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保护性耕作把技术环节精准细化到位,照样创高产)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保护性耕作把技术环节精准细化到位,照样创高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3、保护性耕作新趋势:智能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多种模式并行发展
4、保护性耕作春播调研行报告一:应用创新技术,今年苗情照样好
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 ♂
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我国对农田处理所进行的一种具有保护措施的耕作技术,它对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等,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以及技术内容入手,使广大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随着传统耕作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农药控制杂草生长,耕地深翻虽对作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现实分析来看,它对作物生长虽然创造了松软环境,但同时也对地表造成破坏,对土壤中的生物存活造成一定影响,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将逐渐凸显,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免耕、少耕的方式,减少对农田的破坏并施加一些配套措施,可以保护土壤的生态环境,减少农田的土壤侵蚀,这是传统性耕作所不具备的优势,要强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更好地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
从土壤耕作来看,对同一道工序或作业面积来说,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缩减劳动量,节省工作时间,每小时机车所用燃油也相对减少,可以节省燃料,因减少机车的磨损量其每年的机车维修费用也在降低。
对于连续免耕土壤其微粒监测,其土壤微粒成为团粒結构,更适合农作物的根系生长。耕作越多的土壤其释放到空气中的碳越多,对作物构建有机质的碳来说在减少,免耕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免耕作业可以锁住土壤中的水分,因作物残茬的遮阴,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也可以减少因土壤翻耕而造成的风蚀、水蚀等;因免耕作用,可有效保存土壤中的肥料和杀虫剂,减少地表水的流失,保证地下水的质量。免耕或少耕也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掩蔽的环境和食物,增加了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原始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人为保护,可以有效提高空气质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
1、 免耕或少耕。对传统的铧式犁翻耕土壤技术进行改革,不进行任何耕作或进行深松和表土耕作。这种方式对土壤结构和地面被
破坏性小,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的含水量。
2、 秸秆覆盖技术。将作物的秸秆覆盖在地表上,根茬还能固定土壤,减少风蚀和水蚀的侵害。
3、 采用免耕播种。即直接在未作过的土壤上开沟、播种、施肥、药和覆土镇压等一系列的耕种作业,尽量简作程序,减少机车进
地的次数,降低成本,也使土壤免于受到破坏。
4、 改变杂草清除方式,以往是通过深翻中耕除草,现改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的形式来控制杂草。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比较常见的有四项
1秸秆覆盖技术。将秸秆粉碎、旋埋和进行地表平整等作业,使收获后的秸秆和残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可减少水土流失和抵制风沙。技术路径如下:
秸秆粉碎还田覆盖。秸秆主要包括玉米、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可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或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对地表不平或杂草较多地段可进行浅松作业,用粉碎机或旋耕机浅旋作业。还田机具作业要求应以免耕作业要求为标准。
整秆还田覆盖。对玉米小麦整秆来说,玉米整秆还田适合冬季风大地区,在播种季节由播种机直接撞倒或人工踩倒。而小麦整秆还田只适合机械化水平低的地区,麦秆运出地进行脱粒,土地深松后再将秸秆覆盖上面。
留茬覆盖。主要适合风蚀严重和秸秆综合利用地区。主要有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即:机械收获时留高茬与免耕播种作业相结合或收获时留高茬与粉碎浅旋播种复式作业相结合。玉米应20厘米以上,小麦应15厘米为高茬。
2、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施肥播种过程,而少耕则需经过耙地、浅松等地表作业。
玉米免耕播种作业。播种量亩播1.5至2千克;半精密播种单双籽率≥90%。播种尝试一般控制在4厘米左右,对沙土地或干旱地的播种需增加2厘米的深度。施肥需种肥分施,一般施肥深度9厘米。
小麦免耕播种作业。播种量亩播19千克左右,深度一般在3厘米左右,均匀撒籽,严密覆盖。
选择优良品种。不管玉米还是小麦都要对种子进行精选,种子净度要高于98%以上,纯度高于97%。种子在播种前要进行药剂拌种或浸种处理。
3、 杂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从保护性耕作技术来看,为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大多采用化学药剂进行病虫草害防治,或者采用机械除草的形式进行防治,机械除草必须将浅松和耙地结合来作业。
药剂防治病虫草害要求。必须采用先进科学的施药机具和安全合理的办法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必须做到高效、低毒、低残留物。
化学除草剂的使用要求。除草剂使用一般在播种前或播后出苗前进行,播前施用通常与土混合后使用,播后出苗前施用则和播种作业结合进行。苗期杂草可人工拔草。
施药技术要求。药剂搅拌要均匀,漏喷或重喷率≤5%,施药时要注意风向,经常检查药具,防止喷头管道堵漏。机具可用小型喷雾器。
4、深松技术
根据作物的不同以及土壤条件的差异而采取的深松作业。其特点是作业后耕层土壤不发生变化,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深松方式主要有局部深松和全方位深松两种方式。适耕土壤的含水量在15%至22%之间,一般在播前进行,深松深度达23至30厘米,一般3年左右深松一次。对于局部深松来说,一般采用单柱式深松机,而全面深松则选用倒V型全方位深松机,深松机要具有较强的防堵能力。
总之,我们在开荒种地的同时,虽然发展了农业生产,但也造成了水土流失、沙尘暴等影响生态环境的现象,尤其是近几年雾霾天气的出现,更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在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生态效益的重要性。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保留了土壤自我保护和营造机能,是实现机械化耕作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
保护性耕作把技术环节精准细化到位,照样创高产 ♂
保护性耕作把技术环节精准细化到位,照样创高产东北实行黑土地玉米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对比常规种植方式,其玉米产量是否可以实现稳产丰产的效果,一直以来还有些农民不完全了解或不同程度存有疑虑。
从这几年吉林省、辽宁省不少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取得的实际效果看,都充分证实了只要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精准细化做到位,照样能创出玉米高产。分析总结在2019年、2020年夺得东北玉米保护性耕作高产竞赛活动优秀成绩的 农机合作社的经验做法,从技术层面讲,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针对保护性耕作短板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这些农民实践者实践体会是,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优势明显,特别是具有很强的抗干旱、抗倒伏等抗逆性;但是秸秆覆盖技术方式带有的相应短板问题也不可忽视。 在保护性耕作的生产应用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短板,技术上采取应对措施,比较普遍采取精准条耕技术,并且坚持细化做到位,逐步破解难点问题,同农户采用的常规种植方式相比较,玉米产量优势和节本效果越来越突出,才实现了保护好黑土与保证持续玉米增产增收的双赢。
二、首先从选种这一块做起。
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还田之后,会造成土壤的低温低,土壤湿度大,容易生金线虫等地下害虫,低温还容易出现粉质现象。为此,从种衣剂的选用上,要能够选用优质的种衣剂。 这几年应用的种衣剂主要成分是克百威(防金线虫),福美双,芸苔素内酯等。 有了种衣剂,能保证一次性种地,确保全苗。
三、机械喷药除草剂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地块,由于有秸秆覆盖,用传统的封地除草剂效果不好,秸秆覆盖很难形成药膜,机械喷施完之后过一段时间还有草出来,封闭作用就不明显。所以采用了苗后除草。实践看,苗后施用除草剂施用效果比较理想。除草剂主要成分是硝磺草酮加乙草胺加莠去津,按这个配方亩兑水量80斤左右。玉米苗后雨过天晴时喷施。这个配方对尖叶、阔叶草效果特别好。有一部分乙草胺的含量,能对未出的草起到一定的封闭作用。烟嘧磺隆对出来的草都能打死。
需要注意的是烟嘧磺隆一定要是在玉米3-5叶期打,而超过7片叶之后,玉米形成喇叭筒,药液会灌入玉米心之后灼伤玉米,影响玉米产量。用扇形的喷头效果特别明显,喷上之后,几乎所有的草出来的草能被打死,还能起到一定的封闭作用。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草没打住,或者是打迟了,已经玉米超过7片叶了。这时可以采用笨挫草酮。苯唑草酮在玉米7到12片叶都可以使用,效果也较好,但是它造价略高一些。同时喷药机喷头要换成细喷头,就是所谓的雾化喷头,或者叫伞形喷头。 亩用水量控制在30斤左右,不要兑水量过大,否则除草效果不好。
合作社做了很大量的实验,如果要永笨挫草酮的话,可以用无人植保机进行施药。无人机施药也可达到基本效果,并且效率高。用无人机施药,一亩地只需要几斤水。因为无人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它有一个向下的风场,不至于玉米苗把药液挡上,喷不到草上。这样的话特别是对一些恶性杂草,它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四、机械植保提前预防病虫害。
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还田,上年秸秆上残留的虫害,特别是玉米螟或者粘虫很可能容易大面积发生。 为预防和控制住病虫害,每年在玉米进入8片~12片叶龄期,可采用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药机或无人植保机,进行防治玉米粘虫和螟虫、蚜虫以及红蜘蛛。他们主要应用的杀虫剂是阿维菌素和鹿虫苯甲酰胺。这个药的防效期正常能达到50天~60天,基本上喷施一次之后,基本可以控制住整个玉米生长再无同类虫害发生。 每年都喷药这种药,不管你种的什么品种,它都不会出现黏虫和玉米螟虫,它一直可以防到8月份,有的玉米螟基本上一代二代都能防住。如果玉米螟虫大发生的时候,可以在进入8月份以后,再进行一次机械喷施。
五、机械施用短壮素促增产。
坚持每年都采用机械施用矮壮素,是有的农机合作社为确保玉米稳产丰产而采取的又一个细化技术措施。对保护性耕作地块,每年都用机械喷施矮壮素,他们的体会是效果非常明显。有的人说,打上矮壮素之后会造成玉米减产,主要是使用时机不当。经过他们这几年的实践,是增产必要的作业环节。每年在玉米8片~12片叶,合作社把矮壮素与阿维菌素加鹿虫苯甲酰胺一起机械喷施。当喷完之后,会发现在玉米正拔节期7天之内玉米几乎停止生长,而另一现象是玉米底部会马上生长出气生根。原来正常的品种可能没有气生根,但是喷打完矮壮素之后,会在一个星期之后就会出现气生根。 经过实验,喷打完矮壮素之后的玉米和没打矮壮素的玉米,会发现它的玉米根须是完全不一样的。矮壮素还起到了使玉米早熟,能保证玉米的籽粒饱满度。
矮壮素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是把握好时机。它有一个时间限制,当玉米进入抽穗期,就不要再使用了,否则影响产量。二是千万不要超量使用矮壮素,不要重喷。
六、预防玉米的大小斑病以及青枯病。
在秸秆覆盖下,发现上年残留的秸秆上可能会有一些病害或者是一些病毒霉菌,有可能会引起玉米的大小斑病以及青枯病。通过实践,可以采取一种药物防治的方法,坚持预防为主。每年也是在玉米8片~12个叶时,把矮壮素和防虫药一起喷施进去。现在很多厂家都在生产的吡唑嘧菌酯,它最主要的作用就可以预防玉米的大小斑病以及青枯病。喷施过这种药的地块,从来没有还出现什么青枯病;并且还会发现,喷过这种药的玉米到秋季之后,玉米秸秆特别有重量,秸秆纤维度特别好,玉米不会早衰。2020年和今年很多地块都发生了大小斑病或青枯病。不少专家都说,玉米的大小斑病就等于玉米的癌症,最后会造成玉米秆死亡,影响玉米产量。合作社施用吡唑嘧菌酯后,就没有这种现象。喷施吡唑嘧菌酯的地块能够增产10%左右。 目前一些地方农民只所以不采用及不愿意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杂草过多,第二是玉米虫害比传统地块发生的多,第三是很容易引起大小斑病或者青枯病。在推广保护性耕作中,只有坚持精准细化机械植保作业等环节,才能让保护性耕作在当地推广的更好,让农民更能接受。
采用的上面的这些方法就可以杜绝或者减少这种病虫草害的发生。 合作社给农民做出了很多的榜样,因此很多农民现在积极的跟合作社干,让合作社托管或者代耕代作。
农民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只要坚持科学管理、精准实施,就可以容易解决和避免保护性耕作病虫害加重问题,使玉米增产,让更多的农民主动能接受和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新趋势:智能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多种模式并行发展 ♂
保护性耕作新趋势:智能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多种模式并行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是一项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会议现场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9月27日上午,由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联合主办的“麦玉两熟区玉米秸秆还田暨小麦少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研讨会”在洛阳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主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肖世和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王国占处长,以及来自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农机)管理部门、专业服务组织、企业等单位的代表150余人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主持。
肖世和研究员致辞
王国占处长致辞
刘宪会长主持研讨会
发展方向探讨
赵春江院士从农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保护性耕作装备的发展趋势。他指出,欧洲农业发展经历了农业机械化、农业绿色革命、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4个阶段,因此,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也是我国农机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是跟跑、并跑、领跑,到并进。
他还提出,智能农机装备共性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智能机构设计技术、智能感知/机器学习技术、智能决策/导航控制技术、智能体/动力驱动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技术,基础科学问题包括土壤-作物-机器交互机理、复杂农机装备设计、感知-认知-决策-控制。
赵春江院士作报告
赵春江院士还介绍了他们团队研究的小麦基肥分层精准施用技术及装备。该技术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结合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宽幅播种施肥农艺要求和旋耕抛土理论,提出了一种旋耕土壤后覆盖精准定位施肥方法,建立了土壤后覆盖肥料分层施用的数学模型,能够实现小麦基肥分层施用。
陈温福院士从生物炭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介绍了秸秆炭化还田技术。他指出,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途径中,最合理的方式是直接还田或肥料化,这不仅仅是改良土壤、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需要,也是破解秸秆焚烧难题、加强环境与生态建设的需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一直举步维艰,他认为应该创新研究思路,探索秸秆炭化还田改土新技术。
陈温福院士作报告
陈温福院士说,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立足于“取之于田、用之于田”原则,以生物炭产品为技术载体,补炭(碳)减氮(肥)、以炭(碳)镇氮(肥)、活化磷钾,实现秸秆的间接炭化还田改土。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在秸秆、环境、耕地永续利用与粮食安全之间架起一座通向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桥梁。他认为,以生物炭为核心的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将成为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会议现场
4大区域保护性耕作发展历程
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李洪文教授,总结了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发展历程,以及作物秸秆还田技术。
1991年,中国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机局等单位合作在黄土高原开始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研发配套机具。后来农机农艺多个部门合作,先后研发了黄淮海两熟区、农牧交错区、东北垄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
李洪文教授作报告
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人员,自1991年开始研究黄土高原一熟区保护性耕作模式,当时研发的设备主要是被动防堵技术的免耕播种机,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可以在小地块、小动力、低成本的条件下,实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在技术普及方面,还出版了适合农民阅读习惯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科普书,这本科普书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
李洪文教授还介绍了公益型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实施情况,同时提出了保护性耕作今后的研究方向:
一是从耕作制度、土壤保护层面,坚持保护性耕作研究,但不局限于保护性耕作;二是从秸秆综合利用角度,研究秸秆还田,但不局限于秸秆还田;三是机具研发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四是农机农艺合作向深度融合发展。
演示会现场
27日下午,与会代表观看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同研发的10余台免耕施肥播种机、玉米秸秆还田机、镇压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现场演示,并对一些机型的作业表现提出了建议。
保护性耕作春播调研行报告一:应用创新技术,今年苗情照样好 ♂
保护性耕作春播调研行报告一:应用创新技术,今年苗情照样好根据党中央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在今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春播生产作业的关键期,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组织专家、科技人员,在4—6月,围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技术推广实施情况这一主题,以问题为导向,先后深入到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基地的近十家合作社、家庭农场,下田间地块、走近机具傍、看机具播种、测查株距、察看苗情,冲着问题来,直奔问题去,与推广人员、乡村干部、农机企业人员、技术应用者、农民用户,进行交流座谈,总结做法、发现典型,问计已实践,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发现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践经验,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精准、高质量实施寻求良策。
调查以发现的技术问题为主线,突出主题,以小见大,实事求是,分题报告,期望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从这次调研中看,在2023年东北黑土地玉米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时,前期普遍遇到了干旱、低温、地寒、多风、打包地块地硬等前所未有的挑战,造成相当一部分地块播后出先后呈现的是出苗缓慢,苗小苗弱等问题。然而,5月底在吉林省德惠市文兴农资合作社调研时,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近500公顷玉米保护性耕作田,苗情格外的好。
德惠市农机管理总站主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高级工程师矫科长介绍说,"文兴农资合作社今春玉米苗情在全市是一流的。"文兴合作社理事长十分喜悦地说到:"我们苗之所以长势这样好,除了把握好播种时机外,很重要的与众不同处,是我社在全市大部分地块播种作业,率先应用上了免耕播种机"三施肥"技术,这个有效的招法,在低温、地冷凉下,有明显的抗低温作用,显现出提温快、降寒快,播种带通透性好,利于玉米种籽发芽,半个月就出苗,并且小苗一个"生日",特别齐、格外全。在2023年这种较为不利于免耕播种的条件,我们苗情能够这么好,显现出优势,可以说采用上"三施肥"技术,是立了"大功"。
据调查,在免耕播种机新配置"三施肥"部件,形成"三施肥"功能,这是近几年由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免耕播种机上自主独创的"三施肥"技术。这一技术的理论和装置的创立与发明,是依据玉米根系生长的向肥性,形成均衡深施肥、两侧分布,促使玉米根系得到均匀生长,提产量、抗倒伏。在2023年这种较为特殊的天气持续低温、耕层底部湿度大、温度低,不利于玉米播后发芽、生长的条件下,在两个玉米播种行中间位置,一般免耕播种机结构限制没有也无法配置上耕作开沟部件,唯有德邦大为在免耕机这个位置上可以配置上铧刀式深施肥开沟部件,与播种及外侧施肥同步作业,在开沟施肥的同时,还起到了上下通气,加快散发土壤耕层底部寒气,提升种子底部和种侧温度的作用,为利于和改善种子发芽、生长,创造了更为适宜的条件。
德惠文兴农资合作社在2023年一次购进了德邦大为7台这种配置"三施肥”部件的免耕播种机,免耕播种的今年近5百公顷秸秆全覆盖或部分覆盖玉米,大部分应用上了"三施肥",所以显示出抗低温优势。
同时,通过有了"三施肥",均衡施肥,他们心里有了底气,把播种株距适当加密,公顷保苗株数增加近一成,可达7万株,为提单产、创高产打下了基础。
对于这一技术创新,给破解保护性耕作播种存在的短板、痛点问题,以及提增单产的作用与效果,还要持续跟踪调查,为提升完善保护性耕作机具装备和作业工艺提供新方案。
通过文兴农资合作的调查,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破解保护性耕作作业技术难题,关键是要勇于应用创新技术,重点是要积极闯关实践干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惟创新者强"。只要不断坚定创新,就能够突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难点,让推广应用行稳致远。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