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黑龙江这样端牢“中国饭碗”)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黑龙江这样端牢“中国饭碗”),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黑龙江这样端牢“中国饭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2、“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黑龙江这样端牢“中国饭碗”

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力保端牢粮食“饭碗”

4、“藏粮于技”先要授农以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近日,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春意盎然。在村东头2000亩晚熟柑橘林里,村民三五成群在山坡上锄草、修枝。柑橘树下,是遍地的胡豆花。安静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永国说,前年村里将闲置地流转给当地一家企业种柑橘,同时林下套种黄豆、胡豆等农作物,全村一年增收了五六十万斤粮食。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按计划,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012.2万亩、产量216.1亿斤以上,如何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说,市农业农村委系统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向耕地、种子、科技等要效益,抓紧抓好粮油生产,坚决守好“三农”基础,筑牢现代化强国基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重庆一方面大力推进闲置地复耕复种,另一方面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力争今年改造完成200万亩。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重庆立足山地特色,通过不断创新,提升品种品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今年梁平区碧山镇龙桥村水稻种植大户蒋丽英选用了“晶两优1212”水稻品种,“不仅产量高,抗倒伏能力还强。”蒋丽英介绍。

  为提高粮食产量,今年重庆还将大力发展优质稻、鲜食甜糯玉米、高淀粉和鲜食特色薯类、高蛋白大豆、豌胡豆等特色效益粮食作物。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功能性粮食新品种以及示范推广高质优产耐密品种,持续调优粮油种植结构,力争今年重点扩大米质达部颁二等、国标3级以上的优质稻种植面积600万亩。

  要实现粮食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推广运用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是根本。在永川区五间镇新建村中化农业示范农场的高粱油菜轮作种植基地,农机人员正熟练地驾驶着旋耕机、覆膜机等进行现场作业。“现在耕地、播种、施肥全采用机械化作业,从平地到栽苗只要3天,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粮油单产也增加了几十斤。”农场负责人李超说。

  不仅如此,全市还集成应用增窝增苗等高产增产技术模式,大力开展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力争多产粮,产好粮。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黑龙江这样端牢“中国饭碗”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黑龙江这样端牢“中国饭碗”

  如何端牢“中国饭碗”?近年来,黑龙江省高质量抓好备春耕生产,同时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粮食产能,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黑龙江粮”。

  高质量备耕奠定丰收基石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耕直接关系一年的粮食收成。

  正值黑龙江备春耕之际,黑龙江省庆安县丰硕水稻农民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霍树林正忙着和社员们清雪扣棚,规划今年的种植计划。“今年我们的关键词是‘优质’,要继续扩大优质水稻的种植面积。”霍树林说。

  备好春耕,霍树林底气更足。原因之一就是今年他新增了7台大型机械,并计划购买三台植保无人机,让合作社的机械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连日来,黑龙江省兰西县兰河乡瑞丰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亚东忙着和一些村民签订土地托管协议。“今年跟农户签约近3万亩托管土地。”杜亚东说,托管面积上来了,实现规模经营,合作社统一购肥、购种、播种,进行标准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种植水平,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作为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始终把春耕备耕作为大事来抓,确保不误农时,为丰收奠定基石。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今年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要实现2.169亿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

  “藏粮于地”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

  去年,黑龙江垦区新华农场种植户张强种了200多亩玉米,收割后秸秆全部粉碎还田。“这些年,我们都是将秸秆还田和深松整地相结合,保护黑土地。”张强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黑龙江省综合采取工程、农艺和生物措施,推广秸秆翻埋、免耕覆盖还田、休耕轮作等耕作技术,加大力度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近日,黑龙江省林甸县玉新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麻玉江带着社员及周边村民,一次性购买了15台玉米免耕播种机。“今年我们要继续进行保护性耕作,计划面积达3000亩。”麻玉江说,保护性耕作增强了黑土地地力,提高了粮食产量。

  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带领团队,通过秸秆填埋覆土等技术有效治理侵蚀沟,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万亩,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15年提高3.6%,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4个等级。

  今年黑龙江省将新建101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探索实施“田长制”,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不断提升粮食产能

  “产出好不好,良种是关键”。春节刚过,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的工作人员便开始忙着为七星农场的105万亩稻田准备生产用种,生产车间里工人加班加点进行种子包衣工作。

  据该分公司副经理王玉良介绍,今年将为七星农场提供5000余吨优质水稻种子,目前已包衣1500余吨,预计在3月20日前完成包衣任务。

  在黑龙江垦区红卫农场智慧农业控制中心,终端平台能够连接公司每一名种植户的手机终端。红卫农场农业科科长何培雄说,通过智慧农业平台和空天地一体的农情监测系统,制作出水稻施肥的专题图,能够节肥7%左右,水稻增产5%左右。  

  如今,科技在黑土地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黑龙江省围绕“藏粮于技”,攻单产、增总产,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2020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力保端牢粮食“饭碗”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力保端牢粮食“饭碗”

  农场负责人焦魁是种地的“老把式”,看着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装药,一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喷施农药超过1500亩。他感叹传统人工效率提升了上百倍,不由佩服起自己的“新农人”儿子焦瑞,因为对于各种信息化的“新式农机”,焦瑞才是行家。

  “只要一部手机,无论在哪里,随时都可以打开自动灌溉系统来浇水。”焦瑞说,在农场办公区,技术人员通过“农场大脑”的电子大屏远程监控麦田情况,还可以实时了解田间土壤、空气温度与湿度等信息。

  陌上花开春意浓,最是春耕好时节。这段时期,与焦魁家的农场一样,中国各地乡村抢农时、抓春耕、促春管,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粮稳天下安。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18连丰,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弦却从未松懈。近两年,受疫情、灾情叠加影响,中国人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了更深更真切的体会。

  “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已成为中国各方共识和努力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切实保护耕地、振兴种业、调动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言献策。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这是给我们下的‘军令状’,是必须确保完成的硬任务。”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今年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两会期间表示,中国要做好粮食保供稳价,稳定稻谷、小麦等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粮食量足价稳,同时还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中国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战略,对于确保粮食产量稳定意义重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说。他强调,“藏粮于地”不仅是指耕地面积要有保证,更要提高耕地质量。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南通海安墩头镇,近7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进入施工扫尾阶段。田面平整、绿化成行、灌溉排水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是中国正在推广普及的提高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

  “完工后将大大提升农田排蓄水能力,以及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根除传统水患。”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丁军介绍,“高标准”将体现在智慧农业、田美乡村、高效节水等多个方面。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

  在山西农民胡天妮的智慧农场,传感器实时监测地温、含水量、肥力等指标,实现了固定式喷灌、水肥一体化。

  “现在地温低,大水漫灌可能导致小麦不发苗,还造成土壤板结,喷灌既能保证土壤温度不变,又能让表层湿润,有利于发苗。”他说。

  受去年秋季雨涝灾害影响,胡天妮家的500亩小麦晚种了30多天。在中央财政资金990万元支持下,他所在的芮城县对部分小麦采取了碾压、喷施等管护措施。科学种田能让小麦亩均增产300斤,胡天妮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除了数字化为农业赋能,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在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过的湖南长沙,岳麓山实验室开工近期建设,致力于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推动中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要强化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推广应用。”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王娟玲认为,“藏粮于技”就是要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创新效率,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的增产潜力,用科技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吃干榨净”。

  中国多地出台了“藏粮于技”的指导性意见和行动方案。江苏启动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70%以上;安徽则出台“科技强农”三年行动方案,将开展种养业提质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等六大行动。

  “藏粮于技”也离不开基础设施配套及多部门协作支持。安徽祁门部分地区春耕曾受限于小水电供区电压低、电力弱,今年当地分步实施配网建设和台区改造,大大提高供电能力;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有2万多亩高标准农田,为了确保200多座智能化农灌泵站安全运行不误农时,当地供电公司成立党员服务队提供全天候的“电保姆”服务。

  在中国,“粮食安全”被视为“国之大者”。中国有14亿多人口,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国强认为,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方针,将助力中国粮食产量稳定,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参与采写:陈尚营)

?

“藏粮于技”先要授农以技

“藏粮于技”先要授农以技

  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采访,黑土地上机械轰鸣、铁犁飞转。农事正忙,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却不慌不忙。?

  种地抢抓农时,咋还能这么淡定?笔者正疑惑时,韩凤香拿起手机,点击屏幕,查看数据,底气十足:“最近一周,地里积温不错。后天下午可能有雨,得趁早干。”说话间,她给社员们分好工,大家很快都忙活起来。?

  韩凤香的底气来自地里的“气象哨”。以往,电视里的天气预报只能精确到县,想知道自家地头的小气象只能看节气、凭经验。前不久,在农技推广站的帮助下,合作社的地里免费装上了气象综合监测站。?

  别看这监测站占地不到半平方米,摄像头、传感器可以监测周边百亩土地的风速、雨量、光照等30余项气象信息,海量数据直传县里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省内外的农业专家在线“出诊”,根据数据指导作业,“药方”第一时间发送到韩凤香的手机上。?

  韩凤香笑着说:“这新技术,省时省力,教咱精准种地咧!”据悉,在吉林,这样的气象信息服务已覆盖超90%的农村,成了大田里的“千里眼”、庄稼人的好帮手。?

  这些年到基层采访调研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新农人掌握了新知识、用上了新装备、学会了新技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藏粮于技”是关键。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就需要结合村屯实际,聚焦农民需求,持续完善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引入现代化配套设施、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现代农技植根乡村大地,为多产粮、产好粮筑牢科技基础。?

  推广农业科技,得让乡亲们听得懂、乐意听。吉林农业大学在梨树县建起科技小院,师生进村长住,和村民一同耕种。新买的农机咋改装?不同地块使用啥种子肥料?师生们唠土嗑、开土方,让先进技术知识接地气、好操作、见实效,村民们实现粮食平均增产约8%。把实验室搬到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间,心贴心了解农民所急所盼,手把手传授农民所需所求,才能拉近农民与农技的距离,助力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更好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强化装备支撑,要推动农机农技相结合、有火花。在梨树县,铺满玉米秸秆的田里,免耕播种机实现一次性施肥清茬,节本增效;安装的千余台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能发布病虫动态预警。从“人扛牛拉”到智慧耕种,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农技的普及推广,离不开农机的配套协作。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现代机具,还需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专项培训,推动机械化与农艺制度、智能信息技术、农田建设相融合。?

  落实“藏粮于技”,关键在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种粮大户、技术能手,吉林省开展职称评定工作。获评后的“土专家”被纳入乡村人才库,成为田间实训讲师,站在地头传授技术,一批农业带头人脱颖而出。发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作用,引领带动广大农户在乡村形成“科技共同体”,让农技推广提高效率、扩大范围,就能为农业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站在田边,韩凤香躬身抓起一把泛着油光的黑土:“这就是秸秆还田技术养‘肥’的地。”服务粮食增产、土地保护、农民增收,先进农技的重要性日渐深入人心。下“绣花”功夫,做长久文章,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农技推广环境,培育更多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人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标签:粮食   农业   中国   今年   农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7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