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自强重在重塑和融合(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赋能产业绿色高质)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业科技自强重在重塑和融合(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赋能产业绿色高质),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业科技自强重在重塑和融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赋能产业绿色高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业科技自强重在重塑和融合

2、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赋能产业绿色高质

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10年提升7个百分点

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农业科技自强重在重塑和融合

农业科技自强重在重塑和融合

  ?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既要“顶天”,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又要“立地”,面向产业需求,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顶天”的关键词是重塑,“立地”的关键词是融合。

日前,《“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21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等一批农业科技报告密集发布,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成为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打破了国外对白羽肉鸡种源的垄断。

这些好消息,源自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7%,以及在部分大宗作物领域取得的一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大步推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跟过去比,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2个重要农业国家中,我国农业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均为第一。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学科评价指标中,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学科引用量保持全球前1‰。从全球看,我国在农业领域的论文和专利方面有优势。

不过,科技创新对农业大国的意义,不仅限于发表论文或项目验收报告的数量,而是要支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真正解决农业农村面临的问题。我国与有的国家相比,要么农业资源禀赋处于劣势,要么劳动力成本不占优势。如何用越来越紧张的水土资源、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科技是突破口。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加快向农业渗透,世界农业格局在深刻变革。面对内在约束和外部竞争,应努力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困扰农业科技创新的难题仍未破解。长期以来,农业科技各自为战现象较普遍,各地农科院所分工不科学、“上下一般粗”,低水平重复多,协同创新少。农业科研项目投入竞争性过度、稳定性不足,使得不少科研人员忙于项目立项和验收,难以沉下心搞科研。科研与推广“两张皮”现象直接影响了成果应用。可以说,农业创新资源分散、效能不高是突出问题。反映到人才上,就是“上头”的农科领军人才和“下头”的农技推广人才“两头缺”。

因此,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既要加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避免关键领域被“卡脖子”,又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种地挑上“金扁担”。换言之,既要“顶天”,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又要“立地”,面向产业需求,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

“顶天”的关键词是重塑。我国有50多所涉农高校、10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是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应用技术研究的主体。过去受制于农业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导致论文发了很多、专利申请了很多,却面临“被锁在铁皮柜里”的尴尬。一方面要推动涉农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应有更多担当。要重塑农业科研布局,强化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央地优势特色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完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和科研项目制度。

“立地”的关键词是融合。前些年,我国奶业屡遭进口冲击。从科技角度看,症结是科研单位积累了大量奶业科技成果,但缺少转化平台和应用场景。为此,76家企事业单位组建了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几十家乳品企业示范生乳分级技术,使得加工能耗降低和鲜奶品质提升。通过产学研融合,我国奶业找到了自己的竞争力。今后要支持涉农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联合体,以利益为纽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在此基础上,衔接新型农业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推动成果与市场结合,科技与产业融合。

?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赋能产业绿色高质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赋能产业绿色高质

?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捷报频传——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被中国科学家变成了现实,在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被国内外领域专家认定为“典型的‘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新型抗虫、耐除草剂、控制理想株型、耐旱、抗小麦赤霉病、抗稻飞虱、抗稻瘟病等重大基因的发掘,为解决世界性育种难题提供重要基因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今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奋勇登攀,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发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协同调控新机制、首次绘制大豆图形结构泛基因组、首次解析猪早期胚胎染色质三维构象……这一年,我国农业科技持续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是驱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是我国农业科技抢占世界制高点、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础。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转基因研发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转基因研发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在多项技术卡点上实现突破,获得发明专利4000多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建立高通量基因克隆新技术体系,基因克隆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了规模化基因克隆和功能快速验证。构建了主要农作物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研制全基因组分子特征识别、安全评价等新技术新方法及技术标准600项,形成了科学、规范、高效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技术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

最新发布的《2021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显示,我国农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引领性、开拓性、突破性重大进展,在作物、园艺、兽医等学科领域已处于领跑地位,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由局部创新向“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自主产品”的整体性跨越。

与此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支撑更加有力,以强基础提能力为重点,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培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要素集聚、全过程服务,打造国家农业产业科技力量。建强科学观测站网络体系、农业大数据平台,加快农业科研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举行的2021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宣布,从农业科研成果、论文、专利、植物新品种权水平,以及我国在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前沿热点问题在国际的影响来综合研判,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已进入世界前列。

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紧密融合,越来越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武装农业农村,为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创新驱动正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提速。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组织50个主要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2800多位专家,努力突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熟化配套技术,研发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奠定了产业变革的科技基础。

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乡村振兴动能澎湃。柑橘体系突破了苗木繁育、果实留树保鲜等关键技术,拉长鲜果供应期,提高了柑橘产业经济效益。燕麦荞麦体系将高产优质品种、机械化生产技术、精深加工技术进行集成,催生了一批小而美、能致富的地方特色支柱产业。科技创新破解了产业效益低难题,引领产业技术转型升级,推进产业优质化、轻简化、绿色化,有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凸显,我国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批加快农业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模式。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平台载体,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形成解决专业性、产业性和区域性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协同创新模式,共建立了91个联盟,其中由企业牵头的联盟26个,实体化运行的联盟16个。

打通“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搭建优质“政产学研用金”要素集聚平台载体,推动科技与区域经济融合,打造一批“区域创新”高地。南京、太谷、成都、广州、武汉等5个科创中心,加快推动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要素集聚、关联企业集中、优势产业集群,373个高水平科研团队、413家高科技企业、32支高质量基金入驻,“农业硅谷”初具雏形。

科技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必然要求以科技创新作为强大引擎,着力解决制约“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的关键问题。农业绿色投入品创制步伐加快,选育和推广一批高效优质多抗的农作物、牧草和畜禽水产新品种,显著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优质化率,研发一批绿色高效的功能性肥料、生物肥料、新型土壤调理剂,低风险农药、施药助剂和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品,绿色高效饲料添加剂、低毒低耐药性兽药、高效安全疫苗等新型产品,突破我国农业生产中减量、安全、高效等方面瓶颈问题,肥料、饲料、农药等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显著提高。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双双达到40%以上,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实现由“治”到“用”转变;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6%,农用为主、多元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农膜回收率达到80%,重点地区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针对农业绿色发展要求,绿色技术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研发了一批土壤改良培肥、雨养和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和废弃物循环利用、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生态修复、轻简节本高效机械化作业、农产品收储运和加工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通过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奶牛生猪健康养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技术和模式,着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已建设300个化肥减量增效、150个果菜茶全程绿色防控、723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674个秸秆综合利用、100个农膜回收重点县,形成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快突破一批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关键技术。今年,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发布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这是首次以减排固碳为主题发布的农业农村领域相关技术模式。其中,通过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覆盖还田、碎混还田、翻埋还田、炭化还田、过腹还田等,秸秆年还田量达5.2亿吨,为耕地地力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表示,“十四五”农业农村科技要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工作定位,把握“突破、融合、重塑、提升”战略支点,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进一步通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等绿色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着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科技供给,着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10年提升7个百分点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10年提升7个百分点 ? ? ? ? ?8月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宣布,该院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全国优势育种队伍,育成了“华西牛”。这是历经43年协同攻关,我国科研工作者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对提升肉牛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 ? ? ?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取得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从世界第二方阵跨入第一方阵。

? ? ? ? 支撑餐桌更丰富

? ? ? ? 近年来,我国培育出一批节水、节肥、节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水稻、强筋弱筋小麦、高产高蛋白高油大豆、高产机收籽粒玉米优良新品种。玉米籽粒机收品种“京农科728”在短期内推广达3300万亩,“中麦5051”突破了节水品种不优质、优质品种不抗寒的技术瓶颈。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 ? ? ? 今年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良种依然是推进的关键。6月,农业农村部在山东禹城举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观摩会。禹城市房寺镇乡邦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种的大豆全是“齐黄34”。合作社理事长刘厚鑫说,这个品种耐阴,适合带状复合种植;坐荚高,适合机收;产量高,蛋白质含量在42%以上。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饶泉钦说,今年第一次大规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禹城选择了政府统一供种,既能确保种子质量,也利于品种合理布局。

? ? ? ? “我国肉牛生产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是,牛肉产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快速增长需要。部分原因是肉牛品种生产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中国农科院牧医所副所长李俊雅表示,肉牛作为典型的大家畜,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得益于联合育种和科技创新,“华西牛”平均育肥期日增重达1.36公斤,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 ? ? 不仅大宗畜禽品种要靠品种创新,地方特色畜禽也离不开良种繁育。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是“赣西黑山羊之乡”。面对提纯复壮滞后等短板,该乡与中国农科院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引进江西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联合打造创新基因芯片基地、智能兽医“120”等科创平台。全乡年出栏黑山羊近10万头。

? ? ? ?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专家表示,畜禽水产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重在逐年提升。近年来,我国培育出京红、京粉系列自主蛋鸡品种和京海黄鸡等自主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均提高到50%以上。2021年底,“圣泽901”等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审定,白羽肉鸡育种实现突破。目前,我国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75%。

? ? ? ? 推动农业更高效

? ? ? ? 走进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温室大棚,人们能感受到,我国农业设施日益向规模化、智能化发展。在寿光有一座占地120亩的智能玻璃温室。这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团队设计的智能玻璃温室,应用了120多项专利技术,集合了荷兰式温室土地利用效率高和寿光大棚高效节能的两大优势,比荷兰式温室节能50%以上。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告诉记者,如今,寿光大棚已发展到第七代,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开始普遍运用。

? ? ? ?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占设施农业的81%。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张友军说,“设施生产与露地生产结合,基本满足了我国蔬菜的全年供应,让北方老百姓冬天不再只能吃老三样”。如今,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在北方地区广泛应用,高光效低能耗LED智能植物工厂逐渐在北京、广东、山东等地应用。

? ? ? ? 科技对养殖业素质提升的贡献同样显著。近年来,我国实施优质乳工程,推广应用猪—沼—菜、大水面生态养殖和稻渔种养循环模式,为满足国民日益升级的肉蛋奶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规模生猪场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规模奶牛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乳及乳制品质量接近欧盟水平。

? ? ? ? 从种植业到养殖业,绿色成为农业发展的时代旋律。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金书秦说,“农业绿色发展呈现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动态演进路径。首先是去污,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其次是提质,实现产地绿色化和产品优质化。最后是增效,绿色成为内生动力”。目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

? ? ? ? 创新力量更澎湃

? ? ? ? 今年5月,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山东青岛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海洋渔业养殖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化工业生产模式迈出关键一步。该船可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超过了吉林省查干湖一年的渔获量。海洋养殖的“大国利器”背后,离不开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大量攻关。? ? ? ??

? ? ? ? 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之一。2014年12月,原农业部主导建立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先后成立了优质奶业、棉花产业等76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如今,上千家科研院校、企业参与联盟建设,有效改变了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单打独斗的现状。

? ? ? ? 针对奶业转型面临的单产低、乳蛋白率低、饲料转化率低等问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奶牛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室主任、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刘长全说,依托体系创立的奶牛金钥匙技术示范培训,累计为行业培训奶牛养殖业技术和管理人员1.27万人次。

? ? ? ? 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一。围绕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共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探索产业导向的新型科研与推广组织模式。借助财政资金长期稳定支持,体系努力突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熟化配套技术,10年来共研发了4475个新品种、9375项新技术、1363项新工艺。

? ? ? ? “中心重点围绕智慧农业、生物农业、功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开展农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党工委书记周蓉蓉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同年12月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获批建设。中心提供孵化展示基地、办公载体和人才公寓。仅2021年签约的科研成果转化合同就达2054份。

? ? ? ? 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之一。近年来,有关部门建设南京、太谷、成都、广州、武汉等5个农业科创中心,打造“农业硅谷”,建设了一批区域性农业农村科技研发平台、孵化平台、转化平台、人才培育平台。

? ? ? ? 周云龙表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

河南省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标准化良田里,旋耕机穿梭田间,兴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说:“咱这冬小麦肯定有个好收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科技水平更高,农民挑上“金扁担”,丰收底气更足。

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成为增收“利器”。河南省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用上“云”科技:智能气象监测预警防控系统,对苗情、墒情、虫情实时监测,“会种地”变成“慧种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新型农机齐上阵,收割、青贮、深松、播种流水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助力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晚稻实测,平均产量为911.7公斤!”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南县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传来了喜讯:由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测产结果公布,晚稻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此前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意味着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达到1530.76公斤,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创造了杂交水稻双季稻种植的亩产新纪录。

一项项迭代更新的技术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完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让粮食生产告别“望天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34万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丰收底气更足了。

——组织化程度更强,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活跃田间,发展动力强劲。

“谁说种地不挣钱?优质小麦有赚头!”河南省夏邑县会亭镇郭吕庄村村民朱传海牵头成立合作社,对接公司代繁优质种子,一亩地纯利润400多元,示范带动1万多亩地种上了优质麦。

“田保姆”服务田间,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尚跃托管了1.4万多亩土地。“农民既能‘点菜’,也能‘包席’,代耕、代种、代收,省钱省心。”尚跃说,托管服务让在外打工的农民安心、让在家种地的农民省心,激发了土地产出潜能。

“十三五”以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纳入全国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22.5万家,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达到89.3万个,生产托管服务超过15亿亩次,提高了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产品质量更优,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形成。

看着晒场上金黄饱满的稻粒,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浓江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种植户杨茂龙说起了他的绿色种粮收获:靠着侧深施肥、节水控灌等新技术,510亩稻田节约肥料费用6000余元,节约水费、电费1500多元。

质量兴农,农产品生产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质量就是牌子,质量就是市场。我这里,鸭儿肥,稻花香,一田双收。”吉林省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说,2020年新尝试种了100亩蟹田稻,“大米注册了商标后,一斤卖出十几元,一公顷有机稻田的收益要比普通稻田高出4万多元。”

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农产品产得出、产得优、供得上。“十三五”以来,各地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等,加快补足农业发展短板。截至2019年底,全国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多年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认定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超过4.92万个。“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标签:农业   农业科技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