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我见(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行动篇)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我见(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行动篇),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我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行动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我见

2、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行动篇

3、治理农资市场乱象,打击消费主体是重点

4、治理焚烧秸秆多用产业手段

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我见

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我见

2018年国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2019、2020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更进一步布署,引导农业(机)面源污染防治走向深入。目前我国农机总动力高达11亿kw,在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农机面源污染问题不可小觑。本文就治理农机面源污染问题,做初步研究,与同行交流。

一、农机面源污染危害性

2018—2020年,中央连续发布了3个一号文件,以一贯之的关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问题。经过建国70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奋斗,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kw,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由人畜力为主转变为农机为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期我国粮食生产不断攀高,连续几年保持在6.3亿吨的历史高水平上,同期农机化水平也由30%提高到70%。农机服务从业人员5500万人,约占农业劳动力1.5亿人的36%多,实现年经营收入近6000亿元。这一举世瞩目的农业发展成就,没有农机化科技与装备支撑,就是天方夜谭!但是,农机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成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中不可小觑的问题:

1、浪费宝贵的能源

据调查测算,超期使用的拖拉机油耗比正常值高15%—25%,超期使用的联合收割机油耗比新机高15%以上。按陕西省农机作业年耗油200万吨计,超期使用及技术状态恶化的机械按50%计,每吨油按7500元计,每年至少浪费燃油15.5万吨,每年因此损失12亿元以上。这还不包括这些机械因维修增加的额外支出费用。照此推算,全国因此造成的浪费是不可低估的。这种高消耗、低效率、污染环境的现象,严重危害到农机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不利于农机安全生产

据统计,陕西省近10年来共发生各类农机事故近5000起,其中四成以上是拖拉机突发机械失灵故障所致,50%是使用年限15年以上的报废拖拉机所致。超期使用的农机,技术状态严重恶化、排污加重、噪声加大,还会影响驾驶人的听力及中枢神经系统,使其精力难以集中,情绪浮躁,应急能力下降,酿成不该发生的事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损失。

3、农机排放物污染环境,损害人们的健康成

超期使用的农机,由于技术状态恶化,排气为黑色(炭烟)或者篮烟,排放物严重超标,致使空气质量等级下降,雾霾天气加剧;甚至在一些地方,人们的鼻涕变得粘稠而色黑。温室效应因此加剧,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据环保专家实际检测分析,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非正常使用时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碳氢化合物有害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红血蛋白有很强的亲合力,亲合后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消弱血液向各组织输氧功能,造成人的感觉、反应、理解、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能致人死亡。同时,大量的老旧农机排放物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化学液体、废塑料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量散发在空气中,会恶化人居环境,对人类健康不利。

4、农机对农村人居环境污染。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对水源、大气环境等造成的污染不容小觑。造成面源污染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农业机械停放不作业,仅仅存在机械因维护保养缺乏,部分机械密封部位不严实,造成的燃油或润滑油洒露对环境的污染。这种污染仅仅是单一来源性污染。农用发动机在国Ⅲ标准实施前,大多为国Ⅱ以及以下标准的发动机,无论废弃物排放、噪声,还是主副油洒漏都十分严重。如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消声器产生的废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柴油、汽油、润滑油等燃油造成的洒漏对水体的污染;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扬尘、粉雾、秸杆、废弃物等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5、不利于农机更新换代。实施国III标准后,农机污染环境的问题有所缓解,但大存量的国II及以下的老旧农机,仍未完全淘汰。一方面造成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我国农机化的升级换代。据我们对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存量农机构成分析,应该更新换代的农机约占农机存量的50%。由于老旧农机“上山进村”的缘故,偏远、落后的丘陵、山区,老旧农机则占到70%以上,成了老旧农机的“最后归宿”。目前,一方面是农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农机市场低迷;另一方面是大量应淘汰的农机充斥使用领域,给低迷的农机市场雪上加霜。

二、农机面源污染愈演愈烈的原因

1、社会对农业(机)面源污染危害认识不足。社会化宣传教育缺乏,导致社会对农机和农业面源污染是什么,有哪些危害,怎么预防,怎么防治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从源头得到治理。全然认识不到旧农机使用中产生的超耗油超排放,即增加了使用成本,又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农机使用领域,旧机器只要能发动,就认为是可以使用;一些配套的机具,甚至30年了还在用。其花费的维修费用累计甚至可以买多部这样的新机具。

2、缺乏社会性的监督管理。农业(机)面源污染到底归谁管,怎么管?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农业部门在管,畜牧部门在管,水产部门在管,农机部门在管,环保部门也在管。农业(机)面源污染涉及到多个部门,部门之间职责交叉,也受职责所限,导致“九龙治水”谁也管不好的窘况,影响了整个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经费严重不足。农业(机)面源污染涉及面大,范围广,需要大量卓有成效的基层工作支撑,但目前囿于机构、人员、经费因素的影响,很难实施。同时,若农业机械柴油机动力由国Ⅱ升国Ⅲ后,价格偏高。如1台15马力的拖拉机配套国Ⅲ的柴油机比国Ⅱ的柴油机要高出2500多元。加之,国Ⅲ的柴油机对柴油的要求非常高,而农村使用的0#柴油不符合国Ⅲ柴油机动力使用要求,致使用中故障率偏高,成就了“新机喝旧油”的尴尬局面。导致国Ⅲ柴油机群众不接受,不愿意更新换代。

4、除了这一原因外,丘陵、山区落后的经济,导致“老牛拉破车,总比没得拉要强“的认识盛行。仍以15马力的拖拉为例,尽管有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但目前报废1台拖拉机,每台可以享受1000元的报废更新补贴资金。虽然购新机可以”叠加“(旧机报废和新机购置双补贴),但对于贫困地区农民来说,导致大量”占着茅坑不拉屡“的旧机存在仍是一笔天文数字!看来,从根本上解决机具老化、污染物排放高、作业效率低下等问题,是现实而紧迫的不容回避的课题。

三、治理农机面源污染对策

1、治理农机面源污染,国家在行动

针对农业机械污染问题,2014年5月16日,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针对包括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在内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柴油机提出了新的排放标准,即由国Ⅱ升级为国Ⅲ。据报道,一些公安局挂牌成立环境保护警察大队,对农业环境保护进行综合执法。负责依法打击辖区污染、破坏环境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负责组织、指导、协调侦办涉及环境保护的刑事案件;负责侦办涉嫌阻扰、妨碍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案件等等,这种形式值得推广。建议整合环境保护、公安环保、农业行政执法、农机监理、乡村环境保护等多支队伍,由农业农村部门统一领导,形成合力。成立国家、省、市、县、乡村五级联控(办),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加强农机面源污染治理知识的社会化宣传,形成有机构管理,有人治理,人人懂得,人人参与的治理农机等面源污染良好氛围,确保尽快收到实效。

2、建议从源头入手,开展综合治理

一是农机部门要加强节能、环保农机新技术推广。继续加大机械化化肥深施推广力度,尤其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用量,促进粮食增产增收,降低化肥施用量大造成的面源污染;继续加大机械高效植保推广力度,减少农药喷洒量大造成的面源污染;继续加大机械化秸杆综合利用推广力度,减少秸杆焚烧造成的面源污染;继续加大机械化有机质肥生产推广力度,减少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继续加大机械化精准(智能化)作业推广力度,减少机械化多次进地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推广使用复式农机作业技术,降低农机多次进地带来的面源污染和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二是调整机补政策,支持农机面源污染治理。除了现有的农机报废补贴和购机补贴外,建议农机报废补贴额度应提高至该机购置价的30%,并对收购报废农机业者给予适当补助;明确规定,报废与更新可以分开操作,也可一次完成。对报废旧机购新机者,可享受“双补贴“;扶贫攻坚应支持贫困地区农机面源污染治理事业。目前,我国仍有300万人、50个贫困县的扶贫攻坚任务。从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角度看,扶贫资金亦可用一部分来支持贫困地区老旧农机的报废更新。倘真如愿,则可收扶一机而全家脱贫之功。使扶贫在短期内收显效,实现农机更新换代治理面源污染和扶贫攻坚的“双蠃“。

三是加强农机使用新技术普及推广。县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做好辖区内农村达到报废标准农业机械的调查摸底,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通过散发宣传资料,举办图片展,创建“平安农机”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方面宣传农机法规、安全知识和报废更新政策、制度,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争取农民群众支持,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机面源污染源。改变农机治理面源污染的“芒然不知所措”和农机部门“置身世外”心态,各级农机管理、推广、监理、试验鉴定、教育培训,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打破农机治理面源污染工作滞后被动的局面。

四是大力普及农机使用保养新技术。节能环保的新农机、技术状态完好的农机,其耗能降低20%以上,耗材降低20%以上。这对于农机经营者来说,有着巨大的节本增效经济利益。通过维修、保养技术的普及、提高,降低农机尾气排放,降低主、副油的滴、漏损失,为治理农机面源污染出力流汗。

3、加速农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农机发展方式转变,在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发展更多综合性、服务有效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使之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组建区域性农机合作社联盟,国家给予适当扶持,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拉长产业链”,分享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利益,改变目前农业低效益制约农业(机)面源污染物治理的局面,使农业(机)面源污染物治理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用绿水青山造福人民,使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4、大力推广智能农机

要重点引导农机服务主体应用智能化、数字化、环保型农机装备;大力推广北斗导航精准农机,采取无人驾驶操作、精准农机、复式作业等方式,着力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和质量;以机械化作业为支撑,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农业机械自身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从节能减排中增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机)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行动篇

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之行动篇

治理农机面源污染,重建碧水蓝天的美好家园,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农机界同仁如何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1、贯彻《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执行农机节能环保政策

我国农机总动力已达11亿kW,其中95%是柴油机动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即是农机化发展之本身要求,也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为了将节能减排治理面源污染的措施落到实处,国家一是实施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对新出厂的燃油动力机械,出台了尾气排放新标准,限期达标;农用机械达不到排放新规的已被禁止销售。

二是强制执行柴油机排放新国标。相应的,柴油要升级,“粗粮”变成“细粮”。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如果在国Ⅲ发动机上使用不符合国标的柴油,就会“消化不良“容易出故障,使用成本会大大增加。从使用角度看,柴油机废气污染物主要是燃烧不完全排放的黑(炭)烟;正常使用情况下,柴油机的排气烟色是无色或淡灰色的,污染较小。因此,排气冒黑烟实际上对能源利用来说,是极大的浪费,是一种无效的能源消耗,是农机使用领域治理面源污染的重点。下功夫降低农机废气排放,可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赢”目标。

2、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淘汰老旧农机

农机使用者在淘汰旧机,购置新机中要自觉抵制不符合减排标准的老旧柴油动力机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实施17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也于今年全国推广应用。这对应用节能产品,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会产生良好的引导、推动作用。农民朋友在选购农业机械动力时,要看其排放标准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把燃油消耗率高低作为经济、环保的重要指标。对燃油消耗高的“油老虎“柴油动力机械,坚决不予购买;对在用的农业机械,经检测排放不达标的决不投入使用,为节能减排治理农机面源污染出力。

3、农机管理部门要为淘汰老旧农业机械“把关”

超期使用的农机造成的面源污染不可小觑。超期使用的农机排放物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化学液体、废塑料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量散发在空气中,会恶化人居环境,成为病源之一。

因此,农机管理部门要高度认识,要有责任担当意识,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农机产品;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购置节能环保的农机产品;农机推广要以节能环保机械推广为已任,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农机培训要更新教材,增加治理农机面源污染技术内容,进行重点普及推广。农业(机)各宣传媒体要主动介入,加大宣传力度,共促治理农机面源污染工作。

升级农机维修业体系。实行新国标之后,维修需要专用仪器检测,需要生产企业提供的解码器等。机手和一般维修点缺乏专用设备,不能修理。使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方便性降低。因此,应引导农机维修摊点加强横向联合、重组,成为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公司,借鉴汽车4S店模式,来推动农机维修服务转型升级。维修企业、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都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加强对农机维修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机维修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达标给予必要的扶持,为节能减排治理农机面源污染作出农机人的贡献。

4、农机使用者治理农机面源污染的措施

一是重视日常农机维护保养。如及时及时检查调整气门间隙、检查调整供油提前角等

二是按规定及时保养“三滤器”。空气、燃油、机油滤清器,是柴油机高效、健康工作,保持低消耗的“清洁工”和必要保障。空气滤清器堵塞,柴油机进气不足,会使功率下降,燃油消耗率上升;燃油滤清器堵塞,会导致供油不良,机器不能正常工作;机油滤清器堵塞,导致润滑不良,会造成严重故障。因此,“三滤器”及时保养,不但可以延长柴油机使用寿命,且可使柴油机车在较清洁的状态下工作,减少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建议空气滤清器每工作50小时保养一次,柴油滤清器每工作200小时保养一次,机油滤清器每工作1000小时保养一次。在环境恶劣、尘土较大的情况下工作,应适当增加对“三滤器”的保养。

三是正确使用机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低速载货车、三轮汽车等柴油机车使用时要注意:

1)加油时应缓慢加大,不可过猛,以免大量排烟降低机车经济性;

2)合理按排作业路径,尽可能减小机车空转消耗;

3)机车保养清洗时,将用油清洗改为用洗涤剂清洗。如机车外部清洗可直接用强力洗衣粉;内部零部件可用金属清洗剂清洗;对废油可回收处理后,作为机器表面防诱用。

治理农资市场乱象,打击消费主体是重点

治理农资市场乱象,打击消费主体是重点

资料图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广泛应用于农业等各个行业。农业生产资料关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乃至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但农资市场乱象严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驱动。物联网的出现能否杜绝这一现象?

2012年8月2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农资物联网”产业化战略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试图运用“渠道+互联网技术”的构架解决此类矛盾。如今,“试点”运行已近5年,插上物联网翅膀的农资市场是否能终结种种乱象?《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专程对此进行了调研。

农资市场乱象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特殊商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由国家专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步放开。为了防止因农资产品的假冒劣质或违规使用引发重大农业生产事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我国建立了由农业、工商、质检、安监、物价等部门“多头”监管的市场秩序规范体制,但农资市场离有效治理还有距离。

一位农资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化肥、农药,农资长期假货横行、滥施滥用屡禁不绝,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都有问题,而且交互影响、恶性循环。乱象的根本成因是“利益驱动”。

该人士说,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许多肥料企业甚至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在掺杂使假、仿冒名牌,有机肥料也以添加化学成分“提升”品质,农药的无证、套证生产甚至虚构厂名、厂址或“翻新”药名亦屡见不鲜;从销售者角度分析,虚假宣传、恶意引导,甚至长期经销低效化肥、高毒农药,“正确指导农民使用农资”根本无从谈起;从使用者角度分析,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大量年轻人离开土地使得实际的农耕人员基本不懂农药、化肥的商品特性,更遑论系统的农业科技,“只买便宜货”的心态常常造成农资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见效快、低成本”又反过来成为无良厂商的行为导向。

该人士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农资市场的“赊账”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农民甚至整村、整乡的农民手有闲钱也要赊账,因为他们坚信这种“后付费”方式可以预防假冒伪劣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损失;经销商屈服于这种明显畸形的竞争环境,“上门赊销”竟然成了农资经营的促销手段,花样繁多的拖欠、拒付导致“卖了多年农资,留下一堆烂账”并不鲜见。“在这种状况下,如何指望优质农资上山下乡?”

试图借力网络技术清理门户

无锡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是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公办”农资流通企业,多年来一直是无锡地区农资供应的主渠道。该企业与中科院合作承担着“农资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建设任务,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认证、数据共享、质量追溯、物流配送、使用指导等多项功能。

该公司董事长凌晋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项目启动以来包括中科院等相关部门的研发资金在内已投入6000多万元,分别建设了质量溯源、智能物流、知识服务等应用系统;同时,按照物联网技术要求,改造提升仓储物流、销售网络和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数据中心基础及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支撑平台、业务系统平台和“销售有记录、去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溯”的质量追溯机制,并在江苏、吉林等地成功落地转化。

2017年,将对关键技术、装备进行再提升,以建成国家级农资防伪溯源公共服务平台。届时,农资生产、流通配载、销售使用等所有信息都将一览无遗,假冒伪劣产品也将无所遁形。

凌晋义还介绍,项目引领产业的效应已经显现。农资质量溯源系统已在中国种子集团、江苏苏农集团、安徽辉隆集团、中农立华集团等大型企业得到应用,运用物联网技术改造的生产线达50条。天津、重庆、四川、浙江、吉林、北京等地也正在或即将启动“农资物联网”建设。

“农资物联网不仅突破了农资流通的地域障碍,更改变了传统农技的服务质态,正在逐步实现的‘傻瓜机’模式将使这种服务变得更加快捷。以病虫害防治为例,我们已经建立起20种大宗农作物、150多种农产品的病虫草害样本库、知识库及特征库,并构建了图像识别与远程诊断技术体系,农民只要学会简单的手机拍照,在手机或电脑上动动手指头就把专家‘请’到身边,正宗渠道的农资供应也会在第一时间到位。”凌晋义说。

农资物联期待国家大力度推广

5年实践看到了初步效果,无锡方面开始组建农资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期望能够以专业公司的运作方式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无锡市供销合作总社资产管理处处长薛福英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未来几年,无锡农资物联网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运作水平,为服务区域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普适化的农资物流、防伪溯源和后续服务的全面技术解决方案。无锡还将建设“农资物联网产业园”,更大规模地打造全国农资物联网应用示范及产业化基地。

然而,《中国经济周刊》在调研中听到的并非都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农资市场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仅凭局部地区的“技术实验”还很难得到彻底解决。

据凌晋义介绍,农资物联网从源头开始就需要有国家层面的制度介入。比如,现在的农业生产资料对生产厂家尚无产品溯源的强制要求和法定标准,进入流通领域以后的品质管控十分繁杂且易有漏洞;物联网技术运用至今仍在局部地区“示范”,全国范围的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并未真正实现。

薛福英的看法是,物联网投入巨大,农资微利决定了个别机构单独运作的不可持续,建议国家出台法律规范,完备农资品质的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成立国家农资数据中心和更高层面的产业化公司;农业、科技、财政等部门为此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

有关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光有政策、资金和技术远远不够,回归垄断亦“不合潮流”。因此,解决“谁是互联网时代的农资消费主体”对于规范市场可能更为重要,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若不迅速改变,农业人口的结构优化、素质提升仍将会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治理焚烧秸秆多用产业手段

治理焚烧秸秆多用产业手段

  为了治理焚烧秸秆问题,各地纷纷出台“禁烧令”,但效果还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收割、运输、回收利用秸秆的经济成本较高,农民不愿意承担,因此宁可废弃或焚烧。可见,只有让农民看到“秸秆再利用”的有效方法和可观收益,树立正确环保意识,才能真正调动起农民回收利用秸秆的积极性,从源头上解决焚烧秸秆这一难题。

  有关研究发现,秸秆富含多种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利用好了就能成为宝贵资源。对此,有的地方积极整合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土肥推广部门、科研单位等的资金、设备、土地以及技术资源,以“产学研”为合作模式,引进先进秸秆机械化离田回收设备,融合农机、农艺及互联网技术手段,以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等为综合利用目标,大力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扶贫,受到农民和企业欢迎。

  各地有关部门需要从产业政策、技术研发等方面扶持相关产业发展,帮助农民解决秸秆处理难题。着眼环境保护,兼顾提高收入,这样才能抓住解决秸秆循环利用的关键,探索出一条治理焚烧秸秆的可行之路。

标签:农机   污染   治理   农资   使用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