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机智过人》走进一拖,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因何入选(央视《焦点访谈》:北大荒变北大仓 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央视《机智过人》走进一拖,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因何入选(央视《焦点访谈》:北大荒变北大仓 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央视《机智过人》走进一拖,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因何入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央视《焦点访谈》:北大荒变北大仓 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央视《机智过人》走进一拖,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因何入选

2、央视《焦点访谈》:北大荒变北大仓 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3、央视《焦点访谈》:藏粮于技 种地还要靠科技

4、央视对话农机,三位大咖直击行业发展痛点

央视《机智过人》走进一拖,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因何入选

央视《机智过人》走进一拖,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因何入选

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打造,以“中国制造,机智过人”为主题的原创大型科技挑战节目《机智过人》第二季新闻发布会举行。该节目将于8月11日登陆央视一套。

中国一拖自主研发的东方红LF1104-C无人驾驶拖拉机参与了第二季节目的录制,即将登上央视舞台,与人工驾驶的拖拉机实力比拼,彰显中国一拖在智能拖拉机研制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实力。届时,您将可以充分领略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的大国重器之“燃”、“暖”。

相信很多观众对于2017年由央视《机智过人》等科技类节目的出现所引发的科技热潮记忆犹新,在极具未来感的悬浮舞台上,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让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与“最强人类”展开“最强检验”,通过“人机比拼”普及前沿科技。

新闻发布会上,《机智过人》节目主办方介绍,第二季带着比第一季多出两倍的顶尖人工智能技术,再度向观众抛出问题:“机智过人”还是“技不如人”?”

如此科技感十足的节目,可能不少人要问,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为什么参与录制呢?录制现场,又发生了什么呢?

6月,在我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中,从自动启动、操作农具、倒车入线,到动态障碍自动避让、固定障碍自动绕障等演示,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仅用10分钟,而且耕作误差控制在了2.5厘米以内。

在这场被称为“国内无人农机技术最高级别竞技”的实验中,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成为唯一实现全过程无人作业、完成全部测试要求的机型。此次参与《机智过人》栏目录制的便是这台东方红LF1104-C无人驾驶拖拉机。

其实,作为我国农机装备的龙头企业,中国一拖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国内首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拖拉机。

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之“ 燃 ”

《机智过人》节目在中国一拖录制现场,东方红LF1104-C无人驾驶拖拉机依靠其耕、种、管、收、储、运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不仅展示了自动启动、操作农具、动态障碍自动避让等一系列“独门绝技”,还与6台人工驾驶的拖拉机进行了走直线、避障碍物、精准播种等多个项目的比拼。

除了这些“炫酷技能”,您在节目中,还可以看到全景式无人驾驶拖拉机的作业场景,感受到人工智能助力国之重器的大国情怀,充分领略大国重器之“燃”。

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之“ 暖 ”

节目还邀请了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进疆女兵、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老人来到录制现场,在试验田里观看了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的这场“人机大战”。

观看“人机大战”后,金茂芳老人说,自己开了几十年的拖拉机,但是没有开过东方红拖拉机,是一个遗憾。她第一次听说中国一拖能制造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己感到“骄傲而吃惊”,她想现场驾驶这台无人驾驶拖拉机。那么,80多岁高龄的金茂芳老人如愿了吗?

东方红LF1104-C无人驾驶拖拉机与人工驾驶的拖拉机比拼的胜负如何?究竟无人驾驶拖拉机是如何诞生的?金茂芳老人如愿开上“东方红”了吗?研发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请您锁定央视《机智过人》第二季,中国一拖为您展示何为大国重器。

央视《焦点访谈》:北大荒变北大仓 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央视《焦点访谈》:北大荒变北大仓 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北大荒早已成为了北大仓,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考察调研,对这里的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这里带来了更多活力和发展契机。

5月,三江平原的稻田里都在忙着插秧,北大荒集团的红卫农场也是如此。不过,在这片地里,忙碌的只有机械,看不到人。现在,北大荒集团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启了现代农业的“无人作业新时代”。

那么这些机械是怎样运作的呢?其实指挥它们的人远在几公里外。

智慧农场指挥中心就相当于无人化农场的大脑神经中枢系统,工作人员在这里进行操作,就可以指挥农场里所有无人机械进行耕作。比如启动哪台机器、走什么样的路线,包括行边距几厘米几毫米,都可以非常精确地设定。

设置好各项数据,下达启动指令,农场里指定的机械就开始作业了。

精准插秧、精准施肥,以前人工好几天都干不完的活儿,现在半天就干完了。虽然人不在地里,但这些机械都很听话,因为指挥中心的远程操作系统,可以对机械作业的全过程实时监控,每一步都精准操控。

而这些机械也并不只是被动接受指令,它们和指挥人员之间可以进行智能互动。

这些看起来像科幻片的场景,现在在这里已经变成现实。近几年,北大荒集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运用北斗卫星导航、5G等先进技术,率先探索建设无人化作业的智慧农场,已经建成6个示范区,作业面积万亩以上,农业种植全过程都能实现无人化。

将农业注入科技的力量,必然会飞速发展。近几年,北大荒集团的粮食生产不仅大幅增产增效,而且粮食的品质也显著提升,打造了一批优质的农产品品牌——而这也正是国家发展粮食生产所倡导的理念和方向。

在北大荒农机中心的大厅就摆放着许多自产的优质农产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的时候对这些农产品也格外关注。

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外面的万亩大地号稻田里,向正在耕作的农场职工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并对他们说:“北大荒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现在这里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

陆向导对总书记的这句话格外有感触。他的一家三代都是农场职工,爷爷是上世纪50年代最早一批响应号召来到这里的拓荒者,父亲也在这里劳作了一辈子,可以说,他们全家人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对北大荒进行大规模开发。数万名建设者响应号召来到这里开荒破土,发起了“向荒原要粮食”的壮举。那时的北大荒还是荆棘丛生、沼泽遍布,条件异常艰苦,拓荒者们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艰难困苦没有把拓荒者们打倒,在他们心里有着一份使命感。

经过几代人努力,现在北大荒已经变成了殷实的北大仓。但北大荒人要努力种粮、多为国家产粮食的责任感,代代传承下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以及对北大荒人的鼓励,更为年轻一代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新一代的建设者依然在耕作,但他们的方式已经跟祖辈父辈们完全不同了。

陆向导之前一直是租用别人的无人机,最近陆向导打算买一个。爷爷虽然并不太懂,但还是表示了支持。现在爷爷常常感叹,自己种了一辈子地,可现在跟这些年轻人比自己倒成了外行。

北大荒农业的现代化只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各大粮食产区都在逐步实现由落后耕作方式向大型机械化、自动化的转变。现在对许多种植户来说,种地已经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像周德华一样,现在北大荒智慧农场种植户的每一块地,都有一份专门的施肥建议。按这个配方精准施肥,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比以前提高很多。这变化的背后依然是科技的力量。

得让种植户们看得懂、学得会,科技才能发挥作用,这就不光需要大力搞科研,还要各方付出心力,按种植户所需来做工作,让科研成果变成好用的种粮法宝。比如施肥配方,背后就凝聚着科研人员的许多努力。

科研人员把样本采集回来,进行化验,形成科学数据,再传送到农场物联网的大数据平台上。

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是近年来北大荒集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现在在示范区的每个地块都安装了各种智能设备,可以24小时实时监测,采集各项数据,同时传送到信息平台进行智能分析,形成科学的指导意见,来指导种植户们精准操作种粮的每个环节。

新的农业需要新的思维,北大荒人的奋斗精神不会变,但学习的脚步会一直向前。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就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我们看到,在一望无尽的三江平原,大型机械纵横田野,无人机施肥撒药,再加上良种选育、科学测土施肥,这些都改变了人们对粮食生产的传统印象。粮食生产正进入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时代。这也让我们对确保粮食安全有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

?

央视《焦点访谈》:藏粮于技 种地还要靠科技

央视《焦点访谈》:藏粮于技 种地还要靠科技

  ?提起农民种粮打粮,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农民在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辛苦劳作的场景。现在正值夏收夏种,是种粮大户们忙碌的时节。记者采访发现,其实在大田里已经很难看到那种场景了。取而代之的是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再到收割全流程的现代化农业,用一个词说,这叫藏粮于技。藏粮于技不仅让种田的成本低了,效率高了,使得粮食丰产农民丰收更靠谱了,也解放了更多劳动力。

陈正中是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镇的种粮大户,每年种植水稻近500亩,以往采用传统方式的育秧插秧,每到农忙时,都得找几十个人,这几年村里的劳动力紧缺,总会因为找不到人手而伤脑筋。今年听说水稻育秧中心有了智能化全自动育秧技术,他赶紧来一探究竟。

在育秧中心,陈正中看到全自动智能育秧流水线正在紧张工作。水稻种子通过浸泡、甩干后再装入机器中,智能显示屏上按下按钮,机器启动,从自动落盘、撒底土、智能撒种到最后的自动叠盘中间几个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技术人员介绍,智能化育秧技术比传统育秧方式可节约种子40%,培育的秧苗长势也更加均匀稳定,农户直接从育秧中心购买秧苗,水稻的亩产预计将增加10%左右。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听了育秧中心技术人员的介绍,陈正中当即在育秧中心购买了300余亩的秧苗。还有很多农户跟他一样,纷纷到育秧中心购苗,这个育秧中心不仅为镇上2.5万亩水稻提供了优质秧苗,还满足了周边乡镇很多种植户的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稻的国家,但近几年农民种植杂交稻的面积却在减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育秧方式需种量大,变相增加了杂交稻的种植成本。现在育秧中心研发的杂交稻精准播种技术,育出的每亩秧苗能够节省种子将近50%。

按照过去人工育秧、插秧移植的老办法,陈正中说,这300亩秧苗至少需要20人,用十几天的时间才能插完。现在仅仅用了4天,陈正中就通过插秧机将秧苗全部插到了田里。他的左右两块稻田里,可以明显看出育秧中心统一购买的秧苗比采用传统直播技术播种的秧苗长势更均匀粗壮。而且秧苗的成本更低了,为此今年他重新流转了土地,扩大了种植面积。

一般来说,水稻有育秧移栽和直播两种种植方式,以往即使是直播,也都需要人工去撒种。目前,不仅育秧插秧有了新型的技术设备,一些采用直播的稻田里,也用上了新型的农机。在杭州余杭区仁和街道渔公桥粮食功能区,1200亩刚刚收割完小麦、油菜的农田,经过翻耕平整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水稻种植季。农机手正驾驶着一台崭新的水稻穴直播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所经之处,土地就像被梳子梳过,留下一排排整齐的凹槽,凹槽内有规律地撒落着一粒粒红色的稻种。

2008年沈兴连创办了杭州余杭益民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土地面积连年翻番,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如何在省工、省钱的前提下持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成了亟须解决的难题。2011年,沈兴连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引进了水稻穴直播机。省去了传统的浸种、催芽、播种、育秧、起秧等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出苗也更加整齐。

合作社承包的4000亩土地中,基本都是采用机械直播。今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推荐下,水稻精量直播同步侧深施肥技术也进行了首次试验。在直播机上加载侧深施肥装置,直播时同步在种子一侧开沟施肥,深度可达3厘米,不仅取代了人工施肥,也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今年,沈兴连的合作社使用集精量穴播、深施肥等为一体的直播机械,4000亩稻田3台机器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与人工移栽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到60倍,跟使用机插秧的地块相比也提高了1.5到3倍,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

为了推动产学研融合,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组建了水稻、小麦等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造了一支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水平取得了较大进步,在粮食生产领域,育种、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各个环节都有新的品种、新的技术、新的装备相继出现,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实现了生产效率的稳步提升。

6月上旬正值麦收时节,江苏苏北小麦种植区麦浪滚滚,丰收在望。大型机械正在麦田里收割。如果您稍稍留意就会注意到,这里的一些机械竟是“无人驾驶”。仔细看,这些收割机与其他收割机相比,个头稍小但机动灵活,效率一点都不低。

它们可以一边“吞”麦“吐”粒,一边粉碎秸秆还田。机身上的标签透露着它们的“硬核”实力,这是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依靠北斗导航技术,与农企合作研发的无人收获机。

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要提前设计好收割机作业的路线,调试好设备,坐在家里就可以指挥机械作业。除了精确度很高,这些收割机还配备了“最强大脑”。加装在机身各个位置的摄像头、雷达探测仪、称重仪等设备,可以对作业流程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分析。

今年在江苏农垦集团临海农场,这种基于北斗导航技术支持下的小麦无人收获机将完成3000亩小麦的收割。其实,随着智慧农业的逐步推广和应用,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田间物联网设备共同架设的“天眼地网”,配套农业机械不断升级,从播到收的全流程都变得越来越智能高效。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农业科技整体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在水稻育种、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和最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不断加强。科技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耕地有限,科技无限。在农业生产中,还需要进一步激活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央视对话农机,三位大咖直击行业发展痛点

央视对话农机,三位大咖直击行业发展痛点

2022年11月19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晓煜共同做客央视财经《对话》栏目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农业之“基”。

本次节目中,三位对话人精准定位农机在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多角度剖析我国农机装备的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并展望未来农机产业的发展蓝图。

叩响时代之问:农机到底有多重要?

农机到底有多重要?它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又处于什么地位?

微信图片_20221122154908.png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

本次对话中,张晓仑用一句话来精准的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他表示,如果说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那么农机就相当于是翅膀的骨架和神经。只有农机这个骨架和神经系统做好了,农业才能在这个科技翅膀的加持下飞得更快、飞得更远。

陈志表示,农机装备不仅承载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保卫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重任,还承载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这样一个重任。只有通过用机械装备来代替人力、畜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才会大幅度下降。

既然农机装备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如此之重要,那当前我国农机究竟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市场占有率又是如何?针对于这个问题,陈志和张晓仑作出了如下回答。

陈志认为,当前我国农机产业的整体水平在世界中还处于第二方阵,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虽是如此,但在国内市场上,国产农机还是为我国农业提供了90%以上的农机产品。

张晓仑也表示,中国农机与世界农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低下。由于丘陵地区地形结构复杂多样,可种植土地面积相对较小,农业机械化动力不足,导致农机企业在这方面的产品开发意向较弱。这些种种原因造成我国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率相较于全国低了20个百分点,只有50%。

另一个是我国在高端农机方面还需发力。张晓仑认为这主要还是我国自然禀赋的问题,每个国家的作物情况不一样,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需求也不一样。中国要结合自身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发展之路。

同时,农机装备的发展也离不开整个制造业或者装备工业的发展水平。

直击行业痛点:我国农机为什么发展难?

看到了农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了解了我国农机装备与世界水平的差距。那我国农机装备应该如何发力,又面临着哪些发展挑战?

黎晓煜认为,首先农机装备面临着应用场景多变的挑战。我国幅员辽阔,耕地的土质复杂多样,导致农机装备的作业环境也更加严苛,可以说是各行各业里面最复杂的。

张晓仑提出农业生产的时效性也是农机装备发展的难度之一。农时不等人,农业生产具有超强的时效性,这对农机装备的可靠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就是农机装备需要追求“时间精度”。

微信图片_20221122160324.png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

陈志认为,中国农机要有极致性价比,不能太贵。中国的农民用户现在依然是弱势群体,依然是最没有钱的那一伙人。而农机价格在可预见的短期内仍然是最敏感的因素。

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尽量的控制成本。特别是对于一些同质化的零部件,可以通过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可以看到,中国的农机需求是个性化的,同时也追求性价比,那这种个性化需求和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平衡?

张晓仑在节目中回答到,我国农机机械化水平的发展,需要“政策+企业+用户”三方协同发力。可以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土地宜机化问题,企业从研发端解决个性化需求的问题,而用户则要积极推广使用。只有三端同向发力,才能提高我国的机械化水平。

畅想产业蓝图:未来农机应该如何走?

回答了农机在农业中的特殊地位,分析了我国农机装备的发展难点,那未来,我国的农机化之路应该如何走?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今天中国市场对高端农机的需求状态。

陈志表示,中国的农机用户分成几类,其中确实有一些高端用户,比如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的一些种粮大户,还有一些家庭农场,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喜欢和期望使用一些高端的智能的农机装备。但是也确实是大多数用户的经济实力以及作业环境对其使用机器都有所限制。他认为中国农机市场需求未来往高端走是一个趋势,但是高中低档的农业机器会永远共存。

微信图片_20221123140545.png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晓煜

对于未来中国农机的发展,三位对话人也分别作出了畅想。

张晓仑认为,未来中国农机装备发展要瞄准的目标应该是满足中国的粮食安全,满足中国的需要,让中国的农机来护航中国的粮食安全。他憧憬未来农民将成为农民工人,不用穿着很脏的衣服,在田间里头消灭城乡的差别。

陈志认为,农机化发展的奋斗目标要让农民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让农民过上体面的城里人生活。具体到农机装备上,如一个农民自己是一个家庭农场主,种上几百亩地坐在家里喝着茶就把地给种了,一年的收成,比城里的工人还要高得多。

黎晓煜认为,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在农机上面的不断的运用,使农田作业少人化、无人化,包括现在讲的农业机器人化。将来农机的操作,特别是拖拉机的驾驶,会像汽车驾驶一样舒适便捷惬意。我们农机人有一个梦想,就是将来真正实现无人化的农场。

标签:农机   无人   中国   北大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