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提出粮食生产碳中和新路径(科学家研制出能够授粉的机器人蜜蜂,两年内可投产)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科学家提出粮食生产碳中和新路径(科学家研制出能够授粉的机器人蜜蜂,两年内可投产),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科学家提出粮食生产碳中和新路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科学家研制出能够授粉的机器人蜜蜂,两年内可投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科学家提出粮食生产碳中和新路径

2、科学家研制出能够授粉的机器人蜜蜂,两年内可投产

3、科学家研究发现粮食进口国并未成为“环境受益者”

4、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徐南平一行调研中国农机院

科学家提出粮食生产碳中和新路径

科学家提出粮食生产碳中和新路径

新华社南京2月20日电(记者 王珏玢)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悉,中、美、德等多国学者进行的一项农业环境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一条农业减碳技术路线。通过对现有减碳方法的优化,我国粮食生产有望实现碳中和。

这项研究由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多家权威研究单位共同完成。相关成果近日刊发在知名学术刊物《自然·食品》上。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元介绍,本研究采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详细评估了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根据模型测算,2018年我国生产三种主粮作物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可能达到6.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一系列减碳措施的综合使用,这些碳排放可能从碳源转变为碳汇,实现碳中和。

研究团队计算发现,采用增加秸秆还田比例、氮肥优化管理、稻田间歇灌溉等传统固碳减排措施,可以将粮食生产总碳排放从6.7亿吨降低至5.6亿吨。进一步实施将秸秆炭化为生物炭还田等,总碳排放可以从5.6亿吨降低至2.3亿吨,减排总幅度达到约66%。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设计出一套能源捕获系统,将生物炭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油和生物气纯化后发电,进行能源替代减排。经过这一系统的工作,我国主粮作物生产碳排放可以进一步从碳源(2.3亿吨)转变为碳汇(-0.4亿吨),实现碳中和。

“这一新的技术路径可以在不损失产量的前提下帮助实现粮食生产碳中和,同时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提高化肥资源的利用率,将环境和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颜晓元说。

《自然·食品》审稿人认为,这一研究对农业国家实现粮食生产碳中和以及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研制出能够授粉的机器人蜜蜂,两年内可投产

科学家研制出能够授粉的机器人蜜蜂,两年内可投产

西媒称,华沙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款能够进行授粉的机器人蜜蜂。这是一种能够完成找到花朵、采集花粉和将花粉小心翼翼地从雄蕊转移到雌蕊这一系列过程的微型无人机。

据埃菲社11月28日报道,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工程师拉法尔·达莱夫斯基表示,这款昆虫机器人已经实验成功,其授粉能力有望为应对全球蜜蜂数量持续减少提供替代方案。

达莱夫斯基说:“今年夏天我们展开了实验,如今我们已经通过这一人工授粉过程获得了第一粒种子。这说明我们的机器人能够担负起真蜜蜂的工作。”

不过他也承认,尽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出人意料的成果层出不穷,但目前尚未能设计出一款能够产蜜的机器人蜜蜂。

因此,达莱夫斯基表示,这款授粉机器人“并不打算取代蜜蜂,而是试图协助和完善它们的工作”。他并不愿意评价在授粉能力上究竟是无人机还是真蜜蜂更胜一筹。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款机器人蜜蜂能够以智能的方式协助大自然。按照程序设置,它可以专注于一个特定区域并找到具体类型的花朵进行授粉。

华沙理工大学的这个研究团队设计出了两种型号的机器人蜜蜂,一种是能够飞行的,另一种是陆地型的。后者的工作自主性更强,其电池更耐用。

报道称,此外,这种机器人还能用于推动“精准农业”的发展,比如根据作物的类型或位置确定投放化肥和农药的剂量。

华沙理工大学计划从2017年起制造出第一批机器人蜜蜂原型并在两年内正式投产。

无论是对农作物还是对大自然来说,蜜蜂的授粉都至关重要,而蜜蜂死亡率逐年升高使得农业产出效率面临威胁,一些完全依靠蜜蜂授粉的农作物濒临灭绝。

2014年欧盟首份相关报道称,不同国家蜜蜂的死亡率在3.5%至33.6%之间。

报道称,蜜蜂死亡率上升已经成为全球现象,尤其是在那些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因此,华沙理工大学的这项研究成果对农业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科学家研究发现粮食进口国并未成为“环境受益者”

科学家研究发现粮食进口国并未成为“环境受益者”

粮食进口也会带来进口国环境污染,这一结论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与美国科学家联合研究得出,并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

资料图

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很多国家将大量农产品生产转移到国外,然后从国外进口粮食成品。传统研究观点认为,粮食生产需要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普遍得出的结论是:“粮食进口国是环境受益者。”

然而,中美两国科学家以全球大豆贸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文献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粮食进口导致进口国作物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平衡等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形成环境污染,所以“粮食进口国并非都是环境受益者”。

研究人员基于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计算了全球五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主要作物(大豆、小麦、玉米、水稻、蔬菜)的平均氮营养平衡,实证分析了大豆进口导致的作物种植结构转换过程中的氮污染问题。

结果显示,全球大豆贸易导致主要大豆进口国农业氮污染加重,不仅对区域地表、地下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危害,同时还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据悉,该研究成果弥补了传统科学认知的不足,深刻揭示了以往粮食贸易中被忽视的进口国环境污染问题,论证了系统评估国际粮食贸易对环境连带影响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徐南平一行调研中国农机院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徐南平一行调研中国农机院

3月9日下午,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徐南平一行调研中国农机院,就农机装备自主研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运行等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陪同调研。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兰玉杰、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黄圣彪、社会发展科技司二级巡视员徐俊一同调研。中国农机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小虎陪同。

徐南平副部长一行参观了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视察了中国农机院9458大型青饲料收获机、4MZ-6采棉机等创新产品,考察了在研的早稻高速移栽、高速精量播种等新技术产品样机和专业试验系统,询问了中国农机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攻关组织成效。徐南平副部长对中国农机院农机装备自主创新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

徐南平副部长指出,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转制科研院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全行业技术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中国农机院要肩负起“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任,注重科技自立自强,突出强化农业装备自主创新和行业引领能力,推进农业科技供给高端化。

国机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秦汉军、科技发展部部长宋志明,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方宪法、苑严伟等参加调研。


标签:蜜蜂   研究   科学家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