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丰收——记今年我国夏粮增产背后的故事(沉痛哀悼!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去世)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沉甸甸的丰收——记今年我国夏粮增产背后的故事(沉痛哀悼!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去世),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沉甸甸的丰收——记今年我国夏粮增产背后的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沉痛哀悼!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去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沉甸甸的丰收——记今年我国夏粮增产背后的故事

2、沉痛哀悼!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去世

3、沉痛悼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亦元先生

沉甸甸的丰收——记今年我国夏粮增产背后的故事

沉甸甸的丰收——记今年我国夏粮增产背后的故事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了28.7亿斤,全年粮食生产首战告捷。历经三分之一的冬小麦晚播、疫情多点散发、农资涨价等重重挑战,夏粮如何实现增产?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7月14日采访了种粮农民、科技人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

2022年6月19日,河北省遵化市刘备寨乡的农民将收获的小麦装车。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拼:攻坚克难夺丰收

提起种植这季小麦的经历,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种粮大户赵孟辉的心情可以用“过山车”来形容。

赵孟辉经营着800多亩粮田。去年7、8月份,地里遭受严重涝灾,玉米大幅减产。10月份连续10多天下雨,田间积水,眼看小麦播不下去。就在他打算放弃这一季时,区农技员找到他并制定了技术方案:抓紧排水晾晒,农机能进地时深翻土地,晾晒散墒,旋耕备播。同时,加大播种量,选用优质肥料和良种。终于在11月上中旬,土地完成了播种。

“我这小麦立冬才播种,麦苗出来会不会冻死?”地种下了,赵孟辉依然担心。关键时候,农技人员再次指导。春季浇了三水,追施速效氮肥,喷施三次叶面肥,看着小麦长势越来越好,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平均亩产1180斤,加上今年价格好,一亩地净赚500多元,效益是他种地多年来最好的。

赵孟辉的经历,不少小麦种植户都有亲身感受。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实属不易,是在遭遇罕见秋汛后实现的抗灾夺丰收,在历史高点上实现的高位再增产。

他介绍说,今年夏粮面积达到3.98亿亩,比上年增加138万亩,其中冬小麦因罕见秋汛面积减少101万亩,但西北等地扩种夏收春小麦177万亩,实现了“以春补冬”。南方地区扩大杂粮杂豆62万亩,实现“以杂补麦”。

夏粮亩产达到370.4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得益于开春后各项促弱转壮措施,立夏后天气条件好、灌浆时间长,小麦粒重明显增加。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达64%。

夏收春小麦贡献突出。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减次宜区棉花等作物扩种春小麦60多万亩,甘肃复耕撂荒地扩种春小麦40多万亩,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整作物结构扩种春小麦30多万亩。全国夏收春小麦增产12.3亿斤,对夏粮增产的贡献达到43%。

潘文博表示,11个冬小麦主产省份,千方百计抗涝抢种稳住了面积,多措并举促弱转壮弥补了前期影响,最终有8个省份增产,3个省份平产。

2022年6月20日,在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东滩郭家村的小麦田里,村民在收获小麦。新华社发(李信君摄)

亮:科技助力种好麦

“我搞了40多年小麦,去年冬前的小麦苗情复杂是没见过的,最后有惊无险、丰收到手,关键是科学抗灾应对晚播、让农民知道怎么种;科学田管精准指导、让农民知道怎么促。”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赵广才说。

据他介绍,科技在今年夏粮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晚播,专家指导组制定了技术方案,指导农户选用早熟高产品种,增加播量保证群体,精细整地、适墒下种,适当增施底肥。

同时,抓好促弱转壮。重点指导各地把田管时间由起身拔节期提早到返青期,并采取划锄增温促早发、镇压保墒促返青、增施磷肥促长根、肥水运筹促转化等措施。

“我在河北指导时,对有些‘土里捂’的麦田,有的农民当时想毁种,我们扒开土壤发现种子已经萌动了,建议农民耐心等待,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最后每亩也打了八九百斤。”赵广才说。

“一喷三防”是提高单产的关键。在小麦灌浆期将杀虫剂、杀菌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配施用,一次喷施可以防早衰、防干热风、防病虫。这是小麦后期增粒重、提单产和防灾减灾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今年主产区二等以上小麦占比超过90%。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比例达到38.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22年6月8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收割机在麦田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实:季季紧抓迎丰年

现在正是小麦购销的旺季,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是丰产又增收。

据了解,今年小麦上市后价格高开高走,原因是小麦品质好,优质优价市场看涨预期强;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小麦传导作用增强。同时,农资价格高位运行,推高生产成本。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小麦供应有保障,后期价格将保持平稳,小麦价格处于合理区间,利于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同时也要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密切关注市场行情,不要盲目囤粮储粮,把握好售粮时机,实现丰产丰收。

潘文博表示,今年夏粮小麦再获丰收,最根本的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勠力同心共担重任,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攻坚克难辛勤劳动。这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奠定基础,为稳物价稳预期增信心提供了坚实支撑。

春争日,夏争时。目前,南方早稻已开始收割,晚稻预计8月上旬栽插结束,夏玉米、夏大豆播种已经落地。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正常。农业农村部门将指导各地立足抗灾夺丰收,再战100天,全力以赴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

?

沉痛哀悼!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去世

沉痛哀悼!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去世

1月14日13时许,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的“人民币女郎”、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离休干部梁军病逝于哈尔滨,享年90岁。

梁军生前病重时与丈夫合影

在得知梁军去世的消息后,记者第一时间与梁军老人的儿子王燕兵取得联系。

王燕兵哽咽地说:

“母亲走的很安详,虽然病痛折磨了她两年,她一直顽强与病魔斗争。在清醒时她最高兴的是人们提及她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的身份。母亲是好样的。”

梁军生前病重时与丈夫合影

01

“妇女能顶半边天”

这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

“红色语录”

正是梁军那个时代的妇女们

挣脱封建束缚的真实写照

梁军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1930年,梁军出生在黑龙江省明水县。她从小就被父母卖给地主家庭当童养媳。直到1945年黑龙江解放后,她才摆脱了童养媳的命运,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据王燕兵介绍:

“母亲1947年上大学,一次学校里组织观看《巾帼英雄》这部电影,里边的主人公是个女拖拉机手,母亲看了羡慕不已。”

“可能,那时母亲想开拖拉机的思想就有了萌芽”。

1948年,黑龙江省委在北安举办拖拉机手培训班,分配给梁军所在的萌芽学校三个名额,梁军第一个报了名。第二天报到时她才发现,全班七十多个学员,只有她一个女生。

梁军的天赋很高,很快就将拖拉机驾驶起来,让男人们为之佩服。而后,她的事迹被全国报道,女性们都以她为榜样,大家也纷纷加入到拖拉机的学习中。

1959年,新款式的国产首批13台"东方红-54"拖拉机运抵黑龙江,此前梁军驾驶的一直是进口拖拉机。当梁军第一次看到中国制造的拖拉机时,按捺不住激动,跳上"东方红",兴奋地兜了一圈。

而此时一个想要

采访她的记者拍下这一幕

并将照片发表出去

在1962年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

印着的开拖拉机的女机手就是梁军

 “不过,母亲是在40年之后才知道这个人民币女郎就是她”,王燕兵回忆说。

梁军曾被选为亚州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去北京参加会议期间见到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1950年,以梁军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梁军任队长。梁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人民日报》曾发表通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2010年7月,81岁的梁军与东方红—3804拖拉机合影。

02

梁军的老伴王作之,曾和梁军在一个学校读书,当年是一位高颜值的才子。

记者曾在去年3月8日采访梁军老人时与王作之老人攀谈过,当时王老说:

“民间有传说我与梁军是自由恋爱,其实,我们是组织上介绍的。”

“我一眼就看上了梁军,梁军也看上我,我们感情一直非常好。”

从童养媳到找到志同道合的亲密伴侣,梁军的人生反转,正镌刻着一个时代妇女解放的烙印。

婚后,梁军和王作之育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王小兵子承母业,也在哈市农业战线工作,退休前是哈市农业干部学校的干部。

梁军与丈夫王作之

03

梁军曾任哈尔滨市香坊区农机局副局长、市农机局副处长、市农机局总工程师等职,直至1990年,从原哈尔滨市农机局(现已并入市农业农村局)总工程师岗位离休。

退休后,梁军一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许多民间团体、学校请梁军去介绍她当女拖拉机手的往事。梁军不顾年事已高,凡是能传递正能量的场合,她都坚持到场演说和互动。但一些打着她名义进行非公益性活动的组织,她一概拒绝参与。

王燕兵说:

“一直以来,都有许多仰慕母亲的人,给母亲寄东西。母亲去世前是住在我女儿家,物流公司都认识我家,因为我家的快递最多”

“人们给我母亲寄名信片、贺年卡、寄书,还有母亲家乡明水县的父老乡亲也经常给母亲寄土特产等,令我们一家很感动。”

梁军曾上过《鲁豫有约》节目

04

两年前,梁军患脑梗、肺病综合症,意识开始不清,时而明白时而糊涂。没多久,她又在家中将腿摔断,从此卧床。

梁军住院期间,在清醒时,她还把自己的新书《梁军传》赠送给照顾她的医护人员们,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表达自己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2017年,梁军与医院护士合影

无论梁军意识清晰还是模糊时,能让她微笑浮面的,永远是这句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话,“您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呀!”

一代女杰梁军离我们远去

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和标签

她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

为新中国农机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都值得我们铭记!

沉痛悼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亦元先生

沉痛悼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亦元先生

知谷农机记者今日从东北农业大学官网的一则“讣告”获悉,我国著名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亦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2月24日16时18分在哈尔滨不幸逝世,享年92岁。

据了解,蒋亦元院士1928年11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5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同年10月到东北农学院(今东北农业大学)任教,历任东北农业大学农机系(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1959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农学院进修,1982—1983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访问深造,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院士一生致力于农业装备研究,长期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农业机械学报》与《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国家级农业机械化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农业工程》编委会顾问等。

蒋院士始终强调农机农艺融合自主创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既探索机理、攻克技术又创制机器,敢闯难关、勇开先河、成果丰硕。

他曾带领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突破国际公认难题,创造出水稻割前脱粒收获机器系统,解决了“落粒损失大”和“不能收获严重倒伏水稻”的难题,实现了国际首例摘脱籽粒同时将青绿稻草作青贮饲料收获技术突破,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评价为“为水稻种植者造福的一项重大发展”,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工程领域内首个最高奖项)。

此外,在相似理论的研究中,他指出了学术权威墨菲(G·Murphy)的π关系式合成理论中“组分方程必须具有相同形式”这一论断的重大缺陷,首次提出并证明“组分方程可以具有不同形式”的结论,显著提高其预测精度。

蒋亦元院士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杰出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即使是在耄耋之年,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为后辈树立了一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他的逝世,是我国农业工程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的精神,将激励后人奋进前行!我们深切怀念蒋亦元院士!沉痛悼念蒋亦元院士!

标签:小麦   拖拉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