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集成种出绿色超级稻(绿色提质增效,机械化高效栽培)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绿色技术集成种出绿色超级稻(绿色提质增效,机械化高效栽培),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绿色技术集成种出绿色超级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绿色提质增效,机械化高效栽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绿色技术集成种出绿色超级稻

2、绿色提质增效,机械化高效栽培

3、绿色春耕跃动广袤田野

绿色技术集成种出绿色超级稻

绿色技术集成种出绿色超级稻

7月的鄱阳湖畔,稻花飘香,沉甸甸的谷穗在阳光里发出白里透黄的光芒。全国双季超级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现场会在江西成新农场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及来自全国部分省市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资料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水稻的期许已不止是高产、优质,更多的要求是健康、绿色,这也是我国水稻科研的主要方向。全国双季超级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牵头的科研团队协同攻关完成,主要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药化肥用量大、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等问题,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为指导,围绕品种、育秧、种植、施肥、灌溉、植保等六大环节,实现双季稻节本绿色提质增效生产。

破解机械化种植瓶颈节本增效

机械化种植是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瓶颈,长江中下游双季稻机械化种植比例不到20%,远远低于全国水稻机械种植45%水平。同时,出苗差、整齐度低、烂芽死苗等,是稻农在水稻机插育秧中常出现的问题。

针对稻作技术转型需求,科研团队开展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创新研究,研发叠盘出苗育秧技术,在成新农场建立了江西省首个现代化智能叠盘育秧中心,破解制约水稻机插秧育苗的瓶颈,提升双季稻机插水平。

在专业育秧出苗中心,完成育秧床土或基质准备、种子浸种消毒、催芽处理、流水线播种、叠盘、保温保湿出苗等。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陈惠哲告诉记者,通过选用优良品种、育秧基质、先进播种装备、智能化出苗室、适宜温湿度控制等,育秧关键环节技术到位,出苗整齐,早稻出苗时间可提前2~4天,出苗率提高15~20%,有利于培育壮秧。目前该育秧中心每天可播种2万盘秧,年育插秧能力达2~3万亩。

另外,团队将研发的育秧基质、麻地膜、生物降解钵毯秧盘、精准超稀穴播装备、侧深施肥大钵苗插秧机、三插臂高速插秧装备、机械精量直播机、双季稻机插、秸秆深翻还田等一批关键技术及装备进行集成应用,突破水稻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的瓶颈,为水稻机械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实现节本高效增产。

科学减肥减药保障稳产高产

随着“两减”行动的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是今后水稻生产方向,但单纯减少氮肥用量将会带来减产风险。为此,科研团队在施肥、灌溉、植保等环节,集成了减肥减药不减产的绿色高效生产模式,省工省力,轻简易操作,实现了双季稻水肥资源高效合理利用。

我国水稻生产施肥采用传统的撒施方法,数据显示在相同产量水平和种植方式条件下,我国水稻生产氮肥用量较其他国家高60%~80%,造成成本提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为此研究人员研发了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在水稻机插同时在机插秧苗附近深施肥,通过肥料定量定位精确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省肥、省工、高产等优点,与传统水稻施肥方法相比,该技术可使氮肥施用量减少10%,肥料利用率提高5%~8%,增产5%~10%。

另外,研发了增密减氮技术模式,增加基本苗数及种植密度15~20%,减少氮肥施用量20%左右,通过优化群体结构,弥补减氮所导致的产量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左右,同时提高产量5%,实现增密减肥提质增效。

在灌溉方面采用节水增氧灌溉技术,结合稻田机械开沟,节省开沟成本,实施稻田通气耕作增氧,水稻活棵分蘖期露田增氧,无效分蘖期多次轻搁田增氧,长穗和灌浆期干湿交替增氧,实现节水20%。

我国机插水稻一般需要进行插前封闭除草、机械插秧、插后封闭除草等工序,而科研人员研发的封闭除草控释颗粒剂也可在机械插秧时同时施用,在机插后一定时间内除草剂与返青分蘖肥再释放出来,在提高除草剂效率和效果的同时,减少农田操作次数,省工节本。

在病虫害防控上,科研团队主抓水稻所生产关键环节的病虫害防控,集成了“三防两控”、“一浸两喷”、“随插随用”、“阿泰灵”等水稻全程病虫害轻简化绿色防治技术,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保护和培育天敌,实现超级稻绿色生产。

集成示范效果显著实现绿色增产增效

位于鄱阳湖畔的江西成新农场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合作由来已久,双季超级稻绿色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在此示范生产,也推动该农场从粮食生产由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据成新农场场长郑厚亮介绍,近2年全场早稻平均产量383.8公斤/亩,高产年份达417.2公斤/亩。2018年农场引进了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中早39、中嘉早17、陵两优726等优质高产品种,通过叠盘育秧模式创新、机械种植技术提升、施肥和灌溉模式改进、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等技术集成及优化,双季超级稻机械化生产示范面积300余亩,其中中早39机插秧200亩,中嘉早17机械精量穴直播100亩。2018年在普通农户早稻撒直播大面积倒伏的情况下,超级早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生长正常,表现高产景象。

根据现场初步测产,机插秧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可达560.0公斤,机直播示范田亩产537.3公斤,比高产年的早稻平均亩产分别增产了142.8公斤/亩、120.1公斤/亩,按早籼稻最低收购价2.40元/公斤计算,实现增产增效342.7元/亩、288.2元/亩;除去种植模式变化导致生产资料、服务成本等增加约20~60元/亩,机插可增效282.7元/亩,机直播增效268.2元/亩。另外,双季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可实现减施化肥18%左右,化学农药减施一次,减量30%以上,节水灌溉20%。

绿色提质增效,机械化高效栽培

绿色提质增效,机械化高效栽培

水稻专家向参加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研讨会的代表们介绍麻育秧膜水稻机插育秧技术。

金秋时节,江苏省东海县稻米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重点项目及院科技创新工程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

东海县位于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独特的农业发展资源禀赋使得稻米产业成了当地极具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水稻种植面积达到97.6万亩,亩产粮食600公斤以上,位列江苏省前列。然而,东海县稻米产业中存在的优质稻品种少、种植模式滞后、栽培技术不配套、优质稻品种退化、产后加工技术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东海县优质稻米产业的持续发展。

2019年,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东海试验站、东海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围绕品种、栽培、加工等环节,开展了优质稻品种引进和筛选、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优质稻复壮提纯技术攻关等,为东海优质稻生产及大米品牌打造提供了支撑。

在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观摩现场,记者发现在同一片稻田中每隔五米左右就会有颜色深浅不同的变化,有深绿色、浅绿色、黄色、淡黄色等。有的稻穗刚刚长出来,有的稻秆已经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为何稻田示范基地内水稻的生长情况有如此差异?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胡培松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不同的水稻品种有不同的生长期所致。他们在当地开展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在引进11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基础上,筛选出“嘉优中科1号”“隆6优19”等4个绿色高效的优质水稻品种,除了服务当前的东海水稻生产外,也为将来东海水稻品牌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东海县水稻种植方式以直播为主。水稻直播要求生育期较短品种,以前东海优质稻品种欠缺,种植模式、栽培技术与已有的优质稻品种不配套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不过这些问题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东海水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年,在采用优质稻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的两个示范点,都有效地解决了因直播种植方式产生的问题,为种植稻米的农户带来了实惠。平明镇年年丰农场种粮大户刘守银高兴地算了一笔账:“严格按照专家规定的技术规程去做,今年不但产量增加了,价格也好,1公斤能卖到10块钱,比往年高了两块六。估算了一下,1亩水稻多挣了1000块以上。”记者在另一个示范点张湾乡营屯村了解到,这里种的“嘉优中科1号”,产量可达每亩900公斤,除去种子和移栽新增成本,也比普通水稻每亩新增收益400元。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高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首席陈惠哲介绍说:“今年我们在平明镇、张湾乡分别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实施优质稻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其中平明镇年年丰农场开展以‘南粳2728’‘南粳505’‘优香粳’等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在张湾乡营屯村开展以‘嘉优中科1号’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采用了叠盘出苗、基质育秧、麻地膜育秧、机械侧深施肥、窄行机插、缓控释肥、氮肥减施及后期诊断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控等核心技术,通过各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应用,目前看效果非常好。”在东海大米展示观摩现场,参会代表对“优香粳”大米进行品鉴,大米色泽明亮,香气浓郁持久,代表们一致认为,“优香粳”大米好吃,味甘纯香。

东海大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兼具南北大米之优势。然而,研究团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有些东海稻米存在着产后加工技术不到位等问题,造成品质不稳定,严重影响着东海大米的声誉。此外,东海县一些优质常规稻品种存在着香味、米质退化等问题,也不利于优质稻长年生产。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陈铭学说:“产后加工技术对稻米食味品质和口感有重要影响,值得重视。至于米质退化问题,我们将协助东海县开展优质常规稻种子复壮提纯技术研究,以保障优质稻可持续生产应用。”

“实现东海水稻绿色发展,需要不断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将东海大米这个牌子做大做强。”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局长王述民也提出了建议。

记者了解到,东海县下一步将开展低温烘干及产后低温储藏技术及装备建设,建立水稻专业合作社,形成统一的品种、管理和收购,形成一条龙服务,多家加工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优化稻米产后加工技术及品牌开发,与加工企业进行合作,将大米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亮。

绿色春耕跃动广袤田野

绿色春耕跃动广袤田野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编者按: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保障全年粮食丰收,必须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眼下,如火如荼的春季农业生产正由南向北渐次展开。今年春耕生产有啥新特点?生产经营有啥新模式?农民种地有啥新追求?田间地头用上哪些新技术?记者深入多个主产区,观察今年春耕生产新形势。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3月下旬,安徽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雨后放晴,喝饱了绵绵春雨,油菜花成片盛开,绿油油的小麦攒足了劲儿拔节生长。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平东林正忙着春管:“农时不等人,小麦绿色生产要压茬推进啊!”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各部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送技术,优装备,推广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年内将开展5000万亩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4000万亩轮作休耕,再认定1万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实现全覆盖。春耕时节的田野,处处绿意盎然。

做好田野加减法,优质产品多起来

绿色春耕,优质高效是主基调。

“前一阵追施了小麦拔节肥,目前正是穗粒形成关键时期,油菜也正在结荚长粒。等到5月下旬,水稻就要插秧了。”平东林是一名90后,几年前从城市回到家乡办起合作社,成了一位新型职业农民。

从2018年起,合作社在张营村流转1200多亩土地,开展稻麦(油)轮作。“要想种好地,还得走稳绿色发展路子。”平东林深有感触,目前地里种的小麦是“镇麦”系列,这个品种属于中麦,穗粒大、抗病性好。油菜秸秆富含有机质,每年收获后堆放在稻田里发酵,能少施10斤底肥。

这几天,水稻还处在备土育秧阶段,150亩稻虾田里已经热闹起来了。“冬天投放的小龙虾,一个月前开始上市,一天产量100多斤,今年价格好,每斤能卖20—25元呢!”平东林说,养过小龙虾的水田,泥土在水里泡了一冬,土质松软,清塘后无需犁田,可以直接机插秧。

绿色春耕,管好投入品是关键。

生产稻虾米,肥药都要严格控制。“合作社采用高效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成本虽然高了不少,但效益上来了,还能一田双收。”平东林说,稻米加工后再出售,每斤比普通大米贵2元。去年,一亩稻虾田纯利润达到2650元,大伙儿都尝到了甜头。

做好田野加减法,地里优质产品多起来。去年,我国新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2万个,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8%。

绿色春耕,循环农业是亮点。

“换个法儿种地,田里处处都能变废为宝。”今年春耕,平东林还有一桩高兴事:合作社投资新建的秸秆碳化造粒厂即将正式投产。

“农事一茬接一茬,产生的大量秸秆难以完全消化,这下有了好去处。”平东林说,秸秆经过高温闷罐等一系列工序形成碳粉,一部分可以制成炭基肥、水稻育秧基质;另一部分挤压成粒,制成生物质燃料。据估算,秸秆加工项目每年能给张营村集体带来3.6万元的固定分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各地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循环农业不断推进。

“互联网+农技”进田,助农民节本增效

田间地头,互联网给绿色春耕插上了翅膀。

“老赵,我准备在茶园里套种黄豆,你看看这样弄对不?”3月14日一大早,四川旺苍县大两镇金光村脱贫户蒲守国就来到黄茶园,拍了一张图发到“春耕之家”微信群里。没过几分钟便收到回复:“对的,就是这样。但也要注意,这几天容易春旱,新栽的茶树一定要浇足定根水。”

蒲守国口中的“老赵”叫赵大春,是旺苍县农业农村局培训的97个农技员之一,专门帮村民解答春耕中的技术问题。“老乡手指一点,问题发到群里,我随时随地就能帮他们答疑解惑。”赵大春说。

“茶树套种大豆,作用可不小。”赵大春介绍,豆苗长起来后枝梗繁茂,削弱了杂草长势,能在很大程度上替代除草打药,同时还能固氮,提升地力。据测算,一亩茶园套种4公斤大豆,可减少尿素使用量10公斤,茶树长得更齐壮,茶叶品相也更佳,比常规种法能多采集茶叶10多斤,相当于增产25%左右。

线上线下的农技指导,帮越来越多农户掌握了生产技能。“在微信群里看农事、学技术,还有专家点对点上门指导,增产增收更有保障了!”金光村茶农赵万勇家里有5亩茶园,今年打算和几个老乡一起,把村里前两年新建的黄茶园流转过来,用上这种套种模式,效果立竿见影。

当前,大两镇已有98户脱贫户、10户种植大户、16户科技示范户加入“春耕之家”微信群。在全县,通过微信平台,累计开设春耕春管“微课堂”300多次,为1万多家农户解决了2526个春耕生产技术难题。

新技术下田,让田野上“绿”意更浓。

“农技推广,就是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利用春耕这段时期,大力推广绿色生态技术,为全年农业生产定下绿色的主基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启文说。

今年3月以来,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先后印发了春季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和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

目前,我国已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近55万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一起,为春耕生产披上新绿。

智能农机提质扩面,农民种地更轻松

春浇一水,亩产千斤。走进山东平度市5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平整的机耕路、标准化水渠和林网纵横交错。田庄镇西寨村种粮大户侯松山正在给小麦浇返青水,麦苗迎风挺立,青翠欲滴。

“过去种粮,最头疼的就是浇地。”侯松山说,小麦从播种到丰收得浇三四遍,一人一天只能浇四五亩地,3000亩地光人工费就要6万多元。

2018年,当地政府推广水肥一体化项目,侯松山流转的地块,有1000亩列入了项目范围。每亩政府补贴500元,自筹200元左右,建起了标准化输水管道、出水栓和机井等农田灌溉设施。

“一个机井能管二三百亩地,闸门一合上就能浇地,夜里也不耽误。”侯松山说,卷盘式喷灌机浇地均匀,水肥一体化系统能实现精准滴灌,二者结合使用,每亩地比大水漫灌节省两成水,算上人工,亩均节本100多元,增产近200斤。

放眼全国,各地通过完善提升农田生产基础设施,转变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土地、肥水利用率,有效促进集约化生产经营。

现代化装备助力绿色春耕。

甘肃山丹县西屯村实施“一户一块田”高标准农田改造,零碎地成了整块田。“今年我承包了900亩地,省工又省油。”登成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登成感慨。

在河南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田配套了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和物联网监控设备,农民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完成灌溉、施肥等智能化管理。

去年,我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39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395万亩。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和15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伴随宜机化改造,更多绿色智能机械开进大田。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中塘村,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机轰鸣而过,栽插整齐的秧苗和肥料同步留在了田里。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这台插秧机安装了定量施肥装置,在插秧时,通过导管将机箱中装的肥料颗粒精准推送至秧苗根部,一次完成插秧和施肥两道工序。”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表示,今年要继续深入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推动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机械化技术应用提质扩面,进一步培肥地力,持续促进粮食稳产丰产。

?

标签:绿色   技术   水稻   增效   优质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9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