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技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产业专家团保障春季农业生产一线观察(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 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打通科技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产业专家团保障春季农业生产一线观察(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 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打通科技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产业专家团保障春季农业生产一线观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 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打通科技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产业专家团保障春季农业生产一线观察

2、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 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3、打造“数字三农”浙江样板

打通科技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产业专家团保障春季农业生产一线观察

打通科技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产业专家团保障春季农业生产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许舜达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当前,正是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忙碌时节。

农业稳产增产、“米袋子”“菜篮子”拎得好,科技是关键。如何打通科技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科研人员有哪些新做法和感悟?记者日前在田野一线进行了采访。

科技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金黄的油菜花田、郁郁葱葱的树木、白墙黛瓦的房屋……春日的江浙地区,大地的“调色盘”色彩丰富。

在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益飞家庭农场,水稻育秧正抓紧进行。通过恒温、增氧的办法浸种,采取叠盘暗出苗育秧方式,大大提升了效率。

在一间“暗房”出苗室,家庭农场负责人黄益飞说:“温度保持28摄氏度至30摄氏度、湿度95%以上,稻种48小时就能出苗,发芽率95%以上,苗又齐又壮、适合机插,既缩短育秧时间,还提高了移栽质量,节约种子约30%。”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科研人员推广的这种方式,得到当地农户普遍应用;培育的“中早39”“中组53”等优良品种,明显提升了产量和品质。

这些变化是水稻产业专家团服务一线的缩影。

据水稻产业专家团副团长罗炬介绍,中国农科院协同院内外科研机构和农技推广部门,组建产业专家团,在全国18省份、五大稻区建立专家站,采取“专家团—专家站—地方农业部门—涉农实体”服务模式,由育种、栽培与土肥、植保、农机、加工和产业经济等领域120多名专家,把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一线。

近年来,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农科院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大规模应急性科技支撑稳产保供专项行动,并组建小麦产业专家团,探索建立科技支撑的常态化机制。

2022年中国农科院千余人次专家,在20余个省份、300余个县区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在主产区统筹部署油菜、蔬菜、茶叶、畜禽等20个产业项目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2023年1月,成立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蔬菜产业专家团,建立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新机制。

大组织、大协同机制合力攻坚

国家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农民盼望增收致富,如何把两个目标更好结合?

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稻田生态复合种养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基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当地利用稻田养蛙—青蛙除虫—蛙粪肥田的循环模式,基本实现了稻田不施农药和化肥。

“品种、栽培、植保、土壤等各方面专家一起保障,实现了一田多收,附近农户积极性很高。”浙江长兴稻蛙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传意说。

产业专家团的一个特点,是不同课题组共同联动。有科研人员表示:“不是‘你去打一锤子、我去打一棒子’,而是体系化协作,围绕一线需求、国家需求,集成技术模式,全产业链发力。”

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国荣说,组建六大产业专家团,通过“大平台”的组织形式,统筹从中央到地方的科研院所、创新团队,不同学科协同配合,建立了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正值春茶采摘时节,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示范茶园,蒙蒙细雨中,采茶工人的手指在茶树尖上灵活地跳跃。

这里种植着“龙井43”“中茶108”等国家级茶树良种,集成了茶园防霜扇、太阳能杀虫灯、土壤养分监测系统、茶园喷灌系统等现代农业技术装备。

近年来,茶叶所与地方、企业深化合作,推广优良品种、绿色生产、茶叶标准化加工和深加工综合利用等技术,推动产品优质、产业兴旺。

“从以前传统茶饮到现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各环节科研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推动‘一片茶叶’助力乡村振兴,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叶所研究员陈宗懋说。

从生产凝练课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服务一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给农民一点点技术,他们就能在田里走得更远。”水稻产业专家团合肥站站长王丹英说,农民有时会想出更经济、简单的办法,比如巧妙错开农机作业时间、自己改装农机等,专家把这些办法完善后吸收进智慧种田模式,再提供给年轻的“新农人”。

在实践中,不少科研人员收获了新思考和感悟。

“我们之前做绿色防控的示范试验,在田边种了诱杀害虫的草,但试验结束后农民却要把草挖掉,原因是‘走路不方便’。这让我们思考,更加注重从农民的角度观察科研成果,把好成果和农民生产需求结合起来。”水稻产业专家团常德站站长傅强对记者说。

“经常有农户打电话过来,有人想找怀旧的老品种,有人想种植外国‘越光米’,有人声称发现了重要种质资源等。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有限,市场上品种又多,我会把目前主推的好品种、种植技术介绍给农户,让他们少走弯路。能帮助到农户,我也很开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副主任魏祥进说。

服务田野、从田间汲取智慧,双向互动产生生动的化学反应。

“只有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凝练出接地气的科研命题;只有倾听农民诉求,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才会产出一批具有针对性和广泛适用性的农业科研成果。”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表示,要坚持把“科研命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实践中去”作为产业专家团的重要任务,为稳产保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 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 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能均超过全国十分之一,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正在此间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董事长王守聪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在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情况下,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空前重大,使命神圣光荣。”

王守聪说,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稳面积、保丰收,扎实做好保粮食安全最基础的工作,强体制、抗风险,有力推进保粮食安全最紧迫的工作,补短板、建体系,精心落实保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工作。

北大荒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企业,粮食总产约占黑龙江全省三成,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省际间调出量的15%左右,能够保障1.5亿城乡居民一年的口粮供应。

确保北大荒集团粮食持续增产丰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王守聪介绍,北大荒集团巩固保粮食安全基础,健全保粮食安全的制度,狠抓保粮食安全的根本,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年初以来,北大荒集团稳面积、保丰收,巩固保粮食安全的基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集团党委周密评估疫情冲击程度、影响范围,果断增加了粮食播种面积,调整了种植结构,落实粮食播种面积4330万亩,比上年增加20万亩,又适当调减大豆,调增水稻20万亩、玉米45万亩,创造了增产8到10亿斤的基础条件,相当于新增了400万城镇人口一年口粮供应能力。

集团充分发挥装备能力强、组织化程度高、技术保障有力等优势,以农业标准化示范为引领,大力推行种、肥、药、轮、耕、技“六统一”,全面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无人驾驶拖拉机、卫星导航精密播种、分层定位定量施肥、高产栽培模式等新技术,5月15日,完成旱田作物播种任务,实现了全作物、全面积100%播在丰产期。

北大荒集团强体制、降风险,健全保粮食安全的制度。用“双控一服务”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打通小农户享受现代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农业投入品集团统一供应、农产品集团统一经营、全过程的数字农服,将家庭农场的生产风险、市场风险最小化,构建起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年初以来,集团化肥统供率55%,柴油统供率54%,种子统供率75%。已有68个农(牧)场运用了数字农服管理系统,运用数字农服平台为29.5万农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覆盖耕地面积2414万亩,完成交易额43.2亿元,采购生产资料3.8亿元,发放农业补贴2.1亿元,办理农业贷款18.7亿元。

北大荒集团补短板、建体系,狠抓保粮食安全的根本。建立北大荒高质量发展体系,用“一体两翼”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大企业,打通小农户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最后一公里”,依托强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插上科技的翅膀和资本的翅膀,加快建设“绿色智慧厨房”,实现农产品向加工品转化、产品向商品转化、商品向货币转化的“惊险跳跃”。

用“三库一中心”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大产业,打通小农户参与市场竞争“最后一公里”,以产地库、物流节点库、销售库为保障,大力发展交易转化中心,用好2357万吨的粮食仓储库容,运输粮食300万吨、农用物资200万吨、冷鲜绿色食品100万吨,把优质绿色食品输送到东北亚物流园区、中西部省区物流园区、京津冀物流园区、长三角物流园区、大湾区物流园区,对接高端市场,迅速补上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短板。

打造“数字三农”浙江样板

打造“数字三农”浙江样板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集中资源、强化保障、精准施策,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浙江省是数字经济大省,今年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对标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浙江建设等决策部署,把“数字三农”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打造浙江样板。

浙江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主要特点

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领跑全国。2019年浙江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为68.8%,发展水平排名全国前500的县(市、区)我省有80个,我省的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上处于全国前列。

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投入显著增长。2019年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支出共计53.3亿元,是全国水平的近8倍;在社会资本投入方面,我省2019年总投入达190.5亿元,是全国水平的11倍。较高的社会资本投入水平显示了信息化财政投入发挥了杠杆撬动作用,创新了社会资本投融资模式,为县域数字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稳步提升。2019年,随着4G和光纤网络的普及、5G的加快发展,全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较高水平。此外,各县域的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小,全省总计90%的县(市、区)互联网普及率在80%以上。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的背后,是新基建的加快推进和网络覆盖及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

农业生产数字化提速扩围。2019年全省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较高且有明显提升,各地数字化应用具有典型的区域产业特点。其中,水产养殖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其他三类最低,但增长速度最为迅猛;畜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最高,说明数字技术在我省养殖环境监测、动物体征监测等方面应用已较为广泛;种植业和设施栽培数字化应用则继续稳步增长。

农产品电商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电商服务站已基本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分别为1573个、240个,位居全国第一。

乡村治理迈向“整体智治”。在全国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信息化进程之际,我省坚持“整体智治”理念,初步搭建了省级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集成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集体资产、宅基地、村情村貌等数字化模块。推动4个市、11个县(市、区)数字乡村整建制示范建设,引导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开启乡村全域数字化治理。

基层信息服务“结网连片”。随着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线服务”已在农村落地见效,提高了基层政府的办事效率,促成了基层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农村信息服务“结网连片”趋于完善,信息服务向基层延伸,满足了农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与生活需求,成为发展乡村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力推进器。

浙江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主要问题

区域发展水平和财政投入不平衡。尽管从总体来看,浙江省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已处于较高水平,但空间不平衡特征明显,总体呈现出“浙北强浙南弱”的特征。其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财政投入维持较高水平;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相对较低的县(市、区)则相反。由此可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地方财政投入的支持,并与区域地理环境、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农业生产数字化应用差异较大。在农业生产数字化领域,不同行业差异较大。设施栽培、畜禽养殖这两个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水产养殖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则相对较低。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行业应用有待加强。尽管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成绩显著,但部分县域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应用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行业应用来看,相对而言设施栽培和畜禽养殖业应用水平较高,水产养殖业及种植业则有待进一步加强。

县域农产品网络销售呈两极分化。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县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地区需因地制宜打造县域电商模式,加大举措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同时,一些地区农产品网络销售水平较低,亟待加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产品试点示范作用,通过集群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全省县域农产品网络销售。

推动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对策建议

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实际,部分评价指标仍有必要更新优化以提高其适用性。例如,目前农业农村部评价体系中“生产经营信息化”“乡村治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项下的二级指标体系更多的是反映信息化基础状况、相关项目工程或服务网点的建设情况。但是“建”不等于“用”,建设情况并不能充分反映乡村治理或乡村服务信息化实际应用成效,要将信息发布数量、服务人次、村民数字化应用等数据指标纳入相关评价体系。同时,将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纳入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不平衡已成为数字浙江和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必须跨越的障碍。需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政府相关部门要瞄准数字乡村建设的契机,增加信息化投入如设立数字“三农”专项资金,加大对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系统开发与数据治理、数字农业工厂建设等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现代农业项目资金加大对农业数字技术应用支持。切实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形成多种合力、集中投入的建设局面。开展试点示范,推广示范县(市、区)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

加速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要以县域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园和农业龙头企业为单元,在全省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块数据”,条块结合,健全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循环体系,促进数字化与种植业、设施栽培、畜牧业及水产养殖业的深度融合应用。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销售、运营服务、支撑保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重点围绕基础设施数字化、产业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等四方面内容,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做大做强农业数字经济,协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培育壮大农产品电商主体。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进一步推动网络消费,为乡村振兴助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突出农业领域“电商换市”,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化服务企业和农产品电商主体,培育一批“农民网红”,用好用活“直播带货”模式,带动农产品销售,率先组织农产品“走出去”,开拓农产品境外市场。同时,在农村地区加大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物流等设施条件,提升农产品电商服务效率。

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农业农村数字技术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建议协同科研院校培养一批数字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复合管理团队,进一步提高“三农”干部数字化管理水平。加快培育一批乡村数字技术人才,把互联网、数字化知识技能纳入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实用人才、农创客、新型农民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和知识素养。建立数字乡村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织智库加强理论研究,为建设数字农业农村提供智力支持。

标签:农业   数字   农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