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文化部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抽查)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文化部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抽查),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文化部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抽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

2、文化部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抽查

3、文字实录丨国新办就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举行发布会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

?

新华社北京47日电。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全文如下。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促,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下乡,促进创意、设计、音乐、美术、动漫、科技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引导、扶持和服务职能,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促进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域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提升规划水平、设计品质、建设标准,防止盲目投入和低水平、同质化建设,避免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保护好村落传统风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汇聚和培育一批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推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二、重点领域

(一)创意设计赋能。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向乡村拓展业务、落地经营,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创意设计服务。鼓励创意设计、规划建筑、园林景观等单位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鼓励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为乡村建设提供创意设计支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挖掘特色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文化内涵。

(二)演出产业赋能。依托演出企业、演出团体、艺术院校等机构,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帮助和指导乡村开发演出项目,培养乡村文艺演出队伍,发展提升乡村舞蹈、戏剧、曲艺、游艺、杂技等业态。鼓励依托乡村传统演出团体及其骨干人员,积极开发武术、舞龙、舞狮、锣鼓等特色民俗表演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旅游演出项目。

(三)音乐产业赋能。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类行业组织等深入乡村采风、展演和对接帮扶,加强对乡村传统音乐的创编、提升,创作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音乐作品。加强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活化利用。提升乐器制造业专业化、品牌化水平,推动乐器生产向乐器文化拓展,鼓励发展音乐培训、互动体验等复合型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音乐节、音乐会、音乐园区(基地)等特色项目,打造音乐主题特色文化乡村。

(四)美术产业赋能。发挥美术工作者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乡土文化传统,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壮大、巩固提升美术产业。鼓励各级美术院校、画院、美术馆在具备条件的乡村设立写生创作和展示基地,支持打造乡村摄影基地,提升乡村地区美术产业专业化水平。加大人才培训和扶持力度,把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结合起来,提升农民画师、雕塑师等人才的创作水平。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推动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鼓励兴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创馆。

(五)手工艺赋能。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参与乡村手工艺创作生产,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促进合理利用,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纺染织绣、金属锻造、传统建筑营造等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手工艺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鼓励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品牌合作,提升经济附加值。充分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提升手工艺发展水平,推动手工艺创意产品开发。

(六)数字文化赋能。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发挥平台和技术优势,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规划开发线下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和消费。充分运用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知识服务、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视频等产业形态,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主题形象,带动地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推广社交电商、直播卖货等销售模式,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

(七)其他文化产业赋能。鼓励各地结合文化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培育打造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传承弘扬茶、中医药、美食等特色文化,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推进特色文化制造业发展,积极开发传统文化节日用品、特色文化产品。鼓励各地发掘乡村传统节庆、赛事和农事节气,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晚”、“乡村文化周”、“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节庆会展活动。研究推动优秀农业文化展示区建设,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深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深化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入艺术机构,以市场化方式运营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艺术节展。

(八)文旅融合赋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创意设计、演出、节庆会展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计划行动,设计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体验性和互动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支持利用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培育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弘扬优秀农耕文化。鼓励各地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充分开发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等产品和线路。全面推进“创意下乡”,有效提升旅游商品开发水平和市场价值。

三、政策举措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各地培育和引进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乡村小微文化企业和工作室、个体创作者等发展,鼓励其他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乡村文化产业。推广“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各类农民合作社、协作体和产业联盟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建立完善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企业库。支持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建立汇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制定政策举措,建立有效机制,引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实施文化和旅游创客行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支持文化和旅游从业者、相关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乡土人才等创新创业。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研究机构在乡村设立文化和旅游类实习实践实训基地。

(三)加强项目建设和金融支持。按照自愿申报、动态管理、重点扶持的原则,遴选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促进项目落地实施。国家开发银行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信贷政策并遵循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对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提供包括长周期、低成本资金在内的综合性优质金融服务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创新产品,通过上门签约、灵活担保、主动让利等多种方式,为乡村文化和旅游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各类投资机构投资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鼓励保险机构开展针对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的保险业务。

(四)统筹规划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限制林区耕地湿地等占用和过度开发,加强自然环境、传统格局、建筑风貌等方面管控,注重生态优先、有序开发,合理规划布局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探索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作用,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文化和旅游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在完善审批程序、严格用途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相关重点设施、项目的用地支持。鼓励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再利用的方式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文化和旅游项目中,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改变原用地用途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结合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的业态特点,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新方式,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在村庄建设边界外,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时,除依法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的土地外,可将建设用地批准和规划许可手续合并办理,核发规划许可证书,并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探索支持企业和个人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渠道,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文化和旅游经营活动。鼓励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经营实行长期租赁或先租后让。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业态。

四、组织实施

地方各级文化和旅游、教育、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各级机构要按照本意见要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同,协调各方力量,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东部地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在东西部协作工作框架下,引导文化和旅游企业到西部地区开展投资合作,助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遴选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市、区),充分发挥县域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作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加大在国际舞台宣传力度,对外讲好中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故事。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建设。鼓励文化和旅游领域智库、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各类公益组织、公益基金等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做好协调、推进、总结、评估等工作。

文化部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抽查

文化部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抽查

  为进一步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从今年8月开始,文化部在全国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随机抽查工作,第一批的3个抽查工作组近期将分赴东、中、西部的天津、江西、广西。
  据了解,抽查针对当前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利用和服务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各地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开展、服务效能情况进行检查,发掘好的经验,重点发现和曝光存在问题,逐步探索建立随机抽查与日常检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督促地方政府重视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为确保抽查工作的公平性,抽查采取随机方式,每月从东、中、西部各抽1个省(区、市),再从中抽选1个县(市、区)的2个乡镇作为抽查对象,由抽查工作组对其进行实地检查,抽查内容包括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资源整合利用情况等。抽查工作组由文化部牵头,相关省(区、市)文化厅局配合,抽查组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与相关司局、文化部直属单位有关同志和公共文化专家、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人员等组成,将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查看、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法进行检查和测评。每一期抽查结束,各抽查组形成测评报告,对好的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存在设施闲置浪费、服务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的文化站,督促其限期整改,问题严重或整改不力的将通过媒体进行曝光等。
  据悉,与抽查工作相配套,文化部将同时建立和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网络监管平台和工作台账,逐步形成全国乡镇文化站基础信息数据库。
?

文字实录丨国新办就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举行发布会

文字实录丨国新办就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举行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3年2月14日上午10时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介绍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答记者问。

文字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举行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介绍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路、举措、进展、成效。这个系列我们称之为“权威部门话开局”,敬请大家关注。今天我们举行这个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介绍解读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先生;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先生;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唐仁健部长介绍情况。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 唐仁健: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又是一年春来到,人勤春早农事忙。

2月13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就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再次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文件有关情况。

一、文件起草背景

过去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发展,有效应对多重挑战,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夯实了三农压舱石,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了基础支撑。一是粮食生产再夺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豆和油料扩种超出预期。生猪生产保持稳定,全年肉蛋奶、果菜鱼供应量足价稳。二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不断优化完善,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强化落实,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三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万元大台阶,达到20133元、实际增长4.2%,增速分别比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和2.3个百分点。四是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实施,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着眼强国复兴战略大局全局,系统阐释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起草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二、文件主要内容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文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注重长短结合,突出“短实新”特点,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文件包括9个部分33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

守底线就是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强调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强调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促振兴就是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一是强调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二是强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三是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四是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强保障就是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总的看,今年的文件聚焦狠抓落实,突出工作部署指导性、政策举措针对性,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陈文俊:

谢谢唐部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记者:

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请问如何理解和认识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谢谢。

唐仁健: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很重大,也抓住了文件的关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的战略部署,指明了强国复兴全局大局中三农的历史坐标和奋进方向。

农业强国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生产力发展,也包括生产关系变革;既包括农业全面升级,也包括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具备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虽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各不相同,农业强的表现也不尽一样,但有着一些普遍的共同特征。要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找差距、补短板、扬优势,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另一方面,要基于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搞种养要服水土,农业最讲水土,建设农业强国也要合国情农情,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关键。

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这三大方面决定了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刚才这几句话就体现了我们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国情和农情,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注重方式方法,把握好时度效。一是准确理解三农工作布局。建设农业强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脉相承,目标一致、过程统一。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做好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衔接,重心不变、主题不换、频道不调,保持工作连续性。二是加强统筹规划。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同现有规划相衔接,也不能完全另搞一套,明确路线图施工图,扎实有力推进,既衔接又创新,搞好这么一个规划。三是突出实绩实效。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解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上,落到一件件具体民生实事,甚至包括一些关键小事上,久久为功,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谢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请问当前全国粮食安全形势怎么样?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下一步具体从哪些方面发力?谢谢。

唐仁健: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农业强国这个落下来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刚才你问到形势,去年面对疫情灾情交织叠加,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国际粮价剧烈波动,还有农资价格高企多重冲击的严峻形势,我国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可以讲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我们端得更稳、更好、也更牢,这为稳预期、稳物价、稳信心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也要看到,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消费还在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所以端牢饭碗的压力也可以说是越来越大。下一步必须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目标上重点是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一是面积要稳住,这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因为大豆玉米单产现在比较低,开展吨粮田创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现在一些地方试点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开辟了一块新的资源,多油并举来扩面增产。二是产能要提升。党中央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已经明确,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通常我们是一千亿斤一个台阶,就意味着到1.4万亿斤以上。另外还要树立大食物观,分领域制定方案,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食物品种来源。

在措施上重点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任务,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这是一项重大动作,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要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用现代化农业设施来更好保障粮食安全。二是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提高单产,逐个品种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在政策上重点是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上面讲了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这一条强调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这样就是“地、技、利、义”四个字。一是抓政策引导。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提高大豆补贴力度,推动扩大大豆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同时还要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规模。二是抓责任落实。今年继续把经国务院同意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区、市),分品种压实种植面积。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谢谢。

环球时报记者: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请问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展如何?下一步将如何帮助脱贫群众生活再上一层楼?谢谢。

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

感谢这位记者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心关注。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之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识别认定时间缩短到15天以内,实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二是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22年,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7.9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132.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8.7万人。三是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2022年,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增长7.5%,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同比增长14.3%,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8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一是抓监测帮扶落实。开展监测对象常态化监测和集中排查,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准性、帮扶针对性,及时化解因疫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实行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做好兜底保障。

二是抓发展动力培育。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就业,着力用发展的办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帮助脱贫地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发展短板。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三是抓帮扶政策完善。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持续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政策倾斜力度。深化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帮扶机制,促进形成防止返贫工作合力。发挥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指挥棒”作用,压紧压实各级责任。谢谢。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请问今年农业农村领域在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哪些政策亮点?谢谢。

唐仁健:

这个问题是问到了农业强国建设的动力,就是动力来自哪里。谢谢这位记者的问题,提得挺深。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真刀真枪地干,需要真金白银地投,要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从投入、人才、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强调部署。

第一,健全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主要包括三块。第一块是政府投入。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第二块是金融投入。主要是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还有一块就是社会资本投入。这方面要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我们经常讲撬动,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来实施。这个打捆打包,农业农村投资领域经常讲,项目是散在千家万户、广大粮田上的,单个项目很少,但是集中起来一个市、一个省、全国量就不小了,为了存贷方便、实施方便,所以要打捆打包。

第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一方面着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等。另一方面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这“四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的,要引导他们到基层一线服务。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第三,健全乡村振兴推进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机制。一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时候我们就是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也是这样,要切实形成乡村振兴的政策合力、工作合力。二是完善乡村振兴督查考核机制。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建立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制度。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适时的、科学的评估。谢谢。

标签:乡村   文化   振兴   农业   产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