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天津市宁河区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游(毛主席“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筹办)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毗邻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天津市宁河区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游(毛主席“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筹办),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毗邻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天津市宁河区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游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毛主席“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筹办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毗邻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天津市宁河区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游

2、毛主席“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筹办

3、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发表60周年感想

4、毛泽东对湖北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与支持

毗邻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天津市宁河区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游

毗邻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天津市宁河区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游

  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天津市宁河区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游。在“五一”期间,紧邻津唐运河的宁河区造甲城镇贝贝生态农场开门迎客。这座占地567亩的农场,三面环水,毗邻七里海国家级湿地的核心区。这座集科教、科普、观赏、休闲、食用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游农场,开业三天内迎接了近1.5万人次游客到访。

  “小羊太可爱了,可以走到它身边抚摸,还能喂它吃饲料。”家住天津市区的张澜音小朋友和父母一起来到农场游玩。走进农场的牧场区域,开阔的场地蓄养着山羊、奶牛、珍珠鸡、梅花鹿等动物,其中10000多平方米的动物散养区和18000多平方米的萌宠乐园吸引着他们这样亲子家庭的目光。市区游客可以在山羊散养区、兔兔乐园、林下鸡舍、鹿苑、鸵鸟园、孔雀展示、小猪快跑等十几种品类中零距离与动物互动。

  农场毗邻七里海湿地,走在农场之中,游客感受自然赋能充盈感,体验生态农业慢生活。“这里的改造是‘手法轻轻注重保护环境’,将原本闲置的郊野公园场地盘活。农场运营主体有着在天津蓟州区等地乡村农文旅经典景区丰富打造经验的企业。”宁河区造甲城镇党委书记贲永明介绍,该农场围绕现有的水域沿岸修建了条长约1000米木结构的水生物观光步道,走在观光步道上犹如置身于芦苇的海洋中,感受不一样的湿地风光。

  此外,为体现生态农场的多样性,为市区游客展现作物的生长过长,农场开设了种植业区域。整个农业种植区占地3万平方米约45亩,开始种植包括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西红柿、白菜、萝卜、土豆等瓜果蔬菜。种植区将分片管理规模化种植,采用生态无污染的种植方式,并在田间设置讲解牌为参观者介绍每种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品种特点。

  “为了丰富游客参与感,这里开辟出河蟹垂钓公园区域,依托200余亩七里海香蟹生态养殖区优势,打造出乐园加小院的多样式场景,可同时容纳千人体验垂钓乐趣。”贝贝生态农场负责人张沐介绍,结合农场环境,还为小游客设置无动力娱乐设施,供亲子互动游玩。农场也为参观者提供自搭建帐篷露营场地,满足游客多种参观需求。

毛主席“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筹办

毛主席“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筹办

资料图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60 周年。2019 年 1 月 19 日,罗锡文院士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举办纪念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 60周年系列活动第一次筹备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陈学庚、赵春江,中国农机学会理事长王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毛洪,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朱明,中国农机化协会副会长杨林,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方宪法,中国农大工学院院长韩鲁佳,中国农机学会秘书长张咸胜等出席会议。

会议确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和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等联合举办纪念活动,并进一步请示农业农村部等主管部门,争取由农业农村部等主办。

系列纪念活动包括: 之一: 召开纪念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60 周年报告会, 暂定于 2019 年 4 月 29 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之二: 出版纪念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60 周年文集。广泛征集纪念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 60周年的文章,包括中国农业机械化60 年发展回顾及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个人和事件。

之三:出版纪念毛泽东同志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发表 60周年画册。画册图片主要包含历史回顾和标志性的人物、产品、事件等。

之四:评选 60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60周年杰出人物”,颁奖仪式在活动之一或活动之五中举办。

之五:举办纪念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 60 周年图片展。预定于2019年10月在青岛举办的 2019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设一专区进行图片展示。

同时举办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发表 60周年纪念文集、画册首发仪式。会议落实了任务分工,成立了系列纪念活动筹备工作小组。

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发表60周年感想

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发表60周年感想

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发表60周年感想

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  宋树有

(2019年4月29日于江苏大学)

今天上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重要论述暨纪念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发表60周年报告会在江苏大学顺利召开,能够出席本次活动,我感到十分荣幸。

感谢我的老领导——成果部长(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刘成果—编者注)陪我参加图书捐赠活动。感谢中国农机化协会刘宪会长、江苏大学陈红副校长对本次活动的高度重视,方方面面考虑得很细致、周到。

60年前的今天,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主席在《党内通讯》中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最为著名的科学论断。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毛泽东主席作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以下简称“根本出路”)科学论断60周年,追思毛泽东主席关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光辉思想,回顾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光荣历程,展望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光明前景。我作为一个曾经在农业机械化战线上工作多年的老兵,最近,重新学习了“根本出路”和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思想,结合自己从事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多年的实践,做了一些思考,谈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和看法,以此对“根本出路”发表60年作个纪念。

一、“根本出路”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引领我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光辉旗帜。

“根本出路”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问题做出的准确判断和科学结论,反映了农业发展乃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根本出路”揭示了产业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

人类社会劳动生产中使用机械并且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

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在劳动生产中,由于机械的应用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人类增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生产条件。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之一,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

世界共同的经验表明,在农业生产中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代替人畜力生产工具是一种历史趋势,也是国家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没有农业机械化,也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二)“根本出路”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发展农业机械化一贯的思想

毛泽东对实现农业机械化高度重视,有很多重要论述和指示。

著述于1937年的《矛盾论》中,毛泽东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

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

1958年3月,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提出的《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中指出“会议完全同意毛主席关于农具改革运动的指示……经过这个运动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1959年10月31日,毛泽东在《河北省吴桥县谦寺人民公社养猪经验》一文,给新华社的批语中说“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从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农业机械化问题有着深入系统的思考:一是从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的角度看,体现了只有通过技术改造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问题的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二是从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角度看,只有农业集体化而没有农业机械化,集体化就发挥不出优势,也难以巩固和持久。“我们党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三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只有用集体化和机械化的方法来解决工农之间的矛盾,才能建立新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实现社会的全面稳定和谐发展。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机械化,是毛泽东的远见卓识,意义深刻而伟大。

(三)“根本出路”科学论断深深植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土壤之中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要遵循人类生产技术进步的共同规律,也要反映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毛泽东对旧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的落后面貌有着深刻的体验和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虽然打破了封建土地制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极其落后的局面。当时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农业生产工具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几乎空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有的地方还处于原始状态。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亿万农民的梦想。

因此,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理所当然地对农业机械化充满了热切的希望。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农机具展览,就是在我国政治腹地中南海举办的。当时,展览的展品也仅仅是几十件人畜力驱动的农机具。但这次展览规格很高,不仅毛泽东亲自观看,中央高层大多数领导也前往观看。展后不久全国就掀起了以推广双轮双铧犁为主的农具的改革运动。

毛泽东提出“根本出路”,符合我国的国情,承载了亿万农民的光荣梦想。在“根本出路”的指引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解决农业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60年来,“根本出路”一直引领着农业机械化前进的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机制造业是个空白,一些规模很小的农具制造厂只能生产筒陋手工工具和人畜力机具。

如今,我国农业机械化在世界上有三个位居第一:农机产量第一,农机保有量第一,农机装备水平第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过程的农业机械可以基本自给,农业生产对农机品种和数量的需求大多数可以满足。全国农机总动力已经超过10亿千瓦,万亩耕地装备水平领先世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7%,小麦、水稻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生产全面进入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阶段。

60年来,我国改变了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低的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农业机械化功不可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多年来,虽然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农作物产出水平稳中有增。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0亿斤,可以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粮食供给安全性得到保障。与此同时,畜牧产品、水产品产量也不断增长,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田灌溉水利机械作用突出,保证了几亿亩农田旱涝保收。农业机械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打破了农时界限,反季节农产品非常普遍,供应充足。

转移农业劳动力贡献突出。目前,我国已经稳定地转移出一亿多劳动力,投入到城市或者乡镇企业。

抢收抢种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农机高效率作业,缩短了农时,不少地方因此改变了农事耕作制度。

强化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是农业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遍布全国各地。近年来,农机合作社迅猛发展,有望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主体。

造就大量农业专业人才。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机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三、经过60年的探索,我们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我们对“根本出路”的认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之间曾有过分歧,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偏差。应当承认,“根本出路”是科学的、正确的论断。这个论断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确出现过忽视经济社会条件约束,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目标要求有过高、过急的错误;在农村改革初期,由于思想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力,农业机械化出现过短暂的倒退。

正是因为我们有丰富的实践、成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的教训,才使得我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更为客观和全面。我们正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机械化发展道路。可以归纳以下四个方面:

(一)立足国情,因地制宜

我国是耕地和自然资源禀赋不够丰厚的国家,地域广阔,自然资源条件差异很大,由此导致农作物品种繁多,农艺技术比较复杂,因此我国农业机械化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如果不从国情出发,不从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出发,推进农业机械化就必然是盲目的,不符合实际的。

立足国情,因地制宜,是我们60多年发展农业机械化最为宝贵的基本经验,它构成了我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

(二)有先有后,循序渐进

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是个非常高的要求。我国农业生产门类很多,除了种植业,还有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等。就是种植业本身也有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之分。

过去,我们主攻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今后的重点还要放在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上。在发展重点和先后顺序上,要遵循经济规律,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现在我们提出全面全程机械化的目标。对这个全面和全程要有具体分析,有个总体部署,分门别类,重点推进,循序而行。不能一说全面就是无所不包,一说全程就是从头到尾。这样的机械化,不要说我们做不到,就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一定做到。

(三)注重质量,合作共用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以中小型为主,注重质量,走合作共用道路。

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家家购置农机,生产规模很小,农机社会化合作共用不足,农机的利用率低,存在着很大的浪费。

目前,我国农业的装备水平按耕地平均的马力数比欧美国家都高,但农机使用率却远远低于他们,不发展农机合作共用就没有出路。否则,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太高,代价太大,用高投入生产的农产品就不会有竞争力,也会影响农民增收。

(四)技术创新,不断进步

农机技术创新,既包括农业机械自身提高适用性、可靠性、经济型、安全性,也包括提高农机制造质量和使用的技术水平,还包括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相融合。农机领域必须扩大吸收和借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农机与农艺技术的融合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过去我们曾经长期纠结于农机优先还是农艺优先,实际上并不存在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它们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农业机械是农艺技术的载体,农业机械的设计和使用,必须以农艺要求为依据,农艺制度也要向方便农机作业调整这种融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沿着“根本出路”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实现农业机械化百年梦想

接到参加本次活动的邀请后,我反复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60年来,“根本出路”引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后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前,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对未来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必然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按照既定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

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化农业。没有乡村振兴,没有农民的小康生活,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的农村还比较落后,农业还不够发达,农民还不很富裕,“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学习毛泽东主席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对农民深切关怀,增强责任感,履行职责,躬耕事业,造福人民。

6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上步伐不够快,现实水平也不够高,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愿望会更为迫切。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和冷静。在什么时间实现机械化,与其准备得短些,不如准备得长些,速度宁可慢些,步子稳些。

我认为,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可能会与中国的百年梦想相契合。也就是说,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全程农业机械化可能成为现实。从现在算起,还有30年,时不我待,我们要抓紧。我们要立足当下做好工作。在农业机械化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所面临的间题并不比过去简单。

去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业机械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指导意见”是指导我们工作的行动纲领,必须全面贯彻落实。

我坚信,在“根本出路”的引导带领下,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各级农业、农机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奋斗,有亿万农民的努力,机械化农业的百年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以上看法不一定对,请领导、专家们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毛泽东对湖北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与支持

毛泽东对湖北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与支持

1月25日,《中国档案报》第三版“钩沉”专栏,刊发省农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黄国雄署名文章《毛泽东对湖北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与支持》。1月29日,中国档案报微信公众号全文转载。

全文转发如下: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农民家庭。作为农家子弟,他对农业劳动的繁重有着切身感受,深知农民的不易和艰辛。这种心路历程始终伴随着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即便在思考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时,仍然对此念念不忘。早在1937年8月,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就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及农业机械化,虽在战争年代没有办法实施,但为他进一步思索农业的出路埋下了伏笔。

毛泽东钟情农业机械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心心念念农业机械化。在1953年10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指出: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将来进一步搞社会主义,就要靠机器(拖拉机)。也就是说,畜力农具或可满足互助合作的小规模经营,而集体劳作大规模生产,则需要大型农业机械的支持。他说,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

毛泽东知道,在当时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状况下,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他提倡用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作为机械化的一种补充。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提出:改良农具运动应该推广到一切地方去,它的意义很大。几亿农民在搞这个事,这个事情一搞,并不亚于机械化。他还提醒要注意“现代化机械与改良农具的对立统一”。毛泽东多次强调加强农机研发,要求各省、市、自治区设立农具研究所。在他的这个要求之下,全国从省到县都相继成立了农机研究机构,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1959年3月9日至5月2日,毛泽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写了6篇《党内通信》。在4月29日的这篇《党内通信》中,毛泽东指出:“第五个问题,机械化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他这一科学而重要的论断,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深刻影响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业发展。毛泽东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思想,被亿万农民所接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为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毛泽东提议设立农业机械部,甚至说找不到部长自己可以兼任部长。他说:“要把农业机械分出来,搞一个小组,由总理专管,总理管不了我来管;把农业机械和其他机械放到一起,就把农业机械挤掉了。”在毛泽东的督促和关怀下,195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成立,首任农业机械部部长是陈正人。毛泽东高兴地说:“今年已经成立了农业机械部,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看来为期不远了。”

湖北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国家的帮助下,湖北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进行了不少实践,其中以新洲县刘集公社最为典型。刘集公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由单项作业到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农民买得起、用得会、修得好、管得了”的集体办农机化路子。

刘集公社的农业机械化之路发端于一场自然灾害。1956年,刘集初级农业合作社遇上了罕见的干旱灾害。这年冬播时节干旱了70天,4000多亩小麦无法下播。无奈之下,社里从外地借来两台抽水机,只用了几天就完成了小麦播种、灌溉。这件事给当地干部群众很深的启示:农业生产要发展,要抗住自然灾害,必须要实现机械化,向机械化要时间、要产量。随后,合作社组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学习党中央和毛泽东有关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指示精神,下定决心要大办农业机械化。社长程金阶掷地有声地说:“就是当了裤子也要办农机!”大家商定“农业保分配,副业保建设”,从发展社办企业和副业生产入手,不断增加集体积累,再投资购买农机,促进农业生产。1956年,刘集高级农业合作社购买10台农机。1958年,刘集人民公社成立后又购买3台农机,还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公社机务队。到1962年,全社有各类动力机械近100台,年作业量达1.3万多亩,排灌保收面积6550亩。到1971年,全社的农机总投资达到136万元,71个生产队,队队可通汽车,块块耕地可用拖拉机作业,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粮食作物年年丰收,成为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子。

在“刘集经验”的示范带动下,湖北省大办农业机械化,先后开展了三次“大会战”,即1969年的拖拉机大会战、1974年的饲料粉碎机大会战、1976年的水田“三机”(机耕船、插秧机、割晒机)大会战。一大批农机工业蓬勃发展起来。资料显示,到1978年底,全省共有农机工业企业194家,工业总产值4.3亿元,占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的31.2%,湖北拖拉机厂、襄阳拖拉机厂、武汉拖拉机厂、宜昌地区农机厂、武汉内燃机厂、湖北柴油机厂、武汉柴油机厂、洪湖机耕船厂等一大批企业生产的手扶拖拉机及多种类型柴油机、机耕船等配套农具和农产品加工机械成为湖北农业机械的主导产品。各地、市、州、县相继成立了农机化研究所或推广站、农机监理机构、农机学校,一大批农业机械得到普及,全省农机总动力达69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13万台,机耕水平达到32.7%。

毛泽东支持湖北大办农业机械化

毛泽东十分关注湖北的农业机械化。1958年4月1日至9日,他在湖北武汉召集华东和中南部分省委书记开会。会议期间,毛泽东得知武汉柴油机厂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后,心情十分愉悦,当即表示要去看一看,向工人师傅表示祝贺。4月11日,毛泽东兴致勃勃地来到武汉柴油机厂视察,和这台手扶拖拉机“合影”留念。

1964年4月初,毛泽东在武汉东湖梅岭客舍听取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黄冈地委第一书记姜一的工作汇报。汇报中提到,新洲刘集和广济龙坪等公社由于建立了机械站,办起了运输业、加工业和林场畜牧场,集体经济发展很快,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浓厚兴趣。毛泽东问:哪个公社的拖拉机站办得好些?姜一回答说:新洲刘集公社拖拉机站办得早,也办得好。王任重补充说:他们除了搞农田耕作外,还搞运输,作用很大。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地说:拖拉机站还是以公社建站为好。我们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就要以公社建站,走刘集的道路。最后,他还明确要求湖北,要好好总结一下经验,建立健全各种制度,逐步发展农业机械化。

毛泽东在湖北《省委关于印发“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的通知》上的批示

1966年2月,王任重向毛泽东呈送湖北省委《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设想》提出了“采取以集体办机械为主,国家扶持为辅,以机养机,分期购进,国家扶助,无息贷款等办法,实现机械化”的思路,以及湖北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具体计划。毛泽东看后非常兴奋,批示:“任重同志,此件看了,觉得很好,请送少奇同志,请他酌定,是否可以发给各省、市、区党委研究。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各省、市、区应当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做出一个五年、七年、十年的计划,从少数试点,逐步扩大,用二十五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3月12日,毛泽东又给刘少奇写信,认为到湖北省“参观那里自力更生办机械化的试点,这个意见很好,建议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也各派人去湖北共同研究”。毛泽东信中所讲的试点,主要是新洲刘集公社。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就有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的召开。1966年4月10日,周恩来派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余秋里和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就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现场会到湖北新洲考察。余秋里一行来到新洲后,听取了新洲县委关于粮棉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汇报,考察了新洲县农机修造厂、刘集公社拖拉机站以及其他公社,认为“刘集经验”很有特色,并就如何推广“刘集经验”进行了研究。余秋里回到北京后向周恩来做了汇报,商定7月在湖北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安排到新洲等地参观。

1966年7月,参加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的代表们在湖北新洲参观农机作业。

1966年7月中旬,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积极贯彻毛泽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战略思想,制定了农机化发展计划、地方“五小工业”政策以及农业机械“三为主”(即农业机械制造业以地方为主,农业机械产品以中小型为主,购置及经营农业机械以集体为主)的方针,并且研究了贯彻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有力推动了全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一次载入史册的会议。会议期间,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率领与会代表来到新洲县,参观了刘集公社、县农机修造厂、县轻工机械厂,了解新洲县特别是刘集公社农业机械发展、研制和使用情况。参观结束时,余秋里兴奋地说:“新洲这个现场,不是一两个点,而是大面积的,大家有兴趣,都可以去看看,不必限于指定的参观点。”

湖北迎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春天

毛泽东对湖北农业机械化的重视和支持,成为湖北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巨大动力。改革开放,使湖北省农业机械化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荆楚大地“机器换人”步伐越走越快。

农机保有量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到“十三五”末,湖北省各类农机具保有量达1282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油菜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69%,均位居全国前列。27个县(市、区)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达8000多个、从业人员14万人。

全程全面机械化形成新格局。湖北在主攻主粮全程机械化的同时,重视果、茶、蔬、畜禽、水产全面机械化,基本形成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新格局。果、茶、蔬业机械化方兴未艾,畜牧业机械化如火如荼,水产业中工厂化养殖正在形成新时尚。在全省农机保有量中,1/3以上是果、茶、蔬、畜禽、水产机械。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传统农业中依靠人力、畜力的历史正在被改写。

智慧农机实现新突破。湖北借助国家北斗产业政策支持,依靠科教优势支撑,为1.9万多台(套)农机具安装了北斗终端,建立了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为农业丰收、农民致富、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翅膀。依托北斗农机系统,湖北较好地实现了精准作业和信息数据同步传输,初步实现了智慧农机新突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十四五”发展的新号角,乡村振兴的征程已然开启。可以预见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湖北农业机械化事业一定会朝着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奋进,继续谱写新的篇章。

标签:农业机械   农业   毛泽东   发展   农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