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梨树模式”升级 保护黑土地助力粮食增收(吉林“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吉林“梨树模式”升级 保护黑土地助力粮食增收(吉林“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吉林“梨树模式”升级 保护黑土地助力粮食增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吉林“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吉林“梨树模式”升级 保护黑土地助力粮食增收

2、吉林“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3、吉林“菜篮子”工程又有大动作!“百万亩棚膜建设工程”启动 新建100亩温室大棚最低补贴390万元

4、吉林“黄金水稻带”打出“白金名片”

吉林“梨树模式”升级 保护黑土地助力粮食增收

吉林“梨树模式”升级 保护黑土地助力粮食增收

  “春耕正当时,不负好时光。”记者4月21日从吉林省梨树县获悉,今年春耕,新一代多功能免耕播种机在当地大规模投入使用。?

  梨树县地处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全县耕地面积393.8万亩,常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亿斤以上阶段性水平。?

  2008年,中国第一台免耕播种机在梨树县“开工”,黑土地保护工作由此正式在当地展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里的黑土地变化十分明显。”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副站长王贵满说,综合化验结果看,梨树县实施“梨树模式”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正在以0.1%的速度增长。?

  针对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最基本的要求是将作物秸秆覆盖在地表,少耕、免耕。“梨树模式”是实施全比例秸秆覆盖还田的模式,是保护黑土地的有效措施。?

  从第一代免耕播种机,到最新一代多功能免耕播种机,“梨树模式”不断升级。“我们曾经统计过一个数据,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土地,比使用传统方式耕作的土地,增产幅度最高可达10%左右”。王贵满说。?

  “你们播种的时候,一定要先观察土地的湿润程度。”在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参与新一代多功能免耕播种机设计和制造的苗全,蹲下来抓一把黑土在手里反复碾磨,以此判断土地的湿润度。?

  苗全介绍,新一代多功能免耕播种机提升了播种和施肥的效率,是集秸秆处理、深松、整地、种床整理、精量播种、深施化肥等于一体的免耕播种机,能够实现一次作业完成多道工序,减少作业次数,为种子提供更优质的生长环境。?

  梨树县副县长敖曼表示,下一步,梨树县将继续探索创新“梨树模式”,统筹实施秸秆科学离田和粪肥堆沤还田。?

吉林“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吉林“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资料图

“禁烧秸秆,保护环境”“禁止焚烧秸秆,留住碧水蓝天”……秋收过后,这样的宣传标语在吉林省的乡村经常能够看到。吉林省近年来在治理秸秆露天焚烧的同时,通过政策“加码”支持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途径,为每年400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找出路。

秸秆还田是肥料化利用的主要方式。松原市宁江区民乐村过去秋收过后便“烟雾弥漫”,农民把秸秆当成“垃圾”一烧了之。4年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导这里的农民进行秸秆还田。“最初是60公顷,今年有667公顷。”民乐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峰说,“秸秆还田后水肥不流失,土地越来越有‘劲’儿,今年少施肥25%,而玉米单产增加30%多”。

吉林省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整合现有省级专项资金,采取奖补等方式,重点支持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利用,以及以机收捡拾为重点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秸秆还田、捡拾打捆等机械设备被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吉林省还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6000万元,支持以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

吉林各地还加大力度为秸秆综合利用寻找“出口”。产粮大县农安县今年引进培育秸秆利用企业11户,年加工转化能力近60万吨。

此外,吉林加大治理露天焚烧秸秆行为。长春市已累计出动巡查人员8万多人次,约谈122人,教育训诫158人。吉林省环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在日前向秸秆禁烧不力的榆树市等11个县(市、区)政府发出督办函,要求其迅速遏制大面积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

吉林“菜篮子”工程又有大动作!“百万亩棚膜建设工程”启动 新建100亩温室大棚最低补贴390万元

吉林“菜篮子”工程又有大动作!“百万亩棚膜建设工程”启动 新建100亩温室大棚最低补贴390万元

?  发行政府专项债券、专业公司(合作社)运营管理、农民有偿租种……吉林发展棚膜经济又有大动作!

  10月8日,中国吉林网从《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棚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获悉, 今年,省委将重点推进“菜篮子”“米袋子”和“果盘子”工程,省政府专门出台政策文件,支持棚膜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全省棚室面积达到80万亩;到2030年底,突破100万亩。

  “菜篮子”工程为何如此重要?

  发展棚膜经济是实施“菜篮子”工程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内在要求,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富民产业。

  2020年初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扩大“菜篮子”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效地稳定了农民的收入和市民的生活。

  今年,省委又将抓好“菜篮子”“米袋子”和“果盘子”等工程作为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工作来推进。这次,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棚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棚膜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升全省“菜篮子”保障供给能力,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来看看咱吉林的“菜篮子”规划“版图”

  《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吉林“黑土地”资源禀赋和东北冷凉气候优势,重点培育打造国家北方优质夏菜南运基地、冬季城市“菜篮子”保障基地和长白山名优山野菜基地。

  实施“百万亩棚膜建设工程”,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全省棚膜经济总面积突破100万亩。并结合全省实际,全新规划设计 “九区五线一中心”棚膜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合力推进东中西部“三大板块”协同发展。

  · 辽源、通化、白山、延边等东部山区,重点发展黑木耳、灵芝、榆黄蘑等食(药)用菌和长白山山野菜等特色产业,主推棚室食用菌立体培植技术;

  · 长春、吉林、四平等中部地区,重点发展规模化棚室果蔬生产和花卉种植,主推高标准规模园区建设和生态园、采摘园等都市休闲农业;

  · 在松原、白城等西部生态功能区,重点发展韭菜、西红柿、辣椒等北方优质安全蔬菜,主推投资少、见效快的简易棚室和庭院棚膜经济。

  “十四五”期间 工程咋推进?

  我省常年蔬菜产量在1200万吨左右,虽然总体上能够满足全省人民的日常消费需求,但存在着季节性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为破解这一问题,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要扩大温室建设规模,提升冬春季蔬菜生产供给能力。

  打造产业集群

  《意见》明确,要培育打造国家级“吉林长白山黑木耳”产业集群发展新样板,引领各地挖掘农业资源潜力,立足当地主导优势品类品种,跨县域联合创建棚膜经济产业集群。壮大“梨树九月青豆角”“洮北雪寒韭菜”“公主岭香葱”“扶余西红柿”“长岭马铃薯”“农安香瓜”“大安黄菇娘”和“长春君子兰”等一批优质特色区域公用品牌。

  加快推进规模园区建设

  利用好现行的“累计递增补助比例”规模园区建设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建设,力争多建百亩以上园区,引导小农户从独立分散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全省棚膜经济产业规模化发展。

  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项目

  广泛发动地方县级政府把握政策窗口期,通过“政府发债建设、专业公司管理运营、农民有偿租种”的形式,筹划设计一批棚膜经济专项债项目,加快区域棚膜经济发展。

  发展庭院棚膜经济

  重点在西部的白城、松原和东部吉林、通化等地,通过发展棚膜种植合作社,组织农民利用庭院空闲地建棚种菜、发展棚室食用菌产业。

  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大扶贫项目支持力度,组织脱贫摘帽地区继续发展壮大棚膜经济,支持建成一批棚膜专业村屯。

  总之,就是要通过用好用足用到位各项支持政策,讲好棚膜经济增收致富故事,激发工商资本和广大农民朋友投资热情,在全省形成“建棚种菜”的热潮,做大做强这一标志性富民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全省棚室面积达到80万亩;到2030年底,突破100万亩。

  农户最关心的问题来了!

  补助和政策支持有哪些亮点和实招?

  可以说,《意见》提出的9条支持政策,“含金量”都很高,保障措施也都很实在管用,最为突出的政策“亮点”是:

  提高了棚室建设的补助标准

  《意见》明确按照“累计递增”的办法支持规模园区建设,省级财政重点支持建设面积30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园区。以30~49亩为基准一级园区,新建日光节能温室每亩补助1.3万元、土堆温室补助0.9万元,塑料大棚补助0.5万元。

  50~69亩为二级园区,补助比例上浮50%;70~99亩为三级园区,补助比例上浮100%;100亩以上为四级园区,补助比例上浮200%。如果新建100亩温室,核算最低可获得财政补贴390万元,较比2017年的棚室建设补助标准,可多得补贴290万元。

  兼顾了农民散户建棚补助

  支持小农户联合发展棚膜经济,推行“村集体组织(党支部)+农户”“合作社+农户”棚膜经济联合经营模式,以村(屯)为单位,新建零散棚室核查统计面积30亩以上的,参照同等规模园区标准予以补助。

  同时,明确各市(州)、县(市、区)可根据本级财政状况,统筹安排涉农资金,在省级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加大新建棚室补助力度。

  创新提出发行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棚膜经济发展

  明确由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建立棚膜经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库,探索实行“政府专项债券建设+专业公司(合作社)运营管理+农民有偿租种”模式。

  县级政府在地方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合理利用专项债券,重点支持100亩以上符合条件的棚膜经济规模园区建设。

  支持棚膜经济大县建设

  《意见》明确:对年度新建温室、大棚面积累计达1000亩以上,全省综合建设排名前3位的县(市、区),一次性补助500万元;对成功创建国家级果蔬(食药用菌)区域公用品牌的,一次性补助100万元。补助资金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自主包干使用,重点支持棚膜建设、生产环节补助、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以及品牌建设等。

  此外,《意见》中还首次明确了各县市可以结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来支持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政策,并延续了创新棚膜经济金融产品、城市“菜篮子”仓储保障基地建设、将棚膜经济产品纳入省级特色农业保险、规范棚膜经济发展用地等近年来我省在发展棚膜经济产业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做法。

  总的来说,省政府这次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棚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项工作措施之实前所未有。通过政策的落地实施,全省各地一定会掀起新一轮棚室建设的热潮。

  年内,哪些项目要落地?

  为快速推进项目实施落地,年底前,省农业农村厅拟组织举办一次全省棚膜经济专业骨干培训,培训一批懂政策、会管理、有干劲的基层专业骨干人才。

  秋收后,全省范围内将开展棚室建设“会战”,指导梨树、磐石、榆树、前郭等地百亩以上“菜篮子”基地抓紧开工建设,力争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总结长春莲花山、四平梨树两地开展棚膜经济政府专项债项目建设的经验做法,指导各地规划设计和储备好明年的政府专项债项目。同时,严格督导各市(州)、各县(市、区)棚室建设严格落实任务。

吉林“黄金水稻带”打出“白金名片”

吉林“黄金水稻带”打出“白金名片”

?  中国之声一线调研《中国粮,稳产保供看开局》,以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排名前十的农业大省为样本,剖析当前形势下,如何继续发挥政策和作物优势,孕育农业新生机。今天(20日)播出第五篇:《吉林“黄金水稻带”打出“白金名片”》。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粳稻主产区,地处北纬41度至46度之间,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2021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1256万亩,年产量137亿斤。近年来,吉林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树品牌、建联盟、订标准、搭平台、拓渠道,实施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五个一”工程。如今,吉林大米已经成为吉林农业“第一品牌”,打出了一张闪亮的“白金名片”。

  这两天,在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学明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喷洒农药的无人机掠过插满水稻秧苗的水田上空——这里是舒兰市最早开展插秧的水稻生产区。

  为了赶上今年中秋节上市这批新水稻,经营这座农场的种植大户李学明按照育苗、插秧、收割、晾晒、脱壳、包装上市、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需要的时间倒推,经过周密的测算,3月24日就启动了水稻育苗。李学明说:“历来没有这么早过,好不容易来的商机我得抓住,每天起早贪黑,做梦都在想要怎么种。我是5月4日插秧的,现在发苗很好,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8月末收割之后,赶在中秋节前卖新大米,我预计比往年的收入增加0.5倍。”今年,李学明的农场采用干籽丸化播种技术,不用催芽、浸种,使得水稻根系发达,抗寒能力大大增强。

  李学明经营的127公顷稻田中,有84公顷种植的是需要打药和扬肥的绿色水稻,另外43公顷则种植了不打药施肥、以原生态方式来培育的有机水稻。李学明觉得,现在全国消费者的经济条件好了,大家想吃到更健康的米,种植有机水稻一定会有好前景。通过十多年的用心经营,李学明留下了这片天然、纯净又肥沃的黑土。不过,有机水稻种植成本高、产量低,打开销路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早些年,李学明种有机水稻还亏过钱,这几年他才慢慢尝到了甜头:“普通的水稻,一垧地能赚七八千的话,有机水稻就能赚一万六七、甚至一万七八。销路上一年比一年多卖一点,早晚有一天会供不应求,所以我心里已经打算到四五年、五六年后了。”

  政府搭台、市场运作,这是舒兰成为“中国生态稻米之乡”的底层逻辑,也是稳产量、提质量的重要引擎。吉林省舒兰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焦建锋介绍,目前,全市水稻面积达75万亩,水稻产量在40万吨以上,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地57万亩,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焦建锋告诉中国之声记者:“通过一小部分人,先示范引领,让农民真正看到效果,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一定收益。一部分农民发展起来之后,引导更多的农户成立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范围,把面积、品种甚至销量都直接带动上来,落脚点落到了农民增收致富。经过这几年努力,我们不但在吉林省打响品牌,在一些大中城市都有我们的店铺,在一些网上平台进行销售。经过政府的引导,现在一些小农户合作社自己就能通过网上连接、订购;大的合作社以及企业,它们有更宽广的平台进行对接,销量、价格都比较好。”

  舒兰市水稻产业的发展,正是吉林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底线之上打造“吉林大米”优势产区的缩影。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二级巡视员张长城,是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亲历者,他表示,“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和消费市场是紧密对接的,因此,政府不是主体,它的角色更像“导游”,引导和保护个体自主地领略美丽的“风景”。张长城介绍:“企业的桥梁作用非常关键,因为它这边有基地,那边又面向市场,可以组织农民按照市场的需求生产,不像以前,农民种什么、就得收什么,这属于‘反弹琵琶’。我们这些年做品牌,从2016年开始,就很少启动最低保护价政策,因为没有农民这么卖,市场上有高于国家最低保护价的主体在收粮。”

  “吉林大米”成为“白金名片”,有政府的规划引领和政策推动,有众多企业的主动参与和具体实践,有新老农人的创业创新和倾情投入,有产业模式的横向融合和纵向延伸。与品牌建设之初相比,一份数据记录下变化曲线——目前,吉林省水稻播种面积增加了10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80%,其中特优品种占20%以上;中高端大米产量翻了一番多;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

  2022年,吉林省在备春耕之时遭遇突如其来的疫情,但农时不等人,如何在疫情之下打通备耕堵点,成为吉林省今年保障粮食生产亟待破解的新课题。张长城认为,相对完善和坚固的产业体系为破解这一新课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没有耽误春耕,也得益于我们基础打得扎实,组织体系没有涣散。”

  舒兰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焦建锋告诉记者,种水稻积极性高涨的农民们习惯性地提前准备农资,这让疫情对春耕的冲击小了不少;而对于部分还未到达农民手中的农资,也有运输绿色通道提供保障:“我们先开通了汽车运输,然后在保证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开通了火车运输;在农资下摆的过程中,通过开具通行证,协调从市到乡镇的配送点,乡镇配送点到村也是‘点对点’运输,让更多的农资通过安全的渠道进入到农户家中。同时,滞留在城市的农民也要应返尽返、回乡种地。所以我们的春耕生产是没有耽误的,这里有政府的参与协调,也有农民自己的积极主动,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下,疫情对我们应该是没有影响的。”

  据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农情调度,截至5月19日,全省粮食作物播种已完成87.05%,同比快0.44个百分点;水稻已插秧23.18%,目前秧苗已达3叶1心至4叶1心,长势良好,5月20日以后,吉林将进入插秧高峰。张长城表示,要想收成好,还是需要按稻谷的生长周期进行精细化管理,专业名称叫“优质稻谷围收储期作业5T管理”:“我们按照时间节点来指导企业。打个比方,就像厨师炒菜一样,大家都会做菜,你做的菜跟厨师一比可能就差了一些,为什么?厨师的火候掌握得非常到位。水稻也是这样,应该什么时候收?应该在地里放多少天?什么时候烘干、什么时候入库?都有最好的时间期。去年我们选了11家企业搞试点,效果非常好,今年我们准备再进一步地铺开。”

  李学明:实实在在说,今年种地挺乐观的,解封之后种地一点都没耽误。

  焦建锋:我们充分利用好舒兰这块土地,确保我们的耕地上粮食应种尽种。目前来看,气温、降雨都比较合适,预计今年还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张长城:粮食的安全包括两个方面,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吉林区域生态环境非常好,两个安全都能保证。

标签:吉林   建设   水稻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