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到如今的超级拖拉机1号(从中国一拖讲起的《河南工厂简史》看看一拖有多重)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从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到如今的超级拖拉机1号(从中国一拖讲起的《河南工厂简史》看看一拖有多重),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从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到如今的超级拖拉机1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从中国一拖讲起的《河南工厂简史》看看一拖有多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从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到如今的超级拖拉机1号

2、从中国一拖讲起的《河南工厂简史》看看一拖有多重

3、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未来农业的5个发展方向

从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到如今的超级拖拉机1号

从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到如今的超级拖拉机1号

在东方红农耕博物馆,

停放着一台第一代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

车头上依旧醒目的“东方红”字样、

颜色已经不再鲜亮的车身、

显得有些斑驳的机壳,

诉说着昔日艰难创业的荣光。

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

一台银色机身的“超级拖拉机1号”十分吸睛。

鲨式呼吸信号灯、毫米波雷达、

蘑菇头GPS天线、大数据云平台……

这台没有驾驶室的纯电动拖拉机,

集高科技和高颜值于一身,

体现着当下智能农机装备的新进展。

这两台均由中国一拖生产制造的拖拉机,

无形之间展开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这场“对话”,

跨越的不仅有数十年的峥嵘岁月,

更有中国农机装备现代化进程的点点滴滴……

沿着河南洛阳涧西区的长安路走到最北端,可以看到一栋矗立了60多年的老建筑,作为中国一拖总部的办公楼,它见证了中国农机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艰辛历程。

走进中国一拖东方红工业旅游基地,历史的厚重感不经意间扑面而来。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辆军用越野载重汽车。

数十年转瞬,荒野变工厂,又一变而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基地,中国最先进的农业机械研发基地。 

经历荣光的中国一拖,也曾身处困境。但中国一拖或派出调研大军,或寻求“外脑”支持,不把客观环境当成不作为的理由,主动出击,找差距、寻原因、求突破。

以曾红遍大江南北的东方红小四轮为例,适应市场需要的东方红小四轮,是中国一拖从计划经济跨入市场经济过程中开发的标志性产品,不但让企业迅速走出改革初期的震荡,而且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带动中国农机工业走出低谷。

回过头来,总结中国一拖这几十年的探索,无论是研发出适应需求的新产品,还是通过“三分四层”重现活力,或是用小轮拖的收益去助力大轮拖的研发,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和创新的力量,看到国企的责任和担当。

2007年元旦,中国一拖在发布的《创新宣言》中指出:面对企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创新。

对于今天的中国一拖来说,“市场”的范围不再是研制东方红小四轮时代的概念,而是直接与世界农机巨头同台较量的竞技场。

在与世界农机巨头交手的过程中,中国一拖认识到,仅靠传统低端产品,既不能在未来的角力赛中获胜,也不可能带来更好的利润回报。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向知识、技术、服务密集方向调整,推进企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

六十年峥嵘岁月

我们看到了一拖人对“初心”的坚守和对“使命”的践行

从20世纪50年代的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到20世纪80年代的东方红小四轮,再到21世纪初的东方红大轮拖,以及如今的东方红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智能拖拉机。

尽管历经曲折,

中国一拖始终在向前走,

不断推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在中国一拖

两台拖拉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不但被记者听到,

也被更广袤的田野听到……

从中国一拖讲起的《河南工厂简史》看看一拖有多重

从中国一拖讲起的《河南工厂简史》看看一拖有多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大河报·大河财立方特别策划推出《河南工厂简史》,回顾和铭记河南工厂波澜壮阔的岁月印记,梳理大省工业蓬勃前行的基因密码,在砥砺奋进中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那么,要讲述“现代河南工厂”,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的“河南工厂”,自然要从“中国重工业看两阳”的洛阳说起。开篇第一站——共和国农机工业长子:中国一拖。

手抬肩扛

建起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厂

印记 

1953年1月8日,一份《拖拉机厂设计任务书》放在了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领导的面前。

根据之前的安排,为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党中央在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开始规划并决定由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设第一个拖拉机厂。

一个月之后,第一拖拉机厂筹备处正式成立,牵头单位为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

当时筹备处根据农业部的意见,考虑到农业机械化事业应首先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个地区发展,初步选定哈尔滨、石家庄和西安三地作为建设拖拉机厂的可能地点。不过,中央从工业布局和国防安全的角度考虑,最终决定在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内选择厂址。

此后,郑州、洛阳、偃师、新安和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州区)进入筹备处的视线。在经过一番考察对比之后,1954年2月20日,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正式决定在洛阳市涧河以西建设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

实际上,第一拖拉机厂在洛阳的首选地并非现在的位置,而是在如今的西工区。

一拖厂区大门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于2021年

1953年7月15日,第一拖拉机厂筹备处在洛阳西工区的地质钻探及地下古墓铲探工作正式开始。当时在筹备处看来,这片区域水位低、土质好、居民少又靠近城市,铁道接轨方便,经济上比较合理。不过,因该地区是周代王城遗址,最终被放弃。

与此同时,在郑州冉屯、贾鲁河;洛阳白马寺区域以及偃师、新安、陕州等地的勘探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但经过权衡之后,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位置最终定在洛阳涧河以西区域。而一同获批的还有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滚珠轴承厂、洛阳中型电力厂。

随后,经过中方与苏联方面对设计等环节进行沟通之后,1954年9月,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拖)正式进入施工阶段。按照先职工宿舍后厂房、先辅助生产车间后基本生产车间的施工程序进行建设。

工人们正在制造拖拉机的零件   来源:《河南洛阳一拖厂老照片,1973年。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现在的一拖生产车间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于2021年

建厂初期,筹备处从开封调来200多人的装卸队,先行来到荒无人烟的一拖建设工地。一拖建厂之初,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而现年已经91岁的郭东山老人,就是在当时加入一拖建设的大军。

据郭东山回忆,1954年年底,洛阳下着大雪。当时职工和家属住在涧河北的村庄里,附近的涧河上没有桥,冬天河水结冰,就踏冰过河,夏天河水泛滥,就蹚着齐腰的水过河。

当时没有机械化的装卸设备,所有运来的基建材料、设备,都靠装卸队手抬肩扛从火车上卸下来,并且批量大、时间紧,必须24小时不停地有人卸车。

“冬天,家人送来的饭冻成冰坨子,没地方热饭,大家就用手抓着饭坨子只管吃;夏天,烈日炎炎,装卸队的人光着膀子用大铁锨卸煤,煤尘和汗水在脸上、身上构成了一幅幅粉墨画。”郭东山说。

 “当时听说要建的是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我们一个班组8个人,卸30吨的砖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大家为了赶工期,经常几天几夜吃住在工地。睡着之后,经常需要别人踹几脚,才能醒。”郭东山说。

而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建设热情和干劲,来洛阳支援建设的数万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一拖速度”。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停放场 来源:河南省志

现在的一拖停放场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于2021年

1955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第六个生日,一拖厂房正式开建,洛阳市7万人参加典礼。

1958年7月20日,由一拖制造的第一台54型履带式拖拉机诞生,较整体计划规定的出产进度提前一年。

由一拖制造的第一台54型履带式拖拉机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摄于2021年

1959年11月1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落成典礼正式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出席并剪彩。至此,在数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六载建设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正式落成,新中国正式结束了不能自主生产拖拉机的历史,河南工业也随着一拖等“一五”期间10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正式走上新征程。

新下线的拖拉机  来源:《河南洛阳一拖厂老照片,1973年。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未来农业的5个发展方向

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未来农业的5个发展方向

2015年12月24—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总结了“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并部署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

央视财经对本次会议作出了解读,将重点内容归纳为5点。

一、中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通过我国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今天首度进入公众视野。

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谓抓住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需紧张状态转向紧平衡状态,部分品种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如果不进行供给端的结构改革,就难以应对“两个天花板”双重挤压,无法缓解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快结构性改革,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中低端供给较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又明显不足。”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蒋和平认为,从供给侧角度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关键是要将农业生产由数量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上来,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

当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要放松粮食生产。会议明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二、农业生产也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去库存”“降成本”,这些更多用于工业领域的词语,这次也集中出现在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会议提出,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分析人士认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切中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人口大国而言,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必可不少。但如果库存过多,就会影响粮价的合理走势,而超量的存储规模还会加重财政负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经师矫江说。

“生产成本高企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一大顽疾,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粮价倒挂形势,长此以往,将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仍存在一定差距,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农业要强,短板必须补齐。”蒋和平说。

三、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将获更多政策“关照”

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这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一般素质较高,对市场比较敏感,对科技创新接受能力较强,在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面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更好地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李国祥说。

“不过,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新型经营主体对资金周转、抵押担保等需求也会相应提高。在这些方面,新型经营主体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可以预期,更多惠农政策由‘普惠’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李国祥说。

四、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

会议提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价格是调节农产品供求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对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同时开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这些政策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变化,现行政策有必要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

“最低价也好,临储价也好,一定程度上是把价格和补贴合在一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认为,将来要推进价格和补贴分开,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如果市价过低,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把‘保供给’和‘保收益’两个目标不加区分、合为一体。”程国强认为,要按照“桥归桥”、“路归路”原则,对两个目标分而治之,实施价补分离。一方面,退出粮价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将其回归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设计初衷,消除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

五、财政投入“力度不减、总量有增、结构有调”

会议强调,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

“农业是基础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难题,都需要财政的有力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会议提出财政投入力度不减、总量增加,表明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会议同时提出,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对此李国祥认为,近年来,各级财政一直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重点支持,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但资金使用存在多头管理、“撒胡椒面”等问题,支农效率有待提高。

“根据会议精神,可以预见,下一步财政支农将在优化存量上做文章,在结构上进一步优化,涉农项目、涉农资金有望进一步整合,形成合力用于‘三农’薄弱环节。”叶兴庆说。

标签:农业   拖拉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