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访中央农办主任...(以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访中央农办主任...(以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访中央农办主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以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访中央农办主任...

2、以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3、以农业服务规模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访中央农办主任...

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访中央农办主任...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题: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访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新华社记者赵承、董峻、于文静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1日正式发布。在我国开局“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这份指导今年乃至“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文件有何内涵和深意?我国将如何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复兴?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时机特殊 意义重大”?

  问:请介绍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文件有何特点?

  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时机特殊、意义重大。

  首先,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迫切需要明确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对“三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迫切需要适应“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再强调再部署。

  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迫切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新征程背景下的“三农”工作,如何定位和考量,是一个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三农”问题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三农”和我们党、国家、民族内蕴的血脉关系和内在的本质联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既立足当前,部署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又兼顾长远,明确“十四五”时期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下一步,我们将发挥中央农办统筹协调作用,用好督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等抓手,督促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要改革落实到位。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问: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一步如何防止返贫?

  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以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今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首要位置,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地区、脱贫群众虽然已经实现脱贫,但发展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仍然不强,仍处于社会发展的“锅底”,巩固成果防止返贫任务仍然很重。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同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及时纳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继续重点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在西部地区的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要有序推进政策优化调整,推动工作体系平稳转型。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200多个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接下来要在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基础上,逐项推进政策分类优化调整,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平稳过渡。

  “粮食安全要抓得很紧很紧”?

  问: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世界粮食市场带来影响,也让人体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打好种业翻身仗。今后保障粮食安全有何新考量?

  答: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不管是主产区、产销平衡区还是主销区,都有责任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粮食生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需要强化政策保障,辅之以利、辅之以义。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的义务和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落地,同时完善种粮农民补贴政策,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今年夺取粮食丰收意义重大。围绕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实现稳中有增的目标,农业农村部将重点抓好稳定种植面积、强化政策支持、突出抓好要害和狠抓防灾减灾四方面工作。

  具体来说,将继续向各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压严压实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责任,挖潜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统筹利用撂荒地发展粮食生产。坚持并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抓紧制定并启动实施打好种业翻身仗行动方案。

  “让乡村面貌看到显著变化”?

  问: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建设行动专门用一章篇幅进行全面部署,今后有哪些部署促进乡村留得住乡愁,乡亲们生活更美好?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城乡统筹进一步深化,水电路气房讯等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当前,我们拥有更好的条件,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让农民享受到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

  “十四五”时期,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力争见到明显成效,让乡村面貌看到显著变化。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规划编制。推动各地合理确定村庄分类和布局,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注重保护好传统村落民居和乡村特色风貌。

  ——基础设施。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水电路气房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重点改善通自然村道路和冷链物流等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基础设施,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人居环境。启动实施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抓好分类改厕和污水处理,逐步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

  ——公共服务。持续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不同层级明确不同建设重点,满足农民不同层面的需求,实现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

  对于乡村建设行动,包括水电路气房讯、冷链物流等,中央一号文件都作出了相应部署。我从多年地方工作实践感到,有两方面需重点关注,一是行政村以下的通村(组)道路和村内主干道,以及附近的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这“三类路”;二是冷链和物流,比如推进电商上行下行、鲜活农产品的保鲜。这两方面设施搞好了,既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又解决生活问题,在“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推动。

  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还要完善相关机制。资金方面,除了财政资金,还要更多利用金融特别是中长期信贷资金;主体方面,除了农村内部主体,还要鼓励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

  “重大改革走稳走实”?

  问:乡村振兴的土地问题如何解决?文件对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如何通过改革激发活力?

  答:农村的“三块地”包括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有两个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一般的财产可以随意让渡和处置,一是对国家对社会有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功能,二是对农户对农村有保生存保稳定的功能。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下行影响,一度有3000多万农民工留乡或二次返乡,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农民在农村还有一块地、一栋房,农村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

  我们要善于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遵循历史规律推进“三农”工作,凡是涉及农民基本权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必须看准了再改,保持历史耐心,在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上绝不能跑弯走偏。所以,对农村土地问题,我们也不能简单算经济账,更不能当作一般的不动产来进行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今年和“十四五”时期,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将按照文件决策部署,谋划推动新一轮农村改革,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重点,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撑。

  一方面,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另一方面,稳慎推进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做好确权登记颁证、完善管理制度等基础工作前提下,推动取得一批实质性试点成果,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同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构建面向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以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以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最大的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冷凉性农作物北繁制种高地,最重要的有机青稞生产基地、冷水鱼生产基地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农村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呈现出万千气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同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繁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制约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的障碍依然存在。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三农”工作量身定制的发展路径,是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我们要把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同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和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重大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论断、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的重要论述,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青海“三农”工作的生动实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打造输出地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聚焦提质、稳量、补链、扩输,用好科技这一利器,加快打造高原特色种业基地,提高农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实施农药减量增效,下功夫补链强链,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借力发力打造品牌,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要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坚持规划先行推动高原和美乡村建设,以自治、法治、德治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化农牧业农牧区改革,让农牧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系统集成,促进农村牧区和城市融合发展,立足援受双方所需所能用好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机制,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做细做实农牧区疫情防控工作,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要持续加强党对农村牧区工作的全面领导,打造具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强化要素投入保障,做到上下贯通、精准施策。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让乡村振兴有更多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建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选优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充分发挥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和农牧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农牧民群众自觉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以农业服务规模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农业服务规模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变革和经营方式变化,农业服务规模化的效应逐步显现,我国农业通过形成服务的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路径也越来越清晰。一方面,我国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细化,对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需求上升;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组织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对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提出了新要求。

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发力,以挖掘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潜力为重点,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发展,更好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

农业服务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集中,改善农业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但从各地的实践看,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以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土地规模经营,进而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进展和绩效相对有限。

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变革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这为推进我国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更好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农业服务规模化的效应开始显现。当前,我国农业通过发展服务的规模经济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路径愈发清晰,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已逐渐成为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是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多元化趋势明显。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我国农业服务组织多元化趋势明显,目前我国县乡两级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组织涉及种植业、畜牧业、农机和农经管理等多种服务机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尤其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及各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化服务平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这些主体兼具生产和服务的双重功能,既是服务的需求者,又是服务的提供者,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全面地为农户提供多种农业生产性服务。

二是经营服务内容向全产业链延伸。随着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劳动分工不断深化,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市场化水平也不断提升,各类主体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全产业链相关作业环节的服务内容均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有效的分工。根据样本数据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且已经提供农资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的比例均可达50%以上。

三是经营服务方式多样化。根据各省份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的情况,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农业生产托管、产业联合体、联耕联种等直接面向农户和农业生产的多种有效形式,对更好推进服务规模化经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制约农业服务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进程中,农地规模小、细碎化程度高,小农户仍是农业经营的主体,以及服务供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农业服务规模化效益的充分激发。

一方面,受限于未集中连片的耕地,服务规模化效率难以有效提升。《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指导意见》提出,规模化农业生产托管是服务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耕地集中连片是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托管的前提条件。

从实践上看,我国耕地流转在经营权的流转上相对容易,但难以形成耕地的自然连片,其背后涉及众多经营个体、组织的协调和合作,不仅需要解决权属问题,还需要解决组织问题。目前,尚缺少服务组织来打破耕地分割的局面,亦难以将部分生产和经营环节外包来实现分工化、专业化和组织化,难以进一步实现“化零为整”的服务规模化效益。

另一方面,大部分农业经营服务组织的运营机制尚不完善。从农业经营主体数据看,农户仍是我国农业耕地经营的主要主体,我国有2.6亿多农户,其中承包户为2.3亿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等其他主体所占比重保持稳定增加,这对完善农业经营服务支撑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调研发现,由于土地集约化规模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增长,催生了一体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原有的农技站、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等基层公益服务组织已不能满足新的需求。

但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新生力量在职能上尚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在运营机制上缺乏制度规范,导致不同服务主体间服务衔接不顺畅,服务资源缺乏统一整合。从服务供给角度看,技术服务、农资服务、农机服务的比例可达到50%以上,但作业服务、质量服务、物流服务、品牌服务等方面的供给比例仅在20%左右。

与此同时,农业服务资源缺乏统一整合,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在农业资源禀赋约束下,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发展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企业化的趋势,不同经营主体对农业服务需求日益多元。

调研发现,目前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仍以传统服务如农资供应和农产品运输销售等内容为主,而加工、储藏、信息化等其他服务供给不足。另外,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和规模增大,在产业规划、产品品牌设计营销、市场信息等方面衍生出新的需求,针对此类新需求尚缺乏可持续、资源节约的供给服务。

此外,农业设施用地、仓储、晒场、烘干设施等方面的难题,亦随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量出现而愈发凸显,加之扩大规模时机械设备、农田水利设施等所需投入巨大,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覆盖面较窄等问题依然突出,远不能满足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多方面推动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

我国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潜力巨大,能够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以及能办但效率较低的生产经营环节问题,是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具体来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探索土地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协调发展机制。以土地托管和联耕联种为代表的农业服务规模化实践,能够较好发挥小农户经营和服务规模化的各自优势,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进一步充分发挥服务规模化的优势,就要探索土地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协调发展机制,对农业关键生产环节进行整合,使小农户土地在各自区域内实现土地集中连片,为逐步有序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打好基础。

二是以通过转型和改造传统农业服务组织、挖掘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潜力为重点,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从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试点省份的成功经验看,一些地方着眼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变化,在拓展服务领域、覆盖全产业链服务范围等方面,通过转型和改造传统农业服务组织,主动对接农民的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形成了“三农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等多种服务模式;

通过挖掘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潜力,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了合作社、龙头企业、涉农市场等多元化主体加快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发挥农业服务规模化的优势,应基于农业服务规模化的类型和层次,结合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整合资源,加快优化不同类型主体间联合和协作,促进农业服务供求有机衔接,提高服务效率。

三是夯实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发展的政策基础。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大对农业作业服务、质量服务、物流服务、品牌服务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经营单项服务,大力发展加工、储藏、信息化等服务,特别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衍生出的新服务需求,整合各部门的相关资源,形成可持续、资源节约的服务供给模式,不断夯实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发展的政策基础。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

标签:服务   农业   农村   规模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