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3、抓住两个“要害”夯实粮安根基

4、抓住两个要害 端稳中国饭碗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

曹一作(新华社发)

?

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供求总体上仍然是“紧平衡”状态。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关键是要让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因此,要着力突破我国粮食生产“卡脖子”技术,确保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此外,农业企业“走出去”是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让国外优质资源能够与中国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困难挑战增多的形势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更为突出。

5月27日,在全国政协第三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题通报了相关情况,并针对相关话题展开了交流互动。

粮食供求总体紧平衡

近年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7亿亩以上,单产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自给率达到100%,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7%。

“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粮食供求总体上仍然是‘紧平衡’状态。”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列出了一组数据:2005年之前,我国农产品“出得多、进得少”,是农产品净出口国,到了2018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574亿美元。其中,玉米产需出现缺口并呈现扩大趋势,大豆产需缺口大、对外依存度超过80%。

张勇表示,我国是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进一步深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认识,进一步明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

首先,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这种能力包括国内可持续的生产能力、对国际资源的掌控力以及必要的储备能力。为此,要把保障粮食安全的着力点更多放在能力建设上,在毫不放松国内生产的同时,更加主动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其次,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安全”,重点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再次,粮食安全的实质是要更好保障国民食物和营养需求。要树立大食物的观念,拓宽资源空间,合理引导肉、蛋、奶、菜、果、水产品等副食品生产,推动食物结构多样化,减轻口粮生产压力。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马爱国表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关键是要让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因此,要着力突破我国粮食生产“卡脖子”技术,确保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南繁硅谷”建设,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加大绿色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力度,加快培育和推广一批高产高效、优质宜机的新品种。

农业农村部还将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每年选择300多个生产基础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开展整建制创建,推广“全环节”绿色高效技术,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引领“全县域”农业绿色发展,辐射带动大面积增产增效。

转基因食品安全可控

在交流互动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任龙墨提出了一个很多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不安全?对人的健康有没有影响?对此,马爱国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总体是可控的,也是有保障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部门就转基因技术的评价及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认和遵循的评价标准与准则,以保证经过安全评价以及批准的转基因产品,除了增加我们期望的特定功能,比如抗虫、抗旱的功能之外,并不增加任何其他风险。

事实上,世卫组织包括欧盟委员会、国际科学理事会等众多国际权威机构,已经对转基因安全性实行了长期跟踪评估和监测。事实表明,经过安全评价获得政府批准的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是一样安全的。从1996年转基因批准商业化到现在,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转基因产品,并没有发现一例被证实的安全性问题。

从国内来看,我国对转基因的方针是一贯的,也是非常明确的。一是研发上要大胆。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的前沿技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对农业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国家作为农业大国,要抢占生物领域的前沿技术高地,避免受制于人。二是推广应用上要十分慎重。对转基因的使用我们国家有明确的路线图,即从非食用做起,然后再到食用,到目前为止,我国批准商业化、产业化的转基因农作物只有两个,一个是棉花,另一个是番木瓜。三是管理上要严格。我国建立了一整套法律法规制度安排,一旦发现有非法种植情况,就会严惩不贷。“我国在转基因的标识制度方面也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农产品只要是有转基因成分,就要有明确的标志,交给市场,让老百姓来选择买还是不买,吃还是不吃。”马爱国说。

积极对接国外优质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植物检疫研究所所长朱水芳在东北调研时发现,我国农民近年来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我们的农业企业规模一直做不大,种植的农产品也由于检疫、税收等问题,面临运不回来的尴尬。朱水芳在心里替这些“走出去”的农民们着急,他想知道国家在这方面有没有配套的政策,促进境外种植,使境外农业稳定发展。

“据我所知,朱委员提到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种植潜力的确非常大,畜牧业发展潜力也非常大。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企业确实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需要政府之间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和磋商。”马爱国说。

马爱国表示,去年11月份,中俄两国已经签署了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在大豆、玉米、奶牛、肉牛等方面开展了合作。政府间达成了发展规划共识,为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提供了基础保障。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重点要加强对内对外的磋商和协调。比如,与俄罗斯方面主要是解决好审批的便利化,包括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落地。与国内相关的部委协调,在农资保险、产品回运、农资出关等方面为我国农业企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创造更好的条件。“力争在10年内将远东建设成我国境外非常重要的大豆及优质小麦、畜产品的生产基地。”马爱国说。

马爱国表示,农业企业“走出去”是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农业企业“走出去”工作的力度一直在加大,为了更好地运用、了解、掌控国际优质资源,我国成立了由农业农村部牵头的22个部委参加的农业“走出去”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希望让国外优质资源能够与中国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 ? ? ?“养活中国要靠自己”。今年全国两会上,粮食安全备受瞩目。针对这一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披露了相关工作部署:今年将制定黑土地保护法。长远来看,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是保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至400年。正因如此,黑土地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和最具生产潜力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我国东北地区作为北半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黑土高产丰产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近年来,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地下水超采严重等原因,我国黑土区耕地出现退化,肥沃的黑土变得越来越“瘦”、越来越“薄”、越来越“硬”,打赢黑土地“保卫战”势在必行。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地力恢复。一方面,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来规范黑土地保护、治理、修复、利用。另一方面,要做好配套举措,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土壤肥力,动员最广泛的力量来真正把黑土地保护好。

  我们看到,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黑土地保护条例,科研工作者试验推广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等技术,种粮大户开始转变耕种观念、尝试保护性耕作……实践证明,从立法到执法,从政府到企业,从理念到技术,只有像重视保护大熊猫一样重视保护黑土地,加强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才能让黑土地更好发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国家安全的大战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绝不能有闪失。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我们就能稳住“大国粮仓”。

抓住两个“要害”夯实粮安根基

抓住两个“要害”夯实粮安根基

  粮为政首,地为粮基;粮安天下,种铸基石。今年,全国各地着力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措施硬、办法实,为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我国将建设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退化耕地治理和黑土地保护成效明显。种业振兴行动步入关键推进阶段,立足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和市场净化五大行动,扎实推进基础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见旱不见灾”

  今年,湖北、江西、四川等12个省(市)7月以来经历了罕见的高温少雨天气,而这段时间正是南方地区部分中稻抽穗扬花、西南地区部分夏玉米抽雄吐丝的关键时期。

  面对旱情,长期坚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我国南方地区大约89%的中稻和95%以上的双季晚稻提供了灌溉条件,让很多受旱地区“见旱不见灾”,为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16万亩,配套完善的农田灌排设施解了今年夏秋的“燃眉之急”,项目共建成陂坝39座、斗渠20870米、农渠12904米、农沟7510米,建成蓄水池3座、提灌站2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10月1日,农业农村部组建后牵头修订的第一个农田建设领域重要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正式实施。修订后的标准,充分考虑区域特点,统筹农田工程建设和质量建设,坚持科学布局、分类施策,目标导向、良田粮用,生态理念、注重质量等原则,为切实有效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提供了科学适用的技术支撑。

  今年末,我国将建设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近8成的粮食就产自这些“高产田”。

  “截至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明显,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抗灾减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功不可没。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支撑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提出的要求,逐步把全国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同时,择优支持一批工作基础好、建设潜力大、粮食产量高的地区,开展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率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打造出一批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粮食产能核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土壤全面体检,因地制宜提升耕地质量

  今年1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时隔43年,我国再次对全国土壤进行“全面体检”。摸清土壤家底,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的前提。

  “本次土壤普查对象为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普查将用4年时间,全面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作为土壤三普工作的第一年,普查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88个试点县展开,各地抓住秋收冬种窗口期加紧外业采样工作。截至11月底,88个土壤普查试点县已完成表层样点和剖面样点外业调查采样工作;198个重点区域盐碱地调查县已完成外业调查采样任务的82%,其中盐碱荒(草)地的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已全部完成。

  在体检的同时,耕地保护也在同步开展。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在国家层面制定的以保护黑土地为主题的法律。该法坚持长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针对东北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等十分突出的退化问题,明确特殊保护和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等制度措施,把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政策转化为法律规定。

  除了保护,还要改良治理。在安徽省舒城县,通过县域土壤特性与农作习惯结合,近些年逐步形成了适合水稻-小麦/油菜轮作区域的“秸秆还田+土壤调理剂+有机肥”酸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模式和适合单季稻-冬闲田区域的“秸秆还田+绿肥+钙镁磷肥”酸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模式。

  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连续3年印发做好退化耕地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退化耕地治理试点,3年累计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试验示范600万亩次,盐碱耕地治理试验示范240万亩次。  

  打牢种业基础,守护安全底线

  自新一轮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启动以来,已过去一年多时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成效实在。

  “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已达到11.8万份,比原计划数超出近2万份,已向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移交11.3万份。”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即将收尾,下一步将开展资源精准鉴定,重点围绕高产优质、抗病抗旱、短生育期、耐盐碱等开展优异基因挖掘。

  畜禽资源普查结果同样令人欣喜。据统计,畜禽资源普查覆盖了全国62万个行政村,已发现新资源21个,特别是摸清了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家底,填补了前两次调查的空白。

  为实现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场)目前已增加到381个,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和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可满足今后50年长期安全保存需要。

  种质资源保护是基础,供种安全是底线。今年,为落实稳粮扩油及重要农产品保供要求,我国开展了新一轮国家级制种基地认定,总数达到216个,实现了粮棉油糖果菜茶等作物全覆盖。

  为加强制种基地建设,财政部下达2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112个制种大县与优势企业结合共建。“新一轮奖励政策实施以来,我们对160个村60万亩基地进行优化配置,积极鼓励国家阵型企业与基地、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甘肃省甘州区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目前正统筹各方资金建设张掖国家种子产业园,投入使用后生产加工、销售能力将达到5亿公斤/年。

  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生产用种的保障。今年,按照“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菜”总体部署,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种情监测,开展供需调度和种子余缺调剂,全面满足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用种需求。同时,紧抓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任务落实及动用,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供种安全。  

  扶持骨干力量,激励原始创新

  今年,创新攻关仍是种业发展的主旋律。涵盖粮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等多领域,新一轮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正式启动实施。面向生产急迫需求,各有关部门正集聚资源加快筛选培育短生育期冬油菜、再生稻、耐盐碱作物品种,加强产业急需品种攻关和示范推广。

  在畜禽种业领域,作为10余年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白羽肉鸡新品种推广应用在今年取得了可喜成绩。随着种源“腾笼换鸟”,目前我国3个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15%,可以说打破了国外种源垄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今年,农业农村部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特别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帮助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基地建设等困难。

  多家银行加强与重点企业对接支持,其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21年以来累计投放种业全产业链贷款380多亿元,中国农业银行种业领域贷款余额226亿元,较年初增加71亿元,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

  想要激发原始创新活力,保护知识产权是基础保障。为此,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并加快推出新一轮重要举措——今年3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实施;全国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启动了为期一年的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专项整治,取消了一批不合格试验主体资格、撤销了一批问题审定品种,开展向日葵、黄瓜、甜瓜登记品种清理;联合公检法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指导意见》,推动最高法出台涉种刑事审判指导文件,切实加大种业侵权案件的惩治力度。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着重解决好农业生产对优良品种的急迫需求,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种业支撑。

抓住两个要害 端稳中国饭碗

抓住两个要害 端稳中国饭碗

?主持人的话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同时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粮食稳产增产的目标,种子和耕地这两个要害在保障粮食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补短板、强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哪些举措成效?来看代表委员怎么说。

粮食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要牵住“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抓好种子和耕地,就抓住了粮食安全的根本。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种子和耕地形势怎样、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如何保护好耕地,成为社会持续热议的话题,并延续到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资料图

重种业保耕地,厚植粮食安全战略基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种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做大做强民族种业,关键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我国种子形势如何,备受关注。

“经过‘十三五’育种科技攻关,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稻谷、小麦等口粮作物上已经达到54.8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表示,在粮食生产上已经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如今,粮食种子在满足“吃得饱”基础上,正在向“吃得好”迈进。“我们育成的粳稻新品种‘宁香粳9号’,品质可以跟日本的越光米相媲美,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优质粳稻金奖,已大面积应用;育成的新型低谷蛋白水稻品种‘W088’,用其制作的米饭升糖指数低,适合有慢性肾病、糖尿病的特殊人群,已经开始订单生产。”万建民介绍。

在我国种业的亮眼成绩单上,畜禽和水产也有着不俗表现。据了解,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为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的保障和支撑。

“我国畜禽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成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表示。他举例介绍,“中畜黑猪”新品种进入第一世代选育;肉鸡基因芯片育种技术领跑全球,育成节粮优质抗病的“京星黄鸡”等新品种;培育出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的“中新白羽肉鸭”等新品种,打破肉鸭品种长期被国外垄断局面。

种子承载着丰收的希望,耕地孕育出丰收的果实。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关系着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绝不能有任何闪失。为保护好耕地,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千方百计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为基本目标,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长久安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介绍,近年来,各地强化责任落实,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规模种植的基础和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农村土地流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赵皖平表示。

稳数量提质量,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认为,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就是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基本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依法制定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制定不折不扣地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举措。”

“耕地的数量、质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基。”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表示。他建议进一步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大对乱占耕地的整治力度,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相关数据显示,到2022年,全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今年要完成1亿亩硬任务。如何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在赵皖平看来,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存在重实体轻配套、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来解决。

“要坚持综合开发,把耕地、道路、排灌渠道、排灌站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另外要强化管护,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赵皖平建议。

东北黑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珍贵资源。“要把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由试点变为全面覆盖,切实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黄建盛表示,黑土地生态良好、土质肥沃,但也面临着土层变薄和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其中还有3亿亩属于中低产田,如果把这部分耕地都建成高标准农田,预计可增产粮食300亿斤。”

为保护利用好东北黑土地,黄建盛建议加强耕地质量科学创新,设立重大研发项目,为耕地合理利用和地力提升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同时,降低黑土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配套比例,并将培肥地力作为奖补的重要指标,通过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措施,保护黑土,永续利用。

与东北黑土地保护一样,西北地区中低产田改造也是耕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甘肃省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5%,耕地有机质含量低、盐渍化、沙化等问题突出。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提出创新一批耕地保育技术,加快甘肃中低产田改造。

“要推广应用一批耕地保育的成熟技术,加快研发一批提升耕地质量的技术和产品,努力使甘肃省耕地质量在‘十四五’时期提升一个等级。”他测算,通过中低产田改良,按产量增加潜力5%计算,可实现新增粮食60万吨。

强优势补短板,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但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种业还存在不少的不适应性和发展短板。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

“比如资源保护利用不够,一些领域育种创新特别是基础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玉米、大豆、个别蔬菜品种等竞争力不强,同时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应用还不充分。”万建民介绍,解决好种业“卡脖子”问题,关键要解决好资源保护利用、自主创新、完善体系、做优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看来,种业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失衡:“农作物育种相对领先,而畜牧业育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为此,他提出农作物种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创新效率和产业化水平。在措施上,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推进科企合作等。

针对畜牧业育种创新的短板,李成贵表示:“主要还是要认清种源路径,要利用好外国种源优势来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他还呼吁,要强化对畜牧育种家的激励。“由于育种周期长,预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从事动物育种普遍没有从事作物育种的积极性高。对此,我院最近修改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明确规定成果收益分配包括退休人员及其法定继承人,而且直到成果不能转化为止。”

采访中,代表委员们都谈到,政府要加大对畜禽企业的育种创新支持,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而政府如何支持,还需要听一听企业的声音。

身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家种猪民营企业负责人,全国人大代表、正邦集团董事长林印孙表示,提升种猪育种能力和水平,企业责无旁贷。“但是民营企业开展的生猪育种项目很难纳入国家级科研范围,很难获得特殊项目政策支持。”为此,他建议国家对民营企业开展的生猪、玉米、大豆等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给予特殊项目政策等支持。

在政策支持需求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有更具体的表达:“要尽快出台‘中国种猪’重大项目研发和推广后补助政策,以‘企业先投入、国家补一半’的原则鼓励种业企业积极投资发展种猪研发、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攻关项目,在具备相关能力的情况下申报攻关育种项目,国家按照相关标准评估确认后给予补贴。”

播撒一粒粒良种,守护一片片沃土。代表委员对两个要害的热议,传递出了国家重农抓粮的信号,也让人们对国家粮食安全充满信心。

标签:耕地   保护   粮食   安全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