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太安乡:小秸秆变身大能源(榆树市晨辉农机合作社积极参与研发条耕机具)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榆树市太安乡:小秸秆变身大能源(榆树市晨辉农机合作社积极参与研发条耕机具),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榆树市太安乡:小秸秆变身大能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榆树市晨辉农机合作社积极参与研发条耕机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榆树市太安乡:小秸秆变身大能源

2、榆树市晨辉农机合作社积极参与研发条耕机具

3、榆树市: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基石

榆树市太安乡:小秸秆变身大能源

榆树市太安乡:小秸秆变身大能源

  秋末,榆树市太安乡的大田里留下的是刚刚收割后的玉米秸秆,一台秸秆打包机正忙碌着,一个个打包完成的秸秆包,矗立在田野里。随后,这些秸秆将被送入工厂,加工成能源块,成为当地供热原料。

  近年来,榆树市把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综合利用秸秆,有效减少了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了农村环境,实现了秸秆的商品化和资源化,带动农民增收。今年年初,为了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太安乡通过招商引进了榆树市铭城新能源责任有限公司。据公司负责人柴玉林介绍,该公司是秸秆颗粒燃料加工企业,今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起秸秆打包加工生产线,一包包秸秆送进了加工车间,经过破碎、除杂、筛选混合、烘干、挤压等自动化处理工序,很快变成能源块,这些能源块将成为供热的重要来源。秋收后,公司帮助周边村屯农民打包离田秸秆。今年为6000多公顷土地秸秆打包离田。这不仅为太安乡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企业投产达效后,可吸纳周边群众100多人就业,带动其增收。“有了这家企业后,我们收完地后到厂里干活,一天能赚4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太安乡村民张焕学自豪地说。

  据太安乡党委书记赵明介绍,在做好秸秆打包离田的同时,太安乡还持续在打造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建设丰产村黄牛养殖基地,秸秆过腹还田可达300多公顷,深翻全量还田700多公顷,基本实现了秸秆全量处理、全量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榆树市晨辉农机合作社积极参与研发条耕机具

榆树市晨辉农机合作社积极参与研发条耕机具

今年入秋玉米机械化收获后,在吉林省榆树市八号镇大岗村,不少农民拿着现钱、排队,等着用晨辉农机合作社的新型保护性耕作机具,对玉米秸秆归行处理和耕整来年播种种床的联合作业。

同时,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等多位土壤、农艺、农机专家和来自吉林、黑龙江与辽宁省的农机合作社,也先后来到八号镇调研考察由长春市十大科技种田能手之一、榆树市晨辉农机合作社社长刘臣参与研制的我国首款玉米秸秆归行条耕联合作业机,以及在东北黑土地推广应用的保护性耕作条耕新技术模式。

近些年,刘臣所在的农机合作社,一直坚持带领农民推广采用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解决了秸秆田间焚烧难题,又使玉米亩均节本增效超百元,成为吉林省应用保护性耕作的一面旗帜。然而,刘臣说:“由于秸秆全量覆盖免耕播种前期苗弱、低洼地块地温低应用受限制等问题,一部分农户有疑虑和担心,对这种技术模式不认可。”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刘臣大量引进应用秸秆归行机,决定找到一种农民普遍认可接受的保护性耕作条带耕作新的技术模式。在国内尚没有满足这种技术模式作业机具的情况下,他邀请长春市农机研究院、有关农机企业,联合攻关开发机具装备,经过近一年时间、六轮样式,终于在今年8月底基本定型、造出了全国第一台保护性耕作条耕作业机具——秸秆归行条耕联合作业机,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小批量投入生产和作业使用。

在大岗村条耕作业的一个地块,笔者遇到了正在查看作业效果的该地块承包户雷连军。他兴奋地说:“往年刘臣要给我免耕种,我担心苗出不好。如今,用上这种新机具作业,不但秸秆不用移走、不用烧,这样条耕一下,出苗没问题,国家还给作业补贴,所以今后我也要用这种保护性耕作种地法了。”

这种新式农机具得到国内保护性耕作专家的充分认可和肯定,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关义新研究员,在考察了大岗村条耕作业后谈到,条耕技术是发达国家保护性耕作主要采用的技术之一。

条耕的好处是,秸秆全覆盖做归行条耕处理,对低洼地,秋季深松深旋散墒增温,造洁净高种床;平岗地,春季浅旋镇压保墒提温,洁床播种。同时,在秸秆归行与条耕后,秸秆不能连片点烧,解除了秸秆田间全覆盖点烧的担忧。

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李社潮研究员认为,刘臣参与开发出全国第一台秸秆归行条耕联合作业机,并且率先由合作社用国产机型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条耕技术模式,是对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创新,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户认识和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条耕技术。

看到实际作业效果后,省内外合作社、农户纷纷预定购买秸秆归行条耕联合作业机。刘臣信心十足地说:“大多数农民都能接受条耕作业技术模式,从明年开始,我们就可以加快实现在整屯、整村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了,秸秆还田难题彻底解决了。

榆树市: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基石

榆树市: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基石

6月,榆树大地俯瞰如画!玉米地一望无际,水稻田绿浪滚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农作物舒展着身姿、铆着劲生长,粮食生产大有可为。

仓廪实,天下安。素有“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的榆树市,粮食产量连续19年位居全国县(市)之首,全市现有的588.31万亩耕地中,黑土地面积达577.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8.2%。2022年,吉林省榆树市粮食产量实现62.2亿斤,保持连年稳定增长。

粮食连年丰收是如何实现的?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榆树市寻找答案,实地见证党的二十大精神给这片富饶的黑土地带来的巨大收获。

打通黑土地“经脉”——科技赋能精准滋润“好解渴”

来到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只见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田里,一根根滴灌管在地头若隐若现,一直延伸到田间深处。“这些滴灌管在播种时,随种子一起埋进土壤”,合作社理事长丛建俯下身,指着这套设施介绍着,眉宇间露着自豪,“这是水肥一体化系统,滴灌管浅埋到地下3~4厘米处,每隔30厘米左右就有一个小孔,水分和肥料可直达作物根部,效果好着呢,丰收也有了保障。”

铺下“毛细血管”,就如同打通了黑土地“经脉”,直接滋润土地,节水、节肥。丛建细算过一笔账:水肥一体化,肥料利用率可达75%,水分利用率在90%以上。过去每亩地要近百公斤肥,现在一半就够了,灌溉用水更是从每亩30立方米降至5立方米。“虽然设备前期投入比较大,但粮食产量、品质有保证,还能减少化肥投入,综合起来,很有账算!”

“有了这门‘高科技’,田间管理也轻松多了。用手机软件就能直接操作,哪里需要就点哪里。”谈起这项智能技术,丛建打开手机演示起它的神奇,“土壤里埋了探测器,水分、肥力需求有预警信号,阀门可自动打开,随时补充。”

保护黑土地,发展规模农业,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如何对土地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摆在合作社面前的一大课题。从过去的“一炮轰”施肥、大水漫灌,到如今让农作物享受“一对一”精准滋润,农业科技正在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农业生产不再“看天吃饭”,帮助土地稳产增产,更给黑土地带来多重养护。

向土地要粮,向科技要粮。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近些年,榆树市在养好地种好地上,措施也是花样翻新:在有一定土地规模的合作社中率先启动建设水肥一体化高产模式;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30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实施“引松济卡”工程,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4万亩;成立黑土地保护检测中心,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全覆盖。

打破“零耕碎种”瓶颈 ——集约化经营让农户“两头赚”

“春天就能先得钱,打工又能挣份钱,秋后还能分些钱。”这是位于榆树市环城乡桂家村增益种植合作社农民的生活写照。不操心种地,照拿种粮的钱,解放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让农民的收入翻一番。

“今年合作社托管1.2万亩、流转4500亩,农民可自由选择土地集约模式,为的就是让土地连成片。”增益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说,合作社有技术、有农机,还为农民代购种肥等农资,“农民干不了的农活我们干,实现不了的技术我们替他们实现。”

来到合作社农机大院,大型“巨无霸”农机一字排开,相当震撼。从成立初期的两三台套,到现在的近百台套农机,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相辅相成,马占有深有体会,“今年春耕,合作社仅用了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上万亩农田的播种,一台农机能顶上百人!”

土地集约,让现代农业如沐春风,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全程托管、土地高效流转、统种统收分管经营、股份经营、“农企+合作社+农户”经营……榆树市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将过去“零耕碎种”变为集约化管理,生产品种、作业时间、耕作水平都得到了优化和提升,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如今,以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榆树市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力军”。 目前,榆树市共有国家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4家、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110家、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78家,经营土地超过1500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78家。

土地连成片,为农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次可播种12垄的“巨无霸”农机一天能播种百公顷土地的神奇,在大型合作社一再上演。榆树市以支持农民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先导,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向大型农机具和无人驾驶智能农机具倾斜,玉米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现代农业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目前,榆树市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到5.6万台,配套农机具达到11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69.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从春种、夏管、秋收的全程机械化,到无人机航化植保,科技引领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打开“精准条耕”新路径——保护性耕作的“榆树模式”

在榆树市八号镇大岗村,看着好于历年的玉米长势,晨辉种植机械合作社负责人刘臣对丰收充满信心,“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

十几年来,晨辉合作社一直在寻找一套更适合当地的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刘臣说:“秸秆全量还田是保护黑土地的好技术,但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温、地势、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调整。”

今年,晨辉合作社耕种的600公顷土地,不仅全部实行保护性耕作,还将符合当地土壤条件的“精准条耕”技术进行了农机配套升级。为应对洼地、丘陵、半山区等地块,他们重新调整了农机旋耕刀片深度、挡泥板位置等。

刘臣对条耕机的改良升级,可以说是“上了瘾”,这背后的动力,就是守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粮食产量——良田、良技、良法,一个都不能少!

“跟着合作社,这技术我用了4年了,明显能感受到土壤的墒情好了、玉米的产量更高了!”大岗村村民刀广勇热情地介绍起这项新技术:“‘精准条耕’技术不仅解决了秸秆全量还田影响出苗的问题,还实现了土地轮作休耕。”

作为我省首批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县之一,榆树市将黑土地保护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建立起3个千亩示范基地,不断探索和推广黑土地保护良方。农业生产中,采取成熟的保护性耕作、增施农家肥、粮豆轮作、秸秆深翻还田、机械深松等技术措施,总结出“增施有机肥与秸秆全量深翻还田相结合”“秸秆覆盖与免耕播种相结合”“增施有机肥与测土配方施肥相结合”等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造可持续发展“循环链”——种养结合构建绿色“生态圈”

“只种地、不养地”导致土壤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层板结硬化等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原因。在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民悦水稻种植合作社主动探索试验,创造性地将稻田养鸭、稻秆喂牛、牛粪还田形成产业闭环,塑造出一条既生态环保、立体高效,又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6月初夏,合作社的水稻插秧正式结束,也标志着这条生态链的启动。

“鸭子生活在稻田时,踩踏土壤有培土的作用,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更重要的是排泄物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民悦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对稻田养鸭的优势如数家珍。植保期,稻田鸭在田间“巡逻”,代替农药、化肥,免去除虫、除草环节,让农田更加肥沃。他说,保护黑土地还是要用农家肥。

去年,民悦合作社又引进400多头肉牛,养殖产生的牛粪被还田利用为有机肥,种植的水稻也成功转型成绿色有机稻米。徐禹庆介绍说,“每亩地施用10吨牛粪,就相当于188公斤的氮肥、188公斤钾肥、96公斤磷肥,能节省上百元的农资开支。这样种出来的有机稻米,能卖到每公斤40多元,收益是普通大米的4倍。”

为保护黑土地,榆树市确定的一个主推模式就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启生态养殖绿色循环新路径。每年春季,他们都会开展专项治理,整治自然屯和违规粪污堆放点,建设秸秆粪污堆沤发酵场和村级畜禽粪污暂存池,年生产粪肥总量达到150万吨以上,还田耕地面积超过70万亩。于是,作物秸秆这个秋后的烦恼,成了喂养畜禽的饲料,畜禽产生的粪污经过处理再变成有机肥还田,又成了农作物的养分。

一个朴素的农业循环,既让农民增收致富,又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下了基础,也为乡愁铺就了宜居宜业和美的底色。

标签:合作社   保护   耕作   农机   技术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