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小课堂:如何平衡牧草的质量与产量(农艺小课堂|田间中耕释放土壤更多潜力)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艺小课堂:如何平衡牧草的质量与产量(农艺小课堂|田间中耕释放土壤更多潜力),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艺小课堂:如何平衡牧草的质量与产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艺小课堂|田间中耕释放土壤更多潜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艺小课堂:如何平衡牧草的质量与产量

2、农艺小课堂|田间中耕释放土壤更多潜力

农艺小课堂:如何平衡牧草的质量与产量

农艺小课堂:如何平衡牧草的质量与产量

平衡牧草质量和产量

希恩是一家拥有2900头奶牛的奶牛场主理人,他的奶牛场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希恩还与他的家人共同经营着J&K奶制品公司。除了监督每天三次挤奶之外,希恩和他们的员工还管理着6000亩的灌溉农田,这些农田轮流种植紫花苜蓿和玉米,并加倍种植小黑麦。

由于大部分的草料都是自己种植的,希恩正努力在产量和营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他必须从牛奶的生产者和饲草的消费者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饲料质量。

“作为一个奶农,饲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质量,”希恩说。“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通过收获、储存高质量的饲料并将这些饲料喂给奶牛。”他解释说,奶牛养殖总是关注牧草的营养和可消化率,这往往意味着牺牲牧草产量。“另一方面,我们的土地面积有限,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高每亩土地的产量,这样我们就能尽可能多地种植自己的饲料。”

加州大学全州苜蓿和牧草推广专家帕特南说:“早收或者晚收,可能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最有力的农艺实践。”并且,“随着作物的生长,产量会增加但是质量会下降。”

收割计划同样会影响饲草的可消化率。这被称为“产量和质量之间的取舍”。种植者几乎不可能同时最大化产量和质量,他们必须做出妥协,在“足够高”产量的条件下生产出“足够高”质量的牧草。

因此,希恩的公司正在全力寻求一种平衡。为了追求更高的质量,他们往往比大多数人更早收割第一茬牧草。这也使得他们可以6次收割苜蓿,而不是平均水平的4次或5次。因此,他们大约每28天就割一次苜蓿,这一直是他们的目标。

帕特南指出,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涉及18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研究,研究表明当种植者从一个“短期”收割计划(约24-25天收割一茬)到一个“长期”收割计划(约35天收割一茬)时,每亩收成相应会从1.6吨增加到1.9吨。然而,与更长的收割计划相比,更短的收割计划产生了更高比例(82%)的“优质”和“最高级别”的干草。(长期计划占比39%,中期计划占比50%)

此外,帕特南补充道:“在三年的研究中,短期收割计划同样出现了弊端。它会降低植物的活力和寿命,这是短期频繁收割的主要惩罚。这就是为什么农艺学家经常建议“惊人的”短期收割之后切换为长期收割,可以使植物养分恢复,延长植物寿命。”

较高的消化率,意味着更多的牛奶

希恩的奶牛场典型的紫花苜蓿收割计划包括使用麦赛福格森MF WR9960割草机收割,并将作物铺成宽阔的条带,使其迅速干燥。理想情况下,苜蓿可以在同一天用青贮机收割,并作为饲料储存起来。与成捆收割相比,以青贮形式收割也缩短了收获时间。减少在田间行走的次数对减少交通对作物的损害也很重要。

“对于紫花苜蓿来说,它在地里生长的时间越长,植物失去的糖分就越多。因此,决定我们何时开始收割的目标含水量是35%或更高。”希恩说。“我们的目标是40%左右的含水量。这是在太干和太湿之间的平衡,太干会导致叶子脱落,太湿会导致作物在堆放时不能正常发酵。”

现在,我们正在为可消化率和饲料质量以及饲料价值而努力。所以,我们更多地转向可消化性,因为草料的可消化性越高,我们可以喂养的草料就越多,奶牛就能产更多的奶。


农艺小课堂|田间中耕释放土壤更多潜力

农艺小课堂|田间中耕释放土壤更多潜力

除草剂已经用了,田间基本看不到杂草了;水肥条件也都跟上了,没遇到倒春寒、地温低这些问题。那是不是中耕这道工序就能省下了呢?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田间中耕的概念。

中耕是指对土壤进行浅层翻倒、疏松表层土壤。

其实,结合一开始说到的那些问题,我们也都想到,中耕并不是仅仅除草那么简单。

笼统地说,在中耕过程中,通过机具在土壤表层的机械作用,为作物创造一个疏松的表土层环境,协调土壤与作物在空气、温度、水分、养分的供求关系,同时实现除草、促进根系下扎、吸收和抑制作物生长、防止倒伏等作用。

作业效果

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作物的各生育期,中耕的作用是不同的。小编总结为“3提1调1压”。

(1)提高土壤通气性。小麦、油菜、棉花等旱作物中耕,可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增强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在作物出苗期进行中耕,有利于促进作物出苗;生长期则有利于加强根系吸收能力,从而生长繁茂。

(2)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都必须经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后,才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当土壤板结不通气氧气严重不足时,不利于提高好氧微生物活动,土壤养分不能充分分解和释放。

中耕松土后,土壤微生物因氧气充足而活动旺盛,大量分解和释放土壤潜在养分,可以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3)提高土壤温度。中耕松土,能使土壤疏松,受光面积增大,吸收太阳辐射能增强,散热能力减弱,并能使热量很快向土壤深层传导,提高土壤温度。

(4)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在干旱情况下,土壤板结,浅中耕可在地表造成疏松的隔离层,切断土壤毛管水上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保墒作用。

(5)抑制徒长。农作物营养生长过旺时,深中耕,可切断部分根系,控制吸收养分,抑制徒长。对于高秆作物,适时的中耕培土,有促进作物地下部分发达和防止高秆作物倒伏的作用。

(6)其他作用。其实,针对不同作物、不同作业时期,中耕也还有着更为细致的作用。

稻田中耕,可将追施在表层的肥料搅拌到底层,达到土肥相融、泥活通气的目的。

还可排除土壤中有害物质和防止脱氮现象,促进新根大量发生,提高吸收能力,增加分蘖。

在盐碱地上,春季土壤水分蒸发多,盐碱常积聚在地表。雨后,特别是小雨后,高浓度的盐碱,常造成大量死苗,及时中耕可减少地表蒸发返盐,防止因盐碱集中而伤苗。

除草、保墒、散墒、通气、增温、促吸收、防徒长、促早熟、促增产等等,都是通过适时合理的田间中耕所能实现的。

中耕作业

中耕的时间和次数因作物种类、苗情、杂草和土壤状况而异。

一般旱地作物在苗期和封行前,水稻在分蘖期进行。一季作物约中耕3~4次。如作物生育期长、封行迟、田间杂草多、土壤黏重,可增加中耕次数,以保持地面疏松、无杂草为度。

在作物生育期间,中耕深度应掌握浅-深-浅的原则。即作物苗期宜浅,以免伤根;生育中期应加深,以促进根系发育;生育后期作物封行前则宜浅,以破板结为主。

施用化学除草剂后,不同的作物中耕时间不同。

油菜、小麦、棉花、大豆等旱土作物,应在喷药后20~25天进行,水稻田应在施药后12天进行,否则会影响化学除草效果。

中耕的一般规律是苗期浅耕,中期深耕,后期又浅耕。如禾谷类作物,苗期因土松苗小,浅中耕3~5cm; 拔节至抽穗期,土壤逐渐紧实,为了促进根系下扎和蓄水、培土,可深中耕达10cm左右; 抽穗后,根系在地表层分布较多,中耕宜浅。

标签:土壤   中耕   作物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