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垦粮食总产跨越600亿斤大关(全国农垦系统组织开展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全国农垦粮食总产跨越600亿斤大关(全国农垦系统组织开展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全国农垦粮食总产跨越600亿斤大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全国农垦系统组织开展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全国农垦粮食总产跨越600亿斤大关

2、全国农垦系统组织开展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

3、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问题答记者问

4、全国农技中心党委书记张晔来鄂调研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

全国农垦粮食总产跨越600亿斤大关

全国农垦粮食总产跨越600亿斤大关

  记者从农业部获悉,全国农垦系统粮食总产继跨越400亿斤、500亿斤两个台阶后,今年将首次突破600亿斤,实现“八连增”。

  今年以来,农垦系统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以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为契机,采取多方面措施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全年粮食面积不减少。全年农垦系统粮食播种面积超过6800多万亩,比上年新增40多万亩。粮食高产创建行动整体推进,今年农垦共组织172个粮食高产攻关示范区,29个小麦高产创建区平均亩产达到525公斤,比上年增加20公斤。根据测产结果,黑龙江农垦七星农场2万多亩高产创建水稻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核心田块单产超过900公斤;江苏农垦新洋农场5.3万亩优质粳稻平均亩产超过680公斤,比去年增产40公斤。

  针对全年局部持续干旱、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和病虫草害影响,全国农垦系统确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及时制定防灾、避灾、减灾预案和防控措施。同时,发挥农垦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含量。在巩固农机装备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高性能、大马力、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拥有量,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今年全国农垦拥有农机总动力208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47万台,配套农具55万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黑龙江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5%。

全国农垦系统组织开展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

全国农垦系统组织开展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


资料图

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先锋队,为了在新时代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继续起到全国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近日农业农村部决定,2018年在农垦系统组织开展农垦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5月7日该部办公厅印发了《农垦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方案》,其中,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畜牧业机械化是提升行动的重点之一。

提升行动的基本思路是,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推进绿色发展,重点围绕农垦粮、棉、油、糖、茶、乳、肉等优势主导产业开展绿色优质高效提升行动,加强绿色农业发展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形成一批区域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优质高效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农垦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提升行动中机械化的重点工作和目标是,在“机器换人”、降低人工成本上下功夫,推动粮棉油糖茶肉乳等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0年,大田作物耕种收和植保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成母牛年平均单产9000公斤。

要在垦区重点区域重点推广种植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重点采用机械化深松深翻整地技术,激光(卫星)平地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合理轮作倒茬技术, 增施有机肥及土壤改良生物调控技术。

推行谷物类种子精选、包衣、水稻设施浸种催芽、精确定量播种等技术。大力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施肥技术,侧深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缓控施肥技术等减肥节本增效技术;旱作农业集雨栽培及保墒技术,浅湿(干湿)交替灌溉技术,滴灌、喷灌、渗灌,智能化精确定量灌溉技术等多种高效节水技术。

大力开展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机械除草技术、航化植保技术、静电喷雾技术,扩大生物防控、物理防控等绿色植保技术覆盖面。

重点推广农机标准化技术。健全完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在种植业全环节推行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体系,实现重点作物全程机械化。发展粮食处理仓储装备、高效智能绿色农机装备、残膜捡拾回收。推广深松、深翻、秸秆还田等农机作业质量信息化监控技术。

在畜牧业机械化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方面,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生物发酵技术、沼气发酵技术、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固体粪便堆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施用技术等高效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改进优化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实现污染物有效消纳与低排放。

提升行动主要针对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以及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的产品开展。种植业主要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甘蔗、茶叶8个作物开展,畜牧业主要围绕奶牛和生猪开展。行动以农场或专业化公司为主体,以整场推进的方式开展,部分基础条件好的垦区可以整垦区推进的方式开展。

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问题答记者问

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问题答记者问

  ?近日,记者就“水稻上山”等问题采访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

  问:朱有勇院士的“水稻上山”引起网民热议,很多人不理解,质疑山上种水稻不切实际,产量也不可能那么高,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答:朱有勇院士所说的“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像种玉米一样种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为“水稻上山”。这些田本来就有,不存在网民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情况,也不会破坏生态。当然,这个栽培模式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广。

  朱有勇院士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蹲点扶贫期间,发现当地农民喜欢吃大米,但当地多为旱地,主要种玉米,水稻不能自给。为解决这一问题,朱有勇院士团队在当地示范推广杂交稻旱种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这项技术的两个难点:一个是筛选出适宜旱种的“滇禾优615”等品种,解决水稻旱地分蘖难题,实现在旱地条件下的水稻与水田一样分蘖旺盛;另一个是通过推广应用杂草萌芽前的封草技术,解决了旱地稻田易杂草丛生的难题。2022年,这项技术推广了53.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350—400公斤,比山下水田低100公斤左右,但比种玉米产量高、效益好。朱有勇院士介绍的亩产788公斤,是0.52亩小面积上多施了一次肥、多浇了两次水的条件下取得的,是专家攻关田产量,不是农户大田产量。这种小面积攻关对探索本地区水稻旱种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为筛选品种、集成技术探索了出路,对完善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问:大家一般觉得水稻是种在平原上的,其实我们基层采访的时候,也看过很多山上的稻田,请问比例有多大?产量怎么样??

  答:稻谷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稻米消费量占口粮的60%。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种植,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稻田按地形地貌可分为平原稻田、丘陵稻田和山地稻田。正如你所说,大部分水稻种在平原地区,平原稻田约占我国稻田面积的近60%,丘陵稻田占25%左右,山地稻田约占15%、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贵州、云南两省面积最大,占四成以上。这也是我们国家资源条件决定的,为了保障口粮,历史上很多丘陵山地能种的都种上了。比如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就是立足当地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据我们调查,山地水稻的产量一般比平原和丘陵地区要低一些,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比平原地区低近200公斤,比丘陵地区低100公斤左右,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山地有效积温和光照时间偏少,对水稻品种要求高,一旦选用不当就会导致生育期缩短,结实率和产量下降;山地稻田地形起伏大,土层偏薄、地力偏差,农田水利、机耕路等设施发展滞后,抗灾能力弱,容易受旱涝灾害影响,产量年际间波动比较大。这也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要通过选育适宜品种、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山地水稻单产水平。

  问:有网民质疑在丘陵山区搞高标准农田建设破坏生态,费钱费力还不讨好,请问你们怎么看?实际情况如何??

  答: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要求的实际举措。国土“三调”显示,全国位于6°以上坡度的耕地约4.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4%。在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地不仅要种,还必须要种好,就需要通过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提高这些耕地的产能。

  国家对在坡耕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因地制宜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比如,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水资源、气象条件等,不同条件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像雨水多的地方要采取建护坡、田坎等农田防护措施,避免产生塌方和泥石流。建设选址要合理,禁止在25°以上坡地开垦、生态红线区域内建设高标准农田,特别是不得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名,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垦山、开荒。

  网上流传一些在山体上修建梯田的图片、视频,将其与“水稻上山”、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联,经核实,多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比如,流传最多的一张图片实际上是2018年云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场景,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还有农田被暴雨冲毁的图片,也与在山上种水稻无关。在汛期农田被冲毁往年也有,我们每年都对农业防汛排涝作出部署安排,指导受灾地区及时修复水毁农田,恢复农业生产,能抢一亩是一亩,能抢一季是一季。

  问:您刚才提到“水稻上山”不是“毁林造田”,但网上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法不少,反映一些地方有“毁林造田”的情况。国家在这方面有什么政策规定??

  答: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们也关注到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首先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严格保护耕地的制度措施,但一些地方仍然出现违规利用耕地搞“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比如绿化造林、挖湖造景、挖塘养鱼、种植苗木草皮等,必须要整改复耕。但在整改过程中,要区分情况、分类处置,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作物生长规律,严禁不顾果树处于盛果期、林木处于成林期、鱼塘处于收获季等客观实际,强行拔苗砍树,填坑平塘。要合理把握耕地恢复节奏,留足留够过渡期,给农户和经营主体合理准备时间。

  在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地方在整改复耕中涉及退出林地转为耕地。这些“林”,不是以前“退耕还林”中为保护生态造的“林”,而是近年来超计划、超政策、超要求,违规在耕地上建的“林”。对这些林地整改复耕,不是“毁林造田”,更不是有的网友所称的“退林还耕”。

全国农技中心党委书记张晔来鄂调研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

全国农技中心党委书记张晔来鄂调研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

6月20日,全国农技中心党委书记张晔一行来鄂调研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按照《全国农技中心关于集中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服务活动的通知》要求,张晔同志负责湖北、湖南片区,同行调研指导组成员还有全国农技中心党建处、经作处相关负责人,湖南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农业农村部带状复合种植专家组有关成员。

张晔同志一行先后到监利市和天门市,实地察看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示范、品种筛选试验、高产攻关试验、肥料配比试验和作物田间长势,与承担示范任务的主体、基层农技人员进行了技术交谈,听取了当地和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关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推进情况汇报。目前,监利市3500亩、天门市5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全部落实到户到田,作物长势整体均衡。全省3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工作已近尾声。

张晔对湖北省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体落实、品种落实、技术落实、面积推进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各地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并在全省进行推广。张晔指出,当前湖北已进入梅雨期,结合大豆、玉米田间生育时期和长势,应重点做好田管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一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清沟排涝降渍;二是抢住苗小草小时机,及时开展苗后除草工作;三是重点抓好大豆和玉米控旺工作,防止旺长;四是进一步做好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拔高政治站位,提升管理水平,全力实现稳粮扩豆、增产增收目标。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主要负责人、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组组长和相关成员参加调研。

标签:技术   水稻   全国   农垦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8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