚刚诞生的民国任命的黑龙江省呼玛县长孙绳武面对该县大量未耕地,决定创办用拖拉机耕作的大型农场。此时由浙江著名财阀,支持辛亥革命的宁波人李云书等3人集资大洋数十万元,开办了以开垦为主、兼事畜牧的3大公司。呼玛县无偿拨地4 400 hm2(6.6万亩),呼玛3大公司1915年从美国万国公司海参崴分公司购置万国公司的麦考密克大型拖拉机(当时称为“火犁”)5台、18.4 kW(25 hp)拖拉机2台、打谷机3台、割禾机8台、播种机8台和大型犁3台,进行机械化作业。

不久,黑龙江绥滨某农业公司购入拖拉机2台。张忠义兄弟投资15万元创办的泰来“泰东公司” 又购入1台拖拉机和其他一些大型农具。

这些农垦公司采用近代农业机具进行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这些大概就是我国引进并使用拖拉机的最早记录。

早期汽油拖拉机参数与结构

汽油拖拉机的结构在“福特森”拖拉机出现前后有较大的不同。早期的汽油拖拉机结构指福特森出现之前的一段时期,大体可以“哈特帕尔”和“滑铁卢男孩”为代表。

(1)整机布置。早期汽油拖拉机的总布置继承了蒸汽拖拉机的传统,仍用全架式机架,同时绝大多数前轮转向,后轮驱动。但是由于汽油机比蒸汽机小的多,故和蒸汽机前置不,汽油机多布置在拖拉机后半部,常和传动机构平行布置,以缩短传动链。为平衡重心,水箱、散热器和燃油箱前置。其中有的机型类似蒸汽拖拉机的色彩更重些。

(2)发动机和整机质量。汽油机拖拉机出现后,到1904年前后由于汽车的大量应用,汽油供应紧张,煤油受到农民的欢迎,汽油机上适当改装使用煤油增多。192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试验中,试验的69种型号拖拉机,有12个使用汽油机,其余是煤油机;10个两缸,1个单缸,2个6缸,其余是4缸,单、双缸机缸径均较大。发动机功率从十几马力到58.8 kW(80 hp),73.5 kW(100 hp)机型研制过,但未生产。由于使用汽油机,拖拉机整机质量大幅降低,单位功率质量约136 kg/kW(100 kg/hp)。

(3)传动系统。由于汽油机和蒸汽机不同,运转时不能逆转旋向,所以汽油拖拉机必须增加倒退挡;仍用开式传动,但已注意泥土的防护。这时的传动轴线常像我国的小四轮那样,横向布置。挡位数也由1个前进挡升级为2~3挡。换挡使用滑动齿轮,如汽车那样。令后人钦佩的是,当时有的机型如“哈特帕尔”的进倒换挡使用了摩擦离合器和行星机构。据资料估计,整机效率已高于60%。

(4)行走系统。和蒸汽拖拉机变化不大,前后轮均为铁轮,前轮小,后轮大。也有个别机型,如莫林(Moline)倒着开,前轮大并且是驱动轮。部分拖拉机采用前单轮、后双轮的三轮结构。

(5)工作装置。牵引农具的装置仍多为链条,广泛带有胶带轮动力输出。当时一批拖拉机的简要参数见下表。直到采用无架式车身的“福特森”拖拉机出现后,拖拉机结构又一次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拖拉机设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第一辆5吨级军用越野汽车打过大仗,立过战功

我国第一辆5吨级军用越野汽车打过大仗,立过战功

在东方红农耕博物馆的展厅里,众多红色拖拉机的中间一辆军绿色的军车总能吸引很多游客的目光,他们驻足观看,认真聆听关于它的故事,它就是代号为“东方红665”的军用越野汽车,它的出现结束了中国重型加农榴弹炮(以下简称加榴炮)需要依靠“洋车拉”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它的故事。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内陈列的“东方红665”

一拖接重任

让中国的火炮用上自产的牵引车

1966年之前,中国没有制造5吨级越野载重汽车的能力,当时军方使用大口径重型加榴炮提供牵引的车辆主要由法国的贝利埃、GBC以及前苏联乌拉尔375D等进口汽车构成。

但当时国家“底子还很薄”,需要大量的军车,如果依靠纯进口代价实在太大,军方遂向当时的国家计委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提出了研制国产5吨级军用载重汽车的研发要求,让“中国的火炮得能用上自产的车去拉”。

据了解,国家最早的想法是建造履带式牵引车,因为一拖具有生产履带式拖拉机及各类柴油机的经验,所以国家希望一拖接这份工作,但那个时候大家都觉得拖拉机产品都“傻大黑粗”的,汽车是个很“精致”的东西,又是军品,所以这个想法一开始曾饱受争议。但时任国家农业机械部部长的陈正人给予了一拖充分的信任。

一拖在了解军方提出的要求后,时任一拖厂长的马捷和总工程师罗士瑜进京汇报一拖当时的生产能力,并与当时项目主管部委的领导进行协商,提出希望能将这一产品的行走部分由“履带式”改为“轮式”,以便产品在生产后能有更为广泛的应用。

这一请示最终得到了国家的认同,根据《一拖厂志》记载,1966年初,一拖根据国家计委(66)计机字0010号文和八机部(即第八机械工业部,原农业机械部)(66)八机工字0031号文指示,决定设计生产轮式5吨级越野载重汽车,并于1966年3月撤销原“604”办公室,成立665分厂,总投资950万元,年产1000辆汽车。就这样,一拖为国家设计生产首批5吨级越野汽车的任务正式开展。

攻坚克难,一定要把军车造出来

生产军车实践起来并非易事,从车辆涉水深度、爬坡能力到发动机是水冷还是风冷……问题接二连三,加上军方的苛刻要求,大家一度认为这样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这种情况,罗士瑜对各部门下达“硬指标”: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军方提出的所有要求。

在设计工作正式开始前,一拖的工程师和军方一起“天南海北地跑”,东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舟山群岛……国境线内“东西南北中”的点几乎被他们跑了一遍,目的就是要看看各个地方“最难跑的路”究竟是什么样。

为了研发“665”军车,一拖设计处原有的发动机、底盘等科室一分为二,单列“汽车发动机组”“汽车底盘组”等部门,后来直接成立“汽车组”,当时的口号就是“组织一切力量设计军车”。由于一些零部件在加工时需要空间想象能力,但当时又没有计算机3D构图等现代化的工具作为辅助,工程师们就从食堂找来萝卜,用刀片刻出各种模型给铸件工人师傅表达设计意图,有时梦里得来一个设计灵感,激动醒后,赶紧爬起来画到草稿纸上。

工程师们在设计“东方红665”

由于是军品,一拖对“665”军车的制造工艺苛求到了极致。据当年665分厂的油漆工曹福良回忆,“665”军车享受到了当年最先进的“红外线烤漆”工艺,且军车要求漆面做“无光”或“半光”处理,一些特殊部位还用到了当时很难找的“导电漆”,他们找遍了全国的油漆厂最终完成了对“665”的喷漆工作。

装配“东方红665”越野汽车

“没有专门的设备,但我们有万能的工人。”曹福良说,虽然当年条件艰苦,但一拖人想尽办法让“665”享受到了“足够高”的待遇。

“车辆载重公路行车10吨,越野5吨,离地间隙390毫米,载重5吨的情况下可爬行30度坡;过硬底最大涉水深度1.2米,连续行车最大里程600公里……”根据《一拖厂志》记载,1966年8月16日,中国第一辆军用越野载重汽车样车正式下线,并于1970年批量生产。

第一台“东方红665”汽车开出车间

自卫反击战,“东方红665”战功赫赫

提起“东方红665”型军车,就不得不提它上战场的故事。

“这车当年在前线‘拽’着呢。”据几位当年驾驶“665”军车参与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驾驶员回忆,他们所在49团当年配属“清一色”的152毫米口径加榴炮,牵引车全部都是“东方红665”型军车,他们所在的2营共配属39台,其中3台为备用车。

“东方红665”越野汽车

据该驾驶员回忆,“665”军车在作战时所干的活“标配”为:牵引一门重约5吨的152毫米口径加榴炮,同时车厢还要装载30发、每发重78公斤的备用炮弹及9-10名炮兵。在这样的装载状态下,该车“过沟爬坡没啥问题”。同时,“665”军车配备的是风冷发动机在使用时无需加水,这让当时的驾驶员省了不少心。

一名驾驶员清晰地记得战斗中的一件往事,当年他驾驶“665”军车正在全速前进,车子的前轮突然陷入了一个深达一人多高的“猫耳洞”中,当时他的心“咯噔”一下。但很快他想起之前接受培训时听过,“665”军车有转换“动力轮”的功能,他迅速拨动连杆将车辆调整为“6驱模式”,而后一踩油门,车子爬了上去。

奔跑中的“东方红665”

如今,记载1979年西南边陲战事的许多文章都会提到“炮兵”在那场战争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这几位驾驶员所在的2营在战斗中由于出色发挥,战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他们说,正是“665”在作战时所展现出的优异性能,让这支部队如虎添翼,立下的军功有‘665’军车不小的功劳。

西南边陲一战让“665”军车一战成名,对越自卫反击战后的第二年,一拖也接到了“665”军车整个生产过程中最大的一次订单。

虽然“一战成名”,但因为历史原因也让“665”军车欠下了不少“技术债”,在接受国家定型审查工作之前,一拖给“665”军车做了诸多试验,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直到1984年4月28日,原国家机械工业部联合多个部门召开“665”越野载重汽车设计定型技术审查会。1985年2月5日,经国务院等部门组成的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复,同意“东方红665”型越野汽车设计定型。

以“东方红665”为蓝本衍生的六种变型产品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一拖以“665”军车为蓝本又衍生制造出了如鱼雷吊装车、林业用车、翻斗车、汽车吊车等各种用途的车辆。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665”军车及其各类衍生民用品车辆共生产4336台。

我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将于2006年底展开

我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将于2006年底展开


  我国又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将于2006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据介绍,我国进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是为了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我国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为研究确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依据。搞好第二次农业普查,有利于进一步摸清农业资源状况,制定科学的粮食生产政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是在1997年进行的。根据国家新的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为逢6的年份实施,2006年底将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此次普查主要包括6个方面内容:一是从事第一产业活动单位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二是乡(镇)、村委会及社区环境情况;三是农业土地利用情况;四是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五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情况;六是农民生活质量情况。这些内容是根据我国国情,并参照2010年世界农业普查方案制定的。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61231,时期资料为2006年度。凡在我国境内符合普查对象的有关单位和农户,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可靠。


  为了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国务院已经成立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统计局,具体负责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农业普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信息来源:20050601 国家统计局网站)

标签:我国   发展   拖拉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