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

2、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3、我国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

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制图:张芳曼

核心阅读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各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从山区纵横驰骋的微耕机,到黑土地上轰鸣的无人智能插秧机,再到自动运行的“植物工厂”,新农机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当前,春耕春播进展顺利,越来越多的机械化设备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无人机飞防、无人驾驶耕地、物联网监测墒情……农民挑上“金扁担”,广袤田野澎湃科技动力。

山区驰骋微耕机

“哒哒哒,哒哒哒……”

早上9点多,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小箐镇一处猕猴桃基地热闹非凡。远听,机器的轰鸣此起彼伏;近看,地里的微耕机纵横来回。蹚过草窝,农机手老张迎了上来。

老张全名张远泽,之前卖农机。2013年,经常出省培训的他,见其他地方农业机械化搞得火热,决心成立农机合作社,把重心转向农机服务。

“在贵州找块平地真难!不是巴掌田,就是鸡窝地,爬坡过坎是常事,有时人都站不稳,更别说机械。”老张一开始心里没底。

坡坡坎坎的,机械怎么用?

“我们的机械个头小,大型机械作业幅度超两米,我们的只有90厘米,有点缝隙就能钻。”每次接单,老张先到实地走一遭,摸清道路、耕地等情况,再决定用哪类机械。“这次是猕猴桃基地,枝丫长、空隙窄,上头还挂着防雹网,微耕机正合适。”

2019年之前,这个规模达千亩的猕猴桃基地,耕地、除草、打药等,全靠人工。“一年投入300多万,人工成本占一半。”基地负责人安仕东尝试着联系了张远泽。

看着微耕机尽情驰骋,安仕东直言超出预期。“之前人工除草,晒干的杂草只能烧掉,很难充分利用。有了机械,耕地除草同时进行,杂草顺带回归土壤,这是最好的肥料。”

安仕东算了笔账:给猕猴桃施肥,纯靠人工,一天只做半亩地,工资100块;而用机械,一天能做5亩地,一亩地120块。“机械效率高、标准化强,每亩节省80块!”

2020年,修文县完成机耕面积超67万亩,机收面积8.8万亩,机播面积1.6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30%提高到43%。

“截至去年,贵阳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06.76万千瓦,各类农业机械36.42万台(套),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03个,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为47.25%。”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刘林涛介绍。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针对地块小、田坎多、不规则、坡度大等特点,贵阳市持续开展土地宜机化改造,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设备升级更智能

在黑龙江北大荒新华分公司青山管理区,水稻育秧大棚里雾气弥漫,自动喷灌系统正在灌溉绿油油的稻苗。

种植户阎修全站在一旁,看着运行的设备,喜在心头。“新型喷灌系统效果特别好,能根据秧苗的需求来适量供水。供水准确、均匀、雾化好、射程远,还能到边到角,适合插秧机使用。”

今年插秧季,阎修全新买的无人智能插秧机大显身手。

“以前用高速插秧机,得仨人同时在插秧机上,一个驾驶,两个放秧盘。现在有了无人智能插秧机的卫星导航定位,自己就能操作,插完自己家的,还能给别人家干,额外赚些机耕费。”阎修全说。

阎修全所说的无人智能插秧机,是通过卫星导航系统,用软件规划路径的智能机械。通过非接触式角度传感器和高精度姿态传感器,可以在坡地、信号中断等情况下依旧保持高精度作业,一台机器一天能高质量插种水稻40亩,大大提高了效率。

说起新式播种机,该公司义通农机合作社成员马明德滔滔不绝。“以往的播种机遇到不平整的地块或者是低洼涝地,轮胎打滑就会影响精播效果,产生堆籽、漏籽的情况,有了这个电机驱动播种机,更智能更精准,就不怕滑了。今春雨水多,土壤墒情好,用这个能提前下地播种,抢在前头多干活儿,收入肯定噌噌涨。”

“提高作业速度、标准、质量,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机械智能化水平,促进集约化生产,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方向。今年,我们计划补贴485万元,更新包括履带拖拉机、水稻侧深施肥机、卫星平地机等各类种管收农机具。”北大荒农业股份新华分公司农业副总经理费广文说。

植物工厂低能耗

新农人杨少军一天的“耕作”,从看电脑数据开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正常,水肥流速不太稳定。”杨少军将数据一一记录下来。

杨少军是上海由由中荷农业创新园温室技术总监,他所“耕种”的土地是位于上海崇明的一片“植物工厂”。温室园区占地20.66万平方米,有29个足球场那么大。

温室内,随处可见各种传感器设备。由由中荷农业创新园负责人祁胜平介绍说,温室可以实现水、肥、温、光、气的智能化控制,白天室温控制在25至26摄氏度,夜间则控制在18摄氏度左右,确保蔬菜一年四季都处于舒适的生长环境。温室里还设置了蜂箱,利用蜜蜂为植物授粉,模拟自然的植物生长环境。

温室旁边还建设有最大蓄水量达10万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为作物提供天然的灌溉水,从而无需增加当地的用水压力。通过电脑程序控制的压力补偿式滴头,可以精准控制灌溉的水量和节点,做到用最少的水浇灌尽量多的植物。浇灌后产生的废液,也会进行回收处理。给温室加热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会直接排入空气中,而是通过专用装置进行回收利用,减少碳排放。

一串植株上应该结多少颗番茄最合适?“在我们温室,矮小的植株每串结12或13颗为好,第四穗开始,结14颗最好,多余的可以摘除。”杨少军说,创新园里有个智慧农业大脑,每个种植操作都会被记录下来,沉淀为数据,日后如果新建温室,这些数据经过分析、解码后,都可以成为宝贵的经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在一片葱郁的黄瓜种植区域,三五个工人站在可自动调节高度的架子上采摘果实,在自动运行的这片农场里,只有采摘、打老叶这些园艺操作需要人工完成,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万平方米需要8—10个人进行维护,人数是传统农业的一半,但平均产量比传统地面种植高了10倍左右。这里平均每天可以为上海市民提供30—40吨高品质绿色蔬菜。

今年1月,《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发布,计划到2025年打造10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培育50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10
18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石燕泉从四个方面通报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
  
在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和条件建设方面,我国已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级比较完备的农业科研体系,人才队伍不断加强,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提高,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正在茁壮成长;试验研究条件大大改善,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设施初具规模,具备了开展农业基础、应用基础、应用与开发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关键性问题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地(市)以上的研究与开发机构1144个。其中,国家级57个,省级466个,地(市)级621个;按管理系统分,种植业706个,畜牧业104个,渔业122个,农垦44个,农机化168个。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9.6万人,种植业系统从业人员6.6万人,占总数的69%;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5.9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1万人,占18.9%;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6424人,占10.9%;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4.3亿元。有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84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91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12个农作物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在农业科技成果方面,我国现代育种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动物克隆等农业生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等已开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十五期间,每年获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4000多项;在国家科技奖励中,农业获奖项目共117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10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共奖励900项,其中,一等奖86项,二等奖364项,三等奖450项;全国共受理农作物品种权申请2769件,授予品种权698件。农业科技工作在一些领域相继取得重大进展:一是作物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和创新。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水稻、小麦、大豆三种主要农作物的核心种质,用5%的种质资源可代表90%的遗传变异;构建了53个永久作图群体,是目前世界各国报道的永久作图群体的近1/2;研究发现了400多个重要农艺性状新基因和数量性状位点(QTL);克隆了42个抗病、矮秆和营养高效等重要基因。组织开展了种质资源利用、病虫害防治、区域农业、生态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机装备等科研攻关,创制育种材料209份,挖掘新基因12个,通过后补助方式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29个,取得成果312项,申请专利56项,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65个,60%的成果在示范区内推广应用,新增总产值约112亿元,新增利税18.4亿元。二是超级稻研究与推广成效显著。通过联合攻关,超级稻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创制出优异育种材料30余份,育成了28个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株型优的新品种,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10个品种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超800公斤,研究提出了长江流域、东北地区等区域水稻高效栽培技术。并利用生物技术将玉米、稗草等C4植物的高光效基因导入水稻,开展亩产900公斤水稻研究探索。目前超级稻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左右。三是转基因抗虫棉及三系杂交棉取得进展。合成了抗虫基因,利用转基因方法,先后培育成功单抗棉铃虫和既抗棉铃虫又抗蚜虫的双抗棉花新品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已有46个抗虫棉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7亿亩,农民种植抗虫棉可减少农药用量60-80%,减少虫害、提高产量,平均每亩增收节支180-220元,累计增收节支约220多亿元。另外,还采用基因工程和传统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国际上选育成功高产量、高纯度、高效率、大规模、低成本、能够直接应用的转双价抗虫基因的三系杂交抗虫棉sGKz8,整体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四是基因工程疫苗和动物克隆技术取得突破。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研所采用重组DNA技术和反向基因操作技术,在国际上第一个研制成功抗H5N1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和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载体疫苗,为我国乃致国际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发挥了关键作用。另外,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研制了新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可同时抗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两种重大病害,安全性更高、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廉。动物体细胞克隆大大加速高产牲畜、优质种畜的迅速扩繁,大大提高奶牛、生猪等家畜的整体生产水平。我国对猪、牛、羊等动物成功进行了体细胞克隆。山东莱阳农学院的克隆牛,在国际上首次使用了玻璃化超快速冷冻保存技术。中国农业大学成功地克隆了我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仅培育了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而且还产下龙凤胎,在国际上首先证明了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具有正常的繁育生殖功能。另外,动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取得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利用转基因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人乳铁蛋白基因和人α-乳清白蛋白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不仅可开发抗菌、抗癌等功能药品,而且可开发成具有与人乳成分相近的人乳化牛奶。海南医学院利用精子载体法培育成功转人卵泡刺激素(F SHβ)基因的杂交水牛,利用奶水牛乳腺反应器生产人卵泡刺激素,为治疗无排卵不孕症开辟了新途径。五是渔业科研取得突破。大菱鲆、鲟鱼等苗种的人工繁殖及配套养殖技术的突破,已经形成产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出HDPE双浮管升降式深水抗风浪网箱,已取得40多项国家专利,表现出优良的抗风浪性能,大大提高了海水养殖集约化、现代化、无公害程度和向外海的发展。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方面,2005年,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组建了由1139位专家参与的农业部、省和试点县专家组,筛选确定了4744名技术指导员,形成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行政推动体系、专家网络体系和技术指导与服务体系,探索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推广应用了50个主导品种和20项主推技术,培养了近10万个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与普通农户比较,主要粮食作物亩产增幅10%以上,亩均节约成本30元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在全国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面积2.8亿亩,辐射带动2.5亿亩,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16万人次,培训农民4000万人,提高肥料利用率3-5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实施的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截止2005年底,对种植、养殖、农机、生态建设、农产品加工等领域297项核心技术进行了熟化,形成了316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186个,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增加就业人数190万人,带动农户2200万户,实现总产值137亿元,新增纯收益20亿元,基本达到了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通过部省联动等不同形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成多个科技服务小分队,举办科技培训班,捐赠化肥、树苗、沼气太阳灶价等农用物资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既把工作落到了实处,又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政府间的双边合作,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十五以来,利用“948”项目,以最小的投入最快地获得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拓展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开辟了新的技术领域。先后引进了一大批优良种质资源、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这5大作物上引进和利用国内外品种资源与育种材料9000多份,创制出新的育种材料50多万份,这些材料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虫、抗旱、水肥效率高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初步建立起我国主要农作物的遗传育种创新及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基本满足了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需要。

我国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我国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全国农业科技部门和科技工作者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农业科研创新步伐加快,农业科研硕果累累,成果转化和推广得到加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短,农业科技在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形成国家和地方两级比较完备的农业科研体系,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茁壮成长,试验研究条件不断完善,具备了开展农业基础、应用基础、应用与开发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关键性问题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地(市)以上的研究与开发机构1144个,其中,国家级57个,省级466个,地(市)级621个;有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84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91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12个农作物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9.6万人,科技活动人员5.9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1万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6424人。


农业科技硕果累累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现代育种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动物克隆等农业生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等已开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每年获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4000多项,在一些领域相继取得重大进展。
  作物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和创新方面,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水稻、小麦、大豆三种主要农作物的核心种质;构建了53个永久作图群体;研究发现了400多个重要农艺性状新基因和数量性状位点(QTL);克隆了42个抗病、矮秆和营养高效等重要基因;创制育种材料209份,挖掘新基因12个,通过“后补助”方式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29个,取得成果312项,申请专利56项,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65个,60%的成果在示范区内推广应用,新增总产值约112亿元,新增利税18.4亿元。
  超级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联合攻关,创制出优异育种材料30余份,育成了28个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株型优的超级稻新品种,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并研究提出了长江流域、东北地区等区域水稻高效栽培技术。目前超级稻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左右。
  转基因抗虫棉及三系杂交棉取得进展。利用转基因方法,先后培育成功的单抗棉铃虫和既抗棉铃虫又抗蚜虫的双抗棉花新品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采用基因工程和传统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国际上选育成功高产量、高纯度、高效率、大规模、低成本、能够直接应用的转双价抗虫基因的三系杂交抗虫棉sGKz8,整体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目前,已有46个抗虫棉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7亿亩,农民种植抗虫棉可减少农药用量60-80%,减少虫害、提高产量,平均每亩增收节支180-220元,累计增收节支约220多亿元。
  基因工程疫苗和动物克隆技术取得突破。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研所成功研制出抗H5N1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和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载体疫苗,为我国乃致国际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发挥了关键作用;另外,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研制了安全性更高、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廉的新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可同时抗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两种重大病害。山东莱阳农学院的克隆牛,在国际上首次使用了玻璃化超快速冷冻保存技术;中国农业大学成功地克隆了我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了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动物体细胞克隆大大加速高产牲畜、优质种畜的迅速扩繁。
  在渔业科研方面,大菱鲆、鲟鱼等苗种的人工繁殖及配套养殖技术的突破,并已形成产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出的HDPE双浮管升降式深水抗风浪网箱,表现出优良的抗风浪性能,并取得40多项国家专利。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短。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十五”以来,利用“948”项目,以最小的投入最快地引进了一大批优良种质资源、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5大作物上,引进和利用国内外品种资源与育种材料9000多份,创制出新的育种材料50多万份,初步建立起我国主要农作物的遗传育种创新及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基本满足了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需要。


多措并举让农民分享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把科技送到农民家。从2005年开始,农业部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全国选择212个试点县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近5000位专家和18000多名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手把手、面对面地向农民推广了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通过对农民开展主体培训、入户技术指导与服务,培养了近50余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000万个普通农户。科技示范户的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与普通农户比较,主要粮食作物亩产增幅10%以上,亩均节约成本30元以上。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实施,不仅形成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行政推动体系、专家网络体系和技术指导与服务体系,还探索出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农业部启动的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努力提高了农民科学施肥水平,不仅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还减少了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据统计,中央财政先后投入7亿元,在全国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面积2.8亿亩,辐射带动2.5亿亩,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16万人次,培训农民4000万人,提高肥料利用率3-5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加速农业技术的中试熟化和试验示范。农业部从1999 年开始实施的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截止2005年底,该计划对种植、养殖、农机、生态建设、农产品加工等领域297项核心技术进行了熟化,形成了316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186个,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增加就业人数190万人,带动农户2200万户,实现总产值137亿元,新增纯收益20亿元,基本达到了“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主要农产品质量的改善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让农民得实惠。农业部按照“把工作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的总体要求,通过部省联动等不同形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成多个科技服务小分队,举办科技培训班,捐赠化肥、树苗、沼气太阳灶等农用物资,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目前,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正在神州大地上奏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户家”的新乐章,广大农民将会分享到农业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更多实惠。

标签:农业科技   技术   我国   农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