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铁军”备三夏 颗粒归仓保丰收(农机“零零后”奏响新篇章)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机“铁军”备三夏 颗粒归仓保丰收(农机“零零后”奏响新篇章),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机“铁军”备三夏 颗粒归仓保丰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机“零零后”奏响新篇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机“铁军”备三夏 颗粒归仓保丰收

2、农机“零零后”奏响新篇章

3、农机“黑科技”让粮食生产更安全

4、农机一响,种地不慌

农机“铁军”备三夏 颗粒归仓保丰收

农机“铁军”备三夏 颗粒归仓保丰收

眼下正值三夏生产关键时节,甘肃省会宁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始终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及早部署、周密安排,扎实开展农业机械调运、服务保障、安全监理等各项生产准备工作,全力确保夏收小麦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吹响备战三夏“冲锋号”。组织召开2023年三夏农机化工作会议,组建成立接待协调、后勤保障、信息报送等三夏工作专班,细化三夏生产动态管理台账,通过“领导包村包区域、干部包村包地块”的机制,进一步明确任务分工,凝聚乡镇部门工作合力。不断强化统筹谋划,及时与气象等部门衔接沟通,密切关注天气状况,及时发布雨情、汛情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对夏粮收割带来的损失,确保成熟一块、收割一块,有效减少机收损失。同时,充分考虑打碾晒粮场地保障工作,提前清腾乡镇机关院落、活动广场等公共区域,尽最大努力为群众提供夏粮凉晒场地,努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

二是扎实开展演练,补足备战三夏“精气神”。积极承办“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白银”----甘肃省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2023年白银市拖拉机操作职工职业技能决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培、以赛促练”的方式,全面激发农机系统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进度,提升农机技能人才培训水平,为全县农机手搭建了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培训比赛平台。积极承办白银市2023年农机事故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全县农机手的安全意识,积累农机事故应急处置经验,进一步检验了农业农机部门对突发事故的快速反应及指挥协调能力,形成了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的应急救援机制。同时,广泛开展道路交通管理、农用机械操作、防火防水等安全教育,通过发放“会宁三夏作业操作指南”“给机手的一封信”等,大力宣传禁止疲劳驾驶、交通要道打场晒粮等情况,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农机安全生产事故。

三是做好后勤保障,打造备战三夏“强磁场”。全力做好农机具调运储备,在全县自有小麦联合收割机90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河南、陕西、宁夏等周边地区作物收割“时间差”,通过农机信息平台、农机人微信群等方式调运农机具,改变了过去跨区“盲目流动、自主找活”的局面,今年全县计划调度小麦联合收割机400余台,计划机收小麦36.5万亩。不断强化应急保障工作,成立会宁县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确保农作物在抗旱、防病虫害、排涝抢收等灾种发生时,第一时间分区域开展应急作业、维修、抗灾服务,目前,服务队共有驾驶、维修等技术人员22名,联合收割机、拖拉机、以及各类应急救援车辆设备等78台(套)。同时,持续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组织技术人员下沉基层一线,开展全方位安全检审验、路查、亮尾、减损培训等农机监理工作,发放农机检修技术要点2500多份,调试检修保养农机具5600余台(件),培训机手、修理工330人次,检审车辆3589台(辆),全力提升农机作业质量。

据了解,会宁县作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2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79万亩,其中小麦40.6万亩、玉米91.5万亩、马铃薯91.2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50万吨。截至目前,全县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91%,其中小麦机收率90%,全县农机总动力64.71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5039台,全县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73个、农机大户1799户。

农机“零零后”奏响新篇章

农机“零零后”奏响新篇章

?  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季秋收时,告别了骄阳似火的夏日,满载金秋的喜悦和希望,“千禧一代”步入大学殿堂。在热闹非凡的迎新季里,各大农业院校也迎来了第一批农机“00后”,他们有哪些新特点?学校又为其准备了哪些“教学培养大餐”?让我们一探究竟……


资料图

  报考热度不减,人才需求旺盛

  “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扩招了一个班,今年两个班共招收58人,其中有7名女生。”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谢方平介绍了2018年农机专业的招生情况。此外,其他院校的招生人数也不同程度上调,显示出农机专业的报考热情依然未减。

  “今年全院招入新生319人,本科生农业工程类共计招收80人,将在大二年级分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和农业工程两个专业。与以往不同的是,从今年开始,新生开学后农业工程(中美联合培养)的20名学生将全部在专业内部择优选拔,不再面向全校。”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书记陈度说道。

  “按照惯例,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招收70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增加了6名,共招收31人,但录取线较以往更高了。年轻人了解到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对农业工程专业的认识也加深了,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他们学农的信心。”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伟告诉记者。

  “新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自主性越来越强,虽然农业依然是弱势行业,但从招生来看,学院每年都能按计划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或许也表明孩子们对农业的认同感加深了。”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柴宇说道。

  陈度认为,虽然农机行业正面临发展的困境,但中国农大农业工程专业依然深受欢迎,一方面是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被选为双一流学科的农业工程在学生和家长中有较好的口碑,另一方面国家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了积极的外部环境。

  据悉,农机专业毕业生大多就业于现代农业工程设施与装备部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园区、规划设计院所、科研教学单位、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等等,可选择的范围不小。

  “我们学院就业率约92%,选择农机企业的是大多数,以涉农领域就业为主,就业质量在逐渐提高。”谢方平告诉记者,进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大型国企的农机毕业生越来越多。柴宇也表示,沈阳农大农机化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5%以上,中农集团、中化集团、雷沃重工、克拉斯等企业里都有学生们的身影。

  尽管行业不景气,但企业对人才依旧求贤若渴。“农机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更需要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加入,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企业在不断降低劳动成本,形成完整的生产线后,用工量相应减少,但能够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永远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需要各个高校进行有效的人才输出。”王东伟说道。

  陈度坦言,“近年来考研率逐年提高,今年深造率已达到50%,就业形势整体而言比以前严峻。”为此,陈度劝告新生们重视学业规划,一方面要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个人能力,在校期间要潜下心来,专注于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把握机会,锻炼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不是难事,想找到自己满意的好工作是有挑战的,这取决于同学们自己的努力”。

  强化创新实践培养,全方位育人

  为加快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各大农机院校也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培养方案,努力引领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的统一。

  “本科生培养的整体趋势是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学分,目前约占25%,主要安排在第三和第四学年,以专业实践为主。新增了化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必修课,加快与工程教育认证接轨。”陈度告诉记者,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增加更多实践环节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据悉,中国农大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十分完善的项目支撑。入选农业工程(中美联合培养)专业的本科生可参加“2+2”联合培养项目,研究生可以参加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农业工程相关专业双硕士学位研究生合作项目”,赴英国进行为期1年的硕士课程学习及研究工作,获得英国大学应用机电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在外交流期间不仅有丰富的课程学习,还安排了学生到企业学习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的实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国际化视野。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进一步探索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结合,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将本科生实践学分比例提高至40%,今年还为研究生增加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课程教学和案例教学内容,目的是打通农业机械生产的全链条。“推广服务体系既有理论课也有实践课,我们邀请农机鉴定部门、推广部门的专家给学生授课,共计32个学时2个学分。学生要完成推广服务体系的申报、实施、验收材料,以申请、执行、总结这三个报告作为课程考核,进行模拟实战训练。”王东伟介绍道。

  自2013年起,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受原农业部委托,组织实施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专项“中国好农机”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合作社”育人模式至今已六年,成果十分显著,实现了“双激活”,既激活了学生的学农热情,又激活了合作社的生命力。据了解,该院已有5名毕业生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创办合作社,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我们正在筹备成立全国大学生理事长联盟,想把从事合作社工作的大学生整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引领在校大学生走进农村、服务农业的路子,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经理人。”柴宇说道。

  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协同农学、作物学等特色优势学科,通过课程、讲座、学术报告的方式拓宽知识储备,打造扎实的农学基础。通过培养方案设计,确定实验、实践、实训不同环节,同时也按基础、巩固、提高等层次逐级提出要求与考核,并通过创新项目带动,学科竞赛锻炼提升,企业社会实践等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据谢方平介绍,工学院学子已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农机装备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3项等优异成绩。

  爱农学农兴农,筑梦新征程

  此次迎新活动中,中国农大工学院还为新生准备了一份“科技大餐”,包括植保无人机航模、ASABE机器人大赛获奖作品,人形机器人舞蹈演出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ASABE机器人大赛是国际农业工程领域的顶级年度赛事,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农大参赛队伍得到了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的大力支持,工学院学子首次亮相底特律赛场,即囊括了高级组、初级组两个组别的第一名。引入工学院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同学驻足围观,成为迎新活动的一大亮点。

  来自河南省焦作市的中国农业大学农工182班的新生徐海祥,被体育馆里展示的新科技深深吸引,他说:“看到这些优秀成果我感到非常骄傲和激动,小时候老家附近有很大一片农田,我常常看到大人们辛苦劳作,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帮助他们。现在我顺利成为一名农机大学生,更加不能忘记肩上的责任,这里既是圆梦的终点,也是新梦想的起点,希望在未来的四年里学好本领,不断挑战自己,实现当初的梦想。”

  李嘉纬是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一班的新生,他从小就是一个“机械迷”。“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拆家里的各种机器,大大小小的基本都被我卸过,我很享受重新组装的乐趣,小时候没少挨过骂。”李嘉纬腼腆地笑着说。李嘉纬的哥哥也曾就读于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是一名硕士研究生,他从哥哥口中对专业有了模糊的认识,再加上小时候的务农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学习农机专业的决心,他希望不断深造学习,最后留在高校任教,把知识传播给更多热爱农业的人。

  来自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三班的刘岩松说:“开学前的暑假,父亲带我去农机厂调研,让我和这些机器亲密接触,还带我询问生产成本、作业规模、盈利模式这些问题,以前我对农机市场一无所知,从那以后我有了努力的方向,在以后学习时可以有的放矢,我相信通过专业训练之后,可以在将来为农业机械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农机“黑科技”让粮食生产更安全

农机“黑科技”让粮食生产更安全

在山东省莱州市维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里,一台连接着电脑的显示屏十分引人注目。原来,这台远程电子检测技术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合作社车辆作业情况,包括深松深度、作业效率、作业面积等数据,这样的深松检测仪,合作社共安装了12套。

在合作社一块玉米地里,地处围栏内的两个大黑箱子也很显眼,这是脉冲云孢子自动测报与生态实时监控装置。

该系统通过物联网和脉冲信号,为人们实时掌握田间植物长势、昆虫活动、病虫危害等信息打开了“窗口”,实现了玻片加载、病菌孢子捕捉、高清显微图像采集、图像识别处理、形态数据库构建及测报平台信息显示的自动化操作,为总结病害扩散传播规律、病害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随着“互联网+”和农业“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农业面临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现代农业借力“互联网+”提质升级,农机“黑科技”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推广应用让粮食生产更安全。

地埋式自动伸缩喷灌设备让水肥一体化事半功倍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该技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融后。

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的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的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的作物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维松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杨维松介绍,地埋式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设备垂直埋在地面35cm以下,下端与输水管道相连。非灌溉时,伸缩管连同伸缩式喷头回缩在套管内,套管埋于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内,不会对田间的耕作活动造成影响。

喷灌作业前后均不需要再安装或拆卸任何设施,灌溉结束后又能回缩至耕作层以下,无须田间套管或专用设施保护,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田间滴灌系统的取水效率,可节省化肥农药30%、节水50%、节省人工50%以上,效益提升15%以上。

北斗卫星导航让农机耕作更加标准化

莱州种植生姜历史悠久,年种植面积多达6666.7hm2(10万亩)以上。生姜生长期需大肥大水,又要注意涝灾发生,因此需要平整的地块。

GPS卫星平地仪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该技术采用基站+移动车载端的方式进行作业,通过接收移动基站发射的电台信号进行内部结算,实现精准控制操作。

杨维松说,过去激光平地仪作业距离只有400m左右,而GPS平地仪能达到6000m的距离,使土地精平的范围大大增加。

2020年“三夏”期间,维松合作社流转的86.7hm2(1300亩)玉米全部采用精准播种施肥技术,应用的设备是山东亚沃气吸式播种机。

该播种机采用高精度光电编码,能够实时监测排种(肥)轴的转速,卫星定位模块实时测量作业车速,通过先进的控制算法使排种(肥)速度与车速匹配,达到精量施肥和播种的效果。由于精度高,播种时不会漏播、重播,套种时还不会伤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无人驾驶农机让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将农机、农艺与信息技术融合,给田里的“铁骑军”装上“智慧大脑”,由他们来耕种管收,从而代替农民种地,真正实现“无人化”。

与往年忙碌的春耕场景不同的是,2020年春耕期间,莱州市田地里少了扎堆劳作的农民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像“大铁牛”一样奔跑的拖拉机,而走近一看,拖拉机驾驶室内竟然空无一人。

“装上了北斗终端系统,等于给农机安上了‘天眼’,在驾驶室的显示屏上把作业宽度、行间距等设置好以后,拖拉机会自动直线行进,行驶误差不超过2cm/km,我们的工作量减少近一半。真正实现了祖祖辈辈梦想的种地自动化。”杨维松高兴地说。

眼下在莱州农村,农机作业终端的智慧化场景比比皆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牵手”,给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深刻变革,为现代农业插上翅膀。

“开了这么多年拖拉机,突然感觉自己要‘失业’了。”杨维松说,“在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控制下几乎可以直线进行作业,大幅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耕整、精密播种、铺设滴灌带、分垄,这些费时费力的农活,都可以精准地轻松搞定”。

在玉米植保环节,植保无人机越来越受到农户的青睐。往年,人工喷洒费时费力,农户背着十几公斤的喷雾器,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植保效果难以保证,还容易发生操作人员农药中毒事故。

如今,杨维松利用无人植保机喷洒农药,比人工喷洒效率提升200倍,成本大大降低。可以实现自动规划路线、自动飞行、自动避障,而且喷洒流量大、均匀,雾化范围广,作业效果稳定,喷头可以根据作业需求快速响应,实现精准变量喷洒,作业误差缩小至厘米级。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

青岛平度市西寨村位于山东半岛西部,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为主,由于土壤肥力较低,农作物产量不高,多数青壮年村民放弃土地,201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侯松山选择了流转土地种植粮食这条道路,2011年6月,筹资200万元牵头成立青岛西寨农机专业合作社。十多年来,他带领合作社更新装备、完善设施、托管服务,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到2022年底,拥有各类大型农业机械280台(套),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00万元。流转了10个村庄、600个农户的4000多亩土地,年产小麦2300吨,玉米2700吨。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山东省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山东省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19年入选首批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典型示范案例。侯松山也被授予青岛市乡村之星、青岛市劳动模范、齐鲁之星,青岛市十佳种粮大户。  

合作社成立初期,仅有3台拖拉机,2台播种机和部分翻耕犁等农具,机械化程度低、农机农艺不配套,流转土地后,机械不仅不好用,而且不够用。“流转的薄地比较多,如果机具性能再差,产量就更低了,我一有时间就到农机市场转,看看有哪些先进机具,要买就买最好的。”侯松山说。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当别人在用传统大犁耕地时,他购买了液压翻转犁;当别人在用旋耕机整地时,他用上了动力驱动耙;当别人还在大水漫灌时,他使用了水肥一体化设施。据测算,2017年以来,仅每年用于机具购置及更新的费用就达150万元以上。他利用青岛市农机安居工程、农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在西寨村北部建设了面积5336平方米的合作社大院,建成了集先进机具推广、农资购销、信息发布、农机存放维修、人员培训于一体的融合应用示范平台,成为胶东地区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最好的”机械装备也给合作社带来了收益,突出的表现就是粮食减损。“以前的收割机效率低,收获的小麦杂质多,跑粮也多。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大喂入量的和纵轴流的联合收获机,不仅作业效率高,而且脱粒效果好。”侯松山说。

机械多了,维修、保养得提上日程。为保证农忙时不“趴窝”,他们借助青岛市农机维修网络建设项目成立了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购置一大批专用的农机维修设备。在搞好自己机具维修、保养的同时为周边群众提供维修服务,服务面积覆盖了周边5个镇120多个村庄,解决了农忙时节农民机手往返城区维修机具的苦恼。“在这里维修机械,省时、省力,心里踏实。”明村镇农机手常付宽告诉笔者。

标签:农机   农业   专业   工程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