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农机化服务转型发展为主题写一篇论文(以农机技能竞赛为支点撬动传统农牧业转型)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以农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农机化服务转型发展为主题写一篇论文(以农机技能竞赛为支点撬动传统农牧业转型),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以农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农机化服务转型发展为主题写一篇论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以农机技能竞赛为支点撬动传统农牧业转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以农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农机化服务转型发展为主题写一篇论文

2、以农机技能竞赛为支点撬动传统农牧业转型

3、以农机装备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护航粮食安全

4、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

以农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农机化服务转型发展为主题写一篇论文

以农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农机化服务转型发展为主题写一篇论文

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农机化服务转型发展为主题写一篇论


q


+++++


天成


论文


农机发展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而其最佳组织形式是组建农机经济合作组织。 (1)有利于提高农机具的使用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大缩短了“三夏”、“三秋”的作业时间。 (2)有利于加速农业的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的机械化装备水平。 (3)有利于提高组织化程度。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合理地调剂了农机具的有偿使用,起到了整合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解决了农机部门包不了、村级集体统不了、一家一户干不了的问题,满足了农户之间对农业机械的不同需求,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有利于打破小农意识,增强会员的团结协作精神。有了合作组织的统一调度安排和统一收费标准,保证作业质量、避免无序竞争

标签: 农业机械化论文

以农机技能竞赛为支点撬动传统农牧业转型

以农机技能竞赛为支点撬动传统农牧业转型

青海省首届农机技能大赛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大半年时间的细心筹备,三天时间的激烈角逐,已画上了圆满句号。阶段性的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各项农机技能大赛的比拼,为进一步推进全省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拉开了帷幕,也为实现青海农牧业现代化开启了新的征程。

“给我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你能撬动地球吗?答案:能,条件是有一个支点。农机技能竞赛就是一个支点,以此撬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飞跃。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农机行业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正是提倡工匠精神、提高技能的绝佳时机,也是从“供给侧”出发进行结构性改革,满足农机用户对农机服务水平需求不断提升的题中之义。

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保护性耕作技术彰显生态魅力,深松整地技术增添发展动力,全程机械化行动为农牧业生产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农机技能大赛的举办,作为推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必要手段,提高了全体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提升青海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激发出了新的活力、催生了新的动能,也是青海农机人践行“两学一做”、打造“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

而所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精耕细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是一种一心想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作风。

大赛中农机手的精彩表现,映射着农机人的辛勤耕耘、努力工作以及默默无闻的奉献。他们在田野中锤炼自己的技艺,在寒风凛冽的草场上磨炼自己的意志,在烈日下、风雨里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功底、高超的本领,成为农机行业的技术专家,成为农业机械的操作能手。他们体现的正是一种工匠精神。

大赛的实际操作,表明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生产与推广的结合不再是空中楼阁,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正式步入田间地头、迈出机艺融合的实质性一步,真正实现了农机作业与草业技术的合作、企业生产与技术推广的对接。

技能大赛取得丰硕成果,取决于一个优秀的团队,展现的是一流的品格;得胜于一手精湛的技艺,依靠的是一流的工匠。同时,技能大赛又是一种手段、是一项措施、是一个切入点,其最终目的是,以此为支点,鼓起顽强拼搏的勇气,树立农牧人的团队精神,打造农机人的工匠精神,以此推进青海农牧业机械化走向更灿烂的明天!

以农机装备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护航粮食安全

以农机装备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护航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机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国机集团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9月7日,《学习时报》刊载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署名文章《以农机装备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护航粮食安全》。文章阐述了国机集团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工作成效。

为您分享全文如下

微信图片_20220908164139.jpg

以农机装备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护航粮食安全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晓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我们将以此为遵循,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发挥“国家队”和“主力军”作用,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以高质量农机装备护航粮食安全,共同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深刻领悟“新粮食安全观”内涵要义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法重要内容和“六保”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这些观点论断和政策举措蕴含了丰富内涵,我们要自觉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看待粮食安全,把“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

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基础稳固。历史经验表明,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世纪疫情、地域冲突、极端天气等因素对全球粮食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必须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深刻认识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约20%的人口,粮食供给总量充足,但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态势的现状,从战略高度认识粮食安全问题,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护航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任务,始终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粮食安全需要农机装备保障支撑。我国从彻底摆脱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证明,利用农业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增产增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农机装备作为农业科技的集成和大规模应用重要载体,在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效果显著,为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近3年来,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67%提高到72%,但目前我国农机装备应用在北方平原地区发展较快,南方丘陵山区发展较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农机装备应用水平较高,棉油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农机装备应用水平较低,保障粮食安全还需进一步在农机装备应用上优化结构、提升水平。

粮食安全关键装备必须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买不来也讨不来,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必须在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当前,在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促进下,农机装备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材料受制于人,部分高端机具尚依赖进口,差距依然明显。农机装备需进一步加速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高护航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积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践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这就要求我们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国机集团围绕主粮和主要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充分发挥产业龙头作用,打通供应链、协同上下游,持续引领农机装备行业创新发展,加快优化产品布局,做强做实主导装备,做精做优特色装备,积极培育新兴装备,推进农机装备行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始终抓牢高端农机装备这个重要支柱。为改变我国350马力以上重型拖拉机必须进口的历史,国机集团研制多款高端及智能拖拉机产品,新一代无级变速重型轮式拖拉机更是代表了国内拖拉机制造最高水平;研发的全系列全谱系采棉机已经驰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袤的棉田中,不仅采净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棉效率也提高20%,成为机械化采棉的主力军;联合收获机突破高效能脱粒清选等关键技术,使机收损失率降低20%;大型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打破高端机具依赖进口的局面,更加适合国内实际需要,是国产青贮机中效率最高的产品。

始终抓住紧缺农机装备这个迫切需求。我国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多样,农机装备需求差异大,一些适用的“专精特新”农机装备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国机集团紧盯实际需求,重点发展特色农机装备,研发了小区育种播种机、蔬菜移栽机、核桃轻简采收机等种业、果蔬生产装备。研发的高含水率玉米籽粒收获机,解决了高含水率玉米籽粒低损直接收获这一国际性难题;以48行、60行大型免耕播种施肥机技术为引领的系列免耕播种施肥机,实现保护性耕作,助力东北黑土地保护;应用于盐碱地改造的暗管排盐技术与装备,实现开沟、埋管、裹砂、、敷土一次完成,支撑农田土壤提质。

始终抓实智能农机装备这个发展趋势。当前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方兴未艾,农机装备技术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加速提升农机装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正当其时。国机集团抓住有利时机,先后在智能整机、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以及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面取得进展,有效推进了我国智慧农业技术实际落地使用。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220马力、110马力无人驾驶拖拉机,已经顺利完成规模面积玉米播种作业和水田耕整地作业。在自研高速插秧机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可实现厘米级插秧控制的无人自动驾驶高速插秧机。突破农机全程实时监测技术,形成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远程监管服务体系和云服务平台,惠及农户及合作社超过2.2万个,装备超过10万台,管理作业面积超过6400万亩,助力农作物高产和农机装备行业高效高质量发展。

奋勇担当“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历史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国机集团将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以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强化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制造,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持续满足市场需求、引领行业发展,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农机装备企业。

坚持“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着力提高现有主导产品竞争力,不断开拓新兴产品,进一步解决农机领域“无好机用”、丘陵山地“无机可用”难题。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护航国家粮食安全”一条主线,联动推进“培育农机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高端农机现代产业链链长、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三大行动,落实“三张清单”,扛起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的大旗,加快推动我国农机装备行业由大变强,支撑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持续促进农机与农艺创新融合发展。充分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改进性能、研制产品,同时着力引导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些产业品种、农艺制度、种养方式及产后加工等与机械化生产不协调问题。推动农业生产在布局规划、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兼顾机械化的条件,形成农艺农机相适应的创新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系统推进农机装备行业创新生态建设。强化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中试验证、技术开发及工程化全链条的科研体系建设工程。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领军人才和实用人才、优秀工匠。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行业整体科研水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价值共创和共享平台,吸纳优质资源,延伸拓展产业链。集聚行业资源,提高行业战略研究能力和水平,成为行业的规划者和参谋者,持续赋能农机装备行业发展。

农稳社稷,器利农桑。面向未来,国机集团将勇担使命、踔厉奋发,真正肩负起大国“顶梁柱”的使命和责任,矢志不渝推进农机装备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

?  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相关情况。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秦海翔,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刘焕鑫介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接续推进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编制了《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是指导“十四五”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文件。

  坚持问题导向,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据刘焕鑫介绍,一是整治工作全面推开,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二是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从普遍脏乱差转变为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三是农民环境卫生观念显著提升,参与整治积极性逐步增强。通过政策宣讲、培训宣传等,农民群众认识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可以改善村庄环境,还有利于促进卫生健康。

  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还存在区域进展不平衡、技术支撑不到位、农民参与不充分、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十四五’时期将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政策、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刘焕鑫说。

  他介绍,对比三年行动方案,新一轮《行动方案》在总体目标上,从推动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坚持为农民而建。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在重点任务上,从全面推开向整体提升迈进。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为重点,巩固拓展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从基本达标迈向提质升级。在保障措施上,从探索建立机制向促进长治长效深化。更加突出机制建设,强调完善以质量实效为导向、以农民满意为标准的工作推进机制,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政策制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更加突出农民主体作用,强调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激发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小厕所,大民生。近年来,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卫生厕所不断推广普及,但改厕过程中,一些地方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创新跟不上、推动方式简单化、发动农民不充分等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

  李伟国介绍,对存在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督促地方整改。通过实地调研、问题随手拍等方式主动发现问题线索,及时转送地方核查整改。二是组织摸排整改。今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对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厕进行拉网式排查,到10月底各地摸排工作基本结束。三是加强工作部署。今年先后组织召开全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强调完善政策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切实纠正农村改厕中存在的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四是强化技术指导服务。通过“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等方式,赴10多个省份督促推进问题摸排整改,派出专家服务团赴中西部17个省份和兵团开展专项技术服务。

  李伟国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时期农村改厕工作要按照《行动方案》部署,求好不求快、务实推进。一是抓好模式选择和质量管控。科学选择技术模式,按标准规范推进改厕,严把农村改厕产品质量关、施工质量关、竣工验收关,将运行使用效果和群众满意度纳入验收指标。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厘清政府和农民的责任,户内的厕具、厕屋等以农民自建自购为主,户外的粪污收集处理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以政府扶持为主建设,切实改变政府大包大揽、农民参与不够的实施机制。注重教育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和管护卫生厕所,让他们愿用、会用、爱用。三是统筹做好前端和后端。前端即加强农村改厕规划设计、标准制定、宣传发动等工作,后端解决好厕所粪污去向问题,协同推进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探索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稳步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还农村一片碧水青山

  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该怎么干?

  秦海翔在发布会上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贯彻落实《行动方案》部署,配合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同时继续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完善设施设备,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水平。以县域为单元,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尚未覆盖的地区,尽快配齐配足设施设备;已经实现全覆盖的地区,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加强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升设施设备的运行水平。积极探索小型化、分散化的垃圾处理模式,推动解决偏远地区农村垃圾处理的技术难题。二是强化运行管理,健全长效治理机制。指导和督促地方执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切实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施运行维护,推行运行管护市场化。引入第三方机构和信息化手段,强化日常监督和检查,保障收运处置体系稳定运行。三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动员农民群众参与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着吨水投资成本高、管网建设难度大、运维保障不足等等实际问题。”苏克敬介绍,“十四五”期间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分区分类推进治理。坚持规划先行,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根据各地基础条件,实事求是确定治理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区域,优先治理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国家重要战略区域。重点整治水源保护区和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加强技术帮扶,指导各地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督促长效管理,推动地方落实主体责任,整县推进、城乡统筹,强化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并重。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发挥村民在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摸清家底、建立台账、开展试点,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到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运行管护机制不到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吴晓介绍,《行动方案》提出了要建管用并重、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着力构建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的格局,确保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具体而言,《行动方案》主要突出三方面举措。一是明确责任,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责部门、运行管理单位的责任,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的归属,合理确定管护主体。二是完善制度,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地方立法,健全村庄清洁、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卫生厕所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设施建设管护标准规范。三是保障经费。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依法探索实行农村厕所粪污清掏、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看似是一个单项工作,实质上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刘焕鑫表示,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以推动实现乡村宜居宜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总而言之,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小切口”可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我们将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强化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全力以赴抓好《行动方案》落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他说。

标签:农机   农村   发展   装备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