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产品碾压本土品牌,国产农机前途堪忧(外资农机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国产农机该如何应对?)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外资产品碾压本土品牌,国产农机前途堪忧(外资农机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国产农机该如何应对?),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外资产品碾压本土品牌,国产农机前途堪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外资农机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国产农机该如何应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外资产品碾压本土品牌,国产农机前途堪忧

2、外资农机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国产农机该如何应对?

3、外资品牌农机价格昂贵,国内品牌价格便宜,质量真是免费的吗?

4、外资品牌形象店建设为何晚于中国本土企业?

外资产品碾压本土品牌,国产农机前途堪忧

外资产品碾压本土品牌,国产农机前途堪忧

自2013年开始,农业机械杂志社已成功举办了5届“(2012—2016)中国农业机械年度TOP50+”评选活动。该评选已从最初的青涩发展成为农机行业的权威品牌活动,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5年来,共有250种农机产品入围。

2016 TOP50+颁奖典礼

TOP 50+侧重于产品综合影响力的评选,不仅对用户满意度、使用性能等产品本身属性进行评估,而且融合产品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技术创新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最高奖项“年度拖拉机”“年度收割机”(2016年度前称为“综合金奖”)。

当然,TOP50+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其是一项评奖活动,更是以产品、事件等,记录和总结行业一个短期的发展状况,分析和预测未来产业经济及技术发展趋势。

本文以5年来250种TOP50+入围产品及45个优秀配套件供应商为样本,分析我国农机产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以促进行业的整体进步。

全程全面机械化提速

2012—2016年,TOP50+涵盖的8大类产品种类基本相同,但所占份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12年TOP50+入围产品,包括12个拖拉机(24%)、15个谷物收获机(30%)、11个耕整种植机械(22%)、1个田间管理机械(2%)、1个烘干机(2%)、3个牧草捡拾打捆机(6%)、1个青贮饲料收获机(2%)以及其他6个小众产品(12%)。

2012年TOP50+各类产品分布

2016年TOP50+入围产品,包括10个拖拉机(20%)、11个谷物收获机(22%)、8个耕整种植机械(16%)、6个田间管理机械(12%)、4个烘干机(8%)、4个打捆机(8%)、4个青贮饲料收获机(8%)以及其他3个小众产品(6%)。

2016年TOP50+各类产品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拖拉机和谷物收获机所占比例较高。虽然近几年由于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农机产品结构的调整,二者的份额从2012年的54%下降到2016年的42%,但它们依然是农机行业的龙头产品,是拉动行业发展的引擎,其技术水平也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5年来,田间管理机械、烘干机、打捆机、青贮饲料收获机等入围产品增多,这与我国大力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以及农机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相呼应。大型喷杆喷雾机、烘干机、牧草机械、经济作物机械、喷灌机等产品发展迅速,生物制料机、废弃物处理装置、物理杀虫灯等新兴产品也引起了行业的关注。

国产农机现状堪忧

将5年来TOP50+入围产品按照生产企业的性质进行分类,分为外资企业生产(含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国内企业生产。

2012—2016年TOP50+入围产品按生产企业分类

由上图可知,2012、2013年,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分别有13个和12个入围,而从2014年开始,外资企业的入围产品数量上升到了17个,占比达到34%。

外资企业入围产品数量不断增多,一方面说明外资企业针对中国用户需求开发出适宜的产品,并加快国产化步伐,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农机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市场,国内产品原有的优势正在削减。

再从这5年来的年度金奖、技术创新金奖、应用贡献金奖和市场领先金奖的入围产品数量来分析国产农机的差距。

年度金奖产品情况

由上图可知,在年度金奖(年度收割机、年度拖拉机)、技术创新金奖和应用贡献金奖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类别里,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要知道,这是我国几千家农机企业对几十家外资企业得出的结果。

国产农机产品,只在市场领先金奖领域里份额较高,而这部分产品大多是中低端产品,靠销量大取得领先地位。

外资企业入围的年度金奖产品,大多集中在高性能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打捆机、植保机械、撒肥机、精量免耕播种机、联合整地机等类别,在这些方面,国产产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配套件水平亟待提高

TOP50+评选活动除了推广整机产品之外,为了鼓励为农业机械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配套企业,还特别设立了年度优秀配套件供应商大奖。2012—2016年,共评选出45家配套件企业获此殊荣。

2012—2016年TOP50+优秀配套件供应商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配套件行业的发展现状也令人担忧。2012年,入围TOP50+的外资配套件供应商只占总数的20%,而2013年以来,所占比例逐年提高,近两年甚至达到了70%。

这一方面说明外资零部件企业随着外资主机企业进驻中国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农机行业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产品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外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发动机、驱动桥、变速箱、轮胎、液压系统、控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关键核心零部件是农机产品的基础,直接决定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水平,也是农机制造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国产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试验研究迫在眉睫,比如新型节能环保发动机,转向桥及悬浮系统,农用传感器,导航及智能化控制装置,无级变速器,电液控制系统,高性能传动带,高性能打结器,以及静液压驱动装置等。

技术发展趋势

分析近5年入围TOP50+的产品,明显体现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

(1)无级变速拖拉机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国内自主研发的首台最大功率拖拉机(400hp), 突破了无级变速传动系、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等重型拖拉机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能够实现全程范围的连续速度精确控制、变负荷控制、PTO输出速度恒定等功能,整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2016 TOP50+技术创新金奖

另外,在拖拉机产品上,无人驾驶技术、变频技术、动力换向技术等智能化技术不断得到应用。

(2)高效率、多功能收获机械向大型化、智能化、高效率、多功能方向发展。静液压驱动与控制、大喂入量脱粒分离、高效清选,导航定位、智能监测及整机作业质量监测等技术逐步应用。

全喂入履带机的纵轴流、双滚筒技术,玉米的籽粒直收、穗茎兼收、青贮裹包收获等籽实与茎秆一次性收获等技术不断应用。

2016 TOP50+年度收获机

(3)喷杆自动悬浮平衡技术、穿透性防飘移喷雾技术、药剂精量注入技术、系统恒压技术、精准施药、变量施药等技术不断应用于高端植保机械产品。此外,农用航空植保技术也得到空前发展。

(4)精量播种、移栽机械受到重视。以智能化技术为核心,播种机械实现了种肥分施、单粒精播、化肥定位深施、播种质量监控等,促进精量播种机技术升级;定量送秧、精准分插、随动仿形等关键技术应用于插秧机、移栽机,促进插秧、移栽机械向高速升级。

(5)青贮饲料收获机,牧草收割、打捆、储运、加工等复合装备不断应用,提高饲草料收贮效率和质量,促进畜牧业发展。

(6)谷物烘干机在水分在线测量、真空干燥、PLC智能控制、多燃料系统开发、热风炉热效率提升等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高效能、多燃料烘干组合、智能烘干机逐步开发应用,提高粮食、农副产品的烘干质量和效率。

(7)环境友好型设备得到应用和发展。如生物制料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装置、杀虫灯等,都属于新兴环保型装备,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些体会

中国农业机械年度TOP50+评选活动,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机产业发展和竞争的态势,既有可喜的成绩,也有不足的缺憾。

总之,我们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以及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然后才能寻找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并实践,以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这,也才是年度TOP50+评选的初心!农业机械杂志社将继续与业内同仁一起,为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2016 TOP50+技术创新奖

2017 TOP50+评选活动,自2018年3月30日启动以来,目前正处于申报阶段。如果您错过了前几年的评选,现在行动也不迟,点击下方链接报名:

2017 TOP50+评选活动

外资农机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国产农机该如何应对?

外资农机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国产农机该如何应对?

外资农机进入我国农业市场,这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必然结果。外资农机的进入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能够弥补某些方面的短缺和空白,扩大农民购买使用农机选择面,选择更高效、更廉价、更实用的农机具。也带来了农机制造的先进技术水平,促使国内农机企业完善提高,使中国的农机制造达到更高的水平。国内的农机企业有了压力,有了迫切感,才能迸发更大的智慧,更强劲的创造力。

标签: 农业机械市场

外资品牌农机价格昂贵,国内品牌价格便宜,质量真是免费的吗?

外资品牌农机价格昂贵,国内品牌价格便宜,质量真是免费的吗?

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说:“质量是免费的。虽然它并不是赠品,可是它的确是不花钱的。要花钱的是‘非质量’的东西,也就是那些一开始没把工作做对,而必须采取的所有的补救措施。”

在农机行业,国产品牌和跨国品牌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质量。近几年,笔者在行业内一直推动精益管理思想的落地,但整体感觉精益管理在国内农机行业还大多处于“喊口号”阶段。

质量是个大问题,农机需求已由功能型需求升级为质量型需求,国产农机必须补上“质量”这一课,但怎么补呢?答案是“优术”和“明道”。

在尝试过无数“术”之后,国产农机品质仍得不到明显提高。笔者认为“优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问题,这就是“明道”。

思想不通,再好的方法和工具,也解决不了问题。笔者一直在寻找与“明道”相关的资料,直到最近拜读克劳士比写的《质量免费》。

这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本有思想的书,克劳士比从头到尾一直在强调几个关键点:质量是符合要求、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预防而非检测、零缺陷。

围绕“质量免费”话题,笔者谈谈对农机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解和看法,希望对农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有所帮助。

明确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最难界定,比如国产农机和进口农机,很多用户说进口农机的质量“好”,但是“好”到底是什么样的质量呢?

克劳士比说“质量是符合要求”,笔者非常认同这个对质量的标准界定。对于这句话,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给予解释。

从用户的角度分析,“质量是符合要求”就是能够满足用户对质量的功能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和需要。

用户的需求分为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国产农机质量和进口农机没有差别,甚至可能比进口的还要好,但是用户就是认为国产质量没有进口的好,问题就出在“心理需求”上。

心理需求也可以称为心理质量诉求,也就是用户要的不仅仅是功能,还需要心理的满足感,所以即使你的产品质量很好,但是用户还是不买账,也不要心里不平衡,要想办法补上产品心理功能上的短板,比如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等。

从生产企业的角度分析,“质量是符合要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满足用户的诉求,即功能性和心理性需求,但提醒企业要找好产品定位,满足哪类用户的需求。菲里普科特勒说“企业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企业只能满足有限的用户”。

比如沃得水稻联合收获机的目标用户是跨区作业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机手的需求,因此在产品定位上就是速度快、效率高,这就是符合机手要求的质量。

二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工厂的质量标准,把用户定性的需求转化为定量的需求,比如速度25km/h、喂入量7kg/s、第一次大修时间300h等。

生产企业要按符合要求的质量标准生产产品,质量过高会有额外的成本,质量过低会引发用户不满和增加返修的次数,售后成本也会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质量是符合要求”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目标用户的要求,而不是非目标用户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把用户对质量的定性的要求转化成企业定量的制造参数,从而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笔者希望能破除国产品牌心理上的一个魔障,即“国产品牌质量没有进口品牌好”!笔者想说的是,进口品牌的目标用户是不差钱、对品质要求高,并且非常看重品牌本身的用户;而国产品牌的目标用户是购买能力有限,品质要求一般,虽然喜欢品牌货,但是买不起的目标群体。

笔者认为,企业明确好自己的用户群体划分、定位好产品,“质量”只需要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就行。

5个错误观念与5个基本原则

1. 5个错误观念

有关质量和质量管理,克劳士比认为工厂普遍存在对质量的错误理解,可以归纳为5个错误的观念。

一是认为质量意味着“好、奢侈、光鲜,或者分量”。我们通常会说一件产品或厂商提供的服务是好质量或坏质量,但质量的本质是“符合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对定性的描述进行定量的界定,比如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200h等。

二是认为质量是无形的,也是无法衡量的。事实上质量是完全可以量化且衡量的,即“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就是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浪费,也就是把事情做错所产生的成本。

比如一个拖拉机企业偷工减料生产1000台小底盘拖拉机,而国家相关部门集中治理“大马拉小车”现象,使得这批制造成本约5000万元的拖拉机销售不出去成为库存,这就是质量成本。可见错误的决策造成的巨大浪费是可以衡量的。

三是认为质量要增加成本。有些企业的人常说自己的产品没有竞品卖的好,原因是用不起好的部件,如果提高质量,就要增加成本。

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在汽车行业,日本丰田公司生产出了全球成本最低且质量最好的汽车,比如雷克萨斯,成本比宝马和奔驰等低很多,配置却比宝马和奔驰还要高。丰田之所以能实现最佳质量成本,是因为丰田的精益管理,也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没有无谓的浪费。

四是认为一切质量问题都是由制造工厂的工人造成的。笔者也发现很多企业抓质量管理只抓制造环节,建立制造质量追溯机制等,但事实上,一线工人几乎没有人想生产有缺陷的产品或故意捣乱,真正的质量问题是出在设计、采购、费用预算、工艺、管理和加工等各个环节。

五是认为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质量部门。据笔者所知,国内大多数农机企业的人员,从管理层到员工,都认为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该为产品质量负责。

其实产品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质量问题会在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时间出现。出了质量问题要追根溯源,该是哪个环节负责就应该哪个环节承担责任,而不能一味地让质量管理部门“背锅”。

2. 5个基本原则

通过对质量管理中5个错误观念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做法,笔者将其总结为5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质量就是符合要求,不是优美、高雅。

第二个原则:质量系统是预防,不是检验和救火。

第三个原则:工作标准是零缺陷,不是差不多就好。

第四个原则:衡量质量要用成本和代价,不是基于各种妥协的指标。

第五个原则:质量是系统工程,每个环节上的每个人都要为质量负责。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笔者认为,“第一次就将事情做正确,比将它们做错要便宜一些”。事实上,“质量免费”的核心观点就是这一句话。

丰田公司的精益管理精髓也是这一句话,精益管理所有的观念、制度、工具等,最终都指向了消除浪费这个点上。而要消除浪费,最关键的是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杜绝和避免浪费和错误的事情发生,具体做法上就是变事后的检测为事前的预防。

事前预防就是不让错误发生,从而就不会产生后期返工、返修和售出后大量的维修和安抚用户、储运配件以及伴随着这些工作所产生的各项费用。

事前预防的成效就是质量免费的原因,而且质量不仅是免费的,它还是利润的重要贡献者。日本丰田公司比全球所有豪华汽车品牌的利润加起来还要多,就是因为质量的突出贡献。

建立零缺陷文化

“工作的准则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产生质量的机制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克劳士比说由于错误所产生的浪费,其费用常常高达销售额的15%~25%,零缺陷的主旨就是第一次把工作做对,这意味着质量管理乃至整个公司管理的出发点是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发生之后才去找到问题再解决。

笔者认为,国内的农机企业,之所以产品质量不佳,与几个错误的认识有关。

一是质量标准定的很低。很多工厂压根就没有打算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比如宁波、潍坊、洛阳的一些小拖拉机工厂,都在仿冒几个大厂的产品,他们都是机会主义者,没有人想着生产与大品牌一样或者超过大品牌的产品。

产品质量差,价格当然也便宜,他们的目标用户就锁定在只认价格想占便宜的用户上。这样的工厂没有想过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当然也不会有高质量的问题。

二是认为质量问题无法避免。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工厂都认为生产中的质量问题无法避免,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另外也不知道质量问题在什么地方发生,所以公司就有了质量管理部门。

这种错误观念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工厂使用了质量不合格的配件、雇佣了不合格的人员,或使用了不合格的工具和机器。

总之,一切的根源都出在思想上,就是本来就没有想生产出好产品,只是对产品和使用存在侥幸,希望不要出问题,并且希望出了问题后用户不找存企业的麻烦。

三是认为保证质量的关键在于最后一道检测工序。很多工厂都设有“质检部”,认为只要质检部把关,不合格的产品就会检测出来,大不了返工而已。而没有零缺陷的观念和内部的文化,就没有无缺陷的产品,事实上缺陷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杜绝的。

国内农机企业应该摒弃“差不多”文化,建立零缺陷文化。各个部门要运用缺陷预防技术,领导带头推进,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制定公司的质量改进方案并建立零缺陷日活动等。

计算质量成本

“质量是免费的。然而,你若没有一种大家认可的衡量制度,就没有人会知道这种事情”。

笔者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国内农机企业,几乎没有企业会把质量成本单独拿出来测算,或根本就没有质量成本的意识。产品出了问题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好了伤疤忘了痛,甚至认为质量问题是个意外,暗暗祈祷不会再次发生。

质量成本是由于做了错误的事情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和亏损,不是固定成本,而是可变成本,所以质量成本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

企业应该定期计算质量成本,这样才会把生产成本、经营成本和质量成本区分出来,让决策者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也就是让管理者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提高管理水平。

质量成本如何计算呢?《质量免费》提供了一个清单,笔者认为非常实用,农机企业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一是预防成本。就是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之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虽然是有成本的,但是如果能一次成功,这些预防成本就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准备不充分失败了,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所以预防有成本,但预防是小成本;质量问题是大成本,并且有严重的后果。

二是鉴定成本。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成本,就是生产过程中用在检查、测试、沟通等显性或隐性的成本以及人员费用,问题越多的公司,这种中间成本越多。

三是错误成本。就是产品已经出了问题了,工厂或经销商去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成本。

据笔者所知,一些联合收获机厂家在收获季节要派出几十支、几百人的服务队伍,为的是保障机器在作业时出了问题及时修理。这种事后补救式的服务成本非常大,不但直接成本高,而且由于用户不满意而产生的隐性成本也是无法估量的。

这种成本也会在后续的产品销售中体现出来。比如工厂要给经销商更多的让利才能说服经销商继续代理该品牌,业务人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花费更多的口舌来说服用户购买等。而这一切都将吞噬企业的利润,企业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就是错误成本。

成败在于领导者的重视和参与

笔者认为,产品质量管理必须是领导者工程,没有领导者支持的质量工程注定是不会成功的,何况很多时候领导者是质量改进的最大障碍。比如有产品不合格,有人就找领导者签字放行,只要签了这个字,企业的质量长城就会坍塌,这个时候领导者往往就变成了质量工程的破坏者。

克劳士比也用了很大篇幅告诉我们,质量管理,领导者重视是关键,但只是口头上支持还不行,领导不能把这个工作直接安排给副手或当甩手掌柜,一定要亲自参与到质量管理和改进的工作中来。

领导者参与质量管理,并非事必躬亲,而是要亲自示范后,给高层主管灌输一种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并对这种习惯进行制度化的激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在体制上保证同类问题在以后也能得到解决。

质量改进提高是个过程

在这里必须要提“六西格玛”(6 Sigma)管理,这是由当时在摩托罗拉任职的工程师比尔·史密斯(Bill Smith)于1986年提出的。一个企业要想达到“六西格玛”标准,它的出错率不能超过百万分之三点四。

实际上,“六西格玛”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结果,因为从大数概率来讲,产品质量出错率不超过百万分之三点四,基本上是无限接近零缺陷了。

前文说过,要真正实现质量免费,就要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预防而非检测、零缺陷,但真正的零缺陷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学习的是“六西格玛”精神,不断减少缺陷,最终目标仍然是符合用户的需求。

在农机行业,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包括精益管理、“6S”等活动,基本都变成了形式或运动,并没有真正坚持下去。

产品质量改进提高是个过程,企业必须要认真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目前的管理基础上进行改进,任何脱离企业能力和基础的质量管理工程都不会善终;二是循序渐进,制定分阶段的改进计划并真正地去执行,不能急功近利。

克劳士比在《质量免费》中为大家提供了“质量管理成熟度方格”,也就是5阶段推进方案,分别是第一阶段不确定期,第二阶段觉醒期,第三阶段启蒙期,第四阶段智慧期,第五阶段确定期。

笔者认为,农机企业只要按照这5个阶段去实施自己的质量工程,最终会达到质量免费的目标。在“质量管理成熟度方格”里,5个阶段质量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分别为20%、18%、12%、8%、2.5%,可见质量管理的效果。

结束语

笔者一直很痛心的事情是,即使国产农机的市场占有率很高,甚至远远超过外资品牌,但仍有很多人对国产农机没有信心,认为国产农机“质量不高”。

在产业结构调整、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国产农机必须从数量型增长切换到质量型增长的轨道上来,生产符合要求的产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预防而非检测、零缺陷,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质量免费!

外资品牌形象店建设为何晚于中国本土企业?

外资品牌形象店建设为何晚于中国本土企业?

久保田4S店

前不久,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在国内的首家农机4S店(安徽蚌埠皖北久保田农业机械4S店)隆重开业。

8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地金牛有限公司投资、德国雷肯农机授权西北首家雷肯旗舰店正式落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中亚农机物流园并成功举办开业典礼。

而国内企业中,中国一拖和雷沃重工的形象店建设较早:

2007年2月7日,首家中国一拖品牌形象店挂牌,把一拖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有效地传达给了用户。

2007年,雷沃农业装备率先在行业内推行形象店建设工程。根据终端经销商运营能力、区域市场容量、市场未来发展远景等将形象店划分为A、B、C三类进行前瞻性规划,并逐步着手在终端建立集整车销售、服务、配件供应及信息咨询等全系列服务的品牌形象店,以满足农机消费者的品牌消费现实需求。截至2012年,雷沃农业装备业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387家形象店,形象店的比例占到全面终端网点的85%以上。

但是,外资品牌形象店普遍建立较晚:

爱科集团在中原地区的首家品牌形象店高密市天成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于10月29日盛大开业。之前还有第二家品牌形象店2014年8月建成,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三家品牌形象店2014年9月建成,在黑龙江嫩江县。江苏盐城,2016年8月2日,爱科南京苏欣源为农机有县公司江苏建湖店近日在江苏盐城隆重开业。

2016年3月24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同创汽车城的科乐收(CLAAS)中国华北地区首家品牌形象店隆重开业。

对比来看,国内企业的形象店普遍从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的大斜率增长时期建立,兴于2007-2008年兴起,盛于2010-2011年,于今鲜有闻。国外品牌的形象店大约在2013-2016年期间建立,于今蔚然成风。笔者在久保田建立4s店伊始就一直在思考形象店的意义,这里的意义不是形象店本身的意义,4s的内容查查教科书或者百度一下就好。这个意义,指的是为何在农机行业增速放缓,甚至可能有冰川前时代来临之时,外资品牌形象店反而拔地而起的原因及功用。当然,思考这个问题,需要剔除2008年未在中国销售产品的外资品牌个例,以及最近一两年才进入中国的市场的外资品牌个例。

外资品牌在现阶段中国本土农机企业放缓建立品牌形象店之时,近几年不约而同地纷纷建立品牌形象店的现象值得思考。本身而言,品牌形象店的理论和实践,都属于舶来品,外资企业是师道所在也中国本土农机企业抢占建立形象店,绝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这两点上,我们不能讳莫如深,也不能讳疾忌医。愚者千虑亦有一得,笔者观点如下:

1.市场竞争进入高密度、高质量层次,行业拼内功时代真正到来,2008-2010年的大斜率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更重要的是,行业增速放缓,新平庸增长曲线已成必然,无差异化增长时代戛然而止。

何谓无差异化增长?

即赶上补贴撬动加市场红利下,刚需拉动,存在农机产品良莠不齐、农机企业浑水摸鱼的情况——农机企业无论是否具备竞争力均实现了增长和发展。

内功竞争时代来临,真正拼杀的是企业的综合能力,不单单是产品能力,更有经营管理能力,小作坊成长为企业后最难实现进步的即为管理能力,产品可以点滴改进,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能力没有跟上。

可能是七八亿级别的营业收入,但是匹配了七八千万(十分之一)级别的管理水平。有的企业还跟风引进了所谓的咨询公司、机构,急病乱投医,咨询公司只能给对行业有一定思考的企业以知识性的辅助和修正,加之不完全了解农机行业尤其中国企业的运营情况,代替不了企业经营者作出决策,更不会从如何编辑word文章开始教起(这恰恰就是一些农机企业的真实写照)。

更直接一点说,企业老板作为天花板的思维不被打破,任何雇佣劳动者的能力都不会有实质性增长。

2.当今时代,企业不但要具备竞争取胜的能力,更要具备持续营利的能力。

拿水稻机来说,近两年有某品牌在销量上胜过久保田公司,成为老大。但是徒有其表,纯粹依靠价格和促销来实现这个增长,产品可靠性、用户口碑、营利能力,都与久保田有较大差距。

说的更加直接一点,在目前的农机行业遇冷之时,国内企业缺乏持续性营利能力,很难与经销商再斥资建立形象店。反而,外资品牌游刃有余地在推进形象工程建设,实施了差异化营销战略,所谓差异化及国内企业万马齐喑,而外资品牌频频亮招、高调营销。

甚至可以说,大斜率增长的农机市场需求时代,外资品牌没有打算自己的节奏,而是步步为营地在培育经销渠道和用户群体(两者双赢,好评如潮),大部分国内企业在同类竞争,没有将自己成长与大环境顺风顺水切割来看,缺少独立思考和彻底剖析。在市场遇冷之时,刚需拉动骤减,一时间怅然若失,踌躇不已。

3.充分证明,购机用户群体日趋专业化,购机用户数量减少,农机购买者群体进一步转型升级,向专业性、规模性、服务性组织嬗变。没有一个白菜价的农机产品(品牌),可以有实力建立形象店。

反观,外资品牌始终向用户群体的第一分类定向营销,即有活干、会干活、收益有保障的一类。

随着农机产品保有量上升,部分农机用户已经出现了收益断崖式下跌,从事农机服务成为鸡肋型营生手段,或者通过融资租赁等形式购买农机后出现资不抵债的经营困难情况者俯拾皆是。

相对而言,外资品牌产品凭借其出色的作业性能,在用户收益这个问题上寸土必争,捍卫了用户收益,同时也捍卫了自己品牌的亲民性(客户关系管理至上)。

笔者认为,农业机械就是属于新生产要素的一部分,是有效改变传统农业的法宝。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不是要追求每个农户都拥有农机,也不是追求平均家庭拥有农机的数量,而是要追求农机拥有者对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覆盖率问题。

我们在作农机化年度总结的时候,不但要看农机动力增长幅度等平均化的整体指标,还应当检查一下购机群体的数量变化情况,只有购机群体数量下降,才能证明农机使用群体集中度提高,社会化服务组织繁荣,才符合社会化分工的原则。农机补贴不能引导家家户户买农机,而是要真正把补贴用到农机专业合作等组织上,促进农机服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换言之,农业机械转型升级的出路在于减少购机群体数量,提高产品的服务覆盖率,繁荣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企业来说,提供能够提高作业服务覆盖率的产品,才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根本所在。要提供服务性产品,而不是生产资料产品,这是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应当进行思考的大课题。如何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做大做强,而不仅仅从思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发。

外资品牌以其出色的营销定位和价格策略,产生丰厚的可持续的利润空间,成功把握自己多年培育的一类用户群体,并通过品牌形象店的多重功能,逐步促进二类用户群体的成长和选择。所谓二类用户,及多年使用国产产品并有一定收益者。二类用户是国内企业一直培育的高端用户群体,如何抵御攻击(挖墙角、薅羊毛),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反过来说,二类用户本身就有向上延伸的意愿。不少二类用户使用多年国内品牌形成资金积累后,转投国外品牌成为趋势。

总而言之,在国内企业建立形象店小高潮结束之后,在农机市场环境进一步呈现新平庸曲线之后,在农机行业基本结束非理性增长、进入快速洗牌期之后,外资品牌逆流勇进、不约而同地在主销地区建立品牌店,显然是一步好棋。这步棋之后,农机市场会出现什么变化,更值得我们关注。(来源:农机观察)

标签:农机   质量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317.html