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地区:打通三环节收玉米“粒”不再难(黄淮海小麦保护性耕作的平度实践)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黄淮海地区:打通三环节收玉米“粒”不再难(黄淮海小麦保护性耕作的平度实践),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黄淮海地区:打通三环节收玉米“粒”不再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淮海小麦保护性耕作的平度实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黄淮海地区:打通三环节收玉米“粒”不再难

2、黄淮海小麦保护性耕作的平度实践

3、黄淮海玉米怎么走,专家来把脉

黄淮海地区:打通三环节收玉米“粒”不再难

黄淮海地区:打通三环节收玉米“粒”不再难

资料图

每当进入玉米收获季节,都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收早了,籽粒灌浆不足降低产量;收晚了,有些品种会倒伏掉穗;如果赶上阴雨天气,籽粒还会发生霉变。另外,我国许多地方玉米还与小麦轮作复种,玉米收获后要抢农时播种小麦,这就更要求玉米及时完成收获作业。

因此,推广玉米籽粒机械收获是为农民降低三秋劳动强度、节本增效的一个良好途径,实现了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就等于真正意义上打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经过几年发展,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籽粒机械收获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对于我国玉米第二大生产区域——黄淮海地区的玉米籽粒机械收获还处于初级阶段。

近期,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主办,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协办的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论坛在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中举行,来自我国玉米生产领域中的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将关注焦点瞄准了黄淮海地区玉米籽粒直收。

推广黄淮海地区玉米籽粒直收是必走之路

“据统计显示,2015年底,玉米进口到岸税后价比国产玉米每吨低700元,我国玉米生产成本过高是其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是降低其生产成本的关键。而对于黄淮海地区来说,实现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就等于实现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在论坛上指出。

2016年是我国玉米市场步入低谷的一年,受粮改饲、镰刀弯地区调整玉米种植面积等政策影响,玉米价格下降,尽管如此,玉米依旧是黄淮海地区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之一,“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第二大玉米产区,玉米面积达到1.8亿亩,年总产7000万吨。”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李海潮介绍,“但是,在该地区玉米收获之后还要经过剥皮、脱粒等环节,大大增加了玉米生产成本。保守估计,‘玉米籽粒直收+晾晒’的方式较比人工收获亩均降低成本约110元—320元。”由此可见,在黄淮海地区实现玉米籽粒机械化直收效益十分可观。

据专家介绍,玉米籽粒机械收获,就是用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玉米的摘穗、果穗剥皮、脱粒、清选、秸秆粉碎等作业,改变了先收果穗再行脱粒的传统玉米收获模式,一方面减少了用工环节,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玉米秸秆焚烧问题,“在黄淮海地区,为不影响冬小麦播种,农民往往焚烧玉米秸秆,造成资源浪费,还使本来秋高气爽的天空受到污染,而玉米籽粒机收既实现秸秆粉碎还田,又增肥地力,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张世煌解释道。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机合作社等社会服务组织的增多,黄淮海地区的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为该地区实现玉米籽粒机械化直收提供了基础。

培育适宜品种是成功第一步

“实现黄淮海地区机械收籽粒的关键在于品种”,这是参加论坛的专家们共识。玉米果穗脱水速度、籽粒含水率和破碎率是评价机收籽粒品种的重要指标,因此,推广黄淮海地区玉米籽粒机械直收的第一步就需要育种方向的调整和相应技术的支撑。

“适合籽粒直收的品种要具备早熟、成熟后脱水快、植株清秀、耐密植、穗位整齐一致、高抗倒伏、倒折(耐茎腐)、穗轴坚硬、易脱粒的特点。而黄淮海地区农民现在大多选用的品种却与上述特点恰恰相反。”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建明说,“目前,黄淮海地区玉米达到生理成熟时籽粒水分约为30%,而籽粒收损失最低的水分区间应为23%—25%,籽粒每天的脱水率为0.4%—0.8%,因此,玉米生理成熟后仍需在田间晾晒十天左右,才能达到适合籽粒直收的水平。”

由于黄淮海地区的种植制度为玉米与小麦轮作复种,玉米收获后要抢时播种小麦,为保证农时,就要求玉米及时完成收获作业,让玉米在田间晾晒十天的时间恐怕很难达到。这就要求种植早熟的玉米品种。“矮、早、密、宜机收已成为我国玉米界普遍接受和共同实践的育种创新方向。我对今年玉米育种形势概括为四句话‘形势大好,万众创新,黑马成群,高手在民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适合机收籽粒的品种都缩短了生育期,因而使成熟时含水量降到25%左右,有几个品种甚至比目前普遍选用的较为适宜籽粒收获的先玉335早熟3—4天。”张世煌对当前玉米育种形势十分乐观。

作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世煌还对玉米新品种培育提出了其他要求,“除了早熟这个特点以外,适宜籽粒直收的品种还要抗倒伏,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站秆’。要求品种在成熟后50—60天内保持直立性,茎秆粗的品种不一定抗倒伏能力强,相反,茎秆太粗还增加了机收的难度。实验表明,茎秆细的品种更容易抗倒伏。另外,还要提高玉米品种抗穗腐病的能力。

近二十年,玉米穗腐病从南向北蔓延,手工收获、剥苞叶、脱粒,容易剔除穗腐病和霉变果穗,而机械混收就成了大问题,地头收购干籽粒,穗腐病将是致命的。因此,企业和育种者必须重视抗穗腐病育种。”

农艺与农机配套很重要

多年来,黄淮海地区的农民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种植模式,但是,传统的农艺未必适合现代农机作业,农机与农艺不融合一直以来是农机化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对于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也是如此。

“在试验中,我们团队分别选择了高秆、中秆、矮秆3个类型品种两种种植密度,经过两年、多点联合研究表明,60公分等行距播种能够兼顾玉米不同株高、密度需求,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且适宜机收。”多年来致力于黄淮海夏玉米农机农艺融合发展问题研究的李海潮指出,“由于黄淮海地区采用的是‘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生产方式,耕作制度为小麦整地播种,玉米免耕播种,因此,对于小麦的种植农艺也会影响后茬玉米的种植。”据李海潮介绍,研究表明,小麦采用17.5+17.5+25(厘米)种植有利于玉米机播,麦收后玉米再宽行播种,形成60公分等行距种植有利于玉米机收。选择适宜品种,推广“小麦晚播、早收;玉米早播、晚收”技术,是实现全年机械化,推动玉米籽粒机械化直收的关键。

“从耕作制度入手,降低收获时含水量。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推广冬季收获。在黄淮海部分地区,要试验两年三熟制,对农民,对土地,对环境都有好处,而且节省很多地下水。”张世煌表示。

烘干设备和技术要跟上趟

目前黄淮海地区玉米机收大多为直接收获玉米果穗,该类玉米收获机已经趋于饱和状态,玉米籽粒收获机数量还较少,由于玉米品种尚未达到玉米籽粒收获标准,很多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都对籽粒直收机械持观望状态,所以,机械的普及还需假以时日。

据李海潮介绍,目前,黄淮海地区籽粒收机械以小麦收割机更换割台改装为主,利用率高,成本较低,但籽粒破损率、落籽率、收获速度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这种情况并不适合未来长久发展趋势,专业籽粒收机械存在价格贵、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时,在破损率、落籽率、收获速度、无障碍工作时间、成本控制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除了籽粒收获机本身的原因之外,烘干设备也要配套建设。李海潮说:“水分含量在25%左右的籽粒在收获后无法直接进仓储存,必须经过晾晒或者烘干。目前,烘干设备和技术都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实际生产上布局较少,影响了籽粒收技术的推广。”的确,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专用晾晒场所越来越少。另外,从产业发展来看,应尽快加大仓储与烘干能力建设,妥善解决玉米收获后籽粒脱水的问题,“国家可以适当加大对烘干设备的补贴力度,以促进其发展。”对此,张世煌建议。

黄淮海小麦保护性耕作的平度实践

黄淮海小麦保护性耕作的平度实践

平度市位于山东半岛青岛、潍坊、烟台连接地区中心位置,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全市总面积316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68万亩,小麦、玉米播种面积160万亩。但是,平度南部部分镇较为干旱,土壤黏度大,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地力有所改善,但是有机质提升较慢,粮食产量不高。面对“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价格低等状况,不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离开家乡到企业打工,耕地撂荒严重。

2006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李洪文教授的指导下,青岛市农机局领导将保护性耕作带到了这片较为贫瘠的土地。17年来,从抓几个单项技术,效益不高,推广困难的初级阶段,逐渐健全了效益显著的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体系。

推广伊始,培训班是冷清的、示范区麦苗长势是稀疏的、老百姓的眼神是怀疑的。第一次肯定是原兰底镇桑园村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王玉芹拿出10亩土地进行保耕种植,第一个成效是示范田亩增效70元,随后的十几年,当地农机部门乘势而上,建成8个示范镇,示范面积达到30万亩,核心示范方面积4万亩,累计推广面积110万亩。

全新考题呼唤全新作答,全新使命期待全新作为。如何使保护性耕作更加符合本土特征、更加满足现实需求、更加紧扣发展脉搏。平度,这个曾经建立全国第一个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区、建立全国第一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工作站、保护性耕作推广补贴面积名列前茅的“考生”,经过多年探索,为黄淮海保护性耕作推广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试验探索,做好保护性耕作“填空题”

打基础才能谋长策,夯基石方能利长远。免耕播种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到底几何,“小宽窄行模式”小麦免耕播种机与“宽行宽带模式”小麦免耕播种机谁能更胜一筹,采用免耕播种后施种量与施肥量有何变化,这些问题一直缺乏足够的理论数据。

为做好这道“填空题”,平度市农机部门对接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决定在平度南村兰底保耕示范区开展相关试验。示范区的选择就是看中了它是传统耕作方式的典型样本,当地水资源严重短缺,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农业发展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长期的传统铧式犁耕作与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又加速了土壤板结硬化,亟待改变这种现状。2009年到2012年,示范区开始进行第一期试验,在种子、化肥、农药品种相同,管理与收获作业相同的情况下,保护性耕作高产高效技术体系3年平均亩产611千克,比传统耕作增产29%,物化投入却下降30%。2013年到2015年,示范区第二期试验详细验证了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播种量、不同施肥量的27个小区长势情况,催生了小麦免耕播种机播种器的升级换代,提出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粉碎装置改进建议,发布了《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形成了保护性耕作高产高效技术体系。目前,进行小宽窄行模式和宽行宽带模式对比验证的第三期试验正在示范区中进行。试验区进行的三期种植规模大、时间跨度长的试验验证,得到了保耕对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提升的实际数据支撑,得出了保耕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动物多样性改善的生态效益证明。

2014年5月,全国第一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工作站在平度市成立。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的领导和专家专程前来参加揭牌仪式。农业部领导动情地说“青岛和平度的保护性耕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市、县两级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矢志不渝的技术传播者。”专家工作站的设立,极大地调动了平度市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外地先后数次组织全市种植户前往参观学习,专家工作站的作用正日益发挥。

工作站助推了示范区保护性耕作的顺利推进,试验区的成功也像春雨一样沁入广大农户的心田,此后几年,通过辐射带动,蓼兰、明村、田庄等乡镇的“保耕空白”得到填补,保护性耕作工作整村整镇地得到推广与普及。平度市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全国保护性耕作和高产攻关示范区”。

创新思路,答好保护性耕作“选择题”

推广免耕首先要解决秸秆如何处理的问题。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秸秆回收可以卖给养殖户、发电厂,获得粮食收入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份额外的秸秆收入。两种选择各有好处,如何进行取舍?对于这道“选择题”,蓼兰镇的张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给出了答案。

蓼兰镇地处平度市南部冲积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出高产高质的农作物,被誉为“平南金粮仓”。位于该镇北张家丘村的张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从2014年成立之初,就积极效应农机部门号召开展保耕作业。近几年,合作社以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依托,探索出农业加畜牧业绿色生态生产链——部分秸秆离田后进行免耕播种,秸秆通过青储机、黄储机进行收获,氨化揉丝后饲养肉牛。肉牛产生的牛粪通过沼气池进行发酵,发酵后的沼渣还田利用,沼液则通过管道运送到大棚中做辣椒、西兰花、西红柿、草莓等瓜果蔬菜的有机肥料。“一亩地一季产生秸秆2吨左右,秸秆70%离田,一头肉牛消耗5亩青储秸秆或12亩黄储秸秆,一头牛每天产生牛粪5立方。”合作社负责人对相关数据如数家珍、信手拈来,除了来源多年实践经验外,也与合作社开展的大量系统试验有关——不断探索秸秆还田量与回收量的平衡点、探索肉牛饲养量与农田亩数的平衡点、探索牛粪投入量与大棚产出量的平衡点,总结出适宜本地的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生产体系。每年免耕播种为合作社节约成本20多万元,秸秆利用为合作社创造利润50多万元,化肥的使用量每亩节约20%以上。良好的经济效益逐渐开始反哺合作社,现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流转土地1000多亩,托管土地1000多亩,蔬菜大棚200多亩,标准养牛场20多亩,肉牛300余头,年收入600多万元的大型现代化农机合作社。合作社的“秸秆选择”之路还在继续,以往由于小麦秸秆由于营养价值较低,不能满足肉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作为饲料性价比并不高。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最近合作社又开始琢磨将小麦秸秆粉碎拌料、装袋灭菌后,作为优质的培植基质进行养菇。

当我们为合作社的“选择”喝彩时,合作社负责人说“我们与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合作,每年保耕产生的粮食作为种子买给他们,每斤比普通的粮食要多赚一毛钱。要求严苛的种子公司也肯定了我们的保耕成果,我们也尝到了保耕的甜头。所以说,不是保耕选择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保耕”。

筑巢引凤,划好保护性耕作“连线题”

免耕有免耕的长处,旋耕有旋耕的优势,松翻有松翻的特点。将传统种植农艺与保耕种植农艺连接起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形成一整套的玉米小麦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种植体系,是摆在眼前的一道“连线题”。受技术条件与科技资源的制约,平度市农机部门单枪匹马开展工作存在困难。为补足的短板,从2019年开始,平度市突破性的在田庄镇西寨村建设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试验田,积极“连线”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锦囊策。

连起了保耕不同农机具的“连线”。2020年9月,会同山东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组织举办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现场演示会。对“秸秆粉碎还田机+深松施肥播种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立式旋耕机+播种机”“翻转犁+动力耙组合播种机”等不同机具组合成的种植模式逐一进行演示。专家学者围绕土壤耕整效果、种植的深度与株行距等问题热烈探讨。观摩的种植户不约而同地对保耕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种粮大户侯松山说:“平时我们习惯种地、擅长种地,但从来没有研究过哪种组合方法最好。这次演示会对我种地启发很大。”演示会后,人群久久不能散去。“平度是胶东丘陵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通过机具研发与配套,把科技转换为生产力,真正推动农户增产丰收”,主持现场会的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杨发展说道。为进一步比较不同种植模式长势与产量,试验田为山东理工大学划出20亩地进行对比验证,附近的农户时不时会到试验田里瞅瞅看看,心中默默敲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

连起了保耕不同年份的“连线”。2019年,在田庄试验田里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验证了“机械化生态沃土种植工程”。该工程是将绿色可持续作为发展理念,打破深耕厚植传统思维,以六年为一个耕作周期,第一年深耕,保证了土壤疏松透气,把地表土翻入地下,地下含有较多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深层土翻到地表进行耕作;第二、三年不耕不松;第四年深松保证了地表的有机物含量,对于蓄水保墒的提高有很大作用;第五、六年不耕不松。经过6年,土壤有机质会大量积累,但比较板结,再次开始下一个循环,重复上述作业。采用该模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生态环境和土壤结构,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用最低的能耗和成本达到生产生态、地力提升、高产高效的目的。现场试验了沃土工程配套机具——秸秆粉碎灭茬混土还田整地机与新型带状旋耕施肥播种机。秸秆粉碎灭茬混土还田整地机能够将秸秆田间精细处理与地表微整平复合作业同步进行,新型带状旋耕施肥播种机在深施肥的同时还能种肥同播,宽苗带播种方式大大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沃土工程”的提出者原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杜瑞成教授将其总结为四个要点“土壤耕作周期化、机艺融合规范化、绿色节约生态化、培肥地力有机化”。

试验田里绿茵茵的麦苗铺在大地上,像极了一串串摩斯密码,等着人们在收获的时候,慢慢解读出最适宜本土的保护性耕作种植体系。

创新实践,写好新时代保护性耕作“问答题”

在稳总产、提单产的新时代,黄淮海小麦保护性耕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增加粮食单产的结合,成为平度市农业科技人员必须写好“问答题”。

2019年开始,平度市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青岛理工大学推广应用了立式旋耕+精播+播后镇压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当年试验面积2000余亩。此后,连续3年持续改进和提升,试验面积连年增加,2022年,立式旋耕立式旋耕+精播+播后镇压一体化技术实验面积接近10万亩。一体化技术显著提高了播种质量,出苗效果明显提升,为大规模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条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平度市农机技术人员时刻牢记粮食安全,秉持“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初心,在宽领域、深层次、广覆盖、智慧化上下功夫。靠新技术增加粮食产量,靠新装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勇做保护性耕作“优等生”,做好新时代“高分卷”。

黄淮海玉米怎么走,专家来把脉

黄淮海玉米怎么走,专家来把脉

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主要农作物的发展事关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致富。在黄淮海区域特有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模式中,玉米又显得尤其重要。

近年来,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一方面,籽粒机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玉米收获方式,对玉米品种的熟期、脱水速度等特性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种植密度的提高和频发的极端天气,让玉米的抗逆性显得更为重要。

资料图

如何认识黄淮海地区玉米发展的新变化?怎样确保农民和企业持续获得稳定的收益?近日,在第三届黄淮海玉米新品种地展博览会论坛上,部分专家学者围绕相关内容展开讨论。

上密度,改良株形是关键

黄淮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玉米品种更新换代较快的区域,从最开始的郑单958,到近些年新涌现的丰德存玉10号、滑玉388等,黄淮海地区玉米品种的话语权始终掌握在本地科研机构手中。特别是在产量性状上,有着较大幅度的提高。品种的单产上去了,能不能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进一步挖掘高产潜力?

“提高种植密度的想法很早便提了出来,但很快发现,并不是密度越大产量就越高。”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研究员程相文提到。早在1999年时,鹤壁农科院就对郑单958进行了密度试验,从每亩3000株到5500株,每隔500株一个密度梯次。实验结果发现,从3000株增密到4000株时的产量提高最大,达到了100公斤,此后随着密度的提高,产量反而下降,到5500株时,已经出现了减产。

按照一般的逻辑,种得越多,长得也应该越多,为何在玉米身上却不适用呢?“玉米受到株形的影响,会遮挡住一部分太阳光,如果密度过高,株形又是大穗型,那单株的产量必然降低。”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晓解释说。对于什么是适宜密植的株形,李世晓给出了一个形象的说法:上午十点太阳能够照到棒三叶,就是好株形。

过去在不重视密度的时代,农民普遍喜欢粗枝大穗,看到玉米长得高、棒子长得大,就是高产的象征。但这种偏好在密植时代却行不通了,过于庞大的单株玉米遮挡了其他玉米的阳光,整体的产量就受到了影响。“因此提高种植密度的关键就是要通过优化株形,提高阳光的利用率。”程相文表示。

粒收不能降了品质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结构和玉米需求的变化,籽粒机收渐渐成为发展方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东北已经在很大范围内实现了机械粒收。而在黄淮海,由于受到气温和耕种模式的影响,玉米脱水速度较慢,一直以来黄淮海区域的机收籽粒还不是很完善。不过,随着迪卡系列等熟期短、脱水快的玉米品种相继上市,黄淮海的籽粒机收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从近两年的试验中可以发现,在6月10日前后播种,10月10日左右收获的适宜机收品种,大部分的籽粒含水率已经能降到25%-30%,表现最好的品种已经能突破22%。”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天存说道。

“但是,籽粒收获后的烘干仍然是制约黄淮海玉米籽粒机收大面积推广的瓶颈。”吉林省种子站研究员丁万志认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机械粒收开展较早,工厂化的烘干设备已经比较完善,甚至出现了烘干产能过剩的现象。但是在黄淮海地区,由于受到人地矛盾和农民晾晒习惯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配套的烘干产业链,老百姓仍然习惯在路边进行摊晒。

“目前,黄淮海区玉米的主要问题就是籽粒中的毒素超标严重,虽然产量上来了,收获效率提高了,但粮食安全却受到了影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主任赵久然表示。在赵久然看来,玉米机械粒收不能一哄而上,必须通过烘干将籽粒含水率降到14%这个安全线以下,否则反而会影响农民的收益。

好品种同样需要逆境考验

在黄淮海区域,农民普遍有个困惑:在灾害频发的年份选择抗性强的品种种植,虽然挺过了灾年,但来年遇到其他的病害,却又出现了问题。“黄淮海区域最大的特点不是气候灾害频发,而是轮流受灾,有的品种耐高温,但遇到连续阴雨的年份,产量自然就受到影响。”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潮海指出了黄淮海区玉米抗性难以平衡的原因。

一个品种,想要做到抗高温或抗阴雨并不难,但是想要兼顾各种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却并不容易。先玉33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该品种有着不错的田间表现,但由于源自美国的基因血缘对高温和寡照都不耐受,因此在黄淮海地区的表现不如郑单958一类的地方品种稳定。

“黄淮海区域的气候特点给育种家出了难题,手里握有好的种质资源,却不好出牌。”丁万志说。而在李潮海看来,要想让品种在黄淮海区域体现出较好的综合抗性,就必须突出育种材料的“优势互补”。“把不同抗性的品种间耕混作,对育性不同的品种进行组合,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实现田间的稳定性。”

品种的耐密性同样需要逆境考验,在选品种的时候,每亩9000株的密度是常有的事。“玉米要想在生产中表现出耐密性,在实验中必须上大密度,在极端密度下谁能够站得更好,才能在大田中获得稳定表现。”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说。但是,能够在极端密度下表现得好,就不能仅仅是从表面上对品种进行改良。“增加密度的前提必须对育种基础材料进行改良,要降低株高、增强抗倒能力,这是品种耐密的关键。”在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伟程看来,育种单位必须从基础材料做起,拒绝模仿育种,才能真正选育出耐密植的优秀品种。

标签:玉米   淮海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