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经销商,快来看你的对手都在做什么(农机经销商:如何从三流升级到一流?)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机经销商,快来看你的对手都在做什么(农机经销商:如何从三流升级到一流?),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机经销商,快来看你的对手都在做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机经销商:如何从三流升级到一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机经销商,快来看你的对手都在做什么

2、农机经销商:如何从三流升级到一流?

3、农机经销商:这套瘦身操,足以让你自保!

4、农机维修专业技能专家:我给农机当保姆

农机经销商,快来看你的对手都在做什么

农机经销商,快来看你的对手都在做什么

农机经销商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如何发展他们的业务?卖出更多的设备?增加更多的经销点?提供更多类型的产品,如小型建筑设备或专业化的机器?多样化企业的业务类型?

对于很多经销商,以上这些一直是用以增加收入的,传统的,被不断尝试的方法。

当然以上方法没有任何一种是错的,但随着精准农业以及精耕技术的到来,不少经销商正在思考如何让农机业务更长远以及更深刻地发展。

利亚·姆康登是世界第二大农药供应商拜耳的作物科学负责人,他说,“如果唯一目的是确保这些化学物质有尽可能多的销量,我想我们将面临一个真正的问题:如何继续前进。如果你只需要给一半的土地喷药,这其实是很少的投入。但如何通过知识了解土地的哪些部分需要喷药,这个技巧就是你可以出售的。”

报告显示科技数据和服务是关键所在。

换句话说,这些公司要做的投入,与农机制造商和经销商类似。

有传言称约翰迪尔鼓励它的一些经销商至少聘请一名全职农艺师,可以帮助设备卖家获取更多的新兴的“数据”业务。两年前,久保田的经销商有不到5%的人表示他们正在寻找精准农业专家加入到他们的工作中。2016年经销商业务展望与趋势调查结果显示,近24%的久保田经销商说,他们正在寻找精准农业专家加入他们的工作。日本制造商很看重扩大业务板块和精准农业。

大环境似乎表明,农民开始倾向于保护性耕作(免耕,条耕等)。

精准农业为这样的做法开启了更宽广的天地,农民希望尽量减少投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产量,减少作物和牲畜对环境的影响。

我相信对于客户来说,提供这种高水平的先进服务的经销商会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他们能同时得到政府,环保人士和其他活动家的支持,将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经销商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一览大局。也许这些就是你的竞争对手现在正在做的事。

农机经销商:如何从三流升级到一流?

农机经销商:如何从三流升级到一流?

资料图

农机经销商是农资行业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据农机流通协会的统计,在2013年,国内农机经销商数量已经超过了1万家。这么多的经销商,在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大洗礼之后已经形成层次分明的三个等级,其中一流经销商实力强悍,在行业内有很强的影响力,品牌资源在向其集中,比如吉峰农机、江苏苏欣、安徽青园等一线经销商;三流经销商则是大大小小的夫妻店;剩下的二线经销商,不是鼓足干劲向一流看齐,就是正在沦落为三流。

农机行业经过混沌竞争期之后,如今经销商境界已经非常明确,行业内“马太效应”凸显,大品牌、跨国品牌正在向一流经销商汇聚,同时厂家的新产品、新营销政策、培训机会、金融工具也尽着由一流经销商先挑;三流的经销商则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厂家的优惠轮不上,用户嫌弃,政府遗忘,真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那么一流的经销商和三流经销商差距在什么地方?鸿沟到底有多深?从一流到三流之路该如何跨越?

一流做行商,三流做“店商”。

前几天在考察西北市场时,遇到一个资深的经销商,当地是苹果产区,需求由传统农机向果蔬转型。他说他明知道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自己和他的业务员需要走出去跑大户,拿项目,但就不知道怎么跑,因为十几年的业务就是坐等用户上门。由于这家店名气大,他们每年连推广演示都不需要做,但从2013年开始,“店商”明显生意少了,竞争多了,日子不好过了。

这家西北经销商的问题在农机经销中很有代表性,现在市场需求疲软,在僧多粥少的市场中,唯有主动出击才能抢得更多的粮食,才能安全过冬。

当前地方上日子“舒适”的经销商都是主动出击的一流经销商:配合农机推广部门到处去推广新机具,整天和大户厮混,和无孔不入的“机头”称兄道弟,和手头有项目的关键人物勾兑等。他们已经从坐商变成了行商,实体店真正成了新零售里所说的形象展示和体验店,而真正的销售都是通过两条腿走出来的。

三流的经销商恰恰相反,不是一筹莫展,就是幻想着换一个品牌就能回到从前顾客踩断门槛的好日子,但事实上是不停的换品牌,但经营还是每况愈下,然后是品牌质量也不断的降格,从一线到二线,以三线,最后到没有底线,因为厂家都是“势利眼”,你销售不好,好品牌自然不会找你,结果是市场淘汰。

这是一个打劫的年代,市场本来就是弱肉强食,蛋糕本身就极有限,笨鸟先飞说不定会抢点粮食回来,但被动挨打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吃肉喝汤。

心态决定结果。一流经销商和三流经销商的区别就是主动与被动的两种心态上,主动的积极求变,从坐商变为行商,而抱残守缺的还是在做店商。

一流重服务,三流卖产品。

传统观念,一个门店里业务人员是最牛的,收入也是最高的,但最近河北的一个农机店长给了上了一课,让我记忆深刻。这位85后的店长告诉我,他们店里服务人员收入比他这个店长还要高。

服务人员工资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工时费+销售提成,多数情况下,服务人员的提成工资比工时费还高,因为服务人员帮用户解决问题,用户最信任,所以最了解用户的需求,往往在服务中就顺带着将产品卖出去了。这位店长告诉我说,他认为服务人员工资比店长高很正常,只要将用户伺候好了,用户才能成为回头客,开发一个新用户是维护一个老用户成本的十倍都不止。

所以同样都是卖农机的,有的经销商财源广进,每天过的还轻松,有的却很“苦逼”,原因就是他们做事情的顺序不一样,好的经销商是先做人后做事,差劲的经销商就是先做事后做人。

这个阶段,农机的服务说实话还不挣钱,甚至是赔着钱做,但是没有舍就没有得,给用户服务赔点小钱,用户多买几次早就大大的赚了,再说农村是熟人社会,口碑的影响力很大,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只要你的服务稍好一点,你的竞争优势就很明显。

一流推全程机械化,三流低价放量。

三流的经销商现在正陷入一个怪圈,越是销量下降就越降价,越降价就销量越上不去。

降价保量对高价值产品更不适用,因为厂家也要维持正常的价格体系,经销商就是赔钱赠吆喝,厂家也不愿意,低价竞争是传统的方法,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效果,但是空间越来越少,不可持续。

而一流的农机经销商近几年有几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同一种产品减少代理的品牌,而增加“新、特、优”产品,这样在服务合作社等大用户时,可以一次性提供全程机械化的产品;二是从以前碰天收的全作物营销转向“作物聚焦”,比如有的经销商称自己为“烟草农机专家”、“马铃薯农机专家”、“大棚机器专家”等,专业自有专业的好处,对于合作社等大型组织化用户,乐意和产品品类全的经销商合作,省事省钱省工。

所以说,是着眼于眼前些的利益低价放量,过一天是一天呢?还是着眼于长远,从全局着眼,为用户直接一站式的产品和服务呢?这就是一线和三线的境界的差距。

一流开创新零售,三流固守传统业务。

马云的“线上+线下+物流”的新零观念相信不是他凭空想出来的,应该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农机经销商中也有勇于探索者,我们所了解到的经销商中许多正在积极求变,新零售在于他们来说不是马云说才开始干的,事实上有人已经走到了前面。

比如西南的一家做零配件业务的农机经销商,前几年已经完成了线下和物流的布局,去年开始开发了自己的线上交易平台,以方便新老用户线上选择,运作一年,业务量增长一倍还要多,并且该经销商将公司的股权向骨干员工开放,就象华为公司的全员持股一样,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团队稳定。

面对电商的冲击,所有传统行业都不能独善其身,唯有主动求变才能占领先机,那些排斥电商的就象2016年在政府门口罢工的出租车司机一样,你自有你的理由,但我进入这个行业与你无关,我是要创新一个全新的市场,要不跟着干,要不出局。

一流农药、化肥、农机一体化经营,三流单一业务。

农机经销的一体化已经是一个趋势,因为在竞争下,农资经销毛利越来越低,单一业务规模在缩小,为了生存和发展多样化经营是趋势。

市场上已经有一体化的案例,比如陕西大荔几个年轻的农资经销商合资成立大农资超市,里面种子、化肥、农药、农村日用品应有全有,可以真真做到一站式购物,这种模式必将取代单一业态;另外一些有实力的农机经销商已经成功的实现了产业链一体化,比如河北圣和就是以前做零配件经销的,后来从零配件进入农机具、配件的制造,前店后厂做的非常成功,在农机具行业有一定的知名度。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农资一体化必然是个大趋势,单一业务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并且也不方便用户选择,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里说:适应就是以万变求不变!所以农机经销商就要象水一样,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

以上就是一流经销商和三流经销商的区别,区别也是差距,三流经销商只要能弥补这些差距,自己离一流经销商也就不远了。

农机经销商:这套瘦身操,足以让你自保!

农机经销商:这套瘦身操,足以让你自保!

在市场上看,今年很多农机经销商日子不好过,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销售下降很厉害,许多经销商的销量都是40%~50%的下滑,销量下降了,但经营的成本和费用却没有下降,所以上半年经销商当期经营普遍是亏损的,很多经销商选择了做减法,开展瘦身运动。

但是面对上游厂家急于出货的压库压力和不断推出的新产品的诱惑,经销商到底有没有减?有哪些好有的瘦身操可练?

对于农机经销商来说,至少有以下四种方式可选,每一种做到位了都会有成效,当然这四种方式可以并用或交叉使用。

1  做减法,聚焦核心产品

见过一位山东的农机经销商,前十年的时间主要是围绕着农机补贴政策在转,补贴政策鼓励什么、支持什么产品他就引进什么产品,十几年的时间里,经营过三十多个品牌,二百多个类型的产品,前几年靠这种满天撒网的方式,抓住补贴机会,的确挣了一些钱,但也有一个负面的问题,那就是经营成本太高。

具体看有几点:一是引进新产品就需要招业务人员和培育专业服务人员,所以每引进新品类,或多或少会增加人员,人力成本上升是累加的;二是管理成本上升,种类多了就要划分管理组织,设立产品经理,有的厂家要求专营,就要开专卖店,专卖店要租场地、装修、配备全套的人马;引进的产品大多是小品类,销售量小,还要演示、推广,搞促销,销售成本高不规模不经济。

这位经销商今年开始在产品上做减法,聚焦核心业务:一是聚焦自己代理的约翰迪尔等强势品牌和拖拉机、收获机等销量大的核心产品,把市场上不认可的杂牌子清理掉,能退货的退货,能处理的处理,在市场越不景气的时候,强势品牌的竞争力就凸显出来了;二是聚焦利润空间大的高端产品,比如13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8公斤收获机,重点推广这些产品,靠单台销售来增加利润,对于价值低、单台基本无利润的微耕机、手扶拖拉机、小四轮等清库出货,不再进货。

这位经销商的作法其实是“归核化”的打法,最终的结果是又回到十年前的产品结构上,回归了主业,回归了核心业务,各种费用大幅降低,经营压力减少,当然了不需要那么多的人了。

2  缩区域,聚焦核心客户

前几年市场疯涨的时候,很多经销商的渠道和网络也在疯狂的扩张,在西北地区认识的一家农机经销商,以前只有三个销售网点,从2000年之后,开始以同心圆的方式扩展网络,三年时间在所在的省建立了21家直营店,其中还跨省建立了2个门店,由于门店数量增加,又建立在县级市场,直接贴近用户,所以也在短期内带来了销售收入的几何倍数的增长。

但市场行情就象潮汐一起,起起伏伏,潮起潮落,进入2015年之后,传统农机需求明显走缓,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销售规模减少的情况下,很多门店开始入不敷出, 另外由于管理半径太长,总部对门店的巡视、管理等成本不断的增加,另外扩张速度过快,人才准备不足,门店的管理也出了很多问题,整体看,在行业下行期,一些网络的盈利已经无法包住经营成本,规模网络出现了规模不经济。

所以今年开始,这个经销商开始缩小市场区域,将省外门店和距离总部比较远的省内门店关闭,只留下用户集中、需求量大、客情基础好的15家门店,其它的统统砍掉,收回的业务能力充实到几个核心门店,当地的员工就地解散。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造,今年虽然行业不好,但几个留下的门店销售并没有多大的下滑,整体看整个公司的经营效益在提高,管理难度也降低了。

3  差异化,聚焦单一作物

有人回归主业,专门做拖拉机、收获机等大类农机产品,而一些经销商却走差异化的路径,专门提供单一作物全程机械化产品。

在山东省,黄瓜、番茄、辣椒、大蒜、生姜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00多万亩,山东的蔬菜种植分为大田种植和大棚种植,一些农机经销商聚集于某一类作物,专门服务于集中种植的区域内的农户。

比如有的经销商的门店招牌上写着“生姜全程机械化专家”“大蒜全程机械化专家”,有的经销商称自已为“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专家”“大棚农机专家”等,聚焦于一种作物,并且提供专业化的农机产品和全程化机械服务,让这些农机经销商找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4  调结构,一线、二线合理搭配

一线品牌好卖,这是连傻子都知道的道理,所以一线品牌就成为农机经销商争夺的香悖悖,但一线品牌也很强势,从市场上了解到的情况看,一线品牌通常都要求农机经销商先款后货,或有账期,但是一般是一个月或两个月,另外对终端售价、促销等管理的很严,经销商自由空间很有限。

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一线品牌出于经营压力,会变本加厉的“压榨”经销商,这是出商业的正常反映,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农机经销商来说,则会成为成本转嫁的替罪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引进一些二线、三线产品,丰富产品线,改善下现金流。

陕西某经销商是约翰迪尔的代理商,但近几年迪尔商业政策越来越来严格,每年对经销商要不很高,但是该品牌性价比低,经销商无利可图,又进了很多货,现金流非常紧张。

2015年该经销商引进洛阳路通的大中型拖拉机,路通公司的产品师出名门,与东方红共用大部分供应链,技术和质量均属上乘,但价格和商业政策却优惠的多,通过引进路通,利用厂家的优惠政策和合理的账期,该经销商不但能满足中低端用户的需要,并且靠从路通产品中转出的现金流,新进了一些经济类作物的农机具,实现了利润和现金流双双良性运行。

所以,在农机行业处于转折期的时候,除了创新求变外,农机经销商还可以通过合理高速产品结构,调整市场、渠道、网络结构等方式来改善经营,在当前行情不太好的情况下,选择做减少,做好瘦身运动,虽然不能有大的发展,但足能自保,等到行情回暖时,再图谋做大做强。

农机维修专业技能专家:我给农机当保姆

农机维修专业技能专家:我给农机当保姆

资料图

【匠人名片】

田晓村,浙江缙云人,1990年开始从事农机修理工作。喜欢钻研,自学成才,从基础工成长为一名具有农机维修专业技能的专家,见证了农村机械化发展的全过程,深受当地农民朋友的信赖。

【匠心语录】

修农机也要多看书 ——田晓村

他是全国农机技术能手,也是2019年“浙江工匠”获得者。

10月7日,正值秋收时节,缙云多地中稻陆续成熟,进入收割期。这时,也是缙云县晓村修配部负责人田晓村最忙碌的时候。

在新建镇笕川村的农田见到田晓村时,身着橙色工作服的他,正手执银色扳手,一脸认真地蹲在一台小型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前细细查看。“是启动拉盘故障。”记者还未来得及细看这台农机的外观,田晓村已淡定地诊出了机器的“病因”。

近三十年来,田晓村每天和各种机械打交道,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和一手娴熟的修理技术。

机械梦,从童年起就生根发芽

如何当起农机修理工的?田晓村说:“小时候村里机械很少,我对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十分好奇,每天围着机器转。”

1973年出生的田晓村,是新碧街道下小溪村人,从小爱好研究机械设备。初中毕业后,田晓村便跟着当时是新碧农机员的父亲学修拖拉机,此后就爱上了农机修理。

那时,农机修理资质培训机会难得,田晓村想方设法参加。为学到更全面的农机修理知识,田晓村甚至自费到农机生产厂家学习农机构造。

1993年,田晓村办起新碧黄碧山头农机修理站,踏上追逐“农机梦”的第一步。

“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我都要去当地书店买农机修理的书。”田晓村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已购买几百本书籍,只为能透彻地了解农机修理知识。

好学专研的精神在田晓村心里扎根,也为他日后解决疑难问题提供理论指导。这也是他深受农户信任的原因。

破疑难,他在茶机旁蹲了一天

2011年,缙云县开始引进全自动炒茶机。使用初期,茶农频频报修,维修人员到现场,机械又恢复正常。而且,加工出来的茶叶色泽不理想,厂家技术人员只凭茶农描述,无法找到问题根源。

“这可怎么办,接下来可是采茶高峰期。”大源镇夏弄村的茶农夏林急得焦头烂额,没办法,他拨通了田晓村的电话。

接到电话后,田晓村二话没说,带上工具箱,跳上小货车的驾驶座,就赶往70多公里外的夏弄村。凭着一股韧劲,他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蹲守在茶农家,几经周折和数次失败后,最终查找出原因。原来,茶机下料开关、进料控制等部件,会因电磁干扰和温度变化出现偶发性故障。这是导致茶叶品质下降的关键原因。“修完茶机时,天都黑了。解决炒茶机问题的那一刻,我真的有成就感。”回忆过去,田晓村内心满足。

当年,随着自动炒茶机关键技术问题的迎刃而解,其销售量呈井喷式上升。截至2018年底,全县自动炒茶机达3300多台,占茶机总量的一半以上。按每4台自动茶机比普通茶机每天节省1名工人,平均茶叶加工周期30天测算,每年可为全县节省人工成本400多万元。

教徒弟,从拧好每颗螺丝开始

从农田出来后,田晓村邀请记者到维修部转一转。一路小跑,记者走进一个大约500多平方米的矮房内,刚进门,就注意到大门一侧的墙上,有用粉笔手写的《收割机的操作》《秋耕农机具的维护》等内容。“每天往来修理部的顾客很多,我会针对不同季节写上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他说。

田晓村很注重农机后备力量的培养。“农具维修是一门技术活,现在最缺的是人才。”田晓村教导学员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首先要有兴趣,农具维修是枯燥的,但要做好这件事,必须要学会坚持。”

很多农机人员学历不高,于是,田晓村就从基本的拧螺丝开始教学。他还舍得花成本,让学徒带薪去厂家深造,还多次邀请厂家技术人员为学徒和兼职维修员讲课。学徒们都很信赖和尊重他。

多年来,田晓村已带出专业农机维修人员13名,其中有4名徒弟自己创办农机维修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有3人从事农机经营服务。

据了解,他的农机修配部年检修各类农机具8300多台次,电话指导服务400余次;长年外聘兼职人员至少17名,年检修各类小型农机具2100多台次,成为缙云业务量最大的农机维修网点。

标签:经销商   农机   产品   一流   用户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8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