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数字化自主管理 北京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落地昌平(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现代农装采棉头成功下线)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实现数字化自主管理 北京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落地昌平(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现代农装采棉头成功下线),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实现数字化自主管理 北京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落地昌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现代农装采棉头成功下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实现数字化自主管理 北京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落地昌平

2、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现代农装采棉头成功下线

3、实现种业强“芯” 探索上海路径

4、实现粪污“变废为宝”,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实现数字化自主管理 北京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落地昌平

实现数字化自主管理 北京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落地昌平

  种植期间,无人农场能为管理者省出多少人工成本?北京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负责人的答案是7.6万元。新京报记者获悉,8月中旬,北京市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总结发布会在昌平区阳坊镇政府召开。据了解,为积极探索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新路径,昌平区科委、昌平区阳坊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三方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建设了北京市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并取得示范成功。

  7月以来,在位于昌平区阳坊镇的无人蔬菜农场内,各式无人机正在作业,无人整地、无人植保、无人巡检……农场内,辣椒垄型整齐、株旺果多,长势喜人。“以前种菜之前,我们要先对土壤进行处理,犁地、旋地、整垄、施肥等等都得靠人工操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工和精力。”农场负责人谢峰军介绍,当下在农场,从旋地、犁地到整渠全部由无人机作业,不仅作物种植更加整齐美观,还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首茬甘蓝种植期间共节约人工成本76230元。

  据了解,位于阳坊镇的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是在“退林还耕”地块进行无人蔬菜种植的标杆性试验示范项目,在克服了初期投资筹措难、退林还耕地改造难、非常规茬口种植难和疫情影响管理运输难四大困难情况下,完成了全流程无人作业试验。目前,在总面积47.2亩的农场中,70%以上都实现了数字化自主管理,经测产,达到商品化水平的首茬甘蓝获得了亩产5000斤产量,这也意味着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获得成功。

  “我们于7月底完成了对10亩甘蓝的无人化采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吴华瑞介绍,农场内还有30余亩辣椒,目前,试验团队主要通过田间检测巡检机器人实现对辣椒的长势监测,防止出现大雨天气下的病虫害传播,并通过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实现打药,预计10月底辣椒可以收获。

  记者获悉,露天无人农场蔬菜种植技术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院士团队在智慧农业、智能农机等多领域交叉的科研成果。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在昌平区阳坊镇成功落地实施,为解决当前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和作业非标化等突出问题提供了智能化、数字化的解决路径。

  昌平区科委副主任刘瑞冬表示,未来,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昌平区将努力打造应用场景,为无人农场的大规模应用做好技术储备、市场准备和人才储备,争取早日实现数字农业领域突破性进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现代农装采棉头成功下线

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现代农装采棉头成功下线

4月23日,中国农机院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现代农装”)在保定分公司举行了“中农机”采棉机采棉头下线仪式。中国农机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小虎等七位院领导,五位职能部门部长以及现代农装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仪式。

自制高效采棉头的成功下线标志着“中农机”采棉机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也标志着国产采棉机行业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中农机”自制采棉头采用16列座管,摘锭工作转速高达4000r/min,采摘效率可提高20%,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棉花产业的机械化发展。

现代农装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玉荣介绍,现代农装成立了专项攻关小组,从设计工程、采购工程、质量工程、制造工程、服务工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策划与安排,成功解决了采棉头制造的瓶颈和难点问题,是现代农装核心技术突破及产业化能力发展的里程碑。

刘小虎院长在致辞中表示,采棉头下线是现代农装核心制造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十四五”期间,中国农机院在“播种绿色,收获健康”的企业愿景指引下,将围绕自主产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创新,注重拳头产品的研发升级和产业化水平提升。希望现代农装以采棉头自制为起点,主动“扛主责、抓主业、当主角”,聚心汇力、创新发展,不断加快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用智慧扩展经营空间,用管理锻造综合实力,用技术推动企业进步,推动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仪式结束后,结合对焊接、机加、喷涂、总装、采头车间的现场参观调研情况,刘小虎院长一行听取了现代农装工作汇报,与现代农装主要负责人、技术、生产代表人员进行了座谈。

刘小虎院长在调研总结讲话中对现代农装今后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要提高政治站位,以“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为己任,提升农业装备产业化水平,推动中国农业机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要确保发展质量,在院“十四五”规划指导下,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拳头产品研发,坚持创新发展,巩固坚实的发展基础。

要做好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要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坚定全体员工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实现种业强“芯” 探索上海路径

实现种业强“芯” 探索上海路径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产业国际化竞争力等,共同构成了强国农业的基本内涵,这既是需要突破的重点,也是考量测评的关键。而要在这些方面实现质的跃升,无一不关乎种业。

  由此,种业振兴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根基,种业现代化也成为需要更先一步实现的目标。

  上海何以成为农业种业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种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上海已在种质资源保护、种业科技创新、种业基地建设、种业市场主体培育和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和实效,结出累累硕果。”

  现代种业“排头兵”的科研与探索

  的确,在科创、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集聚的国际化大都市,种业先行有其先天的优势和基础。但资源优势并不会“自动地”转化成竞争优势。上海种业战略体系的构建和形成,不仅需要国际一流的魄力和格局,也同样需要国际领先的科研能力与探索精神。

  2月17日,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研究员在京接受“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度奖”的荣誉;2021年11月,罗利军主持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上海农业科技成果最高褒奖。

  奖项的背后意味着什么?这项历时20余年的研究,为国家构建起了水稻育种与基础研究的遗传资源平台,安全保存水稻遗传资源20余万份,这不仅解决了我国水稻育种和基础理论研究中遗传资源缺乏的问题,也使我国稻种资源的保有量居世界首位;基于扩大遗传基础的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技术,解决了杂交稻在高产优质与抗病抗逆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罗利军主持育成的节水抗旱稻种,在不降低产量和米质的前提下,采用旱直播旱管方式种植,可节约淡水资源50%以上,少施化肥30%左右,减少面源污染70%以上,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同时降低种植成本和劳动强度;水稻遗传育种学理论得以丰富,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及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多达75项。

  至今,提供水稻资源育成新品种已在国内累计推广11.9亿亩,国外累计推广20万亩。一幅“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水稻产业的美好图景正向国人招手,通过“一带一路”,美好的种子撒向亚非大地。

  上海打造种业“中国芯”的雄心和姿态,吸引了国家种业标杆型创新企业在此落户。在农业农村部推动下,由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荃银高科牵头,与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成立的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开启种业科学家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新模式。以水稻新品种“沪科优泰香”为代表的一系列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印证了科企融合创新带来的成效。

  当前,他们的靶心正瞄准着品种评价体系、高效育种装置开发及配套技术方法研究等水稻育种科技创新难题,推动着上海育种基础研究水平和优势种源能力走在国内前列。

  要感受上海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前沿,不妨到南繁基地走一走。

  在海南省陵水县光坡镇,每年有大量来自上海的农业科研人员往返这里从事育种工作,2015年至2021年,年均种植南繁材料10万份以上。

  目前,已有6项国家科技奖、50余项上海市科技奖从这里“诞生”。“设施一流、功能齐备、国内领先、高效运行”是南繁基地育种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两年,占地千余亩的南繁基地田间条件不断升级,几乎所有加入的农业科研人员将这里视为孕育种业成果的福地。

  守住种业振兴的底层逻辑

  守护现代种业发展成就与殊荣,既需要创新与突破,也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底线思维和明晰的底层逻辑。在推动上海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面前,要守住的是什么?答案是,中国种业阵列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价值。而让这个过程更加珍贵的,是为民族种业振兴不懈奋斗的坚持。

  近两年,一场围绕“上海水牛”开展的保种保护行动在国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中着实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对于这个曾在2016年11月农业部印发的《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中被宣布“绝种”的地方品种,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相关部门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下,历时两年多,几经摸底排查,进行遗传基因确认,确保将每一头仍然“幸存”的“纯种”上海水牛逐一保护起来。

  一场“抢救性”保护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1月,上海水牛重新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建立上海水牛保种场”的关键决策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并写入《上海市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来。建立水牛活体保种为主、其他遗传材料保种为辅的保种体系,研究水牛冻精、胚胎、细胞等遗传材料多途径保种措施等一系列科研工作随之开展。

  去年,在上海知识产权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中国十大最具价值的知识产权裁判案例”中,一则关于“白玉菇‘FINC-W247’发明专利权侵权纠纷”的案例入选。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案例“撼动”了国内食用菌行业。

  白玉菇是“蘑菇家族”备受市场青睐的成员。2013年,在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支持下,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共同选育的“纯白色真姬菇菌株”获得发明专利。这是中国第一个授权的白色真姬菇发明专利菌株,与国际同时期种植范围最广的白玉菇菌株相比,具有很大优势。正是这个极具商业价值的新品种选育成果,上市之后,却很快遭遇了被诸多食用菌生产企业私自分离使用的“侵权”问题。

  “当时,市场90%以上的白玉菇产品出自这一菌株。”相关人员介绍,为了捍卫凝聚着科研人员数十载的心血与付出,维权之路自2015年就开始了,但困难重重。直到2021年8月才终于有了结果。最高人民法院二审判决,认定通过采用“基因特异片段检测方法”为依据的鉴定结果是合理的,即认定涉案专利保藏菌株和被诉侵权真菌为“同种菌株”。

  相关专业人士解读,这是中国首例涉及微生物发明专利侵权案,此案不仅为中国微生物品种侵权案例建立了判定标准,也在食用菌微生物品种保护上开了先河,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食用菌品种保护的司法基础。

实现粪污“变废为宝”,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实现粪污“变废为宝”,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4月17日,2018中国饲料发展论坛专题论坛——畜牧业现代化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

他强调,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为契机,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举全行业之力破解粪污难题,实现粪污“变废为宝”,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会议指出,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解决好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以来,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全面铺开,畜牧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度基本确立,工作推进和责任落实机制初见成效,以畜牧大县为核心的政策扶持体系基本构建,农牧循环稳步推进,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粪污资源化利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开门红。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属地管理责任落实、落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要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着力增加绿色优质畜产品供给,也要以粪污资源化利用为抓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紧紧抓住畜牧大县这个牛鼻子,优化布局、配套政策、完善机制,扎实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各地和各级有关部门要着力抓好畜牧大县整治、责任落实、示范引导、技术支撑服务等重点工作,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粪污资源化利用目标,努力开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新局面。

该论坛由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主办,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创新联盟承办,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为论坛支持单位。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等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围绕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作专题报告,宣传国家政策,解读重点工作,搭建交流平台。

同期还举行了畜牧业绿色发展在行动、“2018中国饲料发展论坛—畜牧业现代化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题论坛”征文颁奖仪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仪式、《畜牧业环境》创刊发布仪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数据平台启动仪式和大咖对话等活动。来自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兽医局、中国畜牧业协会、各省(区、市)畜牧管理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以及畜禽养殖企业、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企业等近1300人出席了论坛。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李德发,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教授黄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农业部农村部兽医局局长冯忠武,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杨振海,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湖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袁延文,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刘连贵等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开幕式。马有祥主持论坛开幕式。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袁延文致辞。他介绍了湖南省畜牧业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情况,并邀请国内外养殖加工龙头企业投资湖南畜牧业。他还表示,湖南将进一步调产能、抓生态、扩集群,把畜牧产业结构调优,企业调强,链条调长,效益调高,加快推动湖南从畜牧业大省向畜牧强省迈进。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做“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畜牧业绿色发展”报告。他强调,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为契机,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举全行业之力破解粪污难题,实现粪污“变废为宝”,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论坛邀请政府、学术界、企业界顶级专家学者,从各自领域角度出发,共同研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杨振海主持专题报告环节。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以“构建现代畜禽育种体系”为题做专题报告。他表示,国产化良种对我国畜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畜禽种质资源多,但特色性状商业化应用少,国产化品种数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畜禽良种国产化是国家重大需求,培育国产化畜禽良种是实现畜牧业节本增效,减少养殖污染,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攻克种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突破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实现畜禽种业自主创新,实现“科技强”。如持续深入解析重要经济性状的复杂遗传机制,实现基础理论突破,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大教授陈焕春以“当前猪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为题做报告。他介绍,影响我国生猪健康养殖、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三大系统性疾病是繁殖障碍类疾病、消化道类疾病和呼吸道类疾病,并对这三大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控制难点进行了深入解析。

他表示,管重于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要建立可持续健康养殖的概念、“动物疫病预警预报系统”机制和完善的兽医服务体系。他对系统性疾病综合防控的建议是动物疫病防控窗口前移。防控我国猪病的“十六字方针”是诊断清楚、治疗明白、免疫有数、净化根除。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总工程师任邱伯根以“加快有机肥产业化发展 助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题,介绍了湖南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实践和思考。他表示,湖南省针对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实行沼气、有机肥的工厂化生产和沼液还田(或达标排放)模式;针对适度规模养殖场,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林牧循环等生态种养模式,把养殖场建成生态小农庄;针对粪污无法自行消纳的中小养殖场,建立“养殖企业付费处理,政府补贴能源化或肥料化利用+种植企业购买有机肥”第三方营运的社会化服务模式。

针对目前面临的产业发展失衡、企业投资乏力、政策推力不强等问题,建议通过精准规划产业布局,严格准入提升质量,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实施循环农业整县推进等措施加以解决。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陈瑶生以“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做报告。他表示,价格优势支撑了我国生猪产业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

未来,从资源要素出发,养猪业将回归农业,整合农村资金,劳动力回流并创造应有价值,促进农村价值链提升是大趋势;全产业链将驱动大资本的进入,全产业链、专业化在未来十年内均会保持强烈吸引力;职业化队伍的出现,为提高养殖效率奠定基础,效率驱动下的生猪产业正逐步到来。成本将成为决定未来十年生猪产业发展的关键。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以“奶牛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做报告。他详细介绍了我国奶牛场目前使用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模式及其特点。

他表示,我国乳制品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乳品加工企业高速增长带来奶源也在增长。如T20乳企千亿计划,每年带来5%~10%收奶量增长,对原奶的需求增长估计为20%;规模牛场单产由7.5吨增长到8吨,存栏量年增长3%~5%,可以带来原奶150万吨的增量(每天4000吨);受到国际奶业形势的影响也在增大。当前奶牛产业依然面临进口、质量安全、环保和饲料等资源约束压力大的问题。

农信集团董事长薛素文以“融入农业互联网时代”为题做报告。他表示,我们正经历着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从传统互联网向智能互联网的巨变。农牧企业要想应对,需要从产业链上延伸,提升系统能力,大规模向上下游延伸,,实现产业的纵向/垂直一体化;从区块链上布局,以空间换时间,业务中心向欠发达地区甚至海外市场发展;从供应链上着手,追求成本领先战略,争做农牧行业的“富士康”;从价值链上切入,融入农业互联网,追求科技效率、品牌、产品、资源和生态的融合等。

特驱动集团董事长王德根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德康模式”为题做报告,介绍了整县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经验。他全景式展示了江安德康种养结合模式的具体内容,表示在研究实践的多种模式中,种养结合模式效果最好,努力建设大健康、大平台、大生态的“猪中茅台”。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首席专家吴德胜以“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装备发展现状”为题做报告。他详细介绍了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各项工艺及实用设备。

他表示,欧洲大部分沼气厂使用畜禽粪污作为原料,也就是说用粪便生产沼气目前技术上和实践上是可行的,但在细分一下,欧洲的沼气厂沼气发酵技术中,湿法占70%,半干法占19%,干法仅占2%,而干法和半干法正是我们比较喜欢的产生废水较少的方式。因此,我们在选择处理工艺时还要考虑技术成熟度、产业的经济性、体系是否匹配等问题。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增效、增值、增美、增绿已成为行业共识。作为畜牧人,同样有责任、有义务为畜牧业绿色发展付诸行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为此,论坛主办方举办了“畜牧业绿色发展在行动”活动,从饲料、养殖、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微生物营养等不同领域,邀请了信誉优良、质量过关、热心公益、倡导绿色发展的20家企业,宣读畜牧业绿色发展行动宣言,以此践行畜牧人的责任和担当,加快推进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主持活动。

宣言中,20家企业代表共同宣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践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创造“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创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格局为己任,争当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开拓者、创新者,积极分享先进经验、争创典型模式、争做行业表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丛书》新书发布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17年3月,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创新联盟组织近百名专家启动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丛书》(9册)编写工作。

论坛中,举行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丛书》新书发布仪式。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杨振海介绍,本套丛书共9个分册,包括《养殖饲料减排技术指南》《养殖节水减排技术指南》《微生物应用技术指南》《畜禽粪肥检测技术指南》《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碳排放量化评估技术指南》《粪便好氧堆肥技术指南》《粪水资源利用技术指南》《沼气生产利用技术指南》等九册,涵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 

《畜牧业环境》杂志创刊发布

为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经有关部门批准,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决定于2018年创刊发行《畜牧业环境》杂志,并在论坛上举办了杂志创刊发布仪式。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石有龙、《畜牧业环境》杂志社社长孔学民共同见证新刊发布。

《畜牧业环境》杂志主要任务是宣传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实践经验,解读有关政策法规,介绍国际经验。该刊设有联盟快讯、政策法规、技术透视、环球瞭望、综述文章、基层巡礼等板块。杂志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一体,适用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饲料、养殖、环保设备等农牧企业技术人员使用。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杨振海表示,《畜牧业环境》的出版将填补行业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期刊空白,将在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数据平台启动仪式

农业农村部在《2018年畜牧业工作要点》中要求,大力推动大数据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为此,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决定于2018年构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数据平台,并在论坛中举办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数据平台启动仪式。

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杨振海主持启动仪式。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石有龙,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总工程师任邱伯根,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共同鉴证平台启动。

据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数据平台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畜禽养殖大数据。在全国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肉羊等六大畜种的养殖情况实时监控。二是畜禽粪污大数据。依据粪当量将全国养殖量的分布换算成全国粪污产生量的分布,进一步分析土地承载力和碳资源管理;通过对生物质天然气、沼气发电、有机肥还田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粪污利用资源化。三是产品交易大数据。搭建畜产品、有机肥及农作物等产品交易平台,实现养殖收益最大化。

大咖对话

围绕如何破解畜产品价格波动,论坛邀请了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志芬、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资深副董事长白善霖、湖南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林、现代牧业集团副总裁陈红波展开进行大咖对话,与参会代表共同探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畜牧处处长左玲玲主持大咖对话环节。

温志芬表示,市场波动并不会影响温氏的长期稳定规划,应对市场波动应苦练内功。

秦英林表示,牧原并不会因为市场波动而调整已制定的稳定规划,但会调整活动节奏,适应市场发展。要应对市场波动,企业发展一定要跑赢资本,跑赢人才,跑赢智能化技术。

白善霖表示,正大对中国畜牧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会按照规划持续推进在中国区的工作,快速完善全产业链模式,应对波动性、非波动性的市场变化。

杨林表示,面对市场波动,要走差异化路线,从产品质量、成本等方面下功夫。

陈红波介绍,现代牧业有一黑一白两个产品,白的是牛奶,黑的是沼液。对奶制品,必须保证质量安全;对沼液,要积极推动制定行业标准。

标签:资源   发展   利用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9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