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农业投资流量与存量均为全国第一,看上海农业如何联通世界(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上))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对外农业投资流量与存量均为全国第一,看上海农业如何联通世界(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上)),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对外农业投资流量与存量均为全国第一,看上海农业如何联通世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对外农业投资流量与存量均为全国第一,看上海农业如何联通世界

2、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上)

3、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下)

对外农业投资流量与存量均为全国第一,看上海农业如何联通世界

对外农业投资流量与存量均为全国第一,看上海农业如何联通世界

上海水产集团大型金枪鱼围网船捕获金枪鱼后,正在进行起网捞鱼。 资料图


上海水产集团大型金枪鱼围网船捕获金枪鱼后,正在进行起网捞鱼。 资料图

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届时,包括食品农产品在内的、来自世界各国最富特色的优质产品将在这一国际舞台上展示。近年来,上海主动对标国际、先行先试,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企业为主体,持续开展境外农业投资,取得了“流量与存量双第一”的优异成绩。本期,我们走近上海。

平均海拔4米的冲积平原上,摩天大厦不断创下新高度,构筑起壮观的天际线。穿城而过的黄浦江,一头连着长江,深入祖国腹地;一头伸向海洋,通往丰富而广阔的世界。

这里是上海。2016年,上海对外农业投资流量为7.26亿美元,历年累计对外农业投资存量为26.65亿美元,流量与存量均为全国第一。

大城市小农村、大市场小农业、大流通小体量的特点,决定了上海农业必须坚持开放思维,创新政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升级和农业走出去,统筹谋划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那么,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流动中,上海如何完成科技创新的转化升级?农企走出去是如何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的?走出去的背后,又有哪些顶层设计和创新机制的支撑?

科技创新:

搭建上海农业走出去的智慧骨架

科技创新是推动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也是上海农业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的底气和支撑。以国际尖端科技为参照,上海不断深化农业科研交流合作,增强技术吸收转化能力,坚持自主研发创新,推动实现农业科技、装备走出去。

深度交流合作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对标国际,开放交流非常重要。我们举办国际论坛、成立国际合作中心,与多家国际知名农业学术机构签署合作协议;送农业博士去国外访问学习、聘外国专家来上海联合攻关,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推动了我院乃至全市农业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施标告诉记者。

作为全国首个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自1994年成立以来,就定位为“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转变”的桥梁。“我们的目标是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上海浦东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鹏秋介绍,“特别是涉及国家战略储备的种质安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据了解,孙桥联手上海泽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中国首个高通量植物基因型—表型育种服务平台。其开展的黄瓜、番茄、玉米等育种材料分子标记、表型筛选等育种服务,改变了约70%-80%的设施蔬菜种子市场被美国孟山都、荷兰瑞克斯旺等公司长期占领的局面,推动了上海育种产业发展。

技术引进带动高新技术转型升级。在巴西的圣保罗市,有一片5000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玫瑰园。每一个温室上的“中国制造”标签,是中国设施农业温室技术引进消化再输出的最好证明。

“上海的自控温室技术最初引进于荷兰。学习借鉴的同时,不断融会升级,现在我们做出的温室产品既符合本土实际,又降低了设施成本。”施标介绍,这些在巴西落地的智能化温室来自上海农业科学院下属企业——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对标世界设施农业强国——荷兰,与瓦赫宁根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研发、人才引进等方式,增强自身创新创造能力,构建起上海设施农业技术的创新平台。近年来,都市绿色公司在自控温室建造、设施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出来的塑料薄膜温室、联栋PC板温室等产品和技术行销全国,并远销海外。

“嫁接”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的同时,上海农业装备的自主创新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农业大国带来福利。2017年7月,上海华维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成套高品质的产品体系和优秀的系统性服务能力,成功中标埃及现代设施农业项目中的智慧灌溉设备供应,合同总金额1.38亿人民币,涉及数万亩温室内的全套智慧灌溉系统。

“一直以来,华维就致力于打造‘中国的智慧灌溉世界级品牌’,我们的梦想就是好产品中国造,中国创新引领中国制造。”华维董事长吕名礼给记者讲了个故事:以色列灌溉在非洲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长期处于垄断地位。2006年,荷兰人盖特刚刚接手坦桑尼亚的玫瑰园,苦于以色列设备定价昂贵而全球寻找灌溉服务商。他从广交会上了解到华维之后,专程飞到上海洽谈合作,最终选用了华维的全套灌溉设备,取代了前农场主使用的以色列产品。

“这个项目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一株玫瑰的水肥施用量要基本一致,不仅要求设备精密,还要有优秀的水肥回收利用技术。”吕名礼说,“这是华维与灌溉强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华维凭借技术优势,赢得了项目,也增强了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

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上海农业走出去的价值共赢

坐拥区位、资本和市场等优势,上海农企走出去的条件得天独厚。布局海外,上海农企不只是实施并购战术,而是瞄准全产业链,形成从田间地头到生产加工再到进出口贸易的整个链条,打造“海外+国内”的产业平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欧洲,西班牙。上海水产集团远洋渔船靠港后,捕捞的黄鳍金枪鱼等源源不断地运至全资收购的海外公司——有着150年历史,在西班牙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三名的阿尔博食品公司(ALBO)进行深加工,百余款产品不仅从西班牙销往欧洲、美洲,同时回供中国市场。

据介绍,作为国内水产行业“走出去”的排头兵,水产集团发展远洋渔业跨国经营已有30多年,现拥有各类专业远洋渔船80余艘,年平均产量15万吨左右,在大洋洲、南美洲、欧洲等1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远洋渔业基地,建独资或合资公司20多家,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

海外获取的渔业资源,如何满足国内日益强劲的消费需求?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索,水产集团提出了“产业外扩、产品回国”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前我们是两头在外,资源在外,产品销售在外。”水产集团董事长濮韶华说,“现在,除了善用全球资源,加快拓展海外市场外,我们深耕国内市场,着重考虑产品与国内市场的结合度,增加与国内市场相关度高的项目,引导优质产品回国。”

大洋洲,新西兰。PM2.5近乎于零的空气、和煦的阳光、茂盛且优质的黑麦草和苜蓿草,大康农业纽仕兰牧场里的奶牛拥有全球最宜居的生活环境。“大康农业在新西兰拥有29个自有牧场,自然放牧约3万头纯种奶牛,年产原奶12万吨。”大康国际农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冯廷昭说,“国际化不是中国化,一定是当地化、本土化。我们在新西兰的牧场,以及当地美可奶制品加工厂(Miraka)的鲜奶灭菌生产线,都由当地人经营,解决当地人就业,产出的优质奶产品对接中国市场,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大康农业的海外版图不仅包括乳制品。多年来,大康农业积极响应并践行“一带一路”走出去,采用“产业+金融、投资+并购、海外资源对接国内市场”发展模式,在巴西、新西兰、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挖掘了一批丰富高质的农业资源,布局整合粮食贸易、肉牛、乳业等产业,力争打造“国际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非洲,坦桑尼亚。“这里将打造4万亩的高产水稻田、20万羽蛋鸡规模的养殖场,还将建成2万平方米农产品交易市场和2万平方米农资农机具交易租赁市场……”上海金丰裕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兵向记者详细描述了坦国在建的上海农业示范园区未来的发展规划。

据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上海鼓励民营企业到非洲各国考察投资,金丰裕与坦国的农业、科技等部门深入沟通交流后,成功收购了坦桑尼亚神农农业公司,正式进驻坦国。“走出去不难,走得稳和走得好才是关键。”吴兵说,“我们不仅在坦国收购土地发展种养殖,而且建设农业加工基地,发展面粉加工、屠宰加工等,同时还做物流和营销,以全产业链的商业经营模式带动当地人就业致富,帮助坦国实现农业复兴。”

顶层设计:构筑上海农业开放合作的国际化舞台

在农业走出去取得“流量与存量双第一”的背后,是上海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创新政策机制,为参与全球竞争的涉农企业构建起广阔的世界舞台。

“对标国际,一直以来就是上海农业的战略发展思路。”上海市农委经济商务处(外事处)处长王德弟说,“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对外合作,不断优化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了机制建设和体制创新,为上海农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他介绍,由农委牵头,上海建立起农业对外合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各职能部门联手“组合拳”,建立健全农业对外合作系统横向联动机制和纵向协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度并持续推进上海农业“走出去”重点项目;优化农业走出去服务环境和保障支持,特别在创新对外合作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强化金融扶持、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对外交流合作、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精细化引导服务,为上海农业对外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这一蓝图的提出,再次表明了崇明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长江生态大保护的决心和信心。“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认为崇明生态型现代化发展的理念和经验值得全世界分享,并将崇明生态岛建设作为典型案例,编入其绿色经济教材。”崇明区农委主任宋学梅说,“我们打造世界级生态岛,首先就要与国际组织合作,建立起国际化标准体系。目前,我们正争取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力争为崇明乃至上海农业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国际空间。”

在浦东,自贸区积极推动农产品进出口便利化,由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起进出口农产品在线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国际互认CNAS检测资质,可检测参数1200余项,提供检测服务3000次/年,有效缩短了进出口农产品的货架期,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

在金山,由上海市农委牵线,金山区与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签订《关于共同推进金山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的框架协议》,为金山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搭建优质高端平台。“走出去是出去学技术、开眼界,我们定期组织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职业农民去国外参访考察;引进来是邀请世界级的专家、教授来金山授课。”金山农委主任张亚军介绍,协议签订后,金山将成为上海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一系列国际论坛、国际研讨会等将在金山举行,“既能提高金山都市农业影响力,又可以对照国际找差距、找方向,为金山未来发展做好定位。”

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届时,世界也将见证上海推动改革开放的新作为、新突破、新气象,感受上海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气势和雄心。

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上)

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上)

笔者对我国农机发展“后农机化时代”进行理论总结,篇幅较长进行连载,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此为上篇。

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继《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后,时隔8年的又一国发文件,释放了全面发展农机化的重大信号,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从我国农机化发展阶段分析入手,对“后农机化时代”若干理论问题进行疏理,籍以有益于今后若干年农机化发展。与同行交流。

一、2019年不利环境,仍然取得好成绩

2019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超过70%,也就是“基本”实现农机化!毛泽东1959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算起,已经60多年。60年,我国农机化从一穷二白做起,一路大步流星走来;60年农机人艰苦卓绝的拼搏史,让人心潮膨湃;16年的国家农机补贴投入,值得大书特书。

1.全程机械化有新突破

围绕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甘蔗等粮棉油糖九大作物,聚焦耕、种、收、产地烘干、高效植保、秸秆处理等全程机械化6个主要环节,强化“补短板、促集成、提水平”的目标导向,分作物分区域开展全程机械化系列推进活动,总结推广了一批宜机化品种、农艺栽培、机械装备和经营方式集成配套的解决方案,着力打造了一批集成应用农机化先进技术和高效作业服务模式的核心示范基地。

水稻机插、玉米籽粒直收、棉油糖作物机收等薄弱环节加速突破,产地烘干、高效植保、秸秆处理机械化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水稻机插(播)率超过49%,玉米、马铃薯机收率分别接近70%、30%;油菜收获、花生种植及收获机械化率均超过4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机采率达到35%,北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机采率超过80%;广西等甘蔗主产区机械化装备能力、生产模式、运行机制等加快优化提升,2018年—2019年榨季机收面积比上个榨季增长1倍。

2.农机化由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生产拓进,支持开发性农业发展

机械化领域由大宗作物向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业、设施农业推进,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进军,由农业生产向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延伸。全国果、菜、茶机械化技术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次,水果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率接近30%,茶叶种植加工全过程机械化开始普及。

3.农机经营体制创新步履稳健

农机主管部门通过发展“全程托管”“机农合一”“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专业性综合化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开展万名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轮训,积极发展“互联网+农机”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和经营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全国农机服务组织达19.2万个,其中注册登记农机合作社达7.26万个,全年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超过7.8亿亩,有力促进了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4.农机踏上信息化、智能化高速路

26个省份在农机化生产中推广普及手机APP、机具二维码、作业物联网“三合一”试点等,对先进适用和绿色生态导向机具、对节水节肥节药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机具,给予重点扶持;2019年在13个县市开展农机合作社“智慧农场”创建,开展拖拉机自动导航系统、卫星平地控制系统、精准播种施肥系统、精准喷药系统、智能测产系统等智能农业装备的应用和推广。

2019年,全国累计投入深松作业机具20.5万台(套),共完成农机深松整地1.4亿亩,全国农机深松信息化远程监测的作业面积占实际补助面积的95%以上。通过作业补助等方式支持绿色农机化技术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5.优势特色农业机械化增势强劲

从种植业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传统大宗机具补贴资金使用占比稳中趋降,马铃薯、花生、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以及棉花、甘蔗收获机械等特色产业、薄弱环节机具需求快速增长。

从机具类型看,大型、高效、绿色化趋势明显。如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机具需求快速增长。

从产业领域情况看,当前我国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这些领域长期以来是机械化发展的弱项,特别是产业比重较大的畜牧业,其养殖机械化率仅为33%,不到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的一半。目前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机具补贴资金占比虽然较小,但增长势头明显。其中农产品初加工机具补贴资金用量近三年翻了一番。

养殖业、大宗经济作物、果菜茶生产机械等特色小众产品产销较快增长。保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园运输等方面设备加快增长。标准化设施大棚补贴试点展开,设施大棚建造趋于大型化和宜机化,设施育苗、设施内运输、水肥一体化、信息化监测等装备加快运用,设施农业机械化迈出新步伐。

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在西南、华北等多个省份落地实施。搭载动力换挡的200马力级拖拉机技术实现产业化;水稻插秧机制造技术突破发达国家垄断;采棉机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改变,3行普及型技术、6行采摘与成模智能型产品加速应用;国产甘蔗联合收割机制造技术进一步熟化;养殖装备技术储备日益丰厚,产能持续提升。

二、“后农机化时代”需要廓清的几个认识问题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机补16年来,我国农机化突飞猛进,由选择性机械化进入全面机械化时代,目前已步入农机化高级阶段。综合学术界的观点,对我国农机化总的判断是:越过70%“基本”线后,我国就进入“后农机化时代”。面对“后农机化时代”,我们前进的路不会平坦,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化危为机促进发展,在考验着农机人的智慧与胆识。

1.农机化发展速度下降,农机经营者效益下降

有资料揭示,机补政策在拉动农机化发展中起着核心驱动器的作用。2004年,我国农机化水平为32%,年平均成长率为0.58个百分点。而2019年,我国农机化水平超过70%,年均增长幅度是2.4%,是前55年年均增幅的4.13倍。机补16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约2034.55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超过5382.7万台(套);201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44亿KW高点, ,比2004年增加4.54亿KW,增长64%;装备结构加快向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集成化方向发展,大中拖、联合收获机、插秧机、烘干机等急需农机保有量快速增加,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但目前我们似乎进入了投入报酬递减通道。随着投入增加,农机化使用率实际上近些年来是下降的。这会导致发展动能不足,发展后劲乏力,是不可持续的。对此,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认真调研;而不是简单的“打强心针”,治标不治本,使矛盾积累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大步流星地走过来,现在回头看时,却发现了大批的“掉队”者,留下了太多的遗撼,需要太多的思考。出现这一情况,就是我们曾经用“一把尺子量到底”酿成的畸果。现在看,是发展思路上的问题。发现了,及时纠正;反思了,找出新方法,这就是科学思维。

从国家出台实施机补政策以来,机补从2004年~2014年是逐年走高的。2004年是0.7亿元,2013年上升到217.5亿元,2014年达到创记录的253.45亿元!这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国家机补资金开始首次下降为236.45亿元,比上一年减少17亿元,降幅为7.2%。2016年中央财政下拨209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比上年又减少27.45亿元,下降11.61%;2017、2018年,中央财政农机补贴资金压减至186亿元,比上年再减少23亿元,下降11.0%。2019年再降到180亿,比上年再减6亿元,降幅为3.3%。与2014年相比,绝对数下降73.45亿元,下降率达36.26%。虽然这几年降幅开始收窄,但国家机补资金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对应,我国农机化发展速度也由高速时的3.5%,一路下降到2015年的2.5%、2016年的2.0%。2017、2018、2019年仅有1%多一点。这一情况与农机经营者收益下降是相吻合的。农机经营者收益的“黄金期”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据我们抽样调查分析,以当时收益率较高的联收机跨区作业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为例,其毛利润为60%,纯利润为45%甚至更高。在当时的短缺经济大背景下,只要有投入,就会有相应的高回报。随着农机化供给逐步改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农机经营者的收益率逐渐进入下行通道。以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例,目前经营者毛利润为45%左右,纯利润率只有20%左右。过去那种只要有投入,就会有效益;只要增加投入,就会加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面对的情况更复杂,面对的发展环境更加的不确定;农机化工作也将面对全新的挑战,考验农机人的智慧。如何化危为机,将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抉择!?面对新问题,需要精准施策化解;面对不同的发展课题,需要精准投入来刺激和驱动;面对“后农机化时代”更加复杂的发展间题,需要把握机遇,精准给力。

2.机补调整,农机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影响

从机补投入效益递减现象出现的时刻起,机补资金肯定会逐年下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能就此判断机补政策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如果有新动能,使农机化投入回报提高,对宏观农业发展大局有较强的推动和支撑,国家会从宏观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学、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的需求及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增加机补投入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从国际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实现农机化后,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不是退出,而是加强了。美国于1945年就实现了农机化,但到目前,以购机补贴为主的名目繁多的促进政策逐步完善和提高。有资料显示,美国农民每卖出5美元农产品,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的综合补贴约为2.5美元。欧盟、日本的综合补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情况在WTO多边谈判中,争吵最大的农业补贴可见端睨)。就此判断将来几十年里,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即定方针不会变。另一方面,农机化转型升级,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高效环保,是大趋势。机补作为引导趋势的力量,自然要有自已的“态度”。这一方面要促进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丘陵山区农机化“短板”肯定要补,只是如何补?目前没有定论,各地都在探索。重庆的经验是财政出钱进行土地宜机化改造,跟进的省、市、区较多。我们可以理解为机补政策之拓展,这一经验或将在全国生根开花结果。实践证明,只要有了可行之法,也就是机补政策调整的下一个窗口期。这种调整和影响将是深远的,对此我们要深入调研,理清思路,提早谋划,指导农机化新一轮发展。

3.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会不会变

中央2004年以来第15个1号文件明确,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

从国家2018年来发布的3个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及修订《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看,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的即定政策只会强化,不会消弱。这种基本判断,对农机化战线来说,就如吃了“定心丸”。

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下)

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下)

五、我们该如何应对“后农机化时代”

1、围绕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我国装备制造业要着力实现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等9大战略目标。我们应从供给侧转型升级着手,推动农机化提质增效。重点是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以及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机作业服务。鼓励农机服务主体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对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农机服务,积极推进按规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及农业企业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

支持农机服务主体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划建设集中育秧、农机具存放以及农产品产地储藏、烘干、分等分级等设施和区域农机维修中心。推动农机服务业态创新,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继续落实有关规定,免收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车辆的通行费。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政策,探索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办法,使惠民政策更接地气。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制度、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的制修订,进一步明确田间道路、田块长度宽度与平整度等“宜机化”要求,加强建设监理和验收评价。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类相关资金及社会资本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农机适应性。重点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扩展大中型农机运用空间,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

2、农产品生产要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

我国在国际农业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农机化水平低,我国农产品生产中活劳动消耗费用高达53%,而发达国家不足10%;我国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质量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另一方面,美国搞单边主义,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对我出口产品加征15%~25%的惩罚性关税。它可能使初见复苏迹象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断送世界经济前景。贸易战没有赢家,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只会两败俱伤。作为农机化工作者,要引导农民苦练内功。要依托我们的科技装备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我农机产业服务能力,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要积极探索区域性、更加灵活的自贸区谈判,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以此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对我之封堵。

农机化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应该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技术学等众多学科包融与共的交叉、边缘学科。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西乡县坡地种植玉米,亩产值不到300元;而开发成茶园,农民采鲜叶收入超过3700多元,产出增长12倍多,形成了茶叶产业链;城固县的柑桔,大多在坡地上种植,亩产出是种粮的10倍以上。再用这种理论来分析南郑区,该县国土面积422.33万亩,其中耕地、园林、草地合计100万亩(据南郑区农业区划报告集,1985年)。年降水量970—1370mm,雨热同季,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实践证明,把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能推动农业高速发展。而要实现农业高速发展,首先要借助农机化的强有力科技装备支撑作用,迅速改变小农经济模式,发展大农业。

这里的“大”可以这么理解:

一是指生产经营者的规模要适度大起来。只有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绿色化、有机化才能实现。因此在一个地区、一个县,根据本地的资源,来发展自已的特色农业,形成较大地域的比较优势。

二是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大,要能够消化全部的商品化农产品。只有这样,农业生产规模才能够稳步扩大,龙头企业才能够稳步发展。

三是农产品贸易要大,面对国内外大市场,搭建贸易大平台,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大竞争。形成一个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多个产业的培育与壮大,形成农业以基地化、订单化生产,用工业化方式加工,用市场化方式贸易的产业集群。

3、农机化要为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装备支撑

2019年的中央1号文件要求“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这些指示和部署为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用产业集群的眼光看农机化,生产相当于原料“车间”,而加工则相当于制造“车间”,市场则是其销售端。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繆,提前规划,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当作大事来抓紧抓好,形成公司+生产基地+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按市场经济要求,搭建强有力的农产品销售平台,面向国内外市场,建设强有力的营销网络。从而形成产加销、内外贸一体化的新格局,使农业和相关产业获得稳定增长的新机制,把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4、加大农机化投入、引导和服务

通过强化农机化支撑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这一思路要经过很长的发展时期,政府要做好科技服务、行政服务、调整公共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引导民间投入;把公司办不好、民间办不了的事情办好,重点抓好协调、协商、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制。要大力支持和培植农民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农民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合理的利益机制为纽带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农业的发展,加速乡村振兴步伐。

5、从三方面入手,使促进农机化发展政策落地

一是机补向三级目录管理转变。农机化发展速度也由最高时的3.5%,降到连续3年的1%多一点。这种“减速”的深层次根源,在于“目录制”管理的本身缺陷:

(1)我国地域性特色显著,高度集中、统一却“抹杀”了这种特殊性;

(2)高度统一的结果使各地比较优势农业产业难以得到机补支持,使生产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迟滞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进程;

(3)我国农业产业门类齐全,多达170多个,可生产数千种农产品。除了耕整地等通用类机械外;每种农产品要使优势更优,亟待农机化支持。从这个角度看,粮食生产机械化只是其中的1/170。也就是个开头而已,说明我国农机化的潜力诱人!

目前,我国农机化面临由选择性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转型、由粮棉油生产机械化向农业产业全面机械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农机需求主体由超小型化家庭经营向机械化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机社会化服务公司等新型规模化经营转变;农机具需求由小型、实用、通用、人工操作、功能单一、大众化机械向大型、成套、环保节能、智能高效、复式作业、特殊需求、差异化特色需求转变。机补政策也当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借鉴我国自贸区建设中的“负面清单式”管理思路,保留“目录制”管理的“合理内核”,实行“三级目录制”:

即国家层面保持“一级目录制”不变,但只对机补作指导思想、补贴重点、实施原则、通用农机等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作宏观调控式安排;属于指导性质。省(市、区)完善“二级目录制”。由省级人民政府农机化主管部门依据国家一级目录制要求,结合本行政区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机化的需求,制定本级(二级)目录制,报农业农村部备案后执行;属于省域实施性方案。设区的市建立“三级目录制”。由市本级人民政府农机化主管部门根据国、省两级目录制要求,密切结合本地区域性农业产业优势发展对农机化的需求,制定本级机补实施《目录》,报省政府备案后实施。这实际上就是对地方机补“扩权、放权”,从而避免政策与实际需求“两张皮”弊端,使机补反应灵活、更接地气。从及时满足各地农机化特殊、特色、生产的个性化需求中,激发农机化发展新动能;为农业倍增、为农业现代化“添柴加油”,提供新动能。

二是创新机补等农机化扶持工作方式,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

(1)倡导绿色生态导向,在稳定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生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一控两减三基本”等绿色发展的需要,科学确定补贴范围,着力满足生产需求外,对深松整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机具和秸秆还田离田、农产品烘干、残膜回收、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作为支持重点,支持农机化绿色发展。

(2)扩大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促进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适宜地区开展植保无人飞机等新机具补贴,条件成熟后全面实施。申请新产品补贴试点的省(市、区)份,要对试点区域选择、试点产品确定、试点资金规模、具体操作方式、相关责任义务等作出科学安排。

(3)优化资金分配与使用管理。改进资金需求调查方法,完善市县资金规模测算分配方法,把资金实际使用进度作为重要测算因素,优化有关因素权重,确保资金分配符合实际,避免出现局部地区资金大量结转。各设区市要根据当地农业优势产业对农机化需求变动情况,及时磋商、协调机补分配,调剂余缺,最大限度地发挥机补对本地农业的拉动能力。

三是把国家给农机化的促进政策用足用活,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农机企业应抓住这一难得的窗口期,苦练内功,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根据欧、美、日率先实现农机化的国家经验,我国农机工业合理的产业集群应该是不超过5个大的企业集团,每个集团年产值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50家左右中小企业,每个企业年产值10—100亿人民币;500家左右微型企业,每个企业年产值5亿元左右,作为农机产业集群的“卫星”配套厂。

企业兼并重组到这个地步,才可能集中优势科研开发力量,每年都有若干拥有自主知识的新产品投放市场。在国家支持引导下,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以新产品的不断研发和供应市场,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与装备支撑。

在新产品研发上,即要干好大宗、通用农业机械,也要另辟蹊径,形成自已独特的竞争优势。

小品种机械的研发生产,在我国目前存在现实需求者有170多项。这就是我国地大物丰的优势,一些小国家如果投入研发小品种机械,可能连成本都难收回;但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就可能是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大市场,技撑一个大产业;若再面向世界,前景肯定会出人意料的好?


由此,让人想到,中国的农机市场,就是有规模的。潜在的市场需求,会因为开发性农业的逐步发展,而逐渐形成,并转化为现实需求。只要眼光准确,路径合理,稳打稳扎,深耕精耕,都是有发展空间的。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步入“后农机化时代”。虽然面对的挑战很多,但机遇也多多。重要的在于业内同仁们未雨绸缪,砥砺前行。唯如此,我们的路子会越走越宽;趟若回首有日,我们将充满自豪与成就感。

标签:农机   农业   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